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区域金融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金融生态问题分析
摘要
8-10
ABSTRACT
10-11
第一章 导言
12-16
一、问题的提出
12-13
二、理论依托
13
三、研究设计
13-15
四、创新与不足
15-16
第二章 文献回顾
16-23
一、传统的金融发展理论
16-17
二、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
17-19
三、区域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
19-20
四、金融生态视角的区域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
20-23
第三章 区域金融生态及其可持续发展路径
23-31
一、区域金融生态的内涵
23-26
二、区域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26-28
三、区域金融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28-31
第四章 区域金融生态及其调节机制分析
31-42
一、区域金融生态主体分析
31-36
二、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分析
36-40
三、区域金融生态调节机制分析
40-42
第五章 优化区域金融生态的政策建议
42-50
一、区域金融生态主体优化的政策建议
42-44
二、区域金融生态环境优化的政策建议
44-48
三、区域金融生态调节机制的政策建议
48-50
参考文献
50-54
致谢
54-55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5-56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金融发展与二元经济结构转换关系研究:重庆个案
中文摘要
5-7
ABSTRACT
7-9
文献综述
10-14
第1章 总论
14-18
1.1 研究的问题与背景
14-15
1.2 研究的目标和意义
15
1.3 研究的结构和方法
15-17
1.4 研究的数据及资料
17-18
第2章 理论借鉴
18-26
2.1 金融发展理论
18-22
2.1.1 戈德斯密斯的金融发展理论
18
2.1.2 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深化理论
18-19
2.1.3 第二代金融发展理论
19-20
2.1.4 金融约束理论
20-22
2.2 二元经济理论
22-24
2.2.1 古典二元经济理论
22
2.2.2 新古典二元经济理论
22-23
2.2.3 凯恩斯二元经济理论
23-24
2.3 其他相关理论思考
24-26
2.3.1 改造传统农业理论
24-25
2.3.2 收入决定与分配理论
25-26
第3章 金融发展与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理论分析
26-42
3.1 内生金融发展的二元经济增长模型再考察
26-32
3.1.1 模型的基本假设
26-28
3.1.2 模型的几个重要推论
28-31
3.1.3 二元经济均衡发展的条件
31-32
3.2 金融发展与二元经济结构转换:新制度经济学视角的考察
32-36
3.2.1 我国金融制度非均衡变迁的特征性描述
32-34
3.2.2 金融制度与二元经济结构:基于“诺斯悖论”的逻辑解释
34-36
3.3 金融发展影响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机理分析
36-42
3.3.1 金融发展是产业结构调整的直接推动力
36-39
3.3.2 产业结构优化是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关键
39-42
第4章 金融发展与二元经济结构转换实证研究:重庆个案
42-57
4.1 重庆金融发展现状
42-45
4.1.1 重庆金融总量及结构
42-44
4.1.2 重庆金融发展评析
44-45
4.2 重庆二元经济结构分析
45-51
4.2.1 重庆二元经济的现状考察
45-49
4.2.2 重庆二元经济的原因分析
49-51
4.3 重庆市金融发展与二元经济结构转换实证研究
51-57
4.3.1 数据及模型设定
51-53
4.3.2 参数估计和检验
53-55
4.3.3 实证结果分析
55-57
第5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57-62
5.1 研究结论
57-58
5.2 政策建议
58-61
5.2.1 加快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59
5.2.2 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59-60
5.2.3 合理引导和发展非正规金融
60-61
5.2.4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金融体制改革有机结合
61
