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活力提升的城市既有社区公共空间更新设计策略思考——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学府花园社区为例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30158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建筑论文,本文的研究主要结论有:总结既有社区公共空间活力提升的相关理论,国内既有社区更新研究集中于社区环境优化和适老化研究,国外既有社区更新研究以建筑学为基础融入了环境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多门学科。通过总结北京和上海两个地区有代表性的城市社区公共空间的更新案例形成对比结论,既有社区的公共空间活力提升需从物质和精神层面同步进行才能达到更新的效果。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社区作为人类住区的最小单位,是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的基本载体[1]。截止 2020年,在我国许多城市更新中,城市既有社区可持续发展还处于积极探索的阶段,社区公共活动空间日益衰败的趋势、居民生活方式的转变等都对公共空间的功能和品质提出了全新的需求[2]。高质量的公共空间有助于健康、经济、社会凝聚力、福祉和生物多样性[3]。近年来,旧城区的改造项目越来越多。然而,一些只注重城市形象而忽视人们日常生活、当地社会环境和文化条件的项目对社会构成了较为显著的风险[4]。城市公共空间是市民参与城市日常活动的重要场所。其是放松、社交、娱乐、休闲以及简单地享受美好时光的场所[5]。对这些空间进行改善可以显著提高公众使用城市公共空间的日常体验,并激发他们的社会互动[6]。
随着社会政治体制改革创新和经济迅速发展,有关社区更新的理论研究和技术方法日渐丰富,对国外的先进理论和技术的借鉴与引入不断加强,在我国经济社会大环境的基础上进行更新实践,总结出很多具有实践意义的理论。学者们从住房、居民和环境的价值评估层面深入分析,并对社区内既有建筑及设施等空间提出更新改造策略。公共空间的活力来源于空间的良好品质、人性化、功能的多样性等多个方面。国内外学者在基于提升活力的社区公共空间更新研究方面融合了多个学科,以建筑学为基础融合了社会学、环境学等多元学科。
鉴于上述分析,本研究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学府花园社区的公共空间为例,自制问卷量表,探索基于活力提升的城市既有社区公共空间影响因素,并运用数理统计学等方法探索其关键影响因素。并基于其关键因素建立社区公共空间评价体系,以此提出基于活力提升的城市既有社区公共空间更新设计策略。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本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学府花园社区为例,旨在探究活力提升导向下的城市既有社区公共空间更新设计策略,主要目的如下:
(1) 确立影响城市既有社区公共空间活力的影响机制及其关键因素。
(2) 建立城市既有社区公共空间活力的满意度评价体系,包括指标的确定、权重的赋值等。(3) 提出基于活力提升的城市既有社区公共空间更新设计策略。
1.2.2 研究意义
(1) 理论意义
国内外既有社区更新理论的主要研究内容集中于既有社区基础设施的改造完善,公共空间建成环境要素的品质提升以及单一群组的使用需求,忽略了公众行为与公共空间的耦合作用关系。本研究通过自制问卷量表,构建“行为-空间”相关联的耦合作用模型,进而确定影响城市既有社区公共空间活力的影响机制,并构建与之协同的量化评价指标体系,以此为城市更新进程中,城市既有社区公共空间的更新设计提供量化支撑,进一步完善了城市既有社区更新理论体系。
(2) 现实意义
我国城市建设现阶段已由增量规划阶段逐渐转化为存量规划阶段,既有社区作为城市更新的重点内容之一,其建成年代久远,数量众多。然而,缺乏以公共空间活力提升为导向的更新设计策略体系。因此,本研究以典型城市既有社区公共空间为例,量化分析影响其活力的影响机制及其关键要素,并提出相应的评价体系。进而建构多方案比较下的城市既有社区公共空间更新设计策略模式,有效的将活力提升导向下城市既有社区公共空间设计落到实施层面。
...............................

