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翻译项目介绍
(一)选材背景
1964 年奈达(Eugene A. Nida)曾在《翻译科学探索》一书中提到 “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1]”两个概念,所谓“动态对等”就是“最切近的自然对等”、“译文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原文接受者和译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相同”。在此之后,奈达在与塔伯合著的《翻译理论与实践》中,进一步解释了,他提出的最切近地自然对等,是针对意义和语体而言的[2]。
2018 年李喜长在其论文“《丰乳肥臀》中俗语谚语的俄语翻译研究: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中,以功能翻译理为指导,对《丰乳肥臀》俄译本中俗语、谚语的内涵放大、缩小、置换以及变异等翻译方式进行分析。并提出“无论何种方法,能否有效实现翻译的目的才是最重要的[3]”。2016 年吴莉莉在“功能目的论视角下文化因素翻译策略研究--以葛浩文《丰乳肥臀》英译本为例” 中,探究了翻译目的与翻译策略的关系。并提出“必须保留源语言民族文化特色时,通过异化策略来促进文化交流。[4]”
.......................
(二)选材介绍
笔者本次翻译实践的文本是驰星周的「少年と犬」,驰星周原名坂东龄人,1965 年 2 月 18 日出生于北海道浦河郡,横滨市立大学文理学部毕业,曾任职劲文社当编辑,后来再转为自由作家。日本作家,电影编剧,因喜爱香港电影明星“周星驰”而把周星驰的名字倒过来写,作为他的笔名。意为:周星驰无厘头,我更无厘头。他的无厘头文化在日本引来不少人追捧。驰星周被称为日本黑色小说作家,一直居于推理作家前列。「少年と犬」全书由男人与狗、小偷与狗、夫妇与狗、妓女与狗、老人与狗、少年与狗 6 个章节组成,308 页。
笔者本次翻译实践的文本是驰星周于 2020 年获得直木奖的作品「少年と犬」。文本主要通过人物对话,突显和反映人物的形象和性格,以及引导读者更深层次的思考。文本中有很多对主人公心里的描写,通过对主人公心里的描写突出主人公的性格,同时也为后续情节的发展做铺垫。「少年と犬」也是一部讽刺小说,无情地揭露了日本大大地震时期社会的黑暗以及底层人民生活的穷困潦倒。
...........................
二、 翻译实践
(一)译前准备
从 2020 年 12 月开始着手翻译工作,到 2021 年 3 月结束,共花费 4 个月的时间。翻译过程经过四个阶段:初稿、二稿、三稿及最终审核校稿定稿。笔者首先通读全文,对文本的内容和情感有了基本地了解。为了可以更加准确的传达文本的内容和情感,笔者对文本涉及到的相关翻译理论以及翻译方法进行学习,除此之外,还查阅大量相关文献,确保对文本有更准确的把握。
1.查阅相关背景
「少年と犬」这部小说是以 3·11 日本大地震半年后的仙台为背景,创作的短篇连载小说集。讲述了一条名为“多闻”的狗在 2011 年大地震中失去主人后,以某个地方为最终目的地,环游日本列岛,在行程中与形形色色的人相遇,分别,最终到达目的地的故事。本书的主人公们是一群明知深陷困境却又无计可施的可怜人。在穷途末路时,一只狗安抚了他们的心灵。多闻就像是上天送给他们的礼物,告诉人们无论觉得多么孤独无助也绝不是一个人在挣扎奋斗。
2.翻译理论准备
笔者为更好的完成源文本的翻译,提前学习了相关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1997 年诺德在《目的性行为》一书中,全面系统地整理归纳了功能派的各种学术思想。针对功能派翻译理论的不足,提出“功能加忠诚”原则。“功能加忠诚[5]”原则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各方参与者负责,协调好各方之间的关系。笔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以功能翻译理论为指导。本着忠实源文本的基础上,做到功能的对等。使翻译化解客观存在的语言和文化上的障碍。陈岩在《新编日译汉教程》中提出“在研究翻译技巧时,不是就技巧论技巧,而是在讲述各类词语、语态本质,并尽量同汉语比较中进行研究。[6]”笔者在翻译实践中,借鉴了陈岩的翻译技巧,不再停留于技巧本身,而是根据不同词语和语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且,笔者在翻译之前,已经查阅大量的翻译相关文献,夯实了笔者基础知识。在翻译的过程中,笔者结合倒译法、分译法、加译法等翻译方法,对源文本进行分析以及翻译。
..............................