5.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61-62
参考文献
62-64
致谢
64-66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66
金融危机后我国金融监管改革法律问题研究
内容摘要
4-7
ABSTRACT
7-9
绪论
13-18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3-14
二、主要文献综述
14-15
三、研究方法
15-16
四、相关概念的界定
16-18
第一部分 金融监管改革原因分析
18-29
一、金融业经营模式的趋势变化——综合经营
18-19
二、金融业经营主体的趋势变化——金融控股公司
19-21
三、对金融控股公司进行特殊监管的法律分析
21-24
(一) 对金融机构进行监管的理由
21-22
(二) 对金融控股公司扩大监管目标
22-24
四、金融控股公司的一般性风险分析
24-26
(一) 系统风险
25
(二) 关联交易风险
25
(三) 利益冲突风险
25-26
(四) 财务杠杆比率过高
26
五、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特有的潜在风险分析
26-29
(一) 金融机构制度不完善、行为不规范
27
(二) 金融监管立法不完善,监管能力不足
27
(三) 金融机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有待提高
27-29
第二部分 金融监管改革的美国实例研究
29-39
一、金融危机前美国的金融监管及其风险防范法律制度
30-32
(一) 联邦金融监管机构
30
(二) 金融监管模式
30-31
(三) 相关"防火墙"设计
31-32
二、美国金融监管体制中存在的法律问题
32-33
三、美国金融改革相关法律文件分析
33-35
(一) 健全对金融机构的监管
33-34
(二) 建立对金融市场的全面监管
34
(三) 保护消费者和投资者合法权益
34-35
(四) 给政府应对金融危机提供更多工具和手段
35
(五) 制定国际监管规则,加强国际合作
35
四、对中国的启示
35-39
(一) 加快推进金融集团内部整合和规范化运作
36-37
(二) 建立统一的金融监管机构,对金融体系整体监管
37
(三) 监管理念的适度转变
37-38
(四) 其他具体措施
38-39
第三部分 中国金融监管改革的路径设计
39-50
一、法理上有效监管的前提条件
39-41
(一) 明确而清晰的目标
39
(二) 监管当局需具有独立性和责任性
39-40
(三) 足够的监管资源
40
(四) 有效的执行力
40
(五) 监管的综合性
40
(六) 成本—效率监管
40-41
(七) 监管标准和行业结构的有效性
41
二、我国金融监管的法律现状
41-43
(一) 存在监管空白与监管重复,监管的综合性和责任性不足
41-42
(二) 重复的机构和人员设置,监管成本高
42
(三) 监管机构缺乏独立性
42
(四) 缺乏有效的外部协调机制
42-43
三、我国的金融监管路径设计——新统一监管模式
43-49
(一) 金融监管的目标
43-44
(二) 监管机构的独立性
44-45
(三) 监管机构及其各业务监管部门的职责和法律关系
45-48
(五) 新统一监管模式的优势和应注意的问题
48-49
四、路径选择
49-50
(一) 先制定统一监管法,后成立统一监管机构
49
(二) 原有的监管机构先合作,后合并
49-50
结论
50-51
关于我国民间金融产生和发展问题的探讨
中文摘要
3-5
Abstract
5-6
第一章 导论
8-20
1.1 问题的提出
8-9
1.2 民间金融的界定
9-11
1.3 民间金融的类型及运作特点
11-16
1.4 文献综述
16-20
第二章 民间金融的生成机制
20-41
2.1 民间金融产生的经济、政策以及文化环境
20-26
2.2 资金供求失衡是民间金融产生的内生因素
26-38
2.3 民间金融生逢其时
38-41
第三章 民间金融的经济效率
41-54
3.1 民间融资的利率及其效应
41-45
3.2 民间金融与金融体系效率
45-50
3.3 民间金融与经济增长
50-54
第四章 民间金融规范发展的对策建议
54-62
4.1 民间金融的国际与地区比较及其借鉴
54-56
4.2 民间金融的正名与定位
56-58
4.3 民间金融未来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58-62
第五章 结论
62-63
参考文献
63-65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及获奖情况
65-66
后记
上海外事系统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
前言
10-13
1、上海外事系统及人力资源概况
13-24
1.1 上海市外事系统组织体制
13-16
1.2 人力资源结构分析
16-20
1.3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现状
20-24
2、上海外事系统人力资源的问题分析
24-31
2.1 人力资源开发中的问题
24-25
2.2 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问题
25-28
2.3 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28-31
