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学视阈下罗志祥事件粉丝身份探讨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7129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新闻媒体论文,本研究粉丝的语用身份和身份认同应该将完整事件呈现,展现身份变化的动态性,更直观和科学。但因新媒体的随时性,以及粉丝的心情变化波动幅度大,无法较清晰地体现出该过程中身份的转变。
1前言
1.1选题缘起
5G时代的到来,互联网世界发展下信息扩散速度加快,大数据使得受众几乎“透明化”。而明星作为公众人物,他们的一举一动更是受到网络受众们“盯着”,尤其是与明星相关的新闻事件报道更是惹人注目。互联网传播速度极快,明星危机公关事件发生时,为了挽救其形象,及时止损,粉丝这一群体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近些年来,粉丝已由学界最开始所说的无知的、愚昧的、疯狂的“迷”变成了有组织、有纪律、较为理性的“群体”。为了完善对粉丝受众的认知,学界开始尝试借助网络对粉丝这一群体进行研究,如通过粉丝在使用社交软件进行追星行为时留下的痕迹或对资深粉丝进行访谈以还原当时的粉丝心理,本文便结合这两种研究手段对粉丝受众进行研究。


新闻媒体论文怎么写

伴随受众的审美和自我认知能力的提升,粉丝群体更倾向于以特定的语言符号和方式借助网络媒体进行自我想法表达。新浪微博作为粉丝网络交际常用软件之一,粉丝发布的新浪微博内容和新浪微博评论语言是当今网络交际语言中的一种具有独特性、趣味性的语言。通过对这类语言的研究,理解粉丝新浪微博语言的类型、语用标记和功能,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粉丝身份建构和身份认同心理,对当代粉丝群体的组织、分化和管理工作流程有一个较好的梳理和理解。
.........................
1.2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研究目的
本文通过粉丝面对明星危机事件下自我身份建构的重塑和评论展示的身份认同进行概念定义和特点分析,选取了2020年4月23日至2020年5月23日发生的“罗志祥事件”粉丝新浪微博评论语言56906条,并结合与6名资深粉丝的采访内容从语用学视角结合身份建构和身份认同理论对粉丝的语用身份进行研究,着重分析粉丝在明星危机公关事件发生后的身份重建和身份认同的变化。研究该类粉丝语言可以为目前学界粉丝身份提供新思路,且为互联网受众提供较好的语言环境提出建议。
1.2.2研究意义
目前学界对粉丝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粉丝文化和粉丝经济两个方面,常用的研究理论为身份认同和迷群现象为主,研究方法则较多选择特定社群的定量研究。由于5G时代的到来,互联网与受众联系更加紧密,粉丝的追星模式已经发生转变,早期所总结的内容并不能较好契合目前粉丝的心理,粉丝跟随着时代在身份认同上发生更为复杂的变化。本文根据这一现象,选择利用粉丝密集的新浪微博平台,结合所选取的2020年度影响力较大的明星新闻事件为研究背景,利用语用学的方式对粉丝的身份建构和身份认同进行总结和分析,为学术提供更多关于粉丝群体的研究方向。首先,针对粉丝研究,通过语用学对粉丝网络身份进行补充,给学界进行粉丝相关研究提供新思路,完善粉丝在遇到明星危机事件的身份建构和身份认同,帮助学界更好认识粉丝这一群体。其次,完善学界对语用身份的研究。尽管语用身份在我国的研究较早,但主要集中研究大都以定性为主,定量研究的文献极少。本论文将定量和定性相结合,通过相关数据分析,可以从语言角度概括粉丝在明星危机事件发生下所作出的反应,利用语言所呈现的身份建构和身份认同。最后,对粉丝身份认同研究提供新方向。全媒体时代下粉丝和明星的关系已经转变为相互依存的状态,明星一旦有好或不好的新闻事件发生,粉丝会立即做出“应激反应”且在网络上采取相关补救措施,这一特征在情感投入越深追星时间越长的资深粉丝身上尤为显著。本论文依据突发性明星危机公关事件为互联网新闻事件背景,利用语用学视角快速捕捉粉丝的情感变化,即粉丝的身份认同的变化,在此过程中粉丝的多重情绪将会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这便为后来学者在进行身份认同相关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
2文献综述和研究基础
2.1国内外研究概况
2.1.1国内研究现状
2.1.1.1身份建构研究
