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雕塑创作是艺术家使用实体可塑性材质,运用雕塑塑造方式创造典型艺术形象的实践活动,雕塑作品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具象雕塑艺术是雕塑家以客观世界中具体可感的形象为母题,运用雕塑的塑造方式对母题进行合目的性的美的创造。具象雕塑的创作实践是对客观世界的模仿,对精神世界的表现,也是对艺术美的创造。具象雕塑这个词汇是在近几十年才频繁的出现在造型艺术领域和艺术批评领域中。事实上它是最古老的雕塑艺术表现形式,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具象雕塑作品是德国霍赫勒·菲尔斯(Hohle Fels)洞穴出土的人形猛犸牙雕被称之为“霍赫勒·菲尔斯的维纳斯”[图 1],据说其存在于放射性碳年代测定都无法探测的万年之前。人类对于美的本质的实践历程中,具象雕塑早于其他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它是人类最钟爱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具象雕塑的审美对象是具体可感的形象,塑造既丰富多彩又高度浓缩的艺术典型。“像”是美学的基本范畴,中国传统美学讲究“立象以尽意”认为具体可感的形象能够充分的表现人的思想情感。具象雕塑的基本特征是形象性、具体可感性、表现性、丰富多样性。具象雕塑是形、线、面、体、色等 形式语汇感性质料的形象的组合来表现“像”,这里的“像”可以是象形的或变形的,无论哪一种都是渗透了主体审美意识和审美理念的艺术创造。提到具象雕塑就不得不提一下抽象雕塑,抽象雕塑与具象雕塑一样都是为了表现主体的审美理念,只不过抽象雕塑脱离了具体的“像”而是以感性质料的抽象形式组合来表现观念、感受、印象等审美主体的理念。
具象雕塑是相对单纯的艺术形式,审美对象是有形的客观形象,雕塑的材质本身是单纯的,从远古时代的陶土、骨质材料和石材、木材,等硬质材料到现代的塑造性材质铜、铁、钎、铝、钢、混凝土、树脂、纤维等材质,都是纯粹且单一的;具象雕塑的塑造方式是单纯的,纵观古今具象雕塑,无外乎刻和塑两种主要方式,到了近代才出现了焊接、编制、黏贴等表现手段;具象雕塑艺术的形式语汇构成因素是单纯的,由点、线、面、形、体量、色彩、材料语言等感性质料组成。因此从艺术构成角度看,具象雕塑艺术是一种单纯的艺术形式。然而艺术创作本身却不是单纯的实践活动,变化万千的客观世界具有无限丰富性和不确定性,创作主体作为社会中的人,无时无刻不受到时代、人文、历史、社会、信仰、等发展变化的客观因素和他们自身的感觉、情绪、思维、精神、意识、审美欲求等主观选择因素的影响。所以即便是具象雕塑这种形式相对单纯的艺术在世界美术史中也留下了数量巨大、风格万千的艺术作品,想透彻地解读它们是一项艰难课题。充满智慧的美术史论家们往往都是通过年代归属和风格归类来梳理一种艺术门类。因为各个时代的、民族的艺术风格都具备可以分类识别的诸多特征。分析、研究艺术风格特征是研究美术史重要的方法论,对于艺术实践有指导性作用。笔者的这篇文章以具象雕塑风格化的形式语汇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雕塑经典风格艺术特质的归类分析,解析雕塑艺术实践中关于风格化形式语汇的必要构成因素、影响因素、内在规律、发展的可能性等艺术实践必须掌握的、必须关注的或容易含混不清的问题。首先,文章通过分析风格的实质作为论述的切入点,风格的差异是独特形式语汇产生的推动力,同时风格化的艺术形式语汇也是表现风格的重要手段。风格问题是在整个艺术理论界都有着强烈存在感的论题,20 世纪 50 年代西方艺术理论界曾经掀起了一场关于“风格问题”的激烈讨论,迈耶·夏皮罗、李格尔、沃尔夫林、沃林格、贡布里希、希尔德布兰特、阿克曼、库布勒等都纷纷撰文,阐述自己对于风格问题的批判性思考。进入 80 年代“风格”也成为中国美术理论界的一个重要的话题。风格的复杂性在这些美学家的理论概述中发展到一种语言和思维都难以描述的程度,他们各有自己的真知灼见,同时也带有不可避免的片面性,当然对于一位理论家来说,设定一种理念和寻找概念的突破口,永远是他们讨论的动力。在发现这种理论探讨始终不能够得出关于风格实质的公认的结论之后,夏皮罗总结道:“一种适用于心理和历史问题的风格理论还有待于创造,有待于对形式结构和表现原则更深刻的了解,有待于社会生活进程的统一理论,因为,它是由生活实践和情感活动构成的。”
.........
