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空间句法理论的聚落形态解析和发展模式思考——以山西省平定县土岭头传统村落为例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30156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建筑论文,本文通过本文的定量分析数据,可以发现空间句法计算得到的空间参数,大体与人们对空间的主观感受相吻合,可以相对客观地揭示聚落空间形态的内涵。但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发现空间句法有时会过于机械化、理性化,缺乏与该空间其他相关要素(如历史、社会、自然、文化等)的考量,所以不应该将空间句法的计算结果作为拟定规划的全部依据,而应该综合考虑各种影响要素,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理性与感性相融合,才能制定出既科学又有效的保护发展规划。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在幅员广阔的华夏大地上,由于不同地域的自然气候、生活方式、人文信仰迥然相异,孕育出无数个千姿百态的本土化传统聚落,这些聚落与建筑都蕴藏着浓厚的历史、科学、艺术和文化价值,具有极高的研究和保护意义。在明万历年间的《五杂俎》中,记载着当时商业繁荣的地区,提到“江北则推山右”,这里的“山右”就是指今山西地区,可见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丰富的文化地理环境造就了山西人民富足安定的生活,省内传统聚落的产生、发展及演变也与华夏文明一脉相承。其中,山西的晋中地区在几千年前就开始出现人类活动迹象,在近几百年的明清时期,人类聚居形成的村落建筑规模达到鼎盛,组成聚落的要素也尤为丰富,可以成为研究传统村落人居空间的范本。
笔者在硕士求学期间,师从的教授投身研究山西民居与聚落形态十载有余,参与关于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案例不计其数。在导师的指导下,笔者于 2019 年 7 月开始有幸参与到阳泉市平定县张庄镇土岭头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中,经过前期对土岭头村详实深入的田野调查,收集整理到大量宝贵的第一手村落资料。土岭头村形成至今近千年,历史演变轨迹清晰,古村独特的“鼎”字形街巷格局至今保存较完整,反映出明清时期村落发展鼎盛的模样,村内还留存了一大批明清时期的传统建筑,这些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智慧结晶,具有较高的历史和研究价值。基于实地调研收集整理的一手资料,笔者将复杂的实体村落空间可视化呈现为简易的图形表达,对土岭头村进行更精准的量化分析,从而更深入地认识、研究和理解村落空间序列,以更科学的方法探析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途径,为保护传承与发展更新土岭头村尽一份绵薄之力。
........................

1.2 研究背景
本次课题的研究背景主要分从时代背景和政策背景两个部分。
(1)时代背景
自1978年以来,全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由改革开放初期的不到20%逐年增长,于 2011 年年底首次突破 50%,并于 2019 年年底达到了 60%以上,四十多年间总体增幅超过了 40%,中国的城乡人口构成比例发生了的变化(表 1-1①)。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山西省也响应国家的号召大力推动城镇化,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于 2012 年年底首次突破 50%,并于 2019 年年底近乎达到了 60%(表 1-2②)。根据这些数据可见,这四十多年的城镇化发展中,山西省内城镇人口比例增幅与全国城镇人口比例增幅高度相似(图 1-1③)。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乡村居民不再受“离土不离乡”的传统思想束缚,大规模迁移至城市外出务工,劳力的缺失和人才的外流使得乡村生活逐渐衰败、乡土文化逐步流逝,传统村落也逐渐萎缩,面临着“空心化”、“弃巢化”的严峻挑战,华夏五千年的农耕文明危在旦夕。


建筑论文参考

.........................

