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进程之土地资源效应评测、风险防控机制概述 ——以辽宁沿海经济带为例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9993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意义和选题依据

生物技术的发展让人类掌握了更多关于DNA 的奥秘,实现了人类改造生物的遗传特征、产生人类所需要的生物类型的意愿,转基因药物将为人类健康带来新的福音。航空航天技术让人类实现了对地外空间的探索,也提供了人类认识地球的新手段。信息技术让人类之间的“距离”变得更近,并逐步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生活变得越来越方便。可是,人类这些科技成就的取得似乎没有阻挡极有可能导致人类灭亡,地球毁灭的问题到来。从1950年到1989年,世界人口整整增长了1倍(1950年为25亿,1989年为52亿)。如果按这样的速度继续下去,那么到 2100 年世界人口将再增加 1 倍,达到 104 亿,甚至可能达到 140 亿。这将给已经不堪重负的地球生命维持系统以更大的压力。人类对资源消耗过快也致使世界森林、草地和湿地以越来越快的速度逐年消失;沙漠面积以越来越快的速度逐年增加;地下水被过量开采;石油被大量用于交通、取暖、生产食物和产品,有可能在我们这一代或下一代被耗尽;工厂和家庭排出的废弃物越来越多地积累于土壤中,危害着土壤和水体;农药越来越严重地污染地下水和食物;大量温室气体被排入大气圈,使低层大气圈逐渐变暖,从而使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的城市和农田。

科学家警告说,上述趋势不可逆转。于是,唯有人类利用自己的智慧和已经取得的科技成就,解决已经发生的问题,防止将要发生的问题才是正确的处理方式。而目前影响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资源环境问题,我国的城市化已经进入受主要资源的约束阶段,其中土地资源问题层出不穷,矛盾重重,在不久的将来我国主要城市可能面临受资源约束而发展停滞的危险。对此,理智的处理方式是制定资源环境与城市化发展的协调机制,防止城市发展停滞问题的到来。那么,近 30 年来资源环境科学所取得的成果应该成为研究的主要工具,从自然科学的视角解决社会发展问题应该是研究的新角度。计量手段应该成为研究的利器,通过空间数据的调查,利用空间数据处理软件,做空间统计分析,为城市化科学的、定量的设计一条未来发展之路。未来 20~30 年将是解决资源环境制约城市化发展的关键时期,而即使制定出合理的协调机制,机制运作和调控作用的发挥也需要一定时间,所以,时间相对于问题的解决已经显示出不足。

二、选题依据

长期以来,城市化、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保护、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等研究内容都是各自研究领域的研究重点和热点,已经形成完善和成熟的理论,具有丰富的研究成果,为本论文的研究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持,具有较强的理论依据。论文选择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资源效应为主要研究内容,属于目前城市与区域研究方面的热点问题,以城市化与土地资源的关系为切入点,既是对已有城市化与资源利用研究理论的结合,同时通过两者的结合研究对以往单独研究而造成的研究缺失加以弥补,提出在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资源效应的相关界定、评估和配置的理论,在充实和完善城市化与资源环境关系研究上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从城市化进程中可能发生的土地资源破坏与短缺风险角度,提出城市化与土地资源利用协调配置的方案,防范和控制土地资源利用风险的形成,是以前研究较少的方面,具有理论创新的可能,因此,总体来看,论文的选题和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必要性。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国外已有城市化与资源环境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化过程中的生态环境风险、保护、资源最大化利用等方面。城市化中的土地资源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土地资源的利用等方面。以美国社会学家帕克(R.Park)为代表的美国芝加哥大学学者,利用生态学的研究手法,研究人类社会,并创立了人类生态学理论。他们通过人类社会的仿生态系统研究,采用描述性的历史形态方法,直观辨认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结构特征及演变机制,提出了同心圆模式、扇形发展模式、多核心发展模式三大经典城市发展模式。他们的研究力图通过将人类社会系统看看作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达到人与环境相互协调的目的,为其它城市科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生态学家则主要是研究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对于生物种群的影响,揭示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生态圈的主要变化。Patricia M.Har-veson 等通过对美国 Florida Key 鹿的研究,分析了城市化过程对区域动物种群多样性的消极影响。Michae L.McKinney探讨了城市化对生物均质性的作用与影响,认为城市动物种群增多,而乡村动物种群减少。Ingolfhn 等通过对德国 floras 的乡村与城市地区动物种群均质性变化分析,在对比 60 个城市与乡村斑块种群特征后,认为城市化对动物种群的均质性有非常大的影响。LRS Zanette等人研究了巴西都市区黄蜂与蜜蜂生活习性的改变,探讨了由于城市化改变土地覆被而引起黄蜂与蜜蜂种群数量变化的驱动作用及机制。此外,Deosthali通过模型模拟分析了城市化对城市局部气候的影响,Deplazes等分析了城市化对城市野生生物的多重影响。