一、关于艺术风格的概述
“一件艺术品本身必须带有其完整意味。甚至在观者尚未辨识其中的主题实质时便能影响他们。当我看到乔托画在帕多瓦的壁画时,我不厌其烦地去识别我面前的图画是基督生前的哪一幕。但是,我马上感觉到一种情感,它发自于图画,弥漫于作品的每一根线条,每一块颜色,那个标题不过加深了我的印象。”[4]苏珊·朗格对于艺术的这段描述表达艺术作品的内容和表现形式的结合本身就应该具有完整意味,具有某种独特气质,具有独特气质的雕塑和绘画艺术更容易引起观者内心共鸣和愉悦感。作品中的每一个触痕、印迹都显示了创作者独特的审美视角和审美个性。独特气质引导观者从含糊不清的感官体验进入到清晰明朗的艺术视野。艺术作品拥有独特气质是形成风格的前提。那么,风格到底是什么?它对于艺术实践的意义何在呢?影响风格衍生与发展的根源因素又是什么呢?怎样才能构建起自己独特艺术风格?笔者作为艺术实践者,在学习和创作过程中,这些问题始终萦绕在头脑中。从形式上讲,风格是艺术作品中呈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独特面貌。风格是人类个体或群体艺术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稳定和持续的形式。风格是艺术作品带有意蕴和表现性的形式系统,能够表现出艺术家的个性和艺术群体的气质。风格是艺术创作成熟的表现。具有风格的艺术作品有可能成为艺术典范。世界美术史中有众多拥有独特风格的艺术形式,它们分别表现不同的题材、艺术语言、艺术形式、审美理想、情感,呈现出独特的个体审美理念与个人选择,同时也反应出社会群体的普遍选择,就是群体的“世界感”。“风格”是一个引起艺术理论界巨大争议的话题。以一种理论的单纯视角,或一种思考的单一模式是很难准确地表述风格产生的根源。因为风格具有多重根源。首先风格是“精神个体性的形式”,其形式中的个性和独特性面貌源自于艺术家的“绝对艺术意志”。这个由沃林格提出的概念是这样阐述的:“对于‘绝对艺术意志’人们应该理解成那种潜在的内心要求,这种要求是完全独立于客体对象和艺术创作方式的,它自为地产生并表现为形式意志。这种内心要求是一切艺术创作活动的最初的契机,而且,每一部艺术作品就其最内在的本质来看,都只是这种先验存在的决定艺术意志的客观化”。[5]沃林格认为风格的表现形式完全是艺术家精神上深层次的个人选择,是先于艺术作品而产生的有目的的意识冲动和情感的形式表现。“真正的艺术在任何时候都满足了一种深层次的心理需要,而不是满足了那种纯粹的模仿本能,即对仿造自然原型的游戏式的愉悦。环绕着艺术概念的神秘光环,人们在任何时代都能感受到的对艺术的所有迷狂,只有从心理学角度才能去解释,艺术植根于人的心理需要满足了人的心理需要。只有在这样的意义上,艺术史才获得了一种几乎与宗教史具有同等价值的意义。
..........