研究粉丝的身份建构,需结合大众传媒对受众进行研究,粉丝利用全媒体在我国公共领域上进行虚拟身份的建构以达成一个完整的追星过程。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我国公共领域相关的研究内容。在我国公共领域研究中,颜纯钧以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为基础,结合目前中外大众传媒的实际,对大众传媒与公共领域的关系,大众、受众和公众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公立身份的建构等问题进行分析,指出目前较多学者所认为中国的大众传媒的公共领域不存在的问题是不正确的,并分析得出我国公共领域不仅存在,还与西方公众领域同样经历着结构上的转型。1但目前我国公共领域的结构和功能上,是不完善和不成熟的。公共领域的建构影响受众在大众传媒中发表意见,也会造成受众建构不同的身份。在非完全“成熟”的公共领域下,我国学者做了与身份建构相关的研究,如项蕴华以奥巴马的总统就职演说为例,该论文对语言学理论进行阐释,指出有必要借鉴国外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有中国特色的、跨学科的、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的身份建构研究,2为后期我国关于身份建构研究提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方向。
国内学界开始认为研究演讲是研究受众身份建构的一种新途径,学界普遍认为演讲是语言表达的一种特殊方式,日常话语中的身份建构研究则更具普遍性。袁周敏通过对日常话语、机构话语和商业话语领域的相关研究的综述,指出身份建构在研究方法上需要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并且应尽量选择自然语料,从不同理论层面去分析。3其中还提到目前的关于新闻话语对身份建构的研究中忽略了从会话动态推进的角度考察交际者的身份建构问题,为新闻话语身份建构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在身份建构过程中,个人不但要考虑自我角色概念,更要考虑社会接受度。4国家层面的文化价值观会影响一个人的身份建构,针对我国的文化环境,我国对身份建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特殊人群。如贾丰竹和葛忠明从社会建构主义的角度,分析残疾人弱势身份建构逻辑和原因,以社会和个人互动为研究视角,为残疾人身份解构和重建方法进行反思,并分析得出残疾人身份建构的逻辑。5贡宏云则更多结合典型个例,借助印象管理和结构化互动理论分析总结出明星面对身份污名情境下采取的公开性行为,归纳出该过程中身份建构采取的三种印象管理路径,并运用吉登斯“结构——行为”互动理论,分析明星和社会之间的因素互动过程。
.................................
2.2理论基础
2.2.1维索尔伦适应论
在1987年,维索尔伦(Verschueren,2000)提出了适应论,并在著作《语用学新解》中进行了详细阐述。本文将依据其著作《语用学新解》中提出的语言适应论为理论框架,以2020年4月23日上午9:00至2020年5月23日上午9:12发生的“罗志祥事件”相关新浪微博下粉丝评论为语料基础,旨在探讨明星危机事件下粉丝话语语用身份的类型,分析粉丝语用身份的建构方式,以及该语用身份建构过程中对语境相关的适应性和身份认同上的情感变化。接下来将对适应论进行介绍,从语言选择、三个属性和四个研究维度对适应论进行整理介绍并对国内外的研究进行综述。
2.2.1.1国内语言适应论发展
1990年,国内学者钱冠连首次将维索尔伦的元语用选择引入自己的学术研究,29之后由学者何自然将语用学研究框架在学界进行了详细介绍,30真正开始运用该理论的学者是谭晓晨,谭主要探讨了语言和语境互为构建的动态关系。31随着语言适应论在学界的传播,学界对语言适应论的争论也逐渐增加。学者刘正光和32学者黄衍认为国内学界有过度依赖适应论的倾向,33学者谢少万更是直接对何自然提出的“结构客体的适应指语言各层次的结构和结构组成的原则”这一观点表示质疑。34在质疑声中,国内学者开始反思,试图将关联论和适应论两者进行对比研究。最先由学者陈春华从“语境概念”和“交际观”两方面比较了两者的异同,35随后学者杨平提出“关联一顺应”模式36进一步完善了国内对语言适应论的理解和研究。37在该基础之下,学者廖巧云综合了关联论、适应论和语用学中的合作原则提出了“C-R-A”模式。
目前语言适应论在学界主要运用在解释翻译、语用策略、解释文学作品、语码转换、教学、跨文化交际和句法研究等方面,以下是对语言适应论的发展和定义进行详细地解释。
..............................