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臭氧空洞、酸雨、气候变暖等一系列全球气候问题的出现,引起了世界各界学者的广泛关注,从而开启了各类研究机构对人口、资源、环境关系研究的新篇章,以环境保护为主的研究和国际合作越来越活跃。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大型综合性的人和环境关系的生态学研究计划——人与生物圈计划(The Man and the Biosphere Program 简称 MAB),其目的是为合理利用和保护生物圈的资源,保存遗传基因的多样性,改善人类同环境的关系,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以寻找有效地解决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的途径。1977年,美国学者Lester R.Brown首次将提出环境安全概念,并力图将环境问题纳入到美国的国家安全体系,但最终失败。直到 1989年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才对生态安全的含义作了详细阐述,生态安全才得到国际学术界认可。1978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第一次在国际社会正式提出“可持续的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概念。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是城市化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里程碑,将保护与发展作为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第二章 城市化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第一节 城市化与资源环境的一般关系类型

资源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础,而城市化作为人类社会一种重要的聚落空间转化活动,与资源环境具有更加紧密的关系。国内外城市化发展的经验表明,城市化的发展有赖于资源环境的保障,城市化发展的整个过程实际就是城市与资源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城市化的推进是以资源环境为基础,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如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等等,同时利用和改变原始的生态环境系统,如大气环境、岩石环境、土壤环境、水环境及各类生物圈层。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化发展对资源环境的作用方式和力度不断转变和演化,两者之间的问题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局面。尤其是在城市化进程的中期阶段,城市化速度明显加快,需要以消耗大量的资源环境为代价来保证城市化的快速进行,城市化对资源环境的压力不断上升,大量的资源环境问题在这一时期集中爆发,这已经成为阻碍城市化发展的主要问题。同时城市化发展的不同形式也使得资源环境问题的发生更加复杂多变,解决难度加大。由于城市化发展方式的不同及不同地区资源环境的差异性,城市化与资源环境之间具有多种组合类型,形成了复杂且类型多样的关系,但从一般层次来看,根据不同资源环境对城市化的影响以及城市化不同发展阶段对资源环境需求两个方面进行划分,两者之间存在三种基本的关系类型。

一、促动型

城市化的发展需要资源环境的支撑才能够顺利进行,资源环境就成为促进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特别是在资源丰富地区和资源丰富时期,为城市化的进行提供了更为优越的条件,具有促进城市化发展的作用,形成城市化与资源环境的促动关系类型。在这种关系类型的中,资源环境是城市化的重要促动因子,城市可以通过大量资源环境的利用,转化为将来城市进一步扩大规模的动力,同时资源环境对城市化的限制作用较小,城市化对资源环境的影响作用也不大,两者处于相互协调的状态之中。因此,这一关系类型一般发生在城市化进程的初期。这时城市地区资源丰富,环境良好,资源的消耗量相对于总量丰富的资源来讲微乎其微,城市规模的扩大对外部环境的破坏相对于完整而良好的生态环境巨系统来讲也不足以产生较大环境问题。因此,总体来讲,资源环境不会产生较大问题,不会构成对城市化的限制作用,城市化可以通过丰富的资源环境获得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从而得到快速发展。促动型关系是城市化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关系类型,所以也是实现城市化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模式,这就需要城市化发展的速度同资源环境的消耗速度能够协调和统一,将城市化引起的资源环境问题控制在低强度发生阶段。

第二节 城市化与资源环境的相互作用机制

一、城市化与资源环境的相互作用方式

(一)相互作用的要素

由于城市化是人类社会一种重要的大规模改变原有资源环境的活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系统中大量的要素同原有资源环境进行交换和传递,改变原有资源环境的形态和表现形式,造成资源环境的改变,而资源环境脱离自身原有运转机制之后,将会对城市化产生反馈作用,这种反馈作用具有正负的区别,在形成新的平衡之前,两者之间会不断地进行压力-反馈的作用,最终达到一种新的平衡状态。而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也主要是通过各种要素的交换和传递表现出来,特别是重要要素对两者相互作用最终的强度和表现形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也构成城市化与资源环境相互作用的要素,包括人口、城市、资源环境。