第二章 概念辨析与相关理论基础

2.1 概念辨析
2.1.1 城市既有社区
(1) 社区
“社区”一词最早出现在社会学的研究中,其内容涵盖范围较广,并且在不同的角度存在较大差异。社区是一个包含着复杂社会成员的物质形体空间,成员可以在此进行丰富的活动,形成社会关系,以此形成完整的社会空间统一体。他在居住生活过程中,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形成特定的生活共同体,并且这种共同体能够让居民在心理情感上具有较为相似的归属感、认同感等。美国学者帕克(Park, RobertEzra)谈到:社区是指一种地理分布,即个人及其社会制度[1]。道特森(Dotson,1986)从社会学的角度指出,社区是社会组织的空间或地域单元,由具有认同感、归属感的人组成[2]。本文所指的社区是在一定地域范围,使用共同活动空间、有一定约定俗成的文化、存在一定的管理体系、相对熟识的人们与其所处的建成环境共同组成的社会生活空间。
(2) 城市社区
滕尼斯(1887)在其《礼俗社会与法理社会》[3]一书中的论述,社区(community)是由亲族血缘关系所结成的社会联合。后来我国学者吴文藻先生首次提出,后经学者共同讨论,将“community”翻译为“社区”。社区在广义上的概念是从农村到城市中的商业社区、行政社区、居住社区、工业社区等所有类型社区。城市中社区是指在城市居住社区之内,赵民先生指出:城市社区是具有共同利益、互动并拥有社会群体的特定区域。《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1]中将城市社区的范围界定为:“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后作了规模调整的居民委员会辖区”。本文的社区是指城市的基层行政社区,是我国城市社会管理体制的有机组成部分。
(3) 城市既有社区
社区指成熟社区,即基本形成社区功能分区并具有完备的管理体系与基础设施,良好的区位环境、便捷的交通和较高的社会经济价值。对此,既有社区的特点为:①以旧社区的评价标准,以此界定旧住宅和旧社区;②强调了现在的社区不能满足使用者的生活需求;③依据研究目的确定旧社区的地域标准和时间。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国内研究现状
1. 文献计量学分析
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为源(CNKI),检索篇名包含:“社区更新”、“社区公共空间”“既有社区更新”等关键词,检索篇名包含“社区公共空间更新”的相关文献,进而获取以上文献中关键词、摘要和篇名包含“活力”的文献全文。分别对文献发表时间、第一作者所在院校、来源期刊以及文献中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进行归类,总结发现国内关于社区公共空间更新的研究主要有以下特点:
(1) 文献的统计学特征
①文献数量逐年上升,相关研究集中于 2005 年以后
以 1979-2020 年 8 月为界限,检索篇名包含“社区公共空间”的文献,共计 1940篇。以上文献中关键词、摘要和篇名包含“活力”的文献总数为 110 篇。从发表日期来看,国内最早关注社区公共空间研究始于 1988 年,进入 21 世纪后社区公共空间得到了更多学者的关注,在 2000 年之前,共发表 34 篇论文,这一时期可定义为社区公共空间研究的萌芽期。2000 年之后关于公共空间的研究论文开始大量涌现,并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图 2-1)。


建筑论文参考

........................

第三章 社区公共空间现状调查分析..................................28
3.1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学府花园社区建成环境现状调查...............................28
3.1.1 学府花园社区基本概况.........................................28
3.1.2 公共空间的调查分析.........................................29
第四章 既有社区公共空间活力影响机制及其关键因素研究..............................42
4.1 变量与评价体系构建方法................................42
4.1.1 变量赋值..........................................42
4.1.2 构建方法与分析模式....................................43
第五章 基于活力提升的既有社区公共空间优化设计策略及实践应用..............52
5.1 既有社区公共空间活力宏观层面优化设计策略.......................................52
5.1.1 优化设计原则...........................................52
5.1.2 分类的优化线路.............................................53

