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 论
1.1研究背景
根据美国城市地理学家诺瑟姆(Ray. M. Northman ),用“S”型曲线来描述城市化渐进过程趋势理论研究来看,目前中国城市化已超越城市化发展的初始阶段,城市化率达到 45%以上,进入了城市化的加速阶段,这是一个关键时期。现阶段城市化不再是追求城市化率,这样量的指标,而应注重城市化发展的内涵。刘易斯•芒福特(Lewis. Mumford)曾说:“城市从其起源时代开始便是一种特殊的构造,它专门用来贮存并流传人类文明的成果;这种构造致密而紧凑,足以用最小的空间容纳最多的设施;同时又能扩大自身的结构,以适应不断发展的需求和社会发展更加繁复的形式,从而保存不断激烈起来的社会遗产”1。每个城市都有着其独特的个性特征,其中包括历史建筑、空间形态、环境特色、人文脉络、社会结构等,这些特色是在城市的漫长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记载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在中国城市化发展过去的三十多年期间,过高的发展速度,整体经验的不足与部分急功近利的建设,使城市传统空间形态、城市肌理、人文脉络等被破坏的现象时有出现。这种对城市文化遗产的破坏行为,销毁了过去人类发展的足迹,是不可修复的。城市历史文化的丢失也导致城市自身的特色被掩埋,以致出现了国内这种“千城一面”的尴尬状态。
1.1.2 需要进一步保护历史文化资源
21 世纪是“环境、历史与文化赋权的时代”,对于地方传统文化的严重流失,城市建设的毫无特色,使人们开始认识到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性,作为人类共有的遗产应得到保护,以及应将环境和精神文化继承下来。因此,各种各样的历史文化保护行动在各大城市中揭竿而起。人类的社会是不断前进的,如果历史保护仅仅是维持原态,而不采取积极的方法和措施,会使得历史文化遗存难以适应现代生活的需求。不解决这种矛盾与冲突,仅仅处于维持状态,只会导致历史遗存成为一个光鲜的躯壳,但光鲜会逐渐消磨、消失。所以,各种积极的保护方法与措施受到关注,但过后的思考,会发现仍存在许多现实的问题。保护目的不明确尽管现在人们对“历史”与“环境”有了深刻的认识,了解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保护目的不明确,尤其是与经济发展与开发建设之间有着尖锐的矛盾,使有关政府部门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出现力不从心的现状,使其保护出现了局限性和滞后性。亦由于保护方式与措施的不明确,导致部分城市出现了大量的“仿古建筑一条街”,或者将原有历史建筑拆除重建一批仿古建筑,造成消耗巨资却给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带来二次破坏的现象。群众参与性不足由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经济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以及有更多空闲时间,因此人们开始注重生活质量。近年来,旅游产业和城市公共空间的开辟成为规划行业的趋向。人们从生活和工作中解脱出来后,开始关心文化生活,对历史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是由于现在大部分历史文化景观在规划设计上,缺乏考虑人的参与性,导致只重视个体文物保护,忽略了历史文物周边文化氛围与文化的传播,流失了大部分的客源,使历史文化景观保护处于消极状态。
1.2 相关研究与案例分析
1.2.1 国外研究状况
起源于美国的绿道建设,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在世界各地逐渐兴起,绿道理念在世界范围内影响越来越大,在北美、欧洲、亚洲、大洋洲、南美洲均有实践的例子。并且,通过结合当地的实际条件,绿道的建设层次和实现形式也渐趋多样化,成为国际学术界的一个研究热点。
1.2.1.1 美国绿道的研究成果
美国的绿道发展是最早,其系统也是最完善与成熟,通过对美国绿道的相关文献查阅,可以清晰地了解到绿道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J.G.法伯斯在《美国绿道规划:起源与当代案例》一论文里,详细地归纳了美国绿道的起源与演变,以及展示了绿道规划,如何逐渐成为一项遍布全球的运动。首先,他将美国绿道文献资料按时间分为 5 个阶段。第一阶段是 1867-1900 年,是先驱佛雷德里克 劳 欧姆斯特德(Frederick Law Olmsted)、查尔斯 艾略特(Charles Eliot)以及霍拉斯 克里佛兰(Horace Cleveland)的时代。第二个阶段是 1900-1940 年,包括了在 20 世纪的前 30 年致力于绿道规划工作的经过规划师们的文献。第三个阶段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20 世纪 60-70 年代的 20 年间。景观规划师伊恩 麦克哈格(Ian McHarg)、菲尔 刘易斯(Phil Lewis)、祖伯(E.H.Zube)、法伯斯(J.G.Fabos)及其同仁对绿道的规划产生的影响。第四阶段是绿道的命名(Little,1990)。第五阶段是其他国家对绿道的探索。
第二章 绿道与历史文化景观的理论研究
2.1 绿道