(一)风格——艺术创作成熟的体现
“歌德把艺术创作分为三种,最初阶段是忠实地临摹自然的表面现象,是完全客观的,甚至是自然主义的;进一步则为“特别作风”,有艺术家自出心裁的找到一种方式,创作一种语言,以便按照他自己的方式把他所心领神会的东西表现出来,由于偏重主观方面的作用,所以这种作风因人而异;艺术最高成就就是“风格”,这要凭借人类最辛苦的努力,要依赖最深湛的知识基础,要认识事物的本质,要创造出一种普遍的语言,知道怎样去参较和摹仿不同的显现特征的形式,因而使对象的本质从可用感官把握的形象方面使我们能认识到。”[8]经典艺术风格,被同行赞誉,被世人膜拜,被历史铭刻的根本原因是其以独特的艺术形式表达某一时代的审美倾向、记录人类精神的历史。其尽善尽美地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在审美客体中对象化,以物质媒介创造出一种清晰的、可为人感知的形式构成体系。其拥有系统的、独特的、明晰的、可辨识的、可描述的、具有象征性的艺术形式语汇。经典艺术风格除了创造独特的艺术形式语汇,还创造艺术典型形象,不是通过模仿而产生,而是在产生之后被别人用来模仿,并且作为评判的准绳或规则。任何一种经典风格都是一种典型范式①,拥有自身的形式规律和造型原则。例如,古埃及艺术作品中所有的人体看起来都是侧面头部,正面眼睛,正面躯干,侧面四肢、手脚,埃及人在绘制这些作品的时候表达出的不仅是其对形体外貌的认知,更重要的是对形体意义的认知,埃及人几千来一直遵循着这种形式法则,史学家称之为“正面律”,“正面律”是古埃及最负盛名的艺术规则,表现了整个时代的风格特征。中国汉代雕塑艺术中,最负盛名艺术典型是彪悍的马[图 2],汉代艺人对马进行了审美的塑造,使得汉马拥有了拟人化的气质,充满阳刚之气,雄健激昂,成为最能代表汉朝这一蓬勃葱茏帝国的精神气度的艺术典型。
.........
(二)风格——精神个体性的形式
马克思认为风格是“精神个体性的形式”[9]。个性、独特性是艺术风格的本质特征。艺术创作既不是对自然世界的再现也不是对其他艺术的再现。艺术作品与众不同的存在方式是其具艺术价值的一项重要的特质。“当审美思考判断力不受固定的概念影响,不为实用的目的或目标左右,也不受身体的需要和欲望驱使时,它感兴趣的是个性化的东西。它属于人的感觉,属于思维——一种没有确定概念、能自由思考且排除任何消遣目的和实用目的的无利害关系的思维。”[10]艺术创作是个体精神的产物,独特性是评判艺术品价值的重要内容之一。观赏者在观看一件雕塑艺术作品的时候,他们的审美判断力迫切的需求艺术作品自身展现出的特殊性和个性特质。艺术家作为创作主体通过自身的审美经验,把思维中对审美对象的解读物化为独特的形式符号凝聚在艺术品中,创造出个性化的凝聚着艺术家审美欲求的意象世界,在这个虚拟的意象世界里,创造者和观赏者之间的审美经验得以交流和互补,创造者的意象世界是通过艺术作品呈现出来,观赏者通过欣赏和解读艺术品,从而进入艺术家的意象世界,获取他的感受、情感、思想和观念从而引起审美上的共鸣。在整个审美实践过程中,艺术家用自己特殊的方式呈现其从精神上把握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和结果,观者通过对艺术品感受、体验、鉴别、判断和再创造的过程,同艺术家进行心灵沟通。在审美过程中,艺术品是一个交流的媒介,最有价值的不是这个媒介自身,而是这个媒介所呈现出来的表现个体精神性的意象世界。
..........
三、具象雕塑的风格化形式语汇要素、特征及构成规律......... 43
(一)“形”在具象雕塑艺术中的形式特征 ....... 43
(二)具象雕塑形式语汇中的“线” ..... 78
(三)材质与雕塑的形式语言和谐统一 .......... 100
(四)具象雕塑的特殊形式语汇——色彩 ........ 110
(五)秩序感——形式语汇的构成规律 .......... 129
(六)具象雕塑艺术的空间概念——“视觉”与“动觉” .......... 139
四、风格化形式语汇衍生与发展的动因及在当下的表现........ 144
(一)历史力量在艺术创作中的映像 .... 144
(二)时代精神在艺术风格中的表现 .... 147
(三)民族艺术意志在艺术中的体现 .... 163
(四)地域、环境因素对于具象雕塑风格化形式语汇的影响 ...... 180
四、风格化形式语汇衍生与发展的动因及在当下的表现