(二)翻译实践
1.初译
在初次翻译的过程中,源文本中有大量生僻词汇。所以在翻译之前笔者先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对不认识的词汇的意思以及情感有基本的把握。为了提高翻译的质量,以及更好的把握源文本。在翻译的过程中使用了《新世纪日汉双解大辞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年版)、《大辞林》(三省堂.1989)《新明解日语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年版)、《广辞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日汉大辞典》(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等辅助工具书。同时,在翻译的过程中并不是对每个句子的逐字翻译,而是通读全文后,对整个文章感情基调有一定了解后,再进行翻译。由于源文本是小说,翻译的时候要把握不同人物的情感,以便准确的传达源文本的内容以及情感。
2.修改
笔译不同于口译,翻译之后可以多次修改,使译文更加准确地传达源文本想要传达的信息和情感。初次翻译结束之后,再一次通读原文,对源文本的思想和感情再一次地进行体会和分析。之后,进行再译,再译的过程中发现有些地方与第一次翻译相驳,于是进行二次推敲。使译文更好地传达源文本的内容以及情感。放置一段时间后,再次通读译文,检查有没有不通顺的地方,避免语言不通顺以及不符合汉语语言习惯的地方。
3.校对
翻译之后,需要多次校对,进行再一次的确认并改进译文不完美的地方。首先,可以先让其他同学进行校对,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其次,可以请导师帮忙进行校对,发现译文中自己没有发现的问题,并给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使自己的译文不管是语言的选择还是整体结构都恰到其份。
日本留学生论文参考
三、案例分析................................5
(一)倒译法实现功能对等 ........................................ 5
(二)分译法实现功能对等 ........................................ 7
(三)加译法实现功能对等 ....................................... 9
四、 翻译实践总结................................ 11
(一)翻译实践中获得的经验 ............................. 11
(二)存在的不足 ................................... 11
(三)今后研究方向 ........................... 12
三、案例分析
(一)倒译法实现功能对等
倒译法即大幅度改变源文本语序的一种翻译方法。把源文本的句子后边的词语或者内容在译文中放置到前面,或者将源文本句子中前面的内容或词语在译文中放置到后面。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常常会涉及到倒译。
在文学翻译中的“功能对等”更注重深层次的语义对等。译文不仅要正确地传达源文本中单个词汇的意义,而且要正确地传达整个句子以及各个词汇的深层次含义和功能。所以在翻译实践中可以通过适当的改变语序来实现功能对等。下面以三个案例为例,分别从语言习惯,句法以及修辞三方面原因分析翻译实践中的倒译。
【案例 1】「あの犬震災から半年。地震や津波で家を失った人々はいまだに避難所生活を強いられている。避難所にはペットを連れていけないからと、車の中でペットと共に寝泊まりしている被災者もいると聞いていた。」
【译文 1】“那只狗地震后半年出现的。因地震和海啸而失去家园的人们至今仍被迫过着流离失所的生活。因为禁止带宠物去避难所,所以有灾民在车里和宠物一起生活据说。”
【译文 2】“那只狗是在地震后半年出现的。因地震和海啸而失去家园的人们至今仍被迫过着流离失所的生活。据说因为禁止带宠物去避难所,所以有部分灾民在车里和宠物一起生活。”
【分析】【译文 1】中直接将“避難所にはペットを連れていけないからと、車の中でペットと共に寝泊まりしている被災者もいると聞いていた。”翻译为“因为禁止带宠物去避难所,所以有灾民在车里和宠物一起生活据说。”虽然维持了原语序,并忠实于原文。某种程度上并不影响阅读和理解。但是却不符合我国的语言表达习惯,使译文生硬别扭。按照汉语的语言习惯,会将“据说”这个词至于句子的句首。所以【译文 2】中将其至于句首后,整个段落让人读起来更加舒适,也更加通顺。
日本留学生论文怎么写
四、 翻译实践总结
(一)翻译实践中获得的经验
在本次的翻译过程中,笔者收获颇多。在翻译的过程中笔者坚持不仅要忠实原文,也要做到功能对等。多了解日本的历史文化背景,才能了解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和情感。比如,笔者在翻译之前,通过网络了解了作者的写作背景。这样便于笔者在翻译的时候把握文章的整体情感和基调。同时,笔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也坚持做到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准则。使译文忠实于原文,没有偏颇,句子通顺,语言优美。而且,在翻译的过程中,笔者经过不断的推敲和研究,使笔者学习到了一些之前没有见到过的词汇和句型。增加了笔者日语方面的知识储备。当然,在翻译的过程中,使笔者对日语的学习不仅停留在书面上,也走到了实践中去,不再是照本宣科,一定程度上,积累了实际运用的经验。提高了自己日语的综合能力。因为,过去笔者大多数都是通过课堂,来学习日语,实践的机会很少。这次翻译实践活动,既是给笔者学习的机会,也是为自己以后从事日语方面的工作做准备。并且,也让笔者发现要做好翻译,不仅仅外语要学好,自己国家语言的文学功底也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在今后的学习中,不能忽视自己本国语言的学习。
本次笔者翻译的作品是一部讽刺小说,在此次的翻译过程中,笔者颇有感触,相对于其他文学作品的翻译来说对感情的把握要求更高。笔者此次翻译的源文本是一部小说,小说中主要以对话形式为主。所以,要求译者准确地把握不同人物说话的语气。源文本中作者通过不同人物之间的对话、行为以及动作来突显人物的形象和特点。小说的翻译,最基本的应该将源文本的人物形象和特点复制到译文当中去。但是,复制的过程是困难的,因为不管是人物的语气还是动作,通过另一个人去描述都会带上自己的主观意识,所以,笔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能尽自己所能去传达作者想要传达给读者的意义和感情。但是,很难完全复刻,只能尽力的忠实于原文。同时,本身笔者除了是一位译者也是一位读者,就存在一定的主观性。所以,只能通过反复的推敲和研究,更好的把握源文本想要传达的信息和情感。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