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学论文:音乐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 由硕士毕业论文中心,硕士论文组整理提供,本文阐述了音乐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
如果我们在孩子没有愿望的情况下,强制他们学习音乐。不但不能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还可能会导致他们产生逆反心理,使他们厌恶那些督促他们学习音乐的人,从而形成不健康的心理状态。教师怎样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上获得最大的“自由”,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教师又如何担当起孩子的“心理健康医生”,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促进其健全人格的形成,为他们的成长导航把舵呢?
众所周知,现今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有些由于父母的娇宠姑息、百般迁就、过分溺爱致使其子女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如攻击、抗拒、过度愤怒等异常情绪;缺少爱的孩子,便产生焦虑、恐惧、冷漠、自卑等不良情绪。长此以往,便会成为心理障碍。这些都是我们教师必须了解的。正因为有这些问题,我们才必须刻不容缓去引导他们,为他们未来的生活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笔者就当前个别学生存在的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谈谈如何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以培养学生活泼健康、乐观向上的情绪,促进智能、情感和意向和谐发展。
一、以情为据,使音乐靠近学生的生活
艺术源于生活,音乐源于生活。它不能高高在上,成为“高雅”人士的专利。对于小学生来讲,我们应努力把音乐与他们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通过对已有知识经验的回忆,对类似生活情景的联想,去接受音乐,理解音乐。这样,他们才能从内心深处喜欢音乐,进一步引发愉快的情感体验。譬如唱歌的方法,最管用的方法就是“生活化”。把“吸气”比喻成“闻花香”,“呼气”比喻成“吹花草”;把唱歌的嘴型比喻成“鸡蛋一样竖起来放”;把舌头的放松形容成“小狗吐舌头”,学生很愉快地就会了。这样做,除了可以保护嗓子,唱歌好听外,还有一点,我觉得可以让学生明白:他们在语文课中朗读课文时,在平时的说话演讲中,用唱歌的发声法(特别是气息控制方法),会发出动听的声音。
二、营造浓厚音乐氛围,找准不同类型音乐课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点
1、在歌唱教学中渗透
歌曲以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诗一般的歌词来表达情景。因而能触动学生的情感,震撼学生的心灵。另外,歌曲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演唱水平,还要让他们在歌唱中去认识人生,认识真善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①、营造轻松的歌唱氛围,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在课堂上,有的学生有极强的表现欲,敢说敢唱。而有的学生则显得拘谨、内向。为了调动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展现自我的能力,我不请个别同学唱,而是对他们说:“同学们,班级可以说是一个小舞台,如果大家能够充分利用这个舞台来锻炼自己,那么拘谨的同学也在其他同学的鼓励和带动下勇敢地站了起来。” 通过锻炼,学生不仅能大胆自信地演唱,而且有的还可以根据歌曲的内容进行创作表演。学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对音乐的兴趣,同时培养了自信和勇气。
②、巧妙设计发声练习,使之趣味化。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思想较单纯,幼稚的心灵却很有爱心,他们对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都有感情,尤其是对小猫、小狗之类的小动物更是关怀备至。根据儿童这一心理特点,我设计了这样一条富有趣味性的发声练习曲。
2/4 3 5 | 6 6 5 | 12 34 |5— |3 6 | 5 3 2 |5 4 3 2|1—||
小 猫 爱吃 鱼 yu 小 猫 爱吃 鱼 yu
学习前,我用课件出示小猫图片,指出小猫可爱之处。它全身雪白的毛,亮闪闪的眼睛,引起学生对小花猫的兴趣。再问学生,小猫最爱吃什么?学生肯定会答,小猫爱吃鱼。那我们就一同来喂小猫吃鱼。这样就自然地把学生引到发声练习的教学中来。接着我范唱,要求学生注意老师的口型,听老师的声音,不然小花猫吃不到鱼。通过两三遍范唱,学生们也能唱出曲子,而且基本上能掌握“yu”的口型,从而达到发声练习的教学效果。