“绿道”(Greenway)是包含线形元素的绿色土地网络,是具有生态、游憩、文化、审等多功能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开敞空间。一般城市中所谓的绿带(Greenbelt)、林荫大道(Mall)、公园路(Parkway)及两侧建有步行系统的休闲性城市道路都属于绿道。从广义上讲,“绿道”是具有连接作用的各种线形绿色开敞空间的总称,包括从社区自行车道到引导野生动物进行季节性迁移的栖息地走廊,从城市滨水带到远离城市的溪岸树荫游步道等。绿道内涵很广,在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有不同的含义,因此,对这一概念的定义总会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同的研究者对绿道的定义不尽相同。哈伊(K.G.Hay)对绿道的定义为:连接开敞空间的景观链,认为绿道是具有自然特征的通道,集生态、文化、娱乐于一体2。佐治亚州对绿道的定义是相互连接的线状的或近似线状的自然和文化区域,这些区域目前没有开发,保持近乎自然的状态,因而对社会或对自然界有重要的价值3。罗伯特(Robert)认为绿道的主要特征是人类、动物、种子和水运的绿色通道4。1990 年,查尔斯 利特尔(Charles Little)对绿道的定义较为全面,在他所著的《美国的绿道》(Greenway for America)中,他将绿道定义为:绿道是一种线性开放空间,它通常沿着自然廊道建设,如河岸、河谷、山脉或者在陆地上沿着由地铁改造而成的游憩娱乐通道,一条运河,一条景观道路或者其他线路,能够改善环境质量和提供户外娱乐的线状廊道5。Ahern 提出了如下的定义: 绿道是包含一系列线性元素的地块组成的网络,这些元素被规划、设计和管理, 以实现包含生态、游憩、文化、美学或其他的复合型目标和可持续的土地利用理念。该定义包含 5 个基本含义: (1)线性的结构, (2)连接性, (3)多功能性, (4)可持续性, (5)整体性。
第三章 绿道与历史文化景观的关系分析........ 32-43
3.1 绿道的功能演变与历史文化景观....... 32-34
3.2 绿道与历史文化景观的关系特点....... 34-39
3.2.1 主题性....... 34-36
3.2.2 连通性....... 36-38
3.2.3 保护性....... 38-39
3.3 构建绿道与历史文化景观关系的要素....... 39-41
3.4 研究绿道与历史文化景观关系的意义....... 41-42
本章小结 .......42-43
第四章 广州绿道的建设现状与发展.......43-52
4.1 广州绿道的建设历程....... 43-44
4.2 广州绿道的建设特点和管理制度....... 44
4.2.1 建设特点 .......44
4.2.2 建设后的管理制度....... 44
4.3 广州绿道的类型.......44-46
4.4 广州绿道的选线....... 46-51
4.5 现有绿道存在的问题....... 51
本章小结 .......51-52
第五章 广州绿道沿线历史文化景观....... 52-67
5.1 沿线历史文化资源的定义....... 52
5.2 历史文化景观形态分析 .......52-60
5.2.1 基面景观形态分析....... 52-59
5.2.2 界面景观形态分析 .......59-60
5.3 沿线历史文化景观的可游度....... 60-61
5.4 沿线历史文化景观的可及性....... 61-62
5.5 广州“十区两市”的绿道沿线....... 62-66
本章小结....... 66-67
结论
本文对绿道与历史文化景观的关系进行了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得出两者的关系特点,提出了构建两者关系的影响因素及构建要素,以及历史文化景观对绿道系统建设的重要性 。本章将依照前文研究的成果整理出广州绿道空间规划结合历史文化景观的基本思路,以及广州绿道建设与历史文化景观的关系构建的原则,对未来结合历史文化景观的绿道建设提出可行性建议与建设指引,以作为本研究的结论。绿道与历史文化景观关系的相关理论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理论文献和案例的整理分析,建立绿道与历史文化景观的关系,进而为绿道与历史文化景观关系创建构建理论与实践指导。确定绿道建设发展策略本文在对绿道概念及其相关理论研究分析总结的基础上,通过对绿道的特性研究及其对环境带来的积极作用的案例分析,明确了在城市中建立绿道网络系统的必要性,确定绿道建设的发展策略:在建设生态、人文城市的概念指导下,发展以城市为单位的区域绿道网络,改善区域内的生态与人文环境,塑造完全连贯的慢行交通空间;利用绿道重新整理城市的破碎空间,丰富城市景观形态,组成完整的城市公共空间。确定历史文化景观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本文通过分析历史文化景观的定义以及在城市发展中文化的流失,确定历史文化景观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因为历史文化景观是一个地理区域的特点体现,反映着城市的发展史,所以,在现代的城市建设中,应努力寻求对历史文化景观的保护与发展有力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洛林.LaB.施瓦茨编,查尔斯.A.弗林克,罗伯特.M.西恩斯,约翰.奥姆斯比.西蒙兹著.余青,柳晓霞,陈琳译.绿道规划•设计•开发[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2]程里尧译.大地景观—环境规划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3]李敏.城市绿地系统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4]汤姆.特纳著.王钮译.景观规划与环境影响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5]汉斯•罗易德,斯蒂芬•伯拉德著.开放空间设计[M] .罗娟雷波译.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6]马建武.园林绿地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7]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第三版.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8]克莱尔.库泊.马库斯,卡罗琳.弗朗西斯编著.人性场所—[M] 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9]克利夫.芒福汀著.绿色尺度[M]. 陈贞,高文艳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10]殷京生.绿色城市[M].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