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公园安全管理能力的游客感知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四川西岭国家森林公园为例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10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8913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本文以游客对四川西岭国家森林公园安全管理能力的感知结果为因变量,将基于文献研究、相关理论和森林公园安全管理的实际情况选取的 16 个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有序 probit 回归,进一步分析游客感知结果的影响因素。回归结果显示:游客自身的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安全知识、安全行为意愿、安全预期、工作人员安全责任感对游客的重要程度、环境安全状态对游客的重要程度、设施设备安全状态对游客的重要程度这 10 个变量对游客感知评价结果具有显著影响。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全国森林公园的数量在近三十多年间实现了快速增长,在 2017 年底就达到了3505 处,其中有 882 处国家级森林公园。四川省作为全国重点林区和林业发展重点省份之一,森林公园的建设速度也在全国排前列,截至 2017 年底已建有森林公园137 处,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 44 处①。
森林公园作为开展森林旅游的重要场地,因其优美的自然环境、清新的空气、幽静的氛围,成为最受城市游客欢迎的旅游地之一,以森林公园为主要载体的森林旅游发展呈现较为快速的状态。2014 年全国森林公园共实现旅游收入 572.13 亿元,其中四川省森林公园就带来了 41.57 亿元。而到了 2016 年,全国全年共实现 878.5亿元的旅游创收,其中四川省创收 84.5 亿元①,约占全国的十分之一。
旅游安全问题的发生会成为制约旅游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良好的旅游安全管理有助于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游客安全作为旅游安全的核心内容,因而游客安全管理也成为旅游景区不得不重视的一项工作。森林公园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景区,必须做好旅游安全管理工作。森林公园在开展森林旅游的过程中,相继发生了一系列威胁游客安全的事件。其中包括 2017 年在东莞樟木头森林公园深山处发生的两名游客迷路近 21 小时的事件、2017 年在广东梧桐山森林公园发生的火灾事件,以及 2018 年在湖北英山县吴家山森林公园发生的两游客失足坠亡事件等多起威胁游客安全的事件。
与其他景区相比,森林公园出现游客安全问题的风险更大。一是我国森林公园所在地一般为季风性气候区,夏季降水集中,容易诱发山洪等自然灾害;二是森林公园面积较大,森林旅游者受好奇心理影响,在进行森林探险、远足等旅游活动时存在一定安全隐患。因此,众多游客安全隐患存在的客观情况要求森林公园比一般景区更重视游客安全管理工作。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游客安全管理研究
游客安全事故的发生是人员失误、不安全的设施设备和环境状态以及管理失误等多种因素交叉作用的结果。曹辉等(2013)基于研究发现游客在森林公园游览期间可能发生的安全事件有多种类别,包括火灾、游览设施安全等事件。而当前学术界普遍认同我国旅游景区中威胁游客安全的因素包括游客自身因素、景区管理因素、社会综合因素和自然因素、设施设备因素。王爱萍等(2007)对自然景区中影响游客安全的因素进行了梳理与总结,认为危险的地质、地貌、动植物等自然特征因素,和泥石流、山体滑坡、洪水和海啸等突发性自然灾害,以及旅游旺季的游客拥挤、游客生理不适应、迷路摔伤、景区管理部门的游客安全管理情况等群体与个体旅行因素是自然景区中威胁游客安全的重要方面。陈金华(2015)也通过研究发现自然与社会环境、设施设备、人为因素、景区管理都是造成武夷山景区游客安全事件的主要因素。
