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广高铁对沿线区域旅游空间结构影响研究
开题报告
目 录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本文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论
四、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框架
(一)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本文研究框架
五、写作提纲
六、本文研究进展
七、目前已经阅读的文献
一、选题背景
20世纪60年代以来,旅游业以持续高于世界经济增长的速度快速发展,逐渐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新兴产业。从国内看,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重要产业之一,是“国民经济提升的催化剂”。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旅游的需求不断增加,旅游业幵始蓬勃发展。1994年到2010年,国内旅游收入增长11.3倍。2013年比2012年的国内旅游收入增长14%,已达到2.6万亿元人民币。国内旅游人数也由2012年29.6亿人次增长到2013年33.0亿人次,同比增长11.6%。2009年国务院颁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指出:“旅游业是战略性产业,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日益增长的大众化、多样化消费需求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要充分发挥旅游业在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把旅游业作为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加以培育、重点扶持。”旅游业的产业关联度高,资源消耗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主要表现在,一是拉动了经济增长。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众多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了社会投资,促进GDP显著增长。据国家旅游局测算,2013年我国旅游业增加值占到GDP的8%以上。二是促进了社会消费。2013年我国城镇居民国内旅游消费达到2.1万亿元,约占居民消费总支出的13%。三是促进了社会就业。2013年我国旅游业创造了 1亿多个直接就业岗位,直接从业人数已经超过1350万人,与旅游相关的就业人数约8000万人。
交通作为旅游六大重要组成要素(食、住、行、游、购、娱)之一,对于旅游业发展的影响非常明显,不容忽视。交通基础设施是旅游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先决条件。恶劣的交通条件和环境,极大的制约着旅游业的发展。每一次交通运输方式的革命性突破都深刻地影响着区域旅游发展和旅游空间演变,旅游交通的便捷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旅游目的地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大小。高铁时代的来临,对沿线城市的旅游发展产生极大影响,极大地改变了旅游业的空间结构。从国外的经验来看,日本东海道、山阳新干线所经过的网山站在1972年山阳新干线通车后,来访的旅游观光总人数每年呈现约1%左右的增长率;1997年法国旅游总收入的五分之一源自于法国高铁南线,高铁拉近了里昂和首都距离,促进了里昂休闲旅游和商务旅游发展,里昂接待商务客旅游收入是普通游客旅游收入的4倍。对于国内而言,武广高铁的开通,使鄂湘粤三省形成4小时交通圈,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心理预期,降低了心理距离,从而极大提高了出游的可能。据统计,2010年春节黄金周,乘高铁到武汉的游客超过5万人次,仅广东游客就突破3万人次。大部分旅客是以旅游为目的前往该地,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武汉市的旅游发展,优化了该地区的旅游空间结构。因此高铁营运对旅游业的影响以及旅游空间结构的变化,是需要认真对待和关注的问题。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旅游业作为新兴的绿色产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交通是旅游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对旅游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只有交通顺畅便捷,区域经济才能又好又快的发展,依托经济发展的旅游业才能更广泛的被大众接受和认可。实际上,旅游业和经济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同时,我国政府对交通的布局也非常重视,大力推动高铁建设,全国“四纵四横”的高速铁路网即将完成。因此,高铁作为一种重要的交通工具,它的建立是否对旅游业发展产生了影响?是通过哪些作用机制影响的?影响结果如何?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在旅游业的研究上,旅游空间结构被称为显示区域旅游发展态势的晴雨表。旅游空间结构指的是旅游经济客体在空间内相互作用形成的组织关系和聚集态势,是旅游活动的空间属性和相互关系的重要体现。
三、本文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论
