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十二指肠镜联合B超治疗胆总管结石30例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98305 日期:2025-03-28 来源:论文网
【关键词】 十二指肠
  0引言
  胆总管(common bile duct, CBD)结石约占胆系结石的11%左右,近年来呈上升趋势[1]. 其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传统手术治疗、微创腹腔镜手术治疗或经十二指肠镜治疗,其中微创手术治疗具有效果好、创伤小、痛苦轻、恢复快等优点,适用人群广泛. 而经十二指肠镜CBD取石以往多在X线透视下进行,我院于200501/200511采用经十二指肠镜联合B超进行CBD取石,效果明显.
  1对象和方法
  ①对象:患者30(男18,女12)例,平均年龄51.6(29~75)岁. 其中曾患胆囊结石已行胆囊切除16例;出现发热18例;黄疸20例. 30例均出现腹痛. 均经腹部B超检查证实有CBD结石和CBD扩张,其中单发结石21例;多发结石9例;结石大小约9~19 mm,CBD扩张14~20 mm. ②器械:SSD210DXⅡ型手提式B超,Olympus TJF240十二指肠镜,造影导管、乳头切开刀、导丝、球囊导管、鼻胆引流管及高频电发生器等配件. ③方法: 按ERCP常规对患者进行术前准备后, 经十二指肠镜选择性插管用注射器从造影管回抽发现黄色胆汁证实在CBD后行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然后用取石网蓝和球囊导管取石,术中、术后运用B超了解结石情况.④统计学处理: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①手术情况:所有患者行选择性胆管插管均获成功,17例见乳头旁憩室,30例均行EST切开,切口直径10~20 mm,在B超定位下用取石网蓝及/或球囊导管取结石,术后复查B超未发现结石影,行后下鼻胆引流管引流,50 g/L甲硝唑液每日冲洗2次,临床症状完全改善后拔管,拔管前行鼻胆管胆道造影未发现有结石残留. ②疗效:术后当日,患者腹痛明显好转,次日发热明显好转,1~2 wk后复查腹部B超及肝功能,见CBD平均直径、血清胆红素、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γGT)均明显好转(表1). ③并发症:出现高淀粉酶血症3例,经保守治疗2~3 d后治愈. ④随访结果:4 wk后复查腹部B超未发现CBD残余结石.  表1治疗前后腹部B超及肝功能变化(略)
  3讨论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CBD结石的治疗基本上采用外科开腹探查取石. 自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术开展以来,随着内镜器械及附件的发展、操作技术的不断提高,CBD结石的内镜治疗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外科治疗. 内镜下治疗CBD结石具有痛苦小、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等优势. 目前,经内镜乳头切开术(endoscopic papillotomy,EPT)治疗CBD结石的适应证明显扩大. 经十二指肠镜CBD取石绝大多数是在X线透视下进行的,如果病情复杂或者技术不熟练可能需要很长时间,这样较长时间的X线照射势必会给患者和医护人员的身体健康带来一定的损害. 为趋利避害,同时促进电离辐射医学应用(医用辐射)更好地发展,切实加强医疗照射防护是21世纪初放射防护领域的重点课题[2]. X射线照射可引起受照者眼晶状体混浊,混浊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随受照剂量的增大而加重[3]. 另外,由于放射线可损伤口腔黏膜及腺体,影响其功能而导致口腔溃疡及口干[4]. 所以如果能在B超下完成此项工作,将会使患者和医护人员的身体免受这方面的损害,也可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值得临床推广. 但该治疗方法只适合于在B超下可以诊断CBD结石的患者.

参考文献


  [1] 岳树强,李开宗,窦科峰,等.胆总管结石阴性探查原因分析[J].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1998,19:599-600.

  [2] 郑钧正. 加强医疗照射防护的重点工作[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5,25(2):105-106.

  [3] 陈贵智,郭晓琴,苏木坤,等. 医用诊断X射线工作者的眼部防护[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5,25(2):169.

  [4] 陈国荣. 放射性口腔溃疡及口干的中药防治[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5,25(1):102.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