第 2 章 土岭头村生成背景分析

2.1 区位条件
2.1.1 地理区位
土岭头村隶属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张庄镇,位于张庄镇的中部地带,紧邻镇政府所在地——张庄村,地处阳泉和晋中两市结合部,坐落于平定和昔阳两县交界处。阳泉市位于山西省的东部地区,市域内地貌约 80%为山地,约 20%为丘陵和平原。平定县坐落在阳泉市的东南地区,北侧为本市的盂县和郊区,西侧为晋中市的寿阳县,南侧为晋中市的昔阳县,东侧为河北省石家庄市的井陉县(图 2-2)。县域内地貌约 60%为山地,约40%为丘陵和平原,其中丘陵又多于平原,平原仅分布于县城及周边地带。土岭头村的地理坐标是东经 113°70′,北纬 37°69′,平均海拔 828.5 米。村落东与石洼村毗邻,南与昔阳县北南沟村、石坪村接壤,西与张庄村相连,北与桃叶坡村相承。
土岭头村坐落于艾山山脉的山丘之上,三面环山,北靠马鞍山,东接黄龙山,南接砂垴,方圆三公里均为厚实的土丘土岭,因高居土阜近水而得名。传说土岭头曾有黄龙盘卧,其头位于黄龙山,其身盘于土岭头,历史上有古河道梁沟河从东经南呈玉带状绕村自西而过,形成了山水环绕的空间格局,村落周边良田肥沃,是适合居住的风水宝地(图 2-3)。


建筑论文怎么写

.......................

2.2 自然环境
2.2.1 气候气象
土岭头村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区别显著,春季(三、四、五月)干燥多风,夏季(六、七、八月)高温多雨,秋季(九、十、十一月)云淡风轻,冬季(十二、一、二月)风干雪少,为不同作物的生长创造了条件。
(1)日照
日照全称日照时数,是指太阳从日出到日落的时间。而实照时数是指因受大气、云层、地形不同制约实际照射的时间。据县气象站实测记录,土岭头村太阳辐射年平均总量 130.739 千卡/cm2,太阳辐射量的季节排序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年蒸发量主要集中于四月至九月,占全年蒸发量的 75%左右,因此往往会出现春寒夹秋旱现象。如表 2-2 所示,全年总日照时数为 4435.1 小时,总实照时数为 2786.8 小时,日照百分率为 62.8%,,日照率最大值出现在五月份,日照时数最大值出现在七月份,但由于七月处于雨季云量较多,日照百分率反而达到最小值。每年的三月至十月是农作物生长的黄金时期,平均实照时数均大于 220 小时。总体而言,土岭头村的日照量比较丰富,有利于当地品种多样的动植物繁衍生长。
(2)气温
土岭头村气温差异较大,年极端气温最大值为 40.4℃,最小值为-17.6℃,且昼夜温差变化较大,以春季和秋季最为显著。全年平均气温为 10.5℃,如表 2-3 所示,一月的温度最低,平均值在-4℃~-6 之间,七月的温度最高,平均值在 23℃~25℃之间。
(3)降水
经过历年数据统计得知,土岭头村的平均降水量约为 537 毫米。如表 2-4 所示,夏季降水量占全年的 62.4%,春季和秋季分别为 8.8%、25.0%,冬季占比仅为 3.8%。其中,年最大值为 824.7mm,最小值为 184.5mm;月最大值为 288.6mm,占全年的 40%;日最大值为 138mm,占全年的 19.2%;时最大值为 80.6mm。
(4)风速
土岭头村境内夏季(六、七、八月)以东北风为主,秋、冬及春季(九月至次年五月)以西北风为主,年风速平均值约为 2.8m/s,极端年最大风速为 23m/s(1990 年)。冬春两季,大风造成的沙尘天气较为严重。如表 2-5 所示,全年的风向以偏西风居多,频率为 8%。六月以后风向逐渐改变,以东北风为主,九月以后又逐渐转为以西北风为主。大风①在春季(三、四、五月)出现的次数最多,强度也最大。
.............................

第 3 章 土岭头村空间形态剖析 ............................ 61
3.1 空间句法理论梳理 ....................................... 61
3.1.1 概念解析 ............................... 61
3.1.2 研究方法 ................................ 63
第 4 章 土岭头村建筑院落解析 ........................ 119
4.1 院落构成 ........................................... 119
4.1.1 院落形制 .............................. 119
4.1.2 庭院尺度 .............................. 122
第 5 章 土岭头村保护发展研究 ............................... 147
5.1 现状综合评价 ..................................... 147
5.1.1 价值评价 ....................................... 147
5.1.2 问题梳理 .......................................... 148

