会计学硕士论文参考文献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7606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会计学硕士论文参考文献一


[1] Frank J. Sanger and Pamela P. Peterson, Financial Management &Analysis,John Wiley & Sons, Second Edition,1990.
[2]Witmer, Peter. Why do firms cross-delist An examination of thedeterminants and effectsof cross-delisting. Financial Markets Department,Bank of Canada, Working Paper, 2006.
[3] 陈华东.从 ST 小鸭看高层管理团队频繁更替对企业的负面影响[J].人力资源管理,2005(12):141-145.
[4] 王丽娟: 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发展方向[J],经济师,2004(2).
[5] 宋煌凯: 完善我国证券市场退市制度的思考[J],理论界,2005(4).
[6] 赵丽琼,张庆芳: 我国财务困境公司摘帽公告的短期效应和长期绩效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7(8).
[7] 李牧林:我国上市公司退市法律制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4).
[8] 冯芸,刘艳琴:上市公司退市制度实施效果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9(1).
[9] 冯科: 我国退市制度实施效果的实证研究——基于 ST 板块“摘帽”现象的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14(12).
[10] 董乃斌: 股票特别处理与撤销相关事件公告的市场反应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2015(1).
[11] 肖明:中美证券市场退市机制比较研究[J].煤炭经济研究,2005(9).
[12] 刘祉含.中外上市公司退市规则的比较及启示[J].科技信息,2010,(08):2-5.
[13] 张燕.我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完善[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4.6-10.
[14] 王震强,李泱.境外资本市场退市制度与运行经验分析[J].投资研究,2011,(03):1-4.
[15] 刘存绪.新退市制度下对我国上市公司退市的若干思考[J].财政监督,2013,(32):12-13.
[16]Beaver W H., “Financial Ratios As Predictors of Failure".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1966
[17]Altman E.I,“Financial Ratios Discriminant Analysis andPrediction of Corporate Bankruptcy", Journal of Finance, 1968,Sep,589-609.
[18]Martin C. O'connor.“On the Usefulness of Financial Rations toInvestors in Common Stock", The Accounting Review, 1973(48), 339-352.
[19] 朱顺泉: 上市公司财务状况理想点评价模型的构建及实证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4(1).
[20] 徐黎: 运用重要因子分析上市公司财务指标[J].中国集体经济,2008(7).
[21] 李桂玲: 上市公司财务指标的因子分析法[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22] 朱小平,余谦.上市公司的财务指标与审计意见类型相关性的实证分析[J].中国会计评论,2003,(1):16-20.
[23] 杨朝艳.上市公司净资产退市的实证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0.4-10.
[24] 梁飞媛,朱聪聪.财务指数及起应用研究:回顾与展望[J].财会研究,2013,(09): 2-6.
[25] 刘锐,赵梦晶.基于综合财务指数的上市公司总体财务评价研究[J].会计之友,2008,(08):3-7.
[26] 黎春.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指数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0.21-30.
[27] 张新民、王秀丽:企业财务状况的质量特征[J],会计研究,2003(9).
[28] 许娟: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指数的初步构建[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7.
[29] 文海涛,悦晓萍: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指标与股价相关性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 (11).
[30] 王璐、庞皓:综合评价中的指标选择方法[J],统计与决策,2007(1).
[31] 晁站勇.当前我国上市公司退出机制的现状分析.现代科学.2004(1)
[32] 陈建富.国外上市公司主动退市制度对我国的启示.科技经济市场.2007(4):304-305.
[33] 李增泉,实证分析:审计意见的信息含量,会计研究.1999(8).
[34]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首席会计师办公室,《谁审计中国证券市场—审计市场分析(1997-1999)》;《谁审计中国证券市场—审计市场分析(2000)》,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35] 郭志刚.《社会统计方法-SPSS 软件应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6] 王艳:完善我国证券市场之我见.时代经贸.2007.
[37] 黎春,步丹璐:基于动态财务评价下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财会研究,2009 12: 45-47.
[38] 李美娟,陈国宏,陈衍泰:综合评价中指标标准化方法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4 (10).
[39] 陈静:上市公司财务恶化预测的实证分析[J],会计研究,1999(4).
[40] 董明志:企业财务分析评价初探,会计研究[J],2000(5).


