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教育与初中地理教学有效整合思考——以江西省赣州中学初中部为例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2778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教学论文,本文通过对赣州中学初中部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对初中部六位教师进行访谈,系统研究课程标准和粤教版地理教材,结合教学实际,综合分析了赣州中学环境教育现状。分析发现,学生对环境教育的重视程度较高,具备较好的理论基础,但实际操作能力不强;初中地理教师的环境素养偏低;环境教育内容偏少且素材较陈旧;环境教育条件不佳;环境教育模式和方法的选择单一;缺乏系统的环境教育评价体系。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随着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与环境的矛盾就越来越深刻。进入现代社会,环境问题由局部到全球化、由单一到综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2020 年爆发的新冠疫情再次给人类敲响了警钟,人类如果不能很好的适应自然环境、保护自然环境,达到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最终人类自身也将在地球上无立足之地。人类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伴随着各种不合理的经济增长方式,如粗放的利用资源、肆意的排放污染、过度的破坏生态等,均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影响,导致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世界各国纷纷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急迫性,尤其是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在国际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我们既负有一定的责任,也具有良好的示范和表率作用。党的十八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提出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党的十九大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其中“美丽”一词,从根本上确立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目标和指导思想。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1]。两次大会都对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具体措施和明确要求,这充分体现了新时代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强国的高站位、大决心和硬举措。
环境问题很大程度上源于人类对环境认知不足,因此,解决环境问题的首要任务就是认识环境问题,学校教育是最主要的培养环境意识的途径。目前中国的环境教育模式基本是通过渗透教育实现的,所谓渗透教育即把环境教育内容渗透到各个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地理学科作为专门研究“人地关系”的学科,是与环境联系最密切的学科,因此在地理学科中渗透环境教育,把环境教育与地理学科教学进行有效的整合是实现提高国民环境意识、养成环保习惯、锻炼环保意志和培养环保行为最主要和最有效途径。
........................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通过分析环境教育现状,理清环境教育问题,并进而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为地理教师进行环境教育提供理论参考。
2、通过对环境教育和有效整合的概念进行界定,有助于进一步理清环境教育内容,确定环境教育要素,明确环境教育目的,提出环境教育策略。
1.2.2 实践意义
本研究有利于了解环境教育在初中地理教学中面临的困境,分析出提高环境教育效果的有效策略。
1、一方面为一线地理教师在素材资源的处理、教学方法手段的选择等方面提供一些参考意见。另一方面,对学校实施环境教育提出的建议,有助于地理教师更高效的进行环境教育。
2、本研究通过制定不同维度的环境教育评价量表,为地理教师对环境教育效果进行评价提供参考依据。同时也为我国制定更加完善的环境教育评价体系添砖加瓦。
3、针对课堂内和课外两个维度,制定部分教学案例,为地理教师实施环境教育提供参考和借鉴,增强环境教育的实操性。
........................

2 环境教育与初中地理教学有效整合现状分析

2.1 访谈调查结果分析
2.1.1 学生问卷调查与分析
调查对象是赣州中学初中部 1480 名学生,共回收问卷 1039 份。这部分的调查问卷采用单选题的形式,总共设置了 10 个问题。1-3 题通过设置环境常识问题,考察学生环境知识的掌握情况;4-6 题通过设置环境道德问题,考察学习环保情感和态度的培养情况;7-10 题通过设置有关环保的实践问题,考察学生的环保实践情况,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


教学论文怎么写

以上十个问题主要从四个维度了解学生的环境教育效果,分别是环保意识、环保态度、环保情感和环保行为四个维度。通过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出,赣州中学大部分学生环境知识掌握情况良好,了解主要的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后果。 另一方面,通过环境教育,赣州中学的大部分学生培养了良好的环保态度和环保情感,树立了正确的环境观。但是通过七至十题有关环保实践的问卷调查,发现学生环保实践机会不多,且环保行为实施并未落到实处,环保实践能力不强。赣州中学的学生具有良好的环境认知能力,却不具备较高的环保实践能力,“知”与“行”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

