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视角下的中国碳排放及减排绩效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9934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第 1章 绪论

大气中温室气体和气溶胶浓度变化会改变气候系统的能量平衡。2005年,大气中二氧化碳和甲烷的浓度远远超过了过去65万年的自然变化范围,分别达到 379ppm和 1.78ppm。全球气温升高与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变化呈现显著正相关,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温室效应使得全球气候变化日益加剧。自 20 世纪中期以来,全球气温升高至少在 90%以上的可能性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碳排放增多所导致(IPCC,2007)。化石燃料类能源消费、水泥生产和土地利用是与人类活动有关的三个主要碳排放源,其中化石燃料类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约占大气中碳排放总量的70%以上。若以当前或高于当前的速率持续排放温室气体,那么 21 世纪的全球气温还会进一步持续升高,这将会诱发气候系统中的许多变化。因此,人类必须改变能源利用方式、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从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迅速,增长的代价则是伴随着大量能源消耗和环境破坏。1978-2011 年期间,中国年均实际经济增长率达 9.89%,能源消费增长率达5.63%,其中化石燃料能源消费增长率达5.47%。能源消耗一方面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动力支撑,另一方面也产生了大量碳排放,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碳排放第一大国。2010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为13.97吨/万美元,远高于美国、德国、日本、法国和英国等发达国家,碳排放效率显著低下(如图1.2 所示)。在国际社会联合减排的行动中,发展中国家在长期趋势内将难以避免承担效率减排责任,中国将面临着越来越重的国际碳减排压力。
...........

第 2章 基础理论概述

2.1经济增长理论
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技术A由经济外部力量决定,成为模型的一个神秘变量,这一点也正是Solow模型的缺陷。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源泉,由经济系统内部因素生产并不断积累,因此新经济增长理论又称为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主要以 Barro(1990)的 AK 模型、Romer(1990)的 R&D 模型和 Lucas(1988)的人力资本模型为代表。如果假定技术进步的推动因素为边干边学,即技术知识存量是资本存量的函数,那么 AK 模型便成为R&D 模型的简化形式。因此,以下主要介绍 R&D 模型和人力资本模型。

2.2数据包络分析
传统 DEA 模型无法评价包含污染物等非期望产出时的产出效率,即便通过对非期望产出进行数据变换或作为投入指标来处理,评价结果依然存在单维改变的缺陷,同时也破坏了生产可能集的凸性特征,不能客观反映实际生产过程。环境 DEA 模型是在传统 DEA 模型生产可能集的基础上,通过加入污染物的可处置性条件来建立各种形式的数学规划模型。污染物的可处置性会受到生产技术和环境政策的影响,具体研究中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假设形式。在环境政策强制减排情况下,污染物可弱处置性比较符合实际生产过程,大多数学者均在此基础上进行扩展研究,并基于不同效率指数建立了多种形式的环境 DEA模型。

第 3 章 中国碳排放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解析 ............... 29
3.1 方法与数据 ...................................... 29
3.2 碳排放演变特征分析 .............................. 32
3.3 碳排放驱动因素解析 ........................ 36
第 4 章 碳排放内生的经济增长机制研究 ................ 45
4.1 新古典增长框架 .......................................... 46
4.2 新经济增长框架 ..................................... 49
第 5 章 中国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趋势预测 ...................... 57
5.1 预测模型......................... 58
5.2 数据来源与参数标定 ......................... 61
5.3 发展路径模拟 ......................... 65

第 7章 中国省际碳减排绩效及减排目标分解研究

7.1方法与数据
投入产出变量确定所需要的原始数据均来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其中,资本投入变量为资本存量,沿用张军等(2004)的方法进行估算;劳动投入变量采用年末就业劳动力人数;能源投入变量为化石能源消费总量;①碳排放非期望产出变量采用 IPCC 公布的分类化石能源碳排放系数参考值估算得到;②期望产出变量为地区生产总值。样本时序跨度为 2010-2011 年的各省份投入产出数据,资本和产出数据全部换算为2010年可比价格。

7.2省际碳减排绩效评价
图7.1反映了各省际地区碳排放效率的横向地区差异和纵向时变特征。从横向地区差异来看,沿海及东中部地区经济较为发达的省份碳排放效率均较高,而东北及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的省份则一般较低,同比例增产和减排的空间较大。其中,北京、上海、广东、山西和内蒙古五个省区均位于低碳产出前沿上,对应的平均碳排放效率值为1,这些省区的能源利用效率较高,进一步同比例增产和减排的空间相对有限;其他省区的平均碳排放效率值均小于1,而云南、吉林、青海、宁夏和新疆五个省区的平均碳排放效率值则小于 0.5,说明这些省区存在更大的同比例增产和减排空间。从时变特征来看,河北、辽宁、江苏、福建、山东等超过半数以上的省区碳排放效率出现小幅下降,除了受不同年份构造的低碳产出前沿差异影响外,这些省区的低碳技术进步缓慢也是造成碳排放效率水平下降的重要原因。
........


第 8章 结论与启示

基于本文的理论研究和实证模拟结果,可以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1、中国碳排放总量增长过快,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需要得到进一步控制,行业间和省区间的碳排放演变特征和驱动因素差异显著,依然存在严重的低能效和浪费使用现象。中国整体碳排放演变经历了快速、平稳和急速增长三个阶段,碳排放总量巨大且人均碳排放量较少,经济快速发展是主要的正向驱动因素,能源强度逐年下降是主要的负向驱动因素,而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是碳排放总量扩张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工业碳排放占全国总排放量的80%以上。各驱动因素累计贡献在区域间、行业间存在显著差异,但是经济发展和能源强度依然是正反两个方向上最主要的驱动因素。
2、经济的可持续增长,需要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开发能够突破能源的瓶颈制约,长期内应该加快技术进步、人力资本开发和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升级,短期内则不宜选择过高的减排比例,否则会导致经济增长的较大损失。在没有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积累的新古典增长框架内,温室效应不断改善下的长期稳态经济增长率为零。
............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