3、上海外事系统人力资源发展战略
31-49
3.1 外事工作面临的新环境
31-36
3.2 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的思路
36-40
3.3 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的实施
40-49
4、上海外事系统人力资源制度建设
49-67
4.1 建立人力资源配置体系
49-56
4.2 实施人力资源职业生涯规划管理
56-57
4.3 开发人力资源的培训体系
57-60
4.4 引入人力资源绩效管理
60-62
4.5 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
62-67
结论
67-69
参考文献
69-72
后记
72
C
南京长江三桥运营管理体制研究
摘要
3-4
ABSTRACT
4-5
1 绪论
8-13
1.1 研究背景
8-10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0-11
1.3 研究思路
11-12
1.4 主要研究内容
12-13
2 高速路桥管理体制构建的理论基础
13-23
2.1 现代管理的基本原理
13-16
2.1.1 管理的涵义
13
2.1.2 管理的二重性
13-14
2.1.3 管理职能
14
2.1.4 管理原理
14-16
2.2 现代管理的组织原理
16-18
2.2.1 组织结构设计
16-17
2.2.2 人员配备的任务、程序和原则
17
2.2.3 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
17-18
2.3 建立管理体制的客观依据
18-20
2.3.1 管理体制的基本特征
18-19
2.3.2 管理体制的功能
19-20
2.3.3 建立管理体制的客观依据
20
2.4 高速路桥的基本属性
20-23
3 国内外路桥管理体制的现状与发展
23-33
3.1 我国目前高速公路管理体制的主要类型
23-26
3.1.1 按照管理职能的关系划分
23-24
3.1.2 按照建设与管理的关系划分
24
3.1.3 按照管理机构的性质划分
24-26
3.2 国外部分大型路桥(高速公路)管理模式分析
26-30
3.2.1 国外高速公路管理模式演变过程
26-28
3.2.2 国外高速公路管理模式类型及发展趋势
28-30
3.2.3 国外高速公路管理模式的借鉴创新
30
3.3 江苏大型路桥运营管理现状分析
30-31
3.4 我国大型路桥管理体制发展趋势分析
31-33
4 三桥管理体制构建的影响因素与管理需求分析
33-43
4.1 外部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33-37
4.1.1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影响分析
33-34
4.1.2 相关政策法规的影响
34-35
4.1.3 南京市过江交通发展的影响
35-37
4.2 南京三桥的特征及其对管理体制的要求
37-39
4.2.1 南京三桥的技术特征及其对管理体制的要求
37-38
4.2.2 南京三桥的经济特征及其对管理体制的要求
38-39
4.2.3 南京三桥管理的系统化特征及其对管理体制的要求
39
4.3 南京三桥的管理需求分析
39-43
4.3.1 行业管理需求
39
4.3.2 执法管理需求
39-40
4.3.3 功能管理需求
40-41
4.3.4 经济管理需求
41-42
4.3.5 技术管理需求
42-43
5 特许经营制度下三桥运营管理体制的构建
43-58
5.1 公路特许经营的基本概念、特点及要求
43-46
5.1.1 公路特许经营的基本概念和主要模式
43
5.1.2 公路特许经营的特点
43-45
5.1.3 公路特许经营制度对南京三桥公司的要求
45-46
5.2 运营管理体制构建的目标与原则
46-48
5.2.1 南京三桥运营管理体制构建的目标
46-47
5.2.2 南京三桥运营管理体制构建的原则
47-48
5.3 南京三桥运营管理体制的构建方案与选择
48-54
5.3.1 南京三桥各职能管理主体的确定
48-50
5.3.2 南京三桥运营管理模式之一:组建运营队伍,自主经营管理
50-51
5.3.3 南京三桥运营管理模式之二:引入专业公司,实施委托管理
51-53
5.3.4 南京三桥运营管理模式之三:委托南京大桥管
53-54
理局(筹),实施事业性管理
5.3.5 南京三桥公司运营管理模式的选择
54
5.4 南京三桥公司长期发展的战略考虑
54-58
5.4.1 公司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54-55
5.4.2 公司已经和可能存在的优势与弱点
55
5.4.3 战略考虑之一:开拓政府投资项目的代建业务
55-57
5.4.4 战略考虑之二:培育和输出大型桥梁的专业化管理业务
57-58
6 南京三桥公司的组织与运营管理
58-72
6.1 组织与运营管理的基本要素分析
58-61
6.2 南京三桥公司的内部组织机构设置
61-67
6.2.1 组织机构设置的原则和要求
61-62
6.2.2 南京三桥公司的组织机构及职能
62-67
6.3 南京三桥公司运行管理机制的建立
67-70
6.3.1 各层次机构间的管理机制
67-69
6.3.2 各管理组织机构的相互关系
69-70