第五章 基于活力提升的既有社区公共空间优化设计策略及实践应用

5.1 既有社区公共空间活力宏观层面优化设计策略
5.1.1 优化设计原则
(1)多元化原则
多元化原则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维度去优化公共空间。提倡以开放性的思维去塑造不同氛围的社区公共空间,根据公共空间的功能、位置、大小、使用人群等因素让公共空间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丰富人们的空间体验,让公共空间持续充满活力。
(2)人性化原则
人性化原则是将人的使用和感受作为设施优化的出发点,而不是仅仅考虑设施的功能性。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融入到优化设计中,设施会更舒适、更便捷、更有温度。人性化的设计会关注尺度、位置、操作方式等细节是否符合居民的行为习惯,从而吸引人们去主动使用公共空间中的设施,使得空间的人气增高,活力增加。
(3)适宜性原则
适宜性原则是针对不同的空间类型,考虑采取不同的优化策略。例如:点状空间尺度相对较小,在优化空间活力的同时应考虑到周边楼栋内的居民对于私密性和低噪音的需求,所以应设置舒缓的活动和适宜的公共交流方式来促进较小空间的活力提升。
(4)包容性原则
包容性原则是将社区内所有的人都平等对待,充分考虑他们的权利和需求。无论是年老的常住居民还是年轻的租客,无论是企业主还是打工者,公共空间应该充分考虑包容不同的个体,为不同的人提供空间的庇护。让人们共同分享和使用公共空间,让人与人之间因为空间和空间触媒而产生强链接,构建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建筑论文怎么写

............................

结论与展望


在城市更新的发展背景下,城市既有社区的更新会一致持续。而社区公共空间活力的程度是城市既有社区更新效果的直接反应,从城市更新的宏观角度考虑更新为空间再生产的过程,强调物质与精神层面的同步更新。这需要精准把握居民的改造需求,高效的提升空间品质;公共空间活力的提升也促进居民互动,人与人之间形成的良性社区氛围会加快社会的进步。本文从既有社区公共空间的活力入手,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学府花园社区的公共空间为例,通过自制问卷量表,提出基于活力提升的城市既有社区公共空间的影响因素,并运用数理统计学等方法探索其关键影响因素。并基于其关键因素建立社区公共空间评价体系,以此提出基于活力提升的城市既有社区公共空间更新设计策略。其对于解决城市既有社区更新提供给一些可借鉴的内容和策略。
(1) 本文的研究主要结论有:
1 总结既有社区公共空间活力提升的相关理论,国内既有社区更新研究集中于社区环境优化和适老化研究,国外既有社区更新研究以建筑学为基础融入了环境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多门学科。通过总结北京和上海两个地区有代表性的城市社区公共空间的更新案例形成对比结论,既有社区的公共空间活力提升需从物质和精神层面同步进行才能达到更新的效果。
2 基于文献和实际案例的总结,并对既有社区公共空间的活力分析,对社区公共空间的建成环境要素进行分析,将既有社区的公共空间分为三种基本类型:点状空间、线型空间、面域空间。并对每类构成公共空间的要素进行解析,形成四类要素:空间要素、设施要素、情感要素、社会要素,结合实地访谈和问卷形成公共空间活力的数据,得出社区公空间的活力不高的根源在于公共空间和居民的公共活动之间的错配和不适宜性,以往改造的内容涉及的范围广、面积大、投入的资金多、但从改造后活力提升的效果看并不明显。并提出社区缺乏统筹的规划,缺乏基于居民的行为和社区凝聚力塑造方面的考虑,社区的公共空间提升需要建立体系按分类分级的思路进行设计优化。
3 既有社区公共空间的三类型和四要素中存在耦合关系,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社区公共空间的活力。从空间要素、设施要素、情感要素、社会要素四个方面构建的活力评价体系。空间要素从多样性、围合度、可达性进行评价;设施要素从商业设施丰富度、活动设施舒适性、景观小品、健身活动设施和景观绿化满意度、服务设施丰富度、活动设施分布进行评价;情感要素从归属感、认同感进行评价;社会要素从治安水平、交通服务、环卫水平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