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鼠弥漫性轴索损伤后海马CA1区Apaf 1蛋白表达及其对神经元凋亡的作用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97970 日期:2025-03-25 来源:论文网
代写论文网: 【摘要】 目的:探讨大鼠弥漫性脑损伤后海马CA1区Apaf1蛋白表达及其对神经元凋亡的作用. 方法:采用Marmarou打击法制作大鼠重型闭合性颅脑损伤模型,以免疫组化技术检测海马CA1区Apaf1蛋白的表达. 结果:大鼠弥漫性脑损伤后3 h,海马CA1区Apaf1蛋白表达含量开始增加,6 h达到高峰,12 h仍保持高水平,24 h开始下降,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 结论:Apaf1蛋白可能参与了大鼠弥漫性脑损伤后海马CA1区的病理变化.
【关键词】 脑损伤 海马 Apaf1蛋白
  0 引言
  弥漫性脑损伤(diffuse brain injury, DBI)是神经外科常见的急症,海马作为脑损伤后选择易损区,伤后可出现神经元凋亡. 对脑外伤后大鼠伤侧皮质周围及海马区的细胞凋亡研究发现,该两区内细胞凋亡高峰同时出现于伤后48 h. 凋亡蛋白酶激活因子1(apoptotic protease activating factor1,Apaf1)作为调节细胞凋亡的重要因子,在线粒体介导的细胞内凋亡通路中起着至为重要的作用, Henshall等[1]也发现Apaf1/cytochrome复合体是促进caspase9引起的细胞死亡关键因素, Cao等[2]在脑缺血后的实验中提出了脑缺血后凋亡中apaf1是促进细胞继发死亡的方式,但关于其在颅脑损伤后海马CA1区表达的动态变化尚鲜见文献报道. 为此, 本研究利用Marmarou重型闭合性颅脑损伤模型, 探讨大鼠DBI后海马CA1区Apaf1表达的变化, 旨在为临床治疗颅脑创伤患者提供新的理论基础, 改善颅脑创伤患者的预后.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选用鼠龄4 mo左右,体质量约350 g的雄性Wistar大鼠 (由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实验动物研究所提供) 208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2只)、假手术组(108只)和脑损伤组(108只),假手术组和脑损伤组再分为1,3,6,12,24,48,72,168,336 h共9个时相组,每组12只动物.
  1.2 方法
  1.2.1 DBI模型的建立 于致伤前0.5 h,经腹腔注射阿托品(30 mg/kg). 以100 mL/L水合氯醛(350 mg/kg)腹腔麻醉动物,以750 mL/L乙醇消毒术区,沿正中矢状线切开头皮,剥离骨膜,显露冠状缝及人字缝,固定打击垫片在大鼠冠状缝与人字缝之间,将大鼠俯卧位固定于海绵床垫(10 cm×10 cm×20 cm)上. 头部固定于致伤架下,打击锤自2 m高度自由落下,打击后即刻移开大鼠,以防治打击锤造成的二次损伤. 致伤后,去除打击垫片,清创缝合伤口. 保温复苏后送回饲养. 假手术组仅给予麻醉及头皮切开、缝合,但不致伤. 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
  1.2.2 标本采集 分别于各时相点在深度麻醉状态下开胸,以40 g/L多聚甲醛经心灌注固定1 h,断头并取脑组织标本,置于100 mL/L中性甲醛于4℃环境中后固定24 h,石蜡包埋脑组织标本. 大鼠脑组织标本冠状面连续切片,厚度5 μm,以经黏片剂处理过的载玻片捞片,置于60℃烤箱烘烤1 h后备用.
  1.2.3 Apaf1蛋白检测 采用抗生物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法(ABC). Apaf1免疫组化检测试剂盒由美国Santa Cruz公司提供. 石蜡切片常规脱蜡至水,过氧化氢封闭,微波抗原修复20 min,血清封闭,滴加兔抗鼠Apaf1一抗,室温孵育60 min. 0.01 mol/L磷酸盐缓冲液(PBS)洗5 min×3次,然后滴加山羊抗兔IgG抗体-HRP多聚体,室温孵育20 min,PBS洗5 min×3次,DAB溶液显色,镜下控制反应时间,双蒸水终止反应,脱水、透明、封片,显微镜观察. Apaf1阳性细胞为胞质成棕黄着色.
  1.2.4 数据的收集 IOD的测量:大鼠脑损伤后的海马CA1区结构和Apaf1蛋白表达含量的变化,其中计数部分采用的是北航提供的Motic病理图像分析系统进行统计,先在图像中找到典型的阳性细胞样本,进行点选,之后图像内所有阳性细胞将都被选中,减少了人工计数的偏差.
  统计学处理: 实验中所得计量数据均用x±s表示,经Excel数据库整理后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进行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卡方检验分析;以双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大鼠一般情况 208只Wister大鼠月龄4~5 mo,平均月龄(4.5±0.8) mo,体质量312~391 g,平均(350±20)g. 不同组、不同时相大鼠月龄、体质量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Marmarou DBI模型的检验 共对108只Wister大鼠行Marmarou DBI模型复制. 致伤后均出现呼吸抑制和心跳暂停,给予吸氧、人工呼吸、心脏胸廓按压等抢救措施后,有48只呼吸心跳未能恢复,于伤后1 h内死亡,存活大鼠60只,死亡率为44.4%. 各时相死亡分布如表1. 各时相大鼠死亡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所有致伤大鼠伤后均出现四肢剧烈抽搐,持续15~30 s. 随后,前肢呈去皮层屈曲,昏迷状态,多于30 s内恢复心跳和自主呼吸. 存活大鼠于5~60 min内清醒,前肢恢复正常. 致伤大鼠在72 h内反应迟钝,而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大鼠活动正常.
  2.3 大鼠DBI后海马CA1区Apaf1蛋白表达含量的变化 脑损伤后6 h大鼠海马CA1区Apaf1阳性表达与阴性对照见图1. 正常组大鼠海马CA1区Apaf1表达水平较低. 假手术组大鼠海马CA1区Apaf1蛋白也一直保持在较低的水平的表达,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Marmarou DBI后1 h组Apaf1蛋白表达水平较低. 6 h明显增强且迅速达到高峰,12 h开始下降但仍保持在较高的水平,24 h开始大幅下降,到336 h时相组一直变化平稳,但一直保持在正常表达水平之上(表2).表1 弥漫性脑损伤组各时相大鼠死亡分布表2 不同组别、不同时相大鼠海马CA1区Apaf1表达水平比较aP&<0.05 vs该组1 h时相. 3 讨论
  关于脑外伤后继发性神经元的死亡,过去一直认为是一种细胞的坏死,Cheung 等[3]研究提出了神经元在损伤、缺血、缺氧等情况下存在细胞凋亡,并在继发性神经元的死亡中存在作用. 之后很多学者都证实这种继发的神经元的死亡,即凋亡. 1996年,得克萨斯西南医学研究中心的王晓东小组首先在Hale细胞的胞质发现Apaf1,1997年,Zou等从Hale细胞胞质内纯化和克隆出Apaf1,并证实Apaf1是凋亡体的真正核心.
  Apaf1蛋白由3个结构域组成[4],一个氨基末端含有半胱氨酸蛋白酶募集域CARD(caspase recruitment domain),它可以结合caspase9前体;一个是CED4同源结构域,它可以自发产生低聚反应;羧基末端为12个重复的WD40片段,覆盖CARD和CED4同源结构域. Apaf1与细胞色素C结合后可激活caspase9,再由激活的caspase9出发级联反应,促进细胞凋亡. 正常情况下,复杂的WD40序列覆盖于CED4结构域和CARD结构域的表面,阻止caspase9前体与Apaf1的CED4同源结构域结合,当细胞色素C从线粒体内释放出后,Apaf1与细胞色素C, ATP相结合使WD40结构域移位,同时使Apaf1低聚物的CED4结构域构象发生改变,接下来Apaf1低聚物才能募集caspase9前体,从而完成线粒体途径的凋亡[5].
  研究已证实Apaf1[6]是调节神经元凋亡的重要因子,但关于脑损伤后Apaf1蛋白表达动态变化的报道较少,本研究结果表明,大鼠弥漫性脑损伤后3 h海马CA1区Apaf1蛋白表达开始增加IOD值达4.49±1.79,6 h明显增强迅速到高峰IOD值达31.85±7.17,12 h开始下降但仍保持在较高的水平IOD值达27.50±4.02,24 h开始大幅下降,但一直保持在正常表达水平之上. 结合以往脑损伤后1 d海马CA1区镜下可见神经元变少及细胞变形、固缩、坏死等迟发性细胞死亡的研究,证实Apaf1蛋白可能在DBI后的早期大量表达从而参与细胞的凋亡,这提示我们在颅脑损伤后早期即应通过各种治疗措施抑制Apaf1的大量表达,从而减少细胞凋亡的发生,进一步改善颅脑创伤患者的预后.

