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毕业论文参考文献一
[1]白瑜.商业体育贿赂刑法规制之比较法研究[J]..法制与经济.2010,1.
[2]张训.入罪的理由t论刑法生成的标准一基于指标分析的理路[J].刑事法评论.26卷.
[3]刘农.完善我国贿赂犯罪的法理思考[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2.
[3]王作富,田宏杰.“黑哨”行为不能以犯罪论处[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2,6.
[4]韩永初.犯罪本质论种重新解说的社会危害性理论[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4, 6.
[5]孟德斯鸠(法)箸.论法的精神(上)[M].商务印书馆,1982.
[6]陈兴良.刑法的启蒙[M].法律出版社,1998.
[7]谢琼桓.竞技体育犯罪法律治理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1.
[8]杨婷婦,刘春华.论竞技体育中的贿赂犯罪问题[J].经济与法律.2008,1.
[9]韩新君.竞技体育贿赂行为及防范对策[J].体育学刊.2005,5.
[10]张西平,史兵,张鲲.论我国职业体育的法制化建设[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11.
[11]李晓明,陆岸.社会危害性与刑事违法性辨析——重在从“罪刑法定”视角观之m.拥北政法学院学报.2005, 6.
[12]李四君.我国职业足球领域商业贿赂的社会危害及其抬理[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3.
[13]刘金林.刑罚终极价值是Q由秩序与正义[N].检察日报.2003,04,14.
[14]李鹏,李绍成,韩佐生.中国与欧亚部分国家体育法比较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2.
[15]李建玲.足坛“黑哨”刑法定性探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3.
[16]罗嘉司.竞技体育犯罪研究——以犯罪学为视角[D].吉林:吉林大学,2606.
[17]贾文彤,郝军龙.欧美职业体育中的法律制度比较研究[J].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12.
[18]胡利军,杨远波.中国职业体育发展研究[J].体育科学.2010,2.
[19].干.泽宇,赵欣,张浩然等.我国〃体育腐败”的立法规制与欧美国家的比较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天下智慧.2011,8
[20]吴鸿生.我国贿赂犯罪现状及立法完善[J].法制与社会.2011,11.
[21]康均心,吕伟.我国职业足球联赛内的贿赂犯罪[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8.
[22]康均心,郑青,王晨等.足坛“假赌黑”如何以法治理[N].人民检查.2010,6.
[23]李辰.受贿犯罪研究[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5.
[24]葛洪义.法治如何才能形成-中国足球职业联赛的个案分析及其启示[J].法律科学.2002,6.
[25]赵庚.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研究[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11.
[26]陈玮.论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J].法制与社会.2010,5.
[27]刘农.完善我国贿赂犯罪立法的法理思考[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2.
[28]王展渊.制度公正:和谐社会构建的理念与路径[J].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10.
[29]钟秉枢.职业体育理论与实证[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9.
[30]韩勇.体育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9,1.
教育毕业论文参考文献二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3]吴式颖等编译:马卡连柯教育文集 (下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4]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黄希庭,郑涌.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7]黄希庭.人格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8]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 5 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9]孙凤.和谐社会与主观幸福感[M].科学出版社,2008.
[10]孙颖.思想政治教育柔性化与大学生心理幸福感[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11]柴素芳.大学生幸福观教育论[M].人民出版社.2013.
[12]Diener Ed. Subjective well-being [J].Psychology Bulletin,1984,95(3).
[13] Diener Ed. Assessing subjective well-being:progress and opportunities[J].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1995,(31).
[14]吴明霞.30 年来两方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理论[J].发展心理学态,2000.
[15]林桂棒.亚里士多德的幸福理论一尼各马科伦理学[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年第 2 期.
[16]邢占军.主观幸福感研究:对幸福的实证探索[J].理论学刊,2002(5).
[17]苗元江、余嘉元.幸福感:现代生活质量研究新视角[J].新视野,2003(2).
[18]严标宾,郑雪.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跨文化研究:来自 48 个国家和地区的调查报告[J].心理科学,2003,26(5).
[19]邢占军.大学生群体主观幸福感的初步研究[J].青少年研究,2005 年第 4 期.
[20]欧阳雪莲,陈勃,罗照盛.老年人社会适应性与主观幸福感的结构关系[J].心理学探新,2009,10(01).