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研究,指的是选取某个特定城市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证研究,了解其旅游空间结构现状,发现其在旅游资源、旅游交通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旅游空间结构优化的对策建议,以提升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价值。它为城市的合理规划布局提供了理论支撑,对城市的美好发展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Douglas (1999)从旅游者需求的微观角度对巴黎市旅游空间结构进行了研究。他认为不同旅游者对旅游空间状况的需求不同,这会影响旅游空间的功能及其分布状况。为了使巴黎市旅游空间的利用能达到最大化,他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Pearce (1995)对摩洛哥地中海海岸城市的旅游空间结构进行了分析,认为其空间结构属于“梳”状分布,是典型的“点-轴”空间结构形态。卞显红(2003)基于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关键要素,他对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及其布局模式进行了划分。邱俊娟(2008)从旅游节点、对外通道、旅游线路、旅游区等八个方面评价了武汉市旅游空间结构的特性,并且针对每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分别提出了优化对策。
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的研究对象比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研究对象广泛,一般而言,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的研究对象分为某一省份的旅游空间结构研究,和某一片区域如长三角、珠三角、院南等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研究。王硕(2013)以甘肃省162家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为研究对象,采用GIS空间分析手段和“点一轴”系统研究方法,用最邻近指数、地理集中指数探讨空间分布类型,采用基尼系数、洛伦兹曲线探讨其空间分布均衡性;再通过数理统计的方法确定甘肃省的各旅游节点等级和旅游轴线等级。得出甘肃省2011年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特征呈现“区域集聚”、“线性集中”的特点。潭志喜(2013)基于点-轴系统理论,以湖北省旅游空间结构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分析与定量论证得出湖北省属于“A型点一轴”旅游空间结构的结论,并且进一步论证了这一空间结构是湖北省最优的旅游发展区域。Lew A, McKercher B (2006)从旅游区和旅游者行为两个层面研究了区域旅游空间结构问题。他建立了一个描述旅游者空间移动的模型,以地图化和模型化的方式总结出了旅游区内旅游者行为模式和目的地旅游者线性路径模式两种类型的旅行模式。
旅游空间结构演变研究,指的是从时间的角度考虑旅游空间结构的变化,它是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旅游系统各要素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空间组合不同,决定了旅游空间结构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Clliristaller (1964)从旅游者行为角度出发,研究了旅行者从旅游区向外不断扩展旅游范围时,对原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所产生的影响,以及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旅游范围的扩大,旅游空间结构的变化情况。Miossee (1976)和Gormsen (1981)主要是研究了旅游目的地自身的演化过程。所釆用的研究方法是空间动力学的分析方法。Pearce (1981)从尺度上对旅游空间系统进行了分类,分为全国、区域、地方三个水平,这对研究旅游规划和布局很有帮助。Judd (1995)是通过研究美国的重要旅游城市的旅游空间结构,分析了它们过去的发展历史,得出了城市旅游景点呈簇状分布的规律。程晓丽(2012)分析了安徽省旅游空间结构的演变和优化,认为安徽省旅游空间结构经历了点状模式、放射模式,目前正处在放射与凝聚共存模式阶段。庞闻(2012)基于核心-边缘结构模型,以关中一天水经济区这一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变为研究对象,采用数理统计方法,选取中心城市旅游集聚能力与溢出效应的指标一首位度与首位比、核心边缘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化的分形指标一帕雷托维数、区域旅游等级结构演变的标志一次级核心城市的涌现,对关中一天水经济区核心边缘旅游空间结构演变过程和内在机理进行解析。
四、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框架
(一)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论文研究的问题是武广高铁对沿线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的影响,包含是否影响,如何影响以及影响结果三个子问题。研究内容主要是围绕三个问题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求证武广高铁对沿线区域旅游发展是否产生影响,并进行初步分析;二是武广高铁对沿线区域旅游空间结构作用机制的研究;三是分析在武广高铁的推动作用下,沿线区域旅游空间结构如何初步演变。具体而言,论文的研究内容分为6章。第一章是引言部分,对研究背景、研究的问题、旅游空间结构的概念、研究方法、论文的技术路线图等内容进行了阐述和说明。第二章是文献综述与分析框架。主要从旅游空间结构研究、交通对旅游影响研究、高铁对旅游影响研究三方面进行综述并加以述评。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论文的分析框架主要从运输经济学的角度,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从旅游供给和旅游需求两个层面,基于旅游空间结构的四个基本要素(旅游交通、旅游节点、旅游产业、旅游客源市场),分析高铁幵通对沿线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的影响。第三章是武广高铁对沿线区域旅游影响初步分析。假定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求证武广高铁的幵通对沿线区域旅游的发展是否产生了影响。主要选取旅游地国内游客人均花费、旅游吸引物指数、出游率、旅游目的地的产品及服务价格、国内旅游收入等指标,建立对数线性模型,通过聚类和回归的方法,验证了武广高铁对沿线区域旅游的发展产生了影响。