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幼互动对幼儿个人事务影响探析
一、问题提出
自主性或独立性是心理学研究中,自我研究的重要内容。自主性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从临床心理学的角度,研究精神病患者(如抑郁症的依赖行为‘。自主性的研究受到重视且研究对象转为幼儿,应该归功于20世纪50年代,贝勒与希泽斯从依赖的角度对独立性的研究。与此同时,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及社会学家阿希也在对自主性进行研究。新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在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中,论述了自主性及主动性在幼儿早期人格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社会心理学家阿希从自主性的对立面—从众性,研究了人在面对外界影响时是否容易受到外来的暗示。但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自主性与独立性的研究出现了融合的趋势,在心理学中出现了替代使用。自主性的研究也由于研究角度的不同出现了两条不同的线索—一条为个人事务自主的研究,体现的是自主性发展的的个人取向;另一条线索为顺从行为、规则与道德方面的研究,体现的是自主性的社会取向,即个人对社会规范的顺从。对于自主性的概念,分别有理论家从哲学、心理学的角度对自主性进行了定义,但至今还没有一致的认同。自主性不仅是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个体适应性的重要内容。
自主性是健康人格的重要特征。自主性与个体的自我发展密切相关。缺乏自主性的个体没有独立的意识,依赖性强,自尊、自信心低,退缩、自我能力的实现受到阻碍和限制,更毋庸说自我的实现,自我价值的发挥、达成人类发展的目标—成为一个完满的人。弗洛伊德认为,童年的经历对人格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当中,也认为学前期是儿童获得自主性与主动的关键时期。幼儿需要在自主的活动中,确立自己的力量和自我的范围,获得自我意识、力量感和自主感。同时,自主性还是创造性人格的重要特征。创造吐行为认为是现代人刁‘所必须的素质之一。一些心理学家对富有创造性的数学家、
作家、建筑家等的个性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一致认为,“独立自主、自信心强、不求人、热情而勤勉、有决断、能自治和自制”等,是高层次创造性人才个性品质中最基本的因素,。因此,创造性的培养成为心理学及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内容,深讨创造性人格所包含的人格特征及如何培养创造性。
自主性是社会适应性的重要内容。社会适应性是衡量个体健康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自主性中自我控制的这一纬度,主要是从社会性发展的角度,要求孩子学会控制自己不合理的愿望,作出符合社会规范与道德的行为。自主性发展良好的个体对自己有客观的认识,能对自己的行为及不合理欲望进行调节,使之适应社会习俗及道德的要求。面对当今社会巨大的生存压力,只有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才能面对各种挑战与困难,并保持身体与心理的健康。由于个性不健全,社会适应不良引起的青少年犯罪、自杀等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与担忧。
个人事务自主(personal domain)是研究自主性的一条重要线索。幼儿自主性的发展不仅与个体能力的发展有关,更与幼儿个人事务自主权限的确立密切相关。幼儿需要在自主选择、自我控制的领域和事务中,区分出“自我”与他人的边界,确立起个人事务自主的意识,获得自我力量感和自主感,达到自我的认同,发展起“自我同一性”。同时也区分与习得了道德、习俗领域的规则,发展了其社会适应性。因此,从个人事务自主的角度来研究幼儿自主性的发展具有理论的基础与实践的意义。
个人事务自主发展的动力来源于与成人的相互作用,特别是对幼儿影响深刻的父母、教师等。目前,西方对幼儿个人事务自主的研究一方面是从家庭的角度,研究父母对幼儿各事务领域的界定及相互作用,另一方则是从幼儿园的角度,研究在幼儿园、学校等情境中,教师对幼儿各事务领域的界定及与幼儿之间的相互作用。幼儿园是除过家庭外对幼儿的成长起重要作用的场所及教育影响因素,教师是除过家庭成员外对幼儿产生影响最大的个体,幼儿园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补充与合作者,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幼儿园的教育及家园合作的方式进行改变。因此,本研究选择在幼儿园情境中,幼儿个人事务自主的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讨论教师如何影响幼儿个人事物自主意识的发展,为幼儿自主性的培养提供建议。
二、文献综述
国内关于幼儿个人事务自主性的研究比较少,是吸收和借鉴国外的研究经验。通过CNKI在中国基础教育期刊全文数据库用“幼儿自主性”为主题进行检索,检索到论文59篇;用题目“儿童自主性”进行检索,检索到28篇论文;用关键词“儿童自主性”进行检索,结果为1;用中文摘要“幼儿个人事务自主性”进行检索,结果为0篇;用关键词“幼儿个人事务自主性”为主题进行搜索,搜索结果为0。通过在台湾论文资讯网以“幼儿自主性”为主题,共搜索到3篇论文。根据对已有文献进行归纳整理,国内对幼儿自主性的研究主要集中表现在:
已有文献资料表明,对个人事务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源于社会领域理论家们对儿童和青少年与社会常规及道德的冲突研究。美国伊利诺大学的Nucci教授,于1981年正式引入了“个人事务”的概念,相对于社会常规与道德领域,将其界定为:“在社会规范外的且不属于对或错而是属于个体喜好的一些事情”30 1999年,美国罗彻斯特大学的Smetana和马里兰大学的Killen在Nucci研究的基础上又将“个人事务”具体界定为:“超出道德和社会习俗规范约束,可以由个人自由、合法地进行选抒、决定的事情”‘。这两种概念得到了理论界的认同,并成为后来研究个人事务自主采用最多的概念。
参考文献
[1] E. A.罗斯[美〕.社会控制「M].北京:华夏出版社.