会计学硕士论文参考文献二


[1]潘煜双.论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机制[J].上海会计,2002,(4):56—57.
[2]李姝.基于公司治理的会计政策选择[J].会计研究,2003,(7):24—25.
[3]戴奉祥.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研究——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理论与实践[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120—125.
[4]黄文锋.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行为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127—130.
[5]王运传.会计政策选择研究及其评析[J].财会通讯,2006,(2):39—40.
[6]李端生,朱力.论现代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J].会计研究,1996,(8):34—35.
[7]王跃堂.会计政策选择的经济动机[J].会计研究,2000,(12):31—21.
[8] 刘峰,王兵.什么决定了利润差异:会计准则还是职业判断?--来自中国 A、B 股市场的初步证据[J].会计研究,2006,(3):47—49.
[9]叶建芳.管理层动机、会计政策选择与盈余管理--基于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金融资产分类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9,(3):37—38.
[10] 李增泉.我国上市公司资产减值政策的实证研究[J].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2001,(4):44—45.
[11] 赵春光.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论《资产减值》准则的政策涵义[J].会计研究,2006,(3):25—27.
[12]廖晓丽,张勤.中国亏损上市公司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基于《资产减值》准则的必要性[J]经济师,2008,(5):40—41.
[13]白云霞,吴联生.信息披露与国有股权私有化中的盈余管理[J].会计研究,2008,(10):45—46.
[14]戴德明,毛新述,邓璠.中国亏损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计提行为研究[J].财经研究,2005,(7):71—73.
[15]代冰彬,陆正飞,张然.资产减值:稳健性还是盈余管理[J].会计研究,2007,(12):33—37.
[16]陈馥.应收款项及坏账准备金管理[J] .现代商业,2011,(5):67—69.
[17]王军.浅谈企业计提坏账准备政策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J].现代商业,2012,(7):47—49.
[18]周树理.对新会计准则下坏账准备核算的探究[J] .中国总会计师,2010,(7):35—36.
[19]朱德峰.坏账准备不应简单沿用账龄分析法[N] .上海证券报,2007-12-21.
[20]蔡品斌.关于坏账准备核算的探讨[J].会计师,2009,(10):33—35.
[21]赵伟.应收账款坏账管理方法新探——马尔科夫过程模型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9,(4):49—50.
[22]韩福恒.千金药业中报涉嫌少计提坏账准备[N] .中国会计报,2012-10-19.
[23]韩福恒.应主动消除误解[N].中国会计报,2012-10-19.
[24]黄剑.山河智能:下调坏账准备增利 4780 万[N] .理财周报,2012-12-10
[25]杜鹏.时代新材大注水,14 亿应收账款零计提.财经网,2013-2-4
[26]罗丽娟.桑德环境坏账准备计提错误涉嫌虚增利润[N].证券市场周刊,2012-10-15
[27]白明杰.上市公司利用坏账准备进行操纵利润的分析[J].财会研究,2009,(12):57—58
[28]蒋基路,王华.坏账准备计提的盈余管理动机[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7):116—118
[29]肖阳.流动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研究[D]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论文,2012.
[30]聂梓敏.应收账款坏账准备政策与企业盈利的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11.
[31]王虹.基于会计准则变迁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M].四川大学出版社,2011:8—12.
[32]徐焱军.中国上市公司中报盈余质量——基于盈余管理季度分布特征的分析[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15—20.
[33]毛新述,戴德明.论公允价值计量与资产减值会计计量的统一[J] .会计研究,2011,(4):18—19.
[34]林东杰,刘梦宁.坏账准备计提与公司盈余质量的关系——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 .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3,(5):70—72.
[35]颜敏.会计政策选择行动:上市公司十年(1999—2009)[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20—25.
[36]陆建桥.中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1999,(9):45—48.
[37]韩晓晨.制造业上市公司坏账准备计提的实证分析[J] .技术经济,2007,(8):120—121.
[38]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 2006[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39]Gordon,J.Myron.Postulates. principles and research in accounting.[J] .TheAccounting Review,1964,(5):67—80.
[40]Watts,R.,J.Zimmerman. Positive Accounting Theory [M] .Prentice-Hall,1986:119—125.