并根据回归结果,进行初步分析。第四章是武广高铁对沿线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的作用机制研究。理论和实证相结合,从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给两个方面,对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从旅游需求的角度而言,武广高铁改变了游客的旅游交通成本,引起了客源市场格局的变化,促进了短线旅游和周末旅游需求的增加。从旅游供给的角度而言,武广高铁提升了沿线区域的可达性、加快了产业要素流动、增强了沿线城市的旅游吸引力。第五章研究了在武广高铁推动作用下,沿线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的演变。选取武广尚铁开通即、开通后、和未来我国建成完善的尚铁网络二个时间点,武广闻铁开通前,沿线区域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差异明显,资源丰富的旅游节点先形成旅游增长极,逐渐形成点状模式的旅游空间结构。武广高铁开通后,一级旅游交通轴线形成,次级旅游节点区位优势提升显著,逐渐形成链状模式的旅游空间结构。基于网格空间模型,未来将进一步向网络状的旅游空间结构演变。第六章对论文进行了总结和归纳,提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二)本文研究框架
本文研究框架可简单表示为:(略)
五、写作提纲
致谢 5-6
摘要 6-8
ABSTRACT 8-9
1 引言 13-20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 13-16
1.1.1 旅游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13
1.1.2 我国“四纵四横”的高速铁路网布局基本完成 13-15
1.1.3 交通对旅游业的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15
1.1.4 研究问题 15-16
1.2 旅游空间结构概念界定 16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创新点 16-18
1.3.1 研究内容 16-17
1.3.2 研究方法 17-18
1.3.3 创新点 18
1.4 论文技术路线图 18-20
2 文献综述与分析框架 20-29
2.1 旅游空间结构研究综述 20-21
2.1.1 特定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研究 20
2.1.2 特定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研究 20-21
2.1.3 旅游空间结构演变研究 21
2.2 交通对旅游影响研究综述 21-23
2.2.1 交通对旅游业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21-22
2.2.2 交通和旅游经济耦合发展研究 22-23
2.2.3 某一特定交通方式对旅游影响研究 23
2.3 高铁对旅游影响研究综述 23-25
2.3.1 高铁对旅游产业要素影响研究 23-24
2.3.2 高铁对旅游空间布局影响研究 24-25
2.4 文献述评 25
2.5 分析框架 25-29
3 武广高铁对沿线区域旅游影响初步分析 29-37
3.1 武广高铁及其沿线区域旅游城市 29-31
3.1.1 武广高铁基本情况 29
3.1.2 武广高铁沿线区域旅游城市情况 29-31
3.2 武广高铁对沿线区域旅游城市影响分析 31-35
3.2.1 评价指标和数据的选取 31-32
3.2.2 回归模型 32
3.2.3 实证分析结果 32-35
3.3 本章小结 35-37
4 武广高铁对沿线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的作用机制研究 37-51
4.1 从旅游需求角度分析 37-40
4.1.1 改变了游客的旅游成本 37-39
4.1.2 旅游客源市场格局发生变化 39-40
4.1.3 短线旅游和周末旅游需求增加 40
4.2 从旅游供给角度分析 40-50
4.2.1 高铁沿线区域可达性提升明显 41-47
4.2.2 高铁沿线区域产业要素流动加快 47
4.2.3 高铁沿线旅游城市吸引力增强 47-50
4.3 本章小结 50-51
5 武广高铁沿线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的初步演变 51-62
5.1 高铁开通前沿线区域旅游空间结构呈点状模式 51-54
5.1.1 沿线区域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差异明显 51-52
5.1.2 资源丰富的旅游节点先形成旅游增长极 52-53
5.1.3 点状模式的旅游空间结构形成 53-54
5.2 高铁开通后引发沿线区域旅游空间结构向链状模式演变 54-59
5.2.1 一级旅游交通发展轴线形成 54-55
5.2.2 次级旅游节点区位优势提升显著 55-57
5.2.3 链状模式的旅游空间结构形成 57-59
5.3 完善的高铁网络将带来网络状的旅游空间结构 59-60
5.4 本章小结 60-62
6 结论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62-64
6.1 主要工作和结论 62-63
6.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63-64
参考文献 64-67
六、本文研究进展(略)
七、目前已经阅读的主要文献
[1] David Ellis.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portation and the Economy [R]. Beijing JiaoTongUniversity,2010:19-22;
[2] Sophie Masson. Can the High Speed Rail Reinforce Tourism Attractiveness? The Case of theHigh Speed Rail between Perpignan and Barcelona [J].Technovation,2009,10(9): 13-20;
[3] Sean Randolph. California high-speed rail economic benefits and impacts in the San FranciscoBay Area [R]. San Francisco: Bay Area Council Economic Institute, 2008:45-48;
