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行政管理论文,本文的研究主要基于舆情传播生命周期理论、沉默螺旋与群体极化理论、舆情危机管理理论、舆情协同治理理论四大理论基础,地震网络舆情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以“意见领袖”为中心,具有一致观点的网民组成一团,形成群体化效应,而与主流观点不一致的少数人处于沉默螺旋化效应。
1绪论
1.1研究背景
1.1.1中国地震灾害频发
从全球范围来看,中国地处三大板块交界处,这导致东部沿海和西部及邻区活动强烈。尤其近几年来,我国地震发生频繁,笔者通过对2012年1月1日至2020年1月1日我国地震发生位置统计①,生成了地震爆发位置的词云图(如图1-1)。
行政管理论文怎么写
可以看出,我国地震爆发处在前列的地区为新疆、西藏、内蒙古、四川等西部省份,大致集中于中国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上;而除了云南、台湾、广西、唐山等地,大部分中东部地区地震爆发次数较少。学者对1993-2017年,近20年的地震灾害时空进行研究,得出我国地震爆发的热点地区为四川、云南、新疆,而造成的损失最突出的为四川省,其死亡人口、受伤人口及经济损失均处于前列(刘磊等 2021),这与本图所描述的地震爆发区域显示保持一致;2019年全国共有10个省份爆发了地震,而受到损失惨重的地区为四川,其死亡、受伤、倒塌的房子约占当年国内总体的90%以上,尤其是2019年爆发的四川长宁地震,其死亡人口达13人,受伤人口达299人,所产生经济损失高达56亿(林向洋等 2020)。由此可见,地震灾害具有很强的破坏性,危害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研究目的
当前国内外专门研究地震网络舆情的学者较少,但是,地震网络舆情在现实中又是客观存在的,而且给各国的地震网络舆情的防控提出了挑战和难题,特别是当地震爆发后引发的一波又一波的网络舆情时,政府若不能快速制定出应急对策,地震网络舆情将产生较大舆情风险。本文就是为了更好地掌握地震网络舆情演进机理,找出其核心的影响因素,并建立地震网络舆情风险评价体系,以此为政府防控网络舆情的扩散和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基于此本文所研究的目的如下:一是利用文献计量的方法,对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地震网络舆情研究展开文献综述分析,旨在为本文的研究提供参考;二是使用Python软件爬取了四川省地震微博话题数据,对地震网络舆情进行了周期划分和可视化呈现,旨在为学者更好地了解地震网络舆情的概况;三是利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对地震网络舆情的演进机理予以研究,旨在了解地震网络舆情的影响因素;四是构建了地震网络舆情的风险评价体系,采用多种方法对指标进行了科学的筛选,接着采用熵权法求出来各指标的权重,最后运用两种方法来划分地震网络舆情风险等级,旨在为政府防控地震网络舆情提供参考。五是根据地震网络舆情风险评价体系,以及舆情三个阶段中发帖的内容等,对地震网络舆情的三个阶段:突发期、蔓延期、消散期分别提出应急对策,旨在有针对性地控制地震网络舆情,从而降低网络舆情带来的风险。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相关概念
2.1.1地震网络舆情
2.1.1.1舆情的定义