[21]郑雪,严标宾等.广州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9,21(4)
[22]李曼.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人际关系的研究[J].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研究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2009,8(02)
[23]刘超,陈统奎.主观幸福感与人格关系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9,26(1).
[24]张玉柱,金盛华.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调查与影响因素分析[J].教育科学,2013 年05 期.
[25]王克群.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10(09).
[26]李绍洪,张苛,方新立.积极心理学与老人幸福感关系的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年 02 期.
[27]邱林.主观幸福感结构及其与三大人格的关系[D].华南师范大学,2003.
[28]邢占军.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的编制[D].华东师范大学,2003.
[29]张琳,游旭群.大学生人格、社会支持、自我和谐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
[30]蔡欣欣.当代大学生幸福教育研究[D].河南大学,2012.
[31]张晓燕.老年群体健身气功锻炼与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成都体育学院,2012.
[32]闫家友.伦理视域下的老年人幸福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 2013.
[33]郭林.终身体育意识培养对大学生幸福感的影响[D].郑州大学,2013
[34]高洁,周毅刚.体育专业大学生价值观与幸福感相关研究[D].郑州大学,2013.
教育毕业论文参考文献三
[1]余欣欣.智力研究的历史_现状_未来[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52-53.
[2]蔡笑岳.向祖强.[西南少数民族青少年智力发展与教育].蔡笑岳.文字版[M].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2-24.
[3]项成芳.现代智力研究的两种视角_PASS 模型与三元理论_项成芳[J].宁波大学学报,2003.
[4]李效云.智力的生理测量研究述评[J].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4):21-25.
[5]卢家楣.吉尔福特智能三维结构模型的新发展[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2):147-148.
[6]刘明.PASS 理论——一种新的智力认知过程观[J].中国特殊教育,2004(1):12-15.
[7]刘百里.蔡笑岳.中小学教师内隐智力结构的研究[J].教育导刊,2012.
[8]陈雪玲.非智力因素的测评研究述评[J].上海教育科研,2001.
[9]刘百里.蔡笑岳.中小学教师内隐智力稳定信念与成就动机水平的相关研究[J].教育导刊,2011.
[10]蔡笑岳.向祖强.庄晓宁.智力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_当代智力研究的基本状况与发展趋向[J].天津师大学报,1998.38-40.
[11]郑雪.当代智力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模式[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5.37-39.
[12]林崇德.白学军.李庆安.关于智力研究的新进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4.
[13]欧阳志.季慎英.新疆 5~16 岁城镇回族儿童智力发展水平调查报告[J].新疆大学学报,1996.18-20.
[14]李晶.内蒙古民族教育发展现状与对策[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6.106-107.
[15]项秀才让.李朝.青海德都蒙古族剪发礼及其人类学解读[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9.P67.
教育毕业论文参考文献四
书籍
[1]丁声树.现代汉语语法讲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2]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髙等教育出版社,2006.
[3]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7.
[4]刘月华.实用现代汉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5]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2.
[6]齐沪扬.对外汉语教学语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论文
[1]车竞.现代汉语比较句论略[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5(3).
[2]陈琚.比较句语法项目的习得难度考察[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3).
[3]陈捃、周小兵.比较句语法项目的选取和排序[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2).
[4]方蒙.现代汉语比较句比较项的不对称研究[J].安徽文学,2011(7).
[5]耿直.基于语料库比较句式“跟、有、比”的描写与分析[D].北京京大学,2012.
[6]何莉.初级水平韩国留学生汉语比较句的习得分析和教学对策[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9.
[7]胡亮节.泰国学生汉语比较句习得偏误分析[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06.
[8]刘颖.一语和二语中比较句习得的对比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8.
[9]柳英绿.韩汉语比较句对比[J].汉语学习,2002(6).[10]谢阵.文化因素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融合与应用[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哲社版),2012 (1).
[11]许红花.外国学生比较句习得偏误原因及对策[J].科技信息,2009(19).
[12]叶璐.语境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J].北方文学,2012(11).
[13]詹伊梨.留学生汉语有标假设条件复句偏误分析和习得顺序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3.
[14]张娣.英语北京学生三类屏蔽局式肯定形式的习得研究[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2009.
[15]章华.现代汉语比较句简述[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11).
[16]郑敬.外语学习者跨文化意识的动态融入[J].海外英语,20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