1.人口

人口是整个社会的主体,尤其是人类经济活动的主体,是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是城市化与资源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的最后主导者,对相互作用起到决定性作用。在相互作用过程中,人口的主导性是通过其能动的改变外在世界来体现的,其对外在世界的改变力量巨大,并且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其改变能力会不断的增强,对外在世界的改造深度和广度都会不断的扩大。人口的快速流动造成对资源环境影响力的扩大,使区域性资源环境问题逐步扩展到全球性问题,造成资源环境问题治理难度的增加,使城市化与资源环境的相互作用具有开放性特征。可以说,目前在世界范围之内已经很难发现没有被人类影响到的空间。

同时,人类能动的改变外在世界,既包含浪费资源,破换环境的负作用,又包含节约资源,美化环境的正作用,但无论正负作用结果如何,人口都是城市化与资源环境相互作用结果的最终承受者。但作为具有能动性的人类,将最终作出有益自身生存的判断,逐步从负作用转向正作用。

2.城市

城市是城市化的主体,是城市化变化的体现,也是城市化与资源环境相互作用的直接参与要素。从本质来看,城市化本身对资源环境不具有直接的作用力,而是在城市化的进程之中,城市的发展直接对资源环境造成诸多压力,从而体现出城市化现象与资源环境具有相互作用产生。与之相似,在城市化与资源环境相互作用中,资源环境的反作用也将首先会施加于城市,使城市发展受到影响,最终体现为对城市化的影响。

作为直接参与要素,城市中的生产、生活、建设及其它方方面面都对资源环境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并且,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数量的增多,其作用强度也将会逐渐变大。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大城市、特大城市数量迅速增加,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各级城市群崛起并左右区域经济,已成为我国区域与城市发展的一个新特点,城市区域化和区域城市化的转变正在逐步加深。目前,城市在相互作用过程中的负作用超过正作用。在城市地区集聚着大量的人口、资源、资金,聚集着主要的建设活动,因此,城市正在成为资源高度集聚和环境高度紧张的地区,是资源环境问题发生频率最大的地区,成为对资源环境具有最大影响的人类空间聚落类型。

第三章 城市化的土地资源效应 ............ 35

第一节 城市化的土地资源效应的产生........... 35

一、城市化的土地资源效应产生的逻辑解读................ 35

二、城市化的土地资源效应内涵 ....................... 35

三、城市化的土地资源正效应........................ 37

四、城市化的土地资源负效应....................... 38

第四章 城市化的土地资源利用风险防控机制 ...................... 52

第一节 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资源利用风险 ................ 52

一、土地资源利用风险源 ............... 52

二、土地资源利用风险对城市化发展的影响..................... 54

三、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资源利用风险的演变............................ 55

第五章 案例研究——以辽宁沿海经济带为例............... 75

第一节 研究区域发展背景............... 75

一、区位分析........................ 75

二、经济和社会发展背景 ................ 76

第五章 案例研究——以辽宁沿海经济带为例

第一节 研究区域发展背景

辽宁沿海经济带是一个高度开放的区域经济单元,不仅仅表现为沿海的特性,同时与沈阳经济区所构成的“港口-腹地”关系则将有利于两者的相互融合发展。辽宁沿海经济带拥有发达的港口和海上交通,而沈阳经济区则拥有发达的铁路和高速公路等陆路交通体系,两者的相互对接则会形成覆盖整个东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的物流系统。同时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与沈阳经济区产业也具有一定的互补性。沈阳经济区以资源为载体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和辽宁沿海经济带的石化、冶金、船舶工业具有良好的互补发展的优势。所以,整个辽宁沿海经济带作为辽宁省前沿地区,如果能够有效利用同沈阳经济区之间具有的良好互补和互动发展条件,则将会提升整个区域未来的发展水平,从而形成以两大国家级发展战略区为主体的辽中南城市群,辽宁沿海经济带作为辽中南城市群的南部区域城市化也将会进入较快的发展阶段。