所谓舆情(Public Opinion),众多学者从中国古典中找到其蛛丝马迹,有摘自《辞海》中的“舆论”作为其前身,有摘自《旧唐书》中的“朕采于群议,询彼舆情”,有摘自《说文解字》中的“舆,车舆也”,有摘自《全唐诗》中的“格论思名士,舆情渴直臣”,等等。凡此种种,说明舆情从古至今就是存在的,而且将来也将会继续存在。其包含的意义,大致上是相通的,即:社情民意。舆情之所以会产生,在于某件事引起社会上相当一部分民众的注意,或者直接影响到某部分人的切身利益,这样在自觉或者不自觉中思想看法发生碰撞交流,从而使得舆情进一步发展。当前,“舆情”被赋予更多的内涵,其涵盖范围更广,也更复杂;过去的舆情可能受时间、空间、政治管制的影响;现在,随着民主政治的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的推动,加上民众受教育度的提高,舆情不受时间、空间的制约,可以随时在各大平台产生,而且可以在很短时间内跨平台传播。学者王来华(2003)主要强调了舆情是民众对国家、政府的管理提出的看法、意见和态度;现在看来,舆情的产生也不仅仅局限于对国家管理者的存在的政治态度,还有可能各种社会突发事件的看法,甚至一些娱乐新闻也会产生舆情。因此,舆情的爆发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突发性。舆情集中体现为线上和线下两种模式,当前,线上线下没有做出严格的区分,两者存在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网络舆情发生概率更大。由此,突出了网络舆情治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某种角度来说,网络舆情是舆情的子集,那么,网络舆情的概念,本文结合曾润喜(2009)提出的定义,网络舆情是民众、媒体、官方政府等主体,在对某突发事件的爆发前、中、后期三个阶段,通过新媒体网络平台,发表看法、认知、评论和传达某种情感和行为趋向。故此,也可将其大致分为事前网络舆情、事中网络舆情、事后网络舆情。
................................
2.2相关理论基础
2.2.1舆情传播生命周期理论
生命周期理论(Life-cycle Approach)是从生物学领域中引进的,用来描述万事万物的发展,就像生物体的生命过程,是一个开口向下,形如“n”的抛物线。目前,该理论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领域,而且还在不断拓展,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朱晓峰 2004)。生命周期理论将事物的发展,看成是从产生到消亡具有规律的演化过程,为把握不同事物发展规律提供了可行的参考思路,一个周期的结束相应地伴随着另外一个周期的开始,周而复始,这样就能够弄清楚事物发展的运行机制,从而更好地处理解决问题(马费成等 2010)。国外学者研究中,20世纪80年代,霍顿从信息资源的角度提出信息生命周期论,谈到信息的利用、管理是具备一定的周期性(周九常 2006);而芬克从危机管理的角度,提出生命周期理论,将危机和风险大致分成潜伏期、爆发期、发展期、消散期四个阶段(Fink 2002)。Guinee et al(2011)将传统的环境LCA扩展到更全面的生命周期可持续性分析(LCSA),从而构建了成熟的生命周期成本计算模型。笔者列举了一些国内外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舆情阶段划分的研究(如表2-1),可以发现,将网络舆情分成3-6阶段,其中以三、四阶段为主,其存在的差异是由于网络舆情的类型不同,不同种类的事件引发的网络舆情有各自的运行机制,其周期自然也存在较大的不同。但是,大体上都符合生命周期理论,从产生到消散。经过发现,任何周期划分都离不开三个基础阶段,即:形成期、发展期、衰退期,舆情都是从无到有的过程,也就是舆情不是凭空出现,舆情是有特定的载体;同时,舆情也具有一定的发展过程,也就是网民讨论的热度不断增加,参与讨论的网民和媒体的数量不断增加,所引发的争论不断扩大,这都是网络舆情发展期间的特征;而衰退期,随着突发事件的解决,或者时间的流逝,该话题网络舆情逐渐减弱,或在政府加大对舆情的管理和信息披露,舆情会逐渐走向衰落。
..........................