参考文献


[1] Henshall DC, Bonislawski DP, Skradski SL, et al. Formation of the Apaf1/cytochrome c complex precedes activation of caspase9 during seizureinduced neuronal death[J].Cell Death Differ, 2001, 8(12):1169-1181.

[2] Cao G, Xiao M, Sun F,et al. Cloning of a novel Apaf1interacting protein: a potent suppressor of apoptosis and ischemic neuronal cell death[J]. J Neurosci, 2004, 24(27):6189-6201.

[3] Cheung EC, MelansonDrapeau L, Cregan SP, et al. Apoptosisinducing factor is a key factor in neuronal cell death propagated by BAXdependent and BAXindepe ndent mechanisms[J]. J Neurosci, 2005, 25(6):1324-1334.

[4] 朱 炬,王纪佐.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再灌注期caspase9 mRNA及Apaf1 mRNA表达的动态变化[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03,11(1):23- 26.

[5] Yoshida H, Kong YY, Yoshida R. Apaf1 is required for mitochondrial pathways of apoptosis and brain development[J]. Cell, 1998,94(6):739-750.

[6] Fortin A, Cregan S, MacLaurin JG. APAF1 is a key transcriptional target for p53 in the regulation of neuronal cell death[J]. J Cell Biol, 2001,155(2):207-216.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