3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14
3.1研究方法...............................14
3.1.1内容分析法.........................................15
3.1.2数理统计分析法....................................15
4研究结果与分析.............................19
4.1语料库分析........................................19
4.1.1语境介绍和分析...................................19
4.1.2粉丝语用身份建构类型...........................24
5结论与建议...............................47
5.1结论........................................47
5.2建议与不足................................48
4研究结果与分析
4.1语料库分析
通过爬虫技术,进行数据分析筛选,获取到该事件新浪微博下粉丝评论总计56906条,其中带有铁粉称号的评论有416条。利用关键词对粉丝评论进行筛选,将“粉丝”、“喜欢”和“脱粉”分别筛选出2022条、1714条和284条。下面通过表1直观显示出利用关键词进行评论分类的概况。本文的数据分析主要建立在将已获取的评论进行筛选,并总结出相同情感宣泄和身份建构的内容为研究个体,进行合理的身份特点分析和身份类型确立。


新闻媒体论文参考

根据上表所示,我们主要针对具有铁粉认证的粉丝评论进行分析,且关键词筛选中的相关评论进行选取,筛选掉与本文研究无关的评论,如“朱碧石好美”或“有被惊艳到”这类与“罗志祥事件”无关的评论内容。根据筛选数据,以下进行分析和假设验证。
...............................
5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全媒体时代下,众多小众群体的崛起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一部分,如最近学界研究的热点粉丝经济和粉丝文化。本文以“罗志祥事件”为研究基础,针对特定的新闻事件语境下粉丝建构的身份变化进行研究,也为学界提供了关于粉丝身份研究的新方向。在“罗志祥事件”中,利用语用学视角对粉丝进行身份研究总共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1)全媒体时代促使粉丝群体更加合理化,粉丝已从理性有组织的群体变为有独立思想且个人主观情绪浓厚的存在,学界普遍承认的“刻板印象”已发生转变。
(2)随着粉丝对全媒体的有效使用,粉丝和明星达成一种密不可分、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粉丝可随时脱粉且粉丝有更大的主动权对明星的人设进行要求。
(3)粉丝擅于借助网络构建多种语用身份,在适应语境的同时确保自身身份认同不会受到威胁。一旦产生身份危机,粉丝会迅速改变身份认同以构建合理的语用身份保护自身。
(4)明星丑闻是检验粉丝与明星关系深度的标尺,资深粉丝的忠诚度通过转变后的重建身份和身份危机下语用认同变化得以体现。
(5)通过对网络语言的研究,可以展现出粉丝受众在面对明星丑闻发生后的普遍应对措施,如网络暴力下粉丝多数会选择进行反击等策略,这与之前的“群体而攻之”有所不同,更像是“个人战”。保护明星的人设,也是保护粉丝自己的“人设”,这一点尤其表现在“自我投入式”粉丝类型上。
(6)普通粉丝对明星的情感卷入不深,所建构的关系并不稳固,资深粉丝在“情感卷入式粉丝”中更突出的一点在于身份认同更坚固且普遍带有攻击性的语用身份,与早期的粉丝群体有相似处。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