会计学硕士论文参考文献三


[1]Stephen Hymer.The international operations of national firms: a study of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J].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1960,(6):127-134.
[2]R.Vernon.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 ProductCycle[J].QuarterlyJournal of Ecomomics,1966(4)43-49
[3]Buckley , P.J.Casson , M..The future of the Multinationalenterprise[J]. London.1976(3):201-207
[4]Dunning,J.H.Explaining the International Direct InvestMent Position ofCountries: Toward a DynaMic or DevelopMental Approach[M] Archive,1981(5):12-20
[5]Dunning,J.H. The Globalization of Business.Routledge[M],London.1993.
[6]VemonRaymond.The Harvard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Project in HistoriealPerspective[J]TransnationalCorporations,August,1999.
[7]VemonRaymond . Researeh on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hedding OldParadignls[J].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vol.3 no.l. February,1994.
[8]Dunning , John H.Location and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A NeglectedFactor[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29(1),45-66.
[9]Julian Birkinsha,Henrik Bresman.Managing the post-acquisition Integrationprogress[J].Journal of Managemengt Studies,5,2000
[10]Dinning, John H. The Eclectic Paradigm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ARestatement and Some Possible Extension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Studies 19(1), 1-31.
[11]Hennart J-F and Park YR.Greenfield vs. Acquisition: the Strategy of JapaneseInvestors in the United States[J].Management Science,9,54-70.
[12]Barkema,Vermeulen. Factors affecting perceptions of the choice betweenacquisition and greenfield entry[J].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Publisher,Japanese,1998.
[13]田泽.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理论与实践研究[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86-90.
[14]吴清.浅论金融企业并购中目标企业的选择[J].商业时代,2010.
[15]杨晓杰.海外并购中目标企业价值评估问题及对策探讨[J].商业会计,2011.
[16]蒋勇.跨国并购人力资本整合研究—基于心理契约违背模型[J].中国商贸,2010(6)
[17]吴思.我国企业跨国品牌资源的并购与整合[J].国际贸易问题,2011.
[18]林娟,李婷.企业跨国并购后的技术整合策略探讨—基于新技术寻求动因视角[J].财会月刊,2010(33).
[19]戴婵.浅析跨国并购中的企业文化整合.中国商贸,2011(2):28-30.
[20]彭雯,陈贤锦.企业并购绩效文献综述[J].财会通讯,2011(3):15-17.
[21]贾名清.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障碍因素与对策再思考[J].经济问题,2007(10):22
[22]康晓剑和刘思峰[J].经济问题,2007(9):74-76.
[23]吴添祖,陈利华.跨国并购获取核心技术—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模式[J].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4):35-57.
[24]李广明.中国制造企业跨国并购后的整合模式研究[J].国际经贸探索,2006(5):21.
[25]何新宇,陈宏民.横向合并动机与技术差异[J].预测,2000(6):24.
[26]张丽英.技术并购与技术创新[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3).
[27]余燕妮.企业并购行为及绩效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D]. 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12.
[28]邹春燕,陈笑.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文化整合模式的选择[J]. 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1):94-96.
[29]吴静芳,陈俊颖.我国企业选择跨国并购影响因素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5).
[30]王谦.制度因素对跨国并购投资区位分布影响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4(12):21-26.
[31]金建花.中国企业海外扩张提速[J].会计师,2005(4).
[32]曹琦,李墨丝.如何规避海外并购准入的政治风险[J]. 上海国资,2005(11).
[33]劳志健.我国海外直接投资政治风险初探[J].经济研究导刊,2008(11):91-92.
[34]黎平海.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特点、动因及影响因素分析[J]. 经济问题探索,2009(2):74-79.
[35]刘照德.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成败因素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9(3):21-22.
[36]卢东斌.基于软硬约束因素的跨国并购人力资源整合研究[J]. 管理学家,2010 (5)
[37]蒋勇.跨国并购人力资本整合研究-基于心理契约违背模型[J].中国商贸,2010(6).
[38]程新章,胡峰.跨国并购还是新建投资[J]. 南京经济学院学报,2003.
[39]王朝晖,徐波.我国企业 FDI 进入模式比较与选择[J]. 商业时代,2004.
[40]尹文辉.全球跨国并购发展趋势及其在华现状[J].统计研究,2006.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