2.2 环境教育内容分析
2.2.1 环境教育内容丰度
初中地理教材中有关环境教育的内容分散于各个章节,现将初中阶段地理教材中所有有关环境教育的内容整理如下(粤人民版教材)。
纵观粤人民版初中教材,有关环境教育的内容并不多。其中七年级上册共六章,只有三个章节的四个框题涉及环境保护;七年级下册总共五章,只有三个章节的三个框题涉及环境保护;八年级上册共四章,涉及环境保护的是两个章节的五个框题;八年级下册共四章,涉及环境保护的是两个章节的六个框题。
环境保护的内容包括:①保护海洋②空气污染③人口过多引起的环境问题④保护文化遗产⑤保护森林⑥保护极地地区的生态环境⑦保护河流及流域的生态环境⑧保护土地、水、森林、海洋等自然资源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⑩保护西北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
初中粤人民版教材有关环保的内容涵盖水(湖泊、河流、海洋)、土(耕地减少、土地盐碱化、沙漠化、湿地生态系统破坏)、空气(全球变暖、酸雨、臭氧空洞、沙尘暴)、森林(雨林、防护林),文化遗产等,关于矿产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垃圾分类等并没有专门的学习框题。教材中有关环境保护的内容并不全面,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在平时的授课中适当的扩充。
赣州中学初中部目前使用的地理教材是粤人民版 2013 年 1 月版,截止 2020年为第 7 次印刷,只有小范围的修改,总体变动不大。因此,教材内选取的很多材料、图片、案例都比较老旧,时效性不强。 如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有关人类生活与空气质量的框题,选取了一张天气预报图,使用的就是 2012 年的数据,也只有五个方面的数据。但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对于环境质量的关注内容已经更全面了,如噪音指数、空气污染指数、PM2.5、穿衣指数、能见度等。
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一节《世界的人口》中世界人口问题选取的图片十分老旧,这几张图片在 2004 年第一版教材就在使用。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三节《保护人类遗产》这一框题中,列举出的《世界遗产名录》也不是最新的遗产名录。七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三节《巴西雨林与环境》,在介绍雨林的破坏时,用到的数据还是 2005 年的数据,比较久远。
.........................

3 环境教育与初中地理教学整合策略 ........................................ 20
3.1 深挖教学内容 ....................................... 20
3.1.1 环境问题与乡土地理相结合 .................................... 20
3.1.2 环境问题与时相结合 .......................................... 21
4 环境教育与初中地理教学整合教学设计与案例 ............................... 30
4.1 课堂教学设计 ................................... 30
4.1.1 环境教育与乡土地理相结合 ........................ 30
4.1.2 环境教育与时事相结合 ........................................ 34
5 结论与不足 ................................. 54
5.1 主要结论 ................................. 54
5.2 不足之处 ..................................... 54

4 环境教育与初中地理教学整合教学设计与案例

4.1 课堂教学设计
4.1.1 环境教育与乡土地理相结合


教学论文参考

对于环境教育效果,不应只针对教学结果进行评价,应该建立前期评价,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的全过程,全周期评价体系。一般来说,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情况,了解学生的优势和不足,便于因材施教,我们可以在学期开始或者新课程开始之前先做一个诊断性评价。在环境教育过程我们可以采取形成性评价,来监督环境教育过程,包括评价环境教育方案的设计情况、计划的实施情况、目标的需求评价等,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采取的学习方法、付出的努力、遇到的困难等,根据评价的结果改进教学过程,调整教学方案,修正教学活动,更高效的达到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之后,为了了解学生达到的水平,可采取终结性评价,通过该评价了解环境教育质量总体、综合的效果,判断环境教育的目标是否达成,为进一步教学提供重要决策依据。对结果进行评价起到激励和督促的作用、对过程进行评价则有利于指导学生采取具体的改进措施,操作性和针对性更强。
......................

5 结论与不足

5.1 主要结论
本文在综合研究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并结合教学实践,对“环境教育”和“有效整合”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即“环境教育”是指教师在环境教育目的的指引下,利用学校教育资源,结合环境教育内容,选择适当的教育方法,对学生进行的系统性和科学性的培养;“有效整合”是指将学校的各种教学资源,如人(教师、学生)、物(教材、教具、设备)、财(资金)、信息(课件、教案、数据库)、政策(教育评价)、软件(时间、学风教风和校风)等进行科学合理的调度、规划和安排 ,以达到良好的环境教育效果,实现教育目的的最大化。
本文通过对赣州中学初中部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对初中部六位教师进行访谈,系统研究课程标准和粤教版地理教材,结合教学实际,综合分析了赣州中学环境教育现状。分析发现,学生对环境教育的重视程度较高,具备较好的理论基础,但实际操作能力不强;初中地理教师的环境素养偏低;环境教育内容偏少且素材较陈旧;环境教育条件不佳;环境教育模式和方法的选择单一;缺乏系统的环境教育评价体系。
本文在分析环境教育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际,提出了四项环境教育与初中地理教学有效整合的策略。一是从乡土地理、新闻时事、国情的角度深挖教学内容;二是从提升教师环保素养,增加环境教育投入,创建环境教育数据库等方面改善教育环境;三是从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手段的改进等方面来调整教学组织形式;最后是建立和完善环境教育教学效果评价机制。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方面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环境教育评价量表,完善了环境教育评价体系;另一方面设计了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案例,对于一线教师来说切实可行,实操性强。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