3 地震网络舆情演进及影响因素分析 ........................... 39
3.1地震网络舆情演进模型的构建 .................... 39
3.1.1方法介绍 ............................................. 40
3.1.2模型构建 ................................ 41
4 地震网络舆情风险评价研究 ...................................... 61
4.1地震网络舆情风险评价指标选择 ........................... 61
4.1.1基于舆情演进分析的指标初选 .................................... 61
4.1.2基于相关性分析风险指标选择 ................................ 67
5 地震网络舆情各阶段风险应急对策 .............................. 81
5.1地震网络舆情突发期应急策略 .................................... 82
5.2地震网络舆情蔓延期应急策略..................................... 84
5.3地震网络舆情消散期应急策略................................ 85
5 地震网络舆情各阶段风险应急对策
5.1地震网络舆情突发期应急策略
地震网络舆情的突发阶段,是指还未形成较大舆情风险,是地震爆发后,刚开始的初级阶段,在整个舆情发展的周期中占比较少,但是作为舆情防控是重要的切入点和机遇。政府在突发期能够很好地做出应急对策,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预防舆情进一步扩大。另外,此时可以用很少的投入能取得不错的防控。由前文得出此阶段宜宾5.7级地震舆情总量值为31-55,所对应的是较低风险舆情IV和中等风险舆情III,此阶段包含2-3个大风险指标事件,3-4个中风险指标事件,5-6小风险指标事件发生。
行政管理论文参考
参考宜宾5.7级地震微博数据,前文已经对本次地震网络舆情的发展进行了阶段划分(如图3-8),经过计算突发期的时间点为2018年12月16日20时23分,可以看出突发期地震网络舆情曲线较陡,说明在短时间内,舆情还在不断累积增加,相比其他舆情而言,地震网络舆情的突发期阶段较短,而且突然就爆发出来,不存在舆情的酝酿期。将该阶段的发布地震话题的原创微博、转发和评论数据,用RStudio软件,去除无关词汇,生成突发期舆情内容可视化图(如图5-1)。由图可见,排在前列的是:“四川”、“地震”、“兴文县”、“宜宾”、“5.7”,这些信息表示了地震爆发的地区和震级的大小;“希望”、“保佑”、“愿”、“安好”、“祈福”、“祈祷”等,反映了民众对灾区人民真诚地祝愿平安;“消防”、“应急”、“救援”、“赶赴”等,是以政府为主体开展救援工作。结合前文地震网络舆情演进机制来看,本阶段主要是少部分网民开始参与地震话题讨论,一部分媒体开始播报地震境况,政府部门也及时关注,并号召解放官兵、消防官兵、医疗队伍赶往灾区,实地开展抗震救灾。
..................................
6 研究总结与展望
6.1研究总结
在世界各国突发自然灾害事件中,地震的爆发较为频繁,引起的网络舆情也频有发生,加上地震网络舆情具有议题的爆发性、主体的广泛性、话题的深入性的特点;另外,较其他突发事件网络舆情而言,地震带来的灾害危害性更大、影响的时间更长、辐射的范围更广,研究地震网络舆情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因此,笔者以地震网络舆情为研究焦点,首先通过文献计量研究方法,运用CiteSpace软件对国内外舆情研究做出了文献综述,从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风险评价、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急对策三个角度分别展开文献叙述。本文的研究主要基于舆情传播生命周期理论、沉默螺旋与群体极化理论、舆情危机管理理论、舆情协同治理理论四大理论基础,地震网络舆情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以“意见领袖”为中心,具有一致观点的网民组成一团,形成群体化效应,而与主流观点不一致的少数人处于沉默螺旋化效应。随着地震网络舆情的发展,也会产生较大的网络舆情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威胁着社会的稳定和削弱政府的权威。接着,本文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从地震事件、网民、媒体、政府四个角度分别探索影响舆情的因素,构造地震网络舆情演进模型,对网络舆情予以模拟仿真,通过改变不同变量要素,从而得到不同的舆情走向,以此研究得出影响网络舆情的关键要素。然后,基于前文对地震网络舆情影响因素的研究,完成对地震网络舆情评价模型指标的初选,并采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方法对风险指标的进一步筛选,再采用熵权法求出各指标的权重,从而建立了地震网络舆情风险评价值,并创造性采用两种方式来建立地震网络舆情风险评价等级划分,提高了研究的科学性。最后,综合地震网络舆情演进机理和舆情风险评价研究,以及对舆情的三个阶段内容的分析,分别对不同阶段提出相对应应急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