艺术作品是借助于人而“被创作存在”,但艺术的价值不仅源自于艺术家卓越的创造力,艺术的价值源自于历史的认同感,以至于默默无名的工匠也能创造出铭刻于人类历史长河中的艺术瑰宝。海德格尔说,“艺术是一种超于人的“存在”;超于人的“真理”;超于人的“历史”,艺术乃是根本性意义上的历史。”[60]艺术的价值在于其本身映射出人类精神的历史,相应的,艺术表现形式同样受到主导人类的历史力量的影响。历史力量是导致自然和社会一切事物出现及变更的原因,艺术领域受到来自于时代精神、民族艺术意志等历史力量的影响,其映像深深的投射到艺术家的审美欲求和审美实践活动中,直接表现于艺术作品的风格当中。这些风格背后所显现的艺术精神正是艺术对于人类历史发展的意义,不同时代、地域、民族的艺术风格衍生和发展的历史正是人类精神发展史的索引。几乎所有的艺术作品都与创作者的社会生活有关,或者说与包含他们生活的物理世界有关。创作者是受到周围世界的触动而进入创作状态之中,艺术实践具有社会性,它的身上既体现出适用于整个人类的审美特征,同时也体现出不同时代、民族、阶级的不可避免的差异。不同时代、民族、地域中的社会群体的行为、文化和精神的差异特征与传承关系在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中清晰的显现出来,而同一时代、民族、地域中的社会群体的艺术风格的趋同性也表现的非常明显。艺术衍生与发展受到历史力量的影响,但是并不是说其是历史真实还原般的反映,否则艺术与史料文献将没有本质的区别。艺术家是社会群体中最敏感的观察者、最感性的倾听者、最激情的表演者、最精微的观察者,他们的眼睛不是用来获取信息而是捕捉情感,感受人类精神世界的微妙异变,艺术家对触动他们的现实进行重新认识、深化和创造。所以艺术表现既受到主导人类的历史力量的影响;也由不为物质法则所局限的形象而产生;由艺术家心目中的理想、期待所构造;因而它不等同于自然和真实的历史,经典艺术创作以其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形式能表现出较之事物原质原貌更宏伟的伟大、更严格的善良、更丰富的变化;能虚构出更伟大、更英勇的行为与事件和更公正、更符合精神启示的结局。
.........
结 语
艺术是解读一种文化,记录人类文明的最好方式,艺术是交流情感、思想和观念的载体,艺术是如何做到这些事情的呢?因为艺术能够创造一种语言,一种世界通用的语言,通过解读艺术的语言,人类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沟通远古与现代、西方与东方、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宏观上讲,艺术记录人类文明的发展、精神的历程,微观上讲,艺术反映人类社会生活,满足人们精神需求。艺术是一种真正相关于自然界万物、社会结构及关系、人类的历史进程、人的精神世界等众多领域的文化现象。艺术的语言是最生动、最恒久的形式,通过研究艺术的语言,我们可以窥见一个民族、一个地域、一个社会、甚至整个时代的物质追求和精神走向的脉络。艺术的语言也最复杂的、最善变的、最高深莫测的形式,因为“没有任何规则能告诉我们一幅画或一座雕像什么时候才算合适,也不可能用语言来解释为什么我们会认为它是一件伟大的艺术品。…人们对艺术的认识永无止境,总有新的东西尚待发现。面对伟大的艺术作品,似乎每看一次便呈现出一种面貌,它们似乎根活生生的人一样高深莫测,难以预言。那是它自己的一个动人心弦的世界,有它自己的独特法则和它自己的奇遇异闻。任何人都不应该认为自己已经了解了它的一切,因为谁也没有臻于此境。”[80]艺术的语言拥有共通性,同时也是彼此差异,玄妙难懂的个体,我们究竟该如何去认识它、研究它,这是对于艺术实践者来说非常重要的命题。许多著名的美术史家都是通过说明和解释艺术风格的变化来描述艺术的发展历程。其中就包括最著名的艺术著作《艺术发展史》。可以说研究艺术风格是研究艺术语言最重要的方法论。为寻找解析具象雕塑艺术语言的途径,笔者完成了这篇分析具象雕塑艺术风格的诸多相关因素的文章。每一章节都是 笔者为艺术实践所作的前期学习经历,或后期总结的心得。笔者总结具象雕塑经典风格范式中形式的强烈个体差异与共性,关注点始终在具象雕塑艺术赖以存在的形式语汇以及其受到的来自于艺术家审美理念、审美情趣等内在的和来自于社会、时代、民族等外在的诸多影响因素作用下在艺术形式中的反映。面对数以千万计的艺术图像和文字资料,笔者根据自己解读和描述的结果对它们进行分析,选择了一些真正具有开拓性的经典雕塑风格中的典型特征加以描述。从实践的视角出发分析具象雕塑艺术表现语汇在历代经典风格范式中的表现,也从理论的深度探讨影响艺术风格的众多因素对作品表现形式的影响,总结可为艺术实践借鉴的典型。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