6.4 南京三桥公司运营管理人员的配备
70-72
7 主要结论与展望
72-75
致谢
75-76
参考文献
电子商务时代现代物流运营管理的研究
第1章 绪论
11-20
1.1 论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4
1.1.1 论文的选题背景
11-13
1.1.2 论文的研究意义
13-14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
14-18
1.2.1 国外物流发展的状况
14-16
1.2.2 我国对于物流研究和实践的发展状况
16-18
1.3 论文的总体思路
18-19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19-20
第2章 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20-28
2.1 电子商务理论
20-23
2.1.1 电子商务概念的界定
20-21
2.1.2 电子商务环境特点分析
21-23
2.2 现代物流理论
23-24
2.2.1 物流概念及其特点
23-24
2.2.2 现代物流的五要素
24
2.3 第三方物流
24-26
2.3.1 第三方物流的定义
24-25
2.3.2 第三方物流的特点
25-26
2.4 第四方物流
26-27
2.4.1 第四方物流的定义
26
2.4.2 第四方物流的特点
26-27
2.4.3 第四方物流的应用模式
27
2.5 本章小结
27-28
第3章 现代物流企业的运营管理
28-64
3.1 电子商务时代现代物流业的基本特征
28-29
3.1.1 物流过程一体化
28
3.1.2 物流技术专业化
28
3.1.3 物流管理信息化
28
3.1.4 物流服务社会化
28-29
3.1.5 物流活动国际化
29
3.2 我国现代物流运营的政策环境
29-36
3.2.1 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制度障碍
29-34
3.2.2 我国物流业国际化发展中的法规建设
34-36
3.3 现代物流企业的基本运作流程
36-39
3.3.1 现代物流企业的基本运做流程框架
36
3.3.2 现代物流企业的基本运作流程具体内容
36-38
3.3.3 现代物流企业基本流程运行
38-39
3.3.4 现代物流企业基本运作流程运行的基础
39
3.4 现代物流企业运作管理系统方案编制
39-58
3.4.1 客户物流方案的编制
40-43
3.4.2 运作指南的编制
43-45
3.4.3 结费指南的编制
45-49
3.4.4 客户系统需求报告的编制
49-50
3.4.5 供应商采购和评估办法的编制
50-53
3.4.6 操作手册的编制
53-55
3.4.7 客户档案的编制及建立
55-58
3.5 运作成本和服务水平的控制
58-63
3.5.1 物流运作成本的控制
59-61
3.5.2 客户服务水平的控制
61-63
3.6 本章小结
63-64
第4章 现代物流企业资源的整合研究
64-76
4.1 运作资源的整合
64-71
4.1.1 运输(运力)资源的整合
64-68
4.1.2 仓储资源的整合
68-70
4.1.3 物流运作资源的共享
70-71
4.2 客户资源的整合
71-75
4.2.1 物流企业客户发展定位的谋划——整合的基础
72-73
4.2.2 客户资源整合的方式和渠道
73-75
4.3 本章小结
75-76
第5章 现代物流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76-82
5.1 物流园区发展的对策
76-77
5.1.1 合理规划建设物流园区
76
5.1.2 加强物流园区的基础与运作模式
76-77
5.1.3 防范物流园区建设和运营风险
77
5.2 政府宏观作用的对策
77-79
5.3 企业现代物流发展的对策
79-81
5.3.1 积极使用高科技物流设备和改善物流管理技术
79-80
5.3.2 提高服务质量及树立良好信誉
80
5.3.3 企业要构筑一体化物流战略
80
5.3.4 缔结战略联盟并以供应链的整体优势参与竞争
80
5.3.5 开拓全球性物流和寻求全球性市场空间
80-81
5.4 本章小结
81-82
第6章 现代物流运营管理的实证研究
82-108
6.1 深圳新产业物流的电子商务之路
82-89
6.1.1 深圳新产业物流配送中心的背景
82-83
6.1.2 新产业配送中心业务现状及特点
83
6.1.3 新产配送中心的特点
83-84
6.1.4 深圳新产业物流配送中心的运作
84-87
6.1.5 深圳新产业物流配送中心信息系统
87-89
6.2 A公司解决B公司物流问题的实证分析
89-107
6.2.1 客户物流方案
90-104
6.2.2 A公司物流管理信息系统
104-107
6.3 本章小结
107-108
结论
108-109
参考文献
109-11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112-113
致谢
煤炭行业物资采购业务电子商务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摘要
5-6
ABSTRACT
6
1 绪论
9-14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9-11
1.2 课题的研究方法