第 5 章 土岭头村保护发展研究

5.1 现状综合评价
5.1.1 价值评价
(1)历史价值
土岭头村坐落于山水环绕的艾山山丘之上,其选址符合中国传统的风水理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土岭头村形成于宋金元时期,距今近千年,历史演变轨迹清晰,序列完整。古村独特的“鼎”字形街巷格局至今保存较完整,可以反映出明清时期村落发展鼎盛的模样。另外土岭头村的历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一大批明清时期的传统建筑保存良好,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智慧结晶,为深入研究宗族型村庄发展演变,提供了生动的补充教材。
(2)科学价值
历史上的土岭头村三面倚青山,一面傍流水,山水环绕,其选址具有科学性。村庄地势整体北高南低,东高西低,最高处为西北端,向西南东三个方向地势逐步下降,最低处便为古河道。院落的朝向和建筑的结构形式主要依据地势而改变,前头街以北、阁底巷以西地势坡度较小,院落坐北朝南,院落建筑以砖木结构的房屋和砖碹窑洞为主。前头街以南、阁底巷以东地势坡度较大,院落朝向依据地势和路网变化,有些坐北朝南,有些坐东朝西,院落建筑以靠崖窑洞和砖木结构的房屋为主。土岭头村院落依山而建,房屋建造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最大限度降低了对山地景观的破坏,使得聚落与环境之间的均衡性、统一性和协调性达到极致。
(3)艺术价值
土岭头村三山环绕,村域内有“黄龙日出”、“金龟戏水”这样独特的自然风光,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村内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现存金代的石塔,元代的石狮,明代的天神祠和乐楼,清代的翟氏家庙,资福阁和龙王庙,宋金明清的碑 15 通以及数处保存较完整的明清民居院落,庙宇及民居中许多石雕、砖雕和木雕也都保存较好,具有较高的审美和艺术价值。村民将砖、石、土、木、甚至冶铁产业的废弃物(冶铁坩埚 )作为建筑材料用于传统建筑的结构营造,同时注重装饰艺术的色彩运用、表现手法和制作工艺,从这些建筑表象可以深挖、推断出其建造时期的自然环境、人文精神、社会制度、文化氛围、经济发展和审美追求等深层逻辑,是长期以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伟大成果,也是研究中国历史文化的现存优质标本。
.......................

第 6 章 总结与思考

6.1 结论
本文以土岭头村为分析对象,以空间句法为主要理论基础,以建筑学、城乡规划学、地理学、历史学和人类学等多种学科研究视角出发,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聚落空间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分析研究,使得后续提出的保护发展策略可操作性更强、说服力更高,更具备土岭头村自身的价值特性,同时可以充实山西省晋中地区传统村落的相关研究,丰富中国传统村落活化保护的相关理论。具体结论如下:
(1)土岭头村的生成背景分析主要运用了定性分析的方法,通过分析可知土岭头村历史悠久,聚落格局演变清晰完整,翟氏一族伦理文化深厚,民俗文化遗产传承良好,这些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智慧结晶,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村落的区位条件也具有一定的战略意义,公路的快捷便利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另外,村落三山环绕,村内和周边旅游资源较丰富,有较大的旅游发展前景,未来可以实施产业转型来促进村民经济持续稳定高效发展。
(2)土岭头村的空间形态剖析主要运用了定量分析的方法,除了空间句法作为主要方法,部分分析内容还涉及到浦氏方法和 GIS 方法。通过分析可知村落选址于村域中高程较低、坡度较小、面积最大、坡向以南为主导的中部区域,宜居指数较高,聚落选址较科学。传统古村和现状村落边界形态的集聚度、丰富度和离散度十分相似,都属于团状特征较典型的指状聚落,边界形态的复杂琐碎程度都一般,但聚落内部建筑院落的疏密度和集聚性古村都高于新村。村落西北部地势起伏较小、街巷走向较规整、街巷形态较简单、连通性较好,而东南部地势起伏较大、街巷走向较曲折、街巷形态较复杂、连通性较差,整体街巷尺度差距较大,不同的围合感使得街巷空间丰富程度较高。另外,村落的核心街巷已从明清时期的前头街东段偏离至新老聚落交界的路巷及古贝路沿线,村落中部街巷比边缘街巷的视域广度更大、空间感知水平更高。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