③、以歌词敲响心灵,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在学习《义勇军进行曲》时,除了让学生了解它的歌词意义、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外,我还用铿锵有力、充满激情的语调朗诵歌词:“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让学生在感知中领悟作品的内容,感受到中国人民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大无畏斗争精神。正是通过歌词的震撼力,激起学生的内心情感世界,唤起他们的爱国情感,使学生在学习中健康成长。
2、在欣赏教学中渗透。
欣赏教学不仅仅是简单的放音乐让学生听,教师应紧紧抓住旋律、节奏、音色、拍子、曲式、和声等音乐要素所塑造的形象,诱导学生进入歌曲、乐曲意境,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美妙的音乐世界里,去享受欢乐,去感悟人生,在不知不觉中使心灵得到净化。
①、充分利用教材,提高学生自我心理修养的能力。
我在教学《龟兔赛跑》这一课时,通过音乐故事表演,让学生明白:骄傲必败,虚心并不断努力才能使人成功的人生哲理。从而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克服困难,持之以恒,做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学生在接受音乐训练的同时,懂得了要正确认识自己与他人,实现了提高自我心理修养的能力的目的。
②、巧用多媒体设施,增强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有了情绪;有了情绪,就有了动力,兴趣是学生打开音乐殿堂的金钥匙,也是遨游音乐世界的矫健翅膀.音乐课应努力创设形象逼真、色彩鲜艳、动静结合的教学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如:欣赏《动物狂欢节》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在一片霞光四射的大森林里,伴随着热烈欢快的音乐,小鸟在歌唱、蜜蜂在飞舞,许多可爱的动物纷纷赶着要去参加第二届森林音乐会,然后我让学生静静地听,还有哪些动物也要去参加森林音乐会。此时,学生看着栩栩如生的画面,感受着悦耳动听的音乐,仿佛置身于森林之中,和可爱的动物们一起去参加热闹而愉快的森林音乐会,学生的注意力完全被吸引到眼前的教学情境中,达到了预期的欣赏目的。同时,音乐课应努力创设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愉快情境。当学生听着欢快的音乐律动进教室时,便会感到进入音乐的王国;用录音欣赏自己演唱的歌曲,使学生听到自己的声音,从而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情不自禁地萌生喜爱音乐的兴趣与参与音乐活动的强烈愿望。由此可见,巧用电教媒体,创设愉快的情境,诱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去感受音乐,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的心理,让学生在健康的轨道上成长。
三、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排除学习中不必要的忧虑
每位学生在学习音乐过程中都可能会产生不愉快的情绪体验,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胆怯心理越来越重。从而引起忧虑、悲伤、恐惧等情绪反应。如:自己的声音条件不好、张嘴就跑调、变声期的学生都会产生胆怯、不自信的心理情绪。唱得好的学生也容易产生胆怯、羞涩、不自信的心理。尤其是在个别练唱时,时常不出声或声音很小,眼睛始终看着班里的同学、听着他们的议论,表现出焦虑的情绪;在课上学生走神时,老师的突然提问时常会使学生产生不良的感受等。这些问题会使大部分学生产生精神紧张、课堂恐惧等心理行为问题。即使一些心理健康的学生也会有这样的烦恼。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认真观察学生,帮助他们克服胆怯心理,采取积极的方法,来摆脱这些消极情绪。引导他们摆脱忧虑、紧张、恐惧,将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来,帮助他们认真总结学习经验,找出产生不良情绪的原因,以作为前车之鉴,并把注意力逐步转移到具体的学习活动中。
《为每个学生创造成长的条件》一书中讲到:每一个学生都是含苞欲放的花朵。没有一个人在任何事上都是无能的,每个人都有最适宜从事某种活动的能力。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都可能成为其全面进步与成功的起点。一些缺点较多的学生的闪光点,往往被教师所忽视。那是因为他们的“光”比较微弱。恰恰是这些比较微弱的、不引人注意的“光”才需要教师用心去发现,并用心去点拨。
心理健康教育已经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音乐教学理应责无旁贷地分担这一重任,在培养音乐能力的同时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充分开发心理潜能,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为塑造跨世纪的一代新人做出应有的贡献。
小学音乐教学论文:音乐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 由博士论文网,论文中心为您整理提供信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