[2] G. H.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版,118-119.
[3] RM利伯特(美)等:发展心理学(刘范等译)[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355.
[4」陈会昌道德发展心理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8: 385-386.
[5〕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6〕丁海东.儿童精神:一种人文的表达「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7〕黄希庭.人格心理学[M].台北:东华书局,1998.
[8」简.卢文格,韦子木译.自我的发展[M了.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440.
[9〕李松林.控制与自主:课堂场域中的权力逻辑仁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10〕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74-77.
〔11」Alica Ardila-Rey&Melanie Killen. Middle Class Colombian Children's Evaluations of Personal, Moral, and Social-conventional Interactions in the Classroom[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 2001,25(3):246一255.
[2] Catherine C.Lewis. Beyond Conflict Resolution Skills:How do Children Develop the will to Solve Conflicts at school[J]. New Directions for Child Deveiopment,1996.
[3] Cecilia, Wainryb &Turiel. Dominance, Subordination, and Conception of Personal Entitlements in Cultural Contexts[J].Child Development.1994,65,1701一1722.
[4] Cecilia Wainryb. Reasoning about Social http://sblunwen.com/yeyjslw/Conflicts in Different Cultures :Druze and Jewish Children in IsraelLJ].Child Development,1995, 66390-401.
[5] Hiroyuki Yamada. Japanese Mothers’Views of Young Children' S Areas of Personal
师幼互动背景下幼儿个人事务自主的研究
摘要 5-6
Abstract 6
第一部分 引言 7-25
一、问题提出 7-8
二、文献综述 8-18
(一) 个人事务自主的相关研究 9-14
(二) 教师与幼儿个人事务自主的相关研究 14-16
(三) 已有研究述评 16-17
(四) 研究的突破与意义 17-18
三、概念界定 18-19
(一) 自主性 18
(二) 个人事务自主 18
(三) 师幼互动 18-19
四、理论依据 19-21
(一) 社会领域理论 19
(二) 符号互动理论 19-20
(三) 本研究的立场 20-21
五、研究思路 21-25
(一) 研究目的 21
(二) 研究对象 21
(三) 研究内容 21
(四) 研究方法 21-23
(五) 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23-25
第二部分 师幼互动中幼儿个人事务自主的分析 25-47
一、个人事务自主范围的确立 25-35
(一) 教师规定了幼儿个人事务自主的范围 25-29
(二) 教师规定幼儿个人事务自主范围的依据 29-32
(三) 教师确立幼儿个人事务自主的方式 32-35
二、幼儿个人事务领域的调适 35-47
(一) 教师的鼓励与支持——教师对幼儿事务自主权的主动给予 36-38
(二) 教师的控制——教师对幼儿自主权利的侵占 38
(三) 师幼冲突——教师与幼儿对自主权利的争夺 38-47
第三部分 影响幼儿个人事务自主的因素 47-53
一、教师自身主观因素的影响 47-50
(一) 教师缺乏对儿童权利地位观念和能力的重视与肯定 47-48
(二) 教师对自主涵义认识不全面 48-49
(三) 教师在师幼关系中扮演权威者角色 49-50
二、客观因素的影响 50-53
(一) 师生比过高 50
(二) 安全因素制约 50-53
第四部分 促进幼儿个人事务自主发展的建议 53-59
一、观念转变 53-55
(一) 树立正确的儿童观 53-54
(二) 深化对自主性涵义的认知 54
(三) 处理好控制与自由的关系 54-55
二、具体做法 55-59
(一) 放手给幼儿更广阔的自主空间 55-56
(二) 为幼儿自主提供支持和鼓励 56-57
(三) 根据幼儿的年龄调整其个人事务自主的范围 57-59
结语 59-61
参考文献 61-65
附录 65-67
后记 67
可能有教育硕士论文方面的购买需求,请到教育硕士论文频道选取http://sblunwen.com/j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