11-12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2-14
2 电子商务理论及电子商务环境下的采购管理
14-21
2.1 电子商务理论及带来的变革
14-16
2.2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采购管理
16-21
3 电子化采购的可行性研究
21-28
3.1 电子商务环境可行性分析
21-24
3.2 电子化采购的技术可行性分析
24-28
4 物资供应中心电子商务应用环境分析
28-39
4.1 物资供应中心管理职能及组织结构
28-32
4.2 物资供应中心电子商务系统应用特点分析
32-34
4.3 电子商务系统的应用规划
34-37
4.4 电子商务系统设计原则
37-39
5 物资采购电子商务系统设计方案
39-52
5.1 电子商务系统的总体结构
39-42
5.2 采购电子商务系统业务流程
42-46
5.3 系统性能保障方案
46-47
5.4 系统备份方案
47-48
5.5 应用整合方案
48-49
5.6 安全保障
49-50
5.7 网络设计
50-52
6 物资采购电子商务系统业务功能设计
52-60
6.1 电子商务系统业务模型
52-54
6.2 电子商务系统业务功能介绍
54-60
7 系统应用案例
60-62
7.1 电子商务系统给企业带来的社会效益
60-61
7.2 电子商务给企业带来的预期经济效益
61-62
8 结论
62-63
致谢
63-64
参考文献
64-66
中文详细摘要
关联规则挖掘在电子商务中的研究与应用
摘要
3-5
ABSTRACT
5-6
第一章 引言
10-13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10-11
1.2 论文的选题意义
11
1.3 关联规则挖掘的研究现状
11-12
1.4 本文的贡献
12
1.5 本文的组织结构
12-13
第二章 数据挖掘与关联规则挖掘技术
13-20
2.1 基本概念和性质
13-14
2.2 关联规则的问题描述
14-15
2.3 关联规则的分类
15-16
2.4 兴趣度的扩展研究
16-17
2.5 关联规则的应用
17-19
2.5.1 商业零售行业
17-18
2.5.2 金融和保险服务行业
18
2.5.3 科学研究领域
18
2.5.4 电信网络管理
18-19
2.5.5 其它应用领域
19
2.6 本章小结
19-20
第三章 基于粗集的关联规则挖掘算法
20-34
3.1 APRIORI 算法
20-25
3.1.1 Apriori 算法基本思想及实现
20-21
3.1.2 一个数值例子
21-24
3.1.3 Apriori 算法的性能分析
24
3.1.4 基于Apriori 的几种改进算法
24-25
3.2 粗集理论
25-29
3.2.1 粗集理论的相关概念
25-28
3.2.2 将粗集理论应用于关联规则挖掘中的优势
28-29
3.3 基于粗集的关联规则挖掘算法
29-34
3.3.1 算法相关概念
29
3.3.2 算法流程与具体实现
29-31
3.3.3 数值的例子
31-34
第四章 ART 神经网络
34-45
4.1 人工神经网络概述
34-35
4.2 人工神经网络的理论基础
35-39
4.2.1 神经元模型
35-38
4.2.2 学习规则
38-39
4.3 自适应共振理论网络
39-45
4.3.1 ART 的模型结构
39-42
4.3.2 ART 模型的工作流程
42-43
4.3.3 ART 模型的基本算法
43-45
第五章 电子商务个性化推荐系统
45-67
5.1 相关概念
45-49
5.2 推荐系统中的常用技术
49-56
5.2.1 基于内容的推荐
49-50
5.2.2 基于协同过滤的推荐
50-53
5.2.3 基于关联规则的推荐
53-56
5.3 基于关联规则和ART 的推荐技术
56-60
5.3.1 概述
56-58
5.3.2 离线预处理阶段
58-59
5.3.3 在线推荐阶段
59-60
5.4 基于关联规则和ART 的电子商务推荐系统的实现
60-66
5.4.1 项目实施环境
60
5.4.2 数据准备
60-61
5.4.3 数据预处理
61-62
5.4.4 用ART 神经网络进行用户聚类
62-63
5.4.5 产生关联规则
63-64
5.4.6 存入知识库
64-65
5.4.7 在线推荐
65-66
5.5 本章小结
66-67
第六章 结束语
67-68
6.1 总结
67
6.2 今后工作的展望
67-68
参考文献
68-70
附录
70-72
附录1 APRIORI算法伪代码
70-72
致谢
72-73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组织行为中的心理契约对员工激励的影响
前言
6-8
第一部分 心理契约
8-42
1 心理契约的含义
8-13
1.1 心理契约的概念在国外的研究状况
8-11
1.2 心理契约的概念在国内的研究状况
11-13
1.3 心理契约的含义
13
2 心理契约的内容
13-19
2.1 从心理契约的类型来考察心理契约的具体内容
14-16
2.2 从组织的责任和员工的责任两个角度考察心理契约的内容
16
2.3 从责任期待的角度考察组织中心理契约的内容
16-18
2.4 心理契约内容的研究趋势
18-19
3 影响心理契约的因素及其形成过程
19-22
3.1 影响心理契约的四个因素及心理契约的形成过程
20-21
3.2 影响心理契约的外部和内部因素及心理契约的形成过程
21-22
4 心理契约的违背
22-31