为保证游客安全,景区应切实抓好人员安全管理、设施设备安全管理和环境安全管理。景区在安全管理过程中普遍存在规章制度不健全、行业安全意识淡薄、安全管理缺失、安全设施设备滞后、从业人员安全素质偏低等问题(张丹宇等,2013)。景区游客安全管理,必须综合考虑上述影响因素,完善安全管理组织、设施建设、法律制度等安全管理体系,建立妥善的事故处理体系(刘莉文,2010)。包括安全预测、评估与警示工作,排查安全隐患,培养旅游者和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技能,配备必要的安全救援设施。其中,对风险和灾害的监测预警是景区安全管理中非常重要的工作,对灾害的监测和预警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景区整体防灾减灾能力(王彦泽等,2017)。景区安全预测管理的具体内容包括容纳度预测、客流总量预测和安全隐患排查、预警信息发布等工作(吕景胜等,2013)。首先应该从旅游资源空间、旅游经济以及旅游社会这三个方面综合评价当地的旅游承载力(李东瑾,2017),同时在景区层面做好游客数量监控和预警,对游客数量进行控制管理,尤其是在旅游,可通过对卡口区域的游客数量变化进行实时监测,建立容量预警系统,有利于监测、警示游客安全风险(王德刚等,2015)。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森林公园
森林公园在我国最初被吴楚材(1991)定义为以森林自然环境为依托,具有优美的环境和科学教育、游览休息价值的地域,经科学保护和适度建设,为人们提供游览、观光、休息和科学文化活动的特定场所,后被国家林业局界定为森林景观优美,自然和人文景物集中,具有一定规模,可供人们游览、休息或进行科学、文化、教育活动的场所,强调了森林公园的人文景观和规模性。在中国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的国家标准中,森林公园的概念被概括为具有一定规模和质量的森林风景资源与环境条件,可以开展森林旅游,并按法定程序申报批准的森林地域,进一步强调了森林公园旅游资源的质量。本文中提到的森林公园指本次研究的样本地,四川西岭国家森林公园。
2.1.2 游客安全管理
游客安全是旅游安全的一部分,是旅游活动中旅游者的人身、财产和心理(许纯玲等,2000)等安全现象的总称,是游客在旅游活动中人身不受伤害,财产不受损害,旅游过程轻松愉悦的状态。管理活动是管理者基于管理目标对被管理方进行的指挥、协调等活动。在此基础上,有学者提出安全管理就是管理者对安全生产进行的指挥、协调等活动(席建超,2015)。由此,旅游安全管理则可以定义为管理者为保证旅游过程中的安全状态,对旅游从业人员、设施设备等主体的安全工作进行的协调控制,其中包括对游客的安全管理。
综上,本文在前人对游客管理概念界定的基础上,结合旅游安全管理的概念界定,将游客安全管理界定为相关部门或机构针对游客旅游活动过程中的人身、财产安全,通过运用行政等手段协调和控制游客安全的行为过程。而本文涉及的森林公园游客安全管理则是指森林公园的管理者为阻止或降低游客安全事故的发生,实现游客在旅游活动中人身、财产及心理安全的目标,对森林公园内一切不安全现象进行一系列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
........................

2.2 理论基础
2.2.1 事故致因理论
事故致因理论是安全科学的基本理论,通过对导致安全事件的原因进行本质探寻,归纳出的安全事故发生机理和相应的影响模型(吕保和等,2004),可以用于解释事故发生原因、过程及相应的措施。伴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进程,事故致因理论经历了四个理论阶段(王凯全,2004;吴立荣,2010),而海因里希(H. W. Heinrich)的事故因果连锁论是其中阶段二单一因素归因理论的代表性理论之一,该理论认为导致安全事故发生的因素包括“人、物、环境、管理”四个方面,其中不安全行为具有主导性(刘国愈等,2013)。事故致因理论在旅游安全致因研究中已得到了广泛应用,已有研究证实旅游安全事故的发生是由人员的不安全行为、设施设备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安全状态以及管理的失误共同造成的,森林公园游客安全事故的诱发因素也存在于这些方面。因此,本文将基于事故致因理论构建森林公园安全管理能力的游客感知评价指标体系。另外,事故致因理论也将运用于游客对安全管理能力感知结果的影响因素的选取。
2.2.2 期望差异理论
期望差异理论由 Oliver 在 1980 年提出,该理论认为顾客对产品质量的感知评价取决于顾客在购买前对产品质量的心理期望与购买后对产品质量实际感知结果之间的差异(Richard L.Oliver,1980)。当顾客对产品质量的心理预期高于实际感知时,顾客就会对产品质量感到满意;反之,若游客对产品质量的实际感知结果高于预期,顾客则会对产品质量感到不满意。游客在旅游期间获得的旅游体验和内心愉悦感等心理感受也是游客购买的隐形旅游产品,因此期望差异理论同样适用于解释游客心理感知的获得。游客在游览前会根据自己的前期游览经验和知识储备形成对森林公园安全管理能力的心理期望,然后在旅游过程中通过与工作人员的接触、对设施设备的观察和使用、对周边环境的观察获取相关信息形成对安全管理能力的实际感知,最终根据心理预期与实际感知结果之间的差异,形成对森林公园安全管理能力的感知评价。本文中,期望差异理论主要用于游客对森林公园安全管理能力感知过程的梳理,和感知结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