[4] Cornell J, Page S J. Exploring the spatial patterns of car-based tourist travel in Loch Lomond[Jj.Tourism Management, 2008,11(7):34-42;
[5] Lew A, McKercher B. Modeling Tourist Movements A Local Destination Analysis [J].Annalsof Tourism Research,2006,9(2):21 -27;
[6] Prideaux B. The resort development spectrum -A new approach to modeling resortdevelopment [Jj.Tourism Management,2000,8(3):45-51 ;
[7] Femand, Martin. Justifying a High-speed Rail Project Soeial value Vs [J]RegionalGrowth,2000,20(5);23-32;
[8] Kiyoshi Kobayashi, Makoto Okmnura. The Growth of City Systems with High-speed RailwaySystems [J].The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 1997,32(4):67-74;
[9] Gutierrez J, Gonzalez R, Gemez G. The European High-speed Train Network: predictedEffects on Accessibility Pattern [J] 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 1996,17(11):57-62;
[10] Komei Sasaki, Tadahiro Ohashi. High-speed Rail Transit Impact on Regional Systems: Doesthe Shinkansert Contribute to Dispersion [J].The Annals of RegionalScience, 1997,18(3):34-41 ;
[11] Kaul, R. N. Dynamics of tourism: A trilogy Transportation and Marketing [M]. New Delhi:Sterling Publishers, 1985:225-227;
[12] BazinS,Beckerich C,Delaplace M,et al. La LGV: Unoutild ouverture des espaces et derenforcementdel attractivite touristique ?[J]. Revuedel Economie Meridionale,2004,60(5):50-60;
[13] B J Turton, C C Mutambirwa. Air transport services and the expansion of internationaltourism in Zimbabwe [Jj.Tourism Management, 1996,12(7):47-56;
[14] Martin C A,Witt S F. Substitute Prices in Models of Tourism Demand [J] .Annals of TourismResearch,1988,ll(6):78-85;
[15] Crouch G I. Demand Elasticities for Shot-haul Versus Long-haul Tourism [JJ.Jounral ofTravel Research, 1994,37(5):90-100;
[16] K. Raguraman. Troubled passage to India [Jj.Tourism Management, 1998,46(4): 100-110;
[17] Judd D R. Promoting Tourism in US Cities [Jj.Tourism Management,!995,20(9):24-35;
[18] Pearce D G. Tourism Today: A geographical analysis [M].Longman Press, 1995:423-427;
[19]程晓丽,黄国萍.安徽省旅游空间结构演变及优化[J].人文地理,2012,9(6):23-30;
[20]庞闻.关中天水经济区核心-边缘旅游空间结构解析[J].人文地理,2012,11(1):31-40;
[21]卞显红.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14(1):21-30;
[22]谭志喜,孙根年.基于“点一轴”理论的湖北省“A”型旅游空间结构分析[J].湖北社会科学,2013,14(12):44-51;
[23]王硕,曾克峰.甘肃省A级景区旅游空间结构分析[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3,9(4):23-32;
[24]杨仲元,卢松.交通发展对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的影响研究一以皖南旅游区为例[J].地理科学,2013,18(7):45-52;
[25]张广海,贾海威.江苏省交通优势度与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空间耦合分析[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1(9):67-74;
[26]王兆峰,余含.基于交通改善的湘西旅游城镇化响应时空分异与机制研究[J].经济地理,2013淡1):55-61;
[27]卞显红.城市旅游核心一边缘空间结构协同发展形成机制研究:基于上海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视角[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2,37(10):67-74;
[28]王永明,马耀峰.城市旅游经济与交通发展耦合协调度分析-以西安市为例[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6⑴:48-54;
[29]冯立新,杨效忠,姚慧,卢松.骨干交通设施对区域旅游空间格局的影响--以渤海海峡跨海通道为例[J].经济地理,2011,15(2):63-70;
[30]陈彦,孟晓晨.高速铁路对区域经济和空间结构的影响[J].城市发展研究,2013,10(4):4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