4.1 影响心理契约违背发生的因素
23-27
4.2 心理契约违背的形成过程
27-28
4.3 心理契约违背的行为表现
28-31
5 与组织中的心理契约和员工激励相关的几个变量
31-42
5.1 心理期望
31-34
5.2 组织承诺
34-38
5.3 员工满意度
38-42
第二部分 心理契约对员工激励的影响
42-59
1 员工激励的含义
42
2 心理契约对员工激励的影响
42-50
2.1 从员工激励的内容来探讨心理契约对员工激励的影响
43-45
2.2 从员工激励的过程来探讨心理契约对员工激励的影响
45-48
2.3 从心理契约对组织的影响来考察员工激励
48-50
3 心理契约在组织与员工之间发挥的作用
50-52
4 把心理契约作为员工激励的动力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52-54
5 建构健康的心理契约--心理契约的博弈优化
54-59
结论
59-60
注释
60-64
参考文献
64-68
中文摘要
68-70
英文摘要(ABSTRACT)
70
后记
黄山风景名胜区战略规划研究
中文摘要
3-4
Abstract
4
目录
6-9
第1章 引言
9-14
1.1 研究背景
9-11
1.2 研究目的
11
1.3 研究内容框架
11-14
第2章 战略规划领域与战略分析工具
14-40
2.1 战略与战略规划
14-16
2.1.1 战略的概念
14-15
2.1.2 战略规划的起源
15
2.1.3 战略规划的分类
15-16
2.2 美国国家公园战略规划
16-21
2.3 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21-30
2.3.1 国外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21-25
2.3.2 我国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25-30
2.4 企业发展战略规划
30-32
2.4.1 西方企业发展战略研究的产生与发展
30-31
2.4.2 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的经典流程
31-32
2.5 战略分析的技术方法
32-40
2.5.1 SWOT分析
33-34
2.5.2 差距分析
34-36
2.5.3 PEST分析
36-37
2.5.4 利益相关者分析
37-40
第3章 黄山风景名胜区战略规划方法
40-53
3.1 战略规划与总体规划的关系
40-45
3.1.1 黄山风景名胜区概况
40-41
3.1.2 黄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流程
41-42
3.1.3 黄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内容结构
42-44
3.1.4 关于总体规划对战略规划要求的说明
44-45
3.2 相关战略规划方法的借鉴
45-48
3.2.1 美国国家公园战略规划的借鉴
45-46
3.2.2 英国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的借鉴
46-47
3.2.3 我国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的借鉴
47-48
3.2.4 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的借鉴
48
3.3 黄山风景名胜区战略规划流程的制定
48-53
3.3.1 黄山风景名胜区战略定义
48-49
3.3.2 战略规划流程的制定
49-53
第4章 黄山风景名胜区战略分析
53-82
4.1 SWOT分析
53-63
4.1.1 现状分解
53-56
4.1.2 矩阵分析
56-63
4.2 差距分析
63-78
4.2.1 分析方法
64-67
4.2.2 分析实践
67-78
4.3 利益相关者分析
78-82
第5章 黄山风景名胜区战略选择
82-96
5.1 战略初步的归纳
82-86
5.2 协同性检验
86-87
5.3 战略内容
87-96
5.3.1 科学管理战略
88-89
5.3.2 资源整体保护战略
89-90
5.3.3 游客管理战略
90-91
5.3.4 社区受益战略
91-92
5.3.5 伙伴合作战略
92-93
5.3.6 区域统筹战略
93-96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96-102
6.1 结论
96-100
6.2 讨论
100-102
参考文献
102-105
致谢、声明
105-106
附录1 黄山风景名胜区部分图纸
106-107
附录2 SWOT分析案例
107-110
附录3 差距分析案例
110-111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优秀硕士论文架构目录(硕士论文目录格式)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硕士论文目录格式,优秀硕士论文,架构目录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相关硕士论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