二、经济和社会发展背景

辽宁沿海地区作为我国开发较早的沿海地区,长期以来一直是东北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地域单元,但是也存在区域经济整体性不强,发展目标不一致问题。为整合辽宁沿海城市发展,增强沿海经济的外向性,2005年辽宁省提出打造“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战略构想,这一期间本着“依托沿海城镇和各类开发区,有序利用宜港岸线及周边的废弃盐田和荒滩,逐步形成以滨海公路为连接的多个开发区域的线状布局,坚持辐射和带动距海岸线100㎞范围内的沿海经济带发展”的原则,新增17个政策支持区域,自此辽宁沿海经济带的雏形基本形成。自2009年7月正式被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以来,辽宁沿海经济带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更为迅速,城市化发展速度显著提升,至2011年,辽宁沿海经济带人口总量为1785.9万人,城市化率达到58.1%,地区生产总值为11150.9亿元,人均GDP达到6.24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8119.7亿元。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一、基本结论

本篇论文主要的研究内容为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土地资源效应及土地利用风险的防控。探讨在目前我国快速城市化的发展背景下,城市土地资源效应的产生、评估及变化状况,进而通过研究城市化过程中土地资源利用风险的防控,实现城市化发展中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本篇论文紧紧围绕目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两大关注热点——城市化和土地资源,从人文地理学、城市地理学、资源环境学和风险学等以往传统理论总结和发展中,形成对城市化的土地资源效应评估的方法体系和土地资源利用风险防控机制,理论和方法相互紧密结合,从而对传统城市化理论和资源学理论进行良好的补充,起到拓展研究视角的作用。从整体来看,本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一)对城市化与整个资源环境的关系进行详细梳理和研究,得出城市化与资源环境所构成的促动型、依赖型和冲突型三种一般关系类型。从城市化与资源环境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中,得出城市化与资源环境相互作用的方式、规律,进而形成城市化对资源环境效应影响机理的探讨。最后以问题为导向,研究城市化的一般发展过程以及伴随城市化发展进程而形成的不同资源环境问题类型和问题发生机理。研究认为伴随城市化的发展过程,资源环境问题也遵循原始型、全面开发型、无效破坏型、市场主导型和资源约束型的演变,其中的演变是由内在的特定机理所决定。

(二)将研究内容从整体的资源环境细化为对城市化发展影响较大的土地资源。详细研究城市化与土地资源的相互变化情况,从要素构成和概念内涵两个方面创建城市化的土地资源效应概念体系,并提出城市化的土地资源正负效应的表现形式、表现特征和转化规律,研究中认为城市化的土地资源效应的相对性、模糊性和变动性的特征是导致正负效应之间转化和正负效应内部高低效转化的基础原因。之后,通过对城市化的土地资源效应的形成机理的研究得出城市产业升级和空间再造、城市空间扩张和政府土地财政是造成城市化的土地资源效应形成和转变的深层原因。因此,总体上通过对城市化的土地资源效应的概念内涵、正负效应转化原理和效应形成机理的研究,构建出整个城市化的土地资源效应理论体系。

(三)从风险学视角,研究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资源利用风险及风险防控机制。寻找出城市化的土地资源利用风险产生的原因即风险源的构成,之后从土地资源利用风险对城市化发展的影响和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资源利用风险的演变两个方面建立起整个城市化的土地资源利用风险研究理论体系。借鉴生态学和管理学中关于风险评估的常用方法,从评估原则、评估要素和评估方法三个方面建立起城市化的土地资源利用风险评估方法体系。最后,以风险预警机制、风险规避机制和城市化与土地资源利用协调机制三个体系建立整个城市化的土地资源利用风险防控机制。通过理论和方法两个体系的建立以及风险防控机制的提出为文章最后案例地区的风险评估及预警防控奠定基础。

(四)选取区域经济正在快速发展的国家发展战略区-辽宁沿海经济带为论文的研究案例。以案例区的现状区域分析为基础,确定具体的研究范围。以前文提出的城市化的土地资源效应为理论基础,借鉴国内外相关标准,构建城市化发展指数和城市化的土地资源效应评估指标体系。并且在城市化的土地资源效应评估中加入合理指标值域与指标属性的判断,提出城市化的土地资源正负效应评估方法。通过对辽宁沿海经济带2002-2011的面板数据的计算得出辽宁沿海经济带城市化的土地资源效应值,进而利用ArcGIS自然断裂法,绘制辽宁沿海经济带城市化的土地资源效应空间分布图,从数值总量和空间分布两方面得出辽宁沿海经济带城市化的土地资源效应特征。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