3 四川西岭国家森林公园概况...........................18
3.1 基本情况 .....................................18
3.2 游客安全管理现状 .............................18
4 森林公园安全管理能力的游客感知情况...........................22
4.1 游客感知评价指标体系......................22
4.2 数据收集和整理 ..............................23
5 安全管理能力的游客感知结果影响因素分析..............................35
5.1 模型设定 .............................35
5.2 变量选取 .............35
5 安全管理能力的游客感知结果影响因素分析

5.1 变量选取在选取自变量时,本文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
一是对学术界相关研究结果的借鉴。关于游客安全感知影响因素的研究结果显示,游客自身属性和旅游地的相关因素是影响游客对旅游地的安全感知的两大原因。在游客方面,游客年龄、性别、学历、职业、月收入状况、婚姻状况等游客基本信息和此次旅游活动的出游同伴、出游目的等因素是游客安全感的重要影响因素。在旅游地方面,整体旅游环境、旅游地的治安状况和相关安全信息是游客安全感形成的重要因素。因此,本文将游客性别、年龄、职业、月收入、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出游目的、出游同伴这 8 个因素纳入了游客感知结果影响因素的变量。
二是以相关理论为依据。预期差异理论提出,如果顾客对产品质量的心理预期高于实际感知,则顾客将对产品质量感到不满意,反之则会做出满意评价。在旅游市场中,游客前往旅游地开展旅游活动,除了购买实物产品外,获得的旅游体验和心理愉悦感等心理感受也是一种旅游产品,因此预期差异理论同样可以用来解释游客的感知结果。如果游客在旅游前对森林公园安全管理能力的心理预期高于实际感知,则可能对森林公园的安全管理能力感到不满意,若预期低于实际感知,则可能做出满意评价。因此本文将游客的前期旅游经验和安全预期作为了游客感知结果影响因素的变量。
三是综合考虑森林公园安全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游客安全意识不高是导致游客安全事故发生的重要因素,也是森林公园在安全管理工作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在旅游心理学对意识界定的基础上,游客安全意识的构成包括游客安全知识、安全态度和安全行为意愿。因此本文将游客安全知识、安全态度和安全行为意愿也选取为游客感知结果影响因素的变量。
...........................

6 结论、建议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本文以事故致因理论为基础,结合四川西岭国家森林公园的具体情况,采用熵权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从人员管理、设施设备管理和环境管理 3 个方面获取了游客对四川西岭国家森林公园安全管理能力的感知评价结果。评价结果显示四川西岭国家森林公园在上述 3 个方面的整体管理能力良好,但环境管理能力的评价值相对较低。
在此基础上,以游客对四川西岭国家森林公园安全管理能力的感知结果为因变量,将基于文献研究、相关理论和森林公园安全管理的实际情况选取的 16 个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有序 probit 回归,进一步分析游客感知结果的影响因素。回归结果显示:游客自身的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安全知识、安全行为意愿、安全预期、工作人员安全责任感对游客的重要程度、环境安全状态对游客的重要程度、设施设备安全状态对游客的重要程度这 10 个变量对游客感知评价结果具有显著影响。其中,游客年龄、受教育程度、安全预期,以及工作人员安全责任感对游客的重要程度、环境安全状态对游客的重要程度、设施设备安全状态对游客的重要程度等 6 个变量对游客感知结果具有显著负向影响,游客职业、婚姻状况和安全知识、安全行为意愿对游客感知结果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