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视角下中国劳动力再配置效应思考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8626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经济论文,本文以提高劳动再配置效应来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从增长动力转换层面来看,从依托人口红利转向挖掘人力资本红利,考虑劳动价格扭曲和要素弹性时变性,拓展增长源模型测算劳动力数量和人力资本视角下的劳动力再配置效应。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跨越攻关期关口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和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贯彻新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不能简单追求生产总值增长率提升,创新须成为第一动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新发展阶段是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内涵贯彻经济发展全过程和领域,夯实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实现跨越攻关期关口的高质量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离不开劳动要素跨部门配置效应的提升。劳动力再配置是否仍是对中国经济增长动力,劳动要素重新配置是否仍是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发展方式转变下劳动再配置效应是否发生变动,有必要重新考察劳动力再配置效应,这对推动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通过劳动力在产业间重新配置,探究经济增长动力、产业结构升级方向与强度和创新性发展模式转变对劳动再配置效应影响,在此基础上探索未来中国经济增长动力、产业结构变迁的趋势和增长路径,为进一步激发中国增长潜力提供可选择的路径和建议。
(二)人口红利减弱下,人力资本红利对经济增长发挥关键作用
从供给侧的角度来看,在劳动要素市场改革下,市场逐渐发挥在资源配置方面基础性作用,同时也加快了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的进程。劳动生产率通过劳动力在产业间转移和劳动价格市场化的推进得到了提高。1996—2019年,劳动生产率从 1.01万元/人增至 12.45万元/人,增长 12.3倍,年均增长11.03%,劳动生产率提升主要来源于技术变革和产业间要素再配置效应。劳动市场化改革打破地域限制,释放人口红利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是产业结构变迁的重要动力。
..............................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思路
本文以提高劳动再配置效应来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从增长动力转化层面来看,人口红利消失需要挖掘和释放人力资本红利,考虑劳动价格扭曲和要素弹性时变性,拓展增长源模型测算劳动价格扭曲和人力资本视角下的劳动力再配置效应。从产业结构优化层面来看,为研究劳动再配置效应中的结构效应,进一步分解劳动再配置效应,研究劳动力在产业间配置是否存在结构红利和成本病问题。从增长模式转变来看,由于区域禀赋和政策差异,区域增长模式并非同质,为研究区域经济增长模式是否异质性,不同增长模式下的劳动再配置效应是否存在差异,根据劳动要素结构效应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差异性影响,分析不同增长模式下的劳动再配置效应以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后在基于实证得出结论的基础上,给出了相关政策建议。本文的技术路线图如下:


经济论文参考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十九大首次提出“高质量发展”的概念,自此高质量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要求和最新方向。高质量发展具有丰富的内涵,准确把握其具体含义和本质特征是更好更快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条件(赵剑波、史丹和邓洲,2019)。高质量发展是基于我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提出的发展目标和要求,在经济增量的基础上强调了质的提升,呈现鲜明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特征。
高质量发展是以五大新发展理念为宗旨和标准的经济发展状态,是基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方面高水平和协调的发展,是解决我国现阶段主要矛盾的发展(金碚,2018)。高质量发展不仅体现经济发展,而且体现系统平衡和民生指向。因此高质量发展需要转型增长模式,还要转变发展观念,更不能忽视对民生水平的关注(赵剑波、史丹和邓洲,2019)。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低投入、高效率、低成本、优效益的质量型发展,只能通过动力变革、效率变革、质量变革提升生产率达到(任保平和李禹墨,2019)。
总的来说,在对高质量发展内涵的定义上,现有研究主要从五大发展理念,现阶段主要矛盾,发展的内容、环节、特征和途径,微观、中观、宏观相结合四个角度界定。尽管高质量发展的含义十分丰富,但根本在于通过新旧动能转换、经济结构优化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从规模数量扩张型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实现经济协同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结果。
........................
第二节 要素再配置与配置扭曲
一、要素再配置的定义及内涵
新古典主义认为经济增长动力来源于要素投入和生产技术的提升,当市场均衡状态下,要素配置达到有效状态,各产业的要素边际产出等于边际收益。但现实中三次产业要素边际产出和边际收益并非相等,要素市场未均衡状态。结构主义进一步发展新古典主义观点,认为资源在部门间区域间流动,提高生产率和经济效率,不存在资源最优配置。经济非均衡状态是普遍存在,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发展不平衡非稳态的特征更凸显,二元经济结构是非均衡增长体现。劳动力转移到生产效率高的部门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Lewis,1954),经济增长不仅包括要素累积和科技发展等因素推动,还包含资源在部门间重新配置带来的产出增长。配第克拉克定理指出人均收入提高,推动劳动力流转到高收入部门。Clark(1940)对资源再配置进行统计描述,但未对结构调整影响生产率增长的机制和贡献进行研究。Kuznets(1957)研究资源在不同产业间再配置的动态特征和影响经济增长的协同作用,可以通过将低效率部门的要素转移到高效率部门,提高经济体整体生产效率,发现生产结构的变化率与产出增长和生产率提高相关。Chenery et al(.1986)由此提出要素再配置效应的概念,产业间要素收益率差异,通过要素在不同产业间的再配置,提升总体经济效率,推动经济增长。要素重新配置的过程即产业结构变迁的过程,生产要素再配置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生产力提高的重要动力(Timmer & Szirmai,2000)。
要素再配置效应来自于要素结构调整,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要素配置提升经济增长效应。配置问题是由于不同部门在产品的生产技术和需求方面的差异。这些异质性所带来的竞争优势最终会转化为不同的生产率,对部门增长的不同激励。要素跨部门再配置通过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产生。收入效应由于消费者对产品偏好差异带来的不同收入弹性,导致要素部门间流转。替代效应是由于部门间的劳动力生产率增长不同,存在劳动生产率变动差异,造成要素跨部门流动。因此,要素在这些异质性部门中的重新配置是决定短期和长期增长的关键因素(Maddison,1987)。劳动力有效配置下,各个企业的劳动力边际收益产品相等,不存在市场摩擦下,边际收益产品等于劳动者工资。根据帕累托效率原则,当部分劳动力从某一行业或产业通过配置到另一适宜性行业或产业,在未损害其他劳动力的情况下,使得福利水平和配置效率提升,表明这部分劳动力未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说明劳动力存在正向再配置效应。要素从生产率低的部门配置到生产率高的部门或者通过资源再配置减少要素分配不均衡状态,要素再配置效应为正。通过要素再配置使得经济的不均衡状态加剧,要素再配置效应为负。
.................................
第三章 增长动力转换下的劳动力再配置效应................................ 23
第一节 理论模型............................................ 24
一、完美市场下生产率分解.................................. 24
二、配置扭曲下生产率分解.................................. 26
第四章 产业结构优化下的劳动再配置效应............................... 50
第一节 劳动再配置效应的结构红利和成本病........................ 50
一、结构红利和成本病测算模型............................... 50
二、结构红利和成本病效应测算结果........................ 53
第五章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下的劳动再配置效应........................... 74
第一节 理论模型....................................... 74
一、基于一般增长模型的生产率分解...................... 74
二、基于有限混合模型的生产率分解............................... 76
第五章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下的劳动再配置效应
第一节 理论模型


经济论文怎么写

有限混合模型可以对存在类别差异性的数据进行混合建模,根据体现类别异质性的协同变量对数据进行分类。有限混合模型较为灵活,使用概率密度的混合或回归模型建模,对观测值进行分类并调整聚类,推断每个类别群,将观测值结果分类到每个类别中,并对未观察到的异质性建模(McLachlan, Lee 和 Rathnayake,2019)。拟合模型后,还可以预测每个观测值的类隶属度概率。使用有限混合模型建立包含任意数量类别的模型,不局限于正态分布的数据,是处理偏态或不对称数据的有效工具。有限混合模型和潜在类分析模型相关,都能够根据观察到的变量的信息来识别分组。相比于潜在类别模型,有限混合模型允许单个因变量的参数在不同的组别中不同。
一般增长模型设定不同经济体的要素产出弹性是相同的,要素产出弹性不存在异质性,即同一要素在不同经济体的重要性相同。但不同地区的要素禀赋重要性存在差异,东部地区高新技术密集相比于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科技发展水平较高,而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经济增长对资本积累的依赖程度相比于东部地区较高。一般增长模型忽略了地区增长模式差异,将要素产出在不同经济体的重要性未做差异化处理,导致经济增长的路径和增长效应分解出现偏误。不同于一般增长模型估计经济体增长路径,有限混合模型放松同一生产要素在不同省份产出弹性相同的假设,即省份生产模型存在异质,同一生产要素产出弹性可以随时间发展而改变。有限混合模型利用期望最大值算法(EM算法),对生产函数模型和不同模式下的增长路径的参数进行估计。在E步骤的迭代过程中,给定待估系数和观测值,得到属于e类别的期望值,M步骤目的是最大化给定观测数据和当前参数估计似然的期望值。
.............................
第六章 结论和建议
第一节 主要结论
本文以提高劳动再配置效应来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从增长动力转换层面来看,从依托人口红利转向挖掘人力资本红利,考虑劳动价格扭曲和要素弹性时变性,拓展增长源模型测算劳动力数量和人力资本视角下的劳动力再配置效应。从产业结构优化层面来看,为研究劳动再配置效应中的结构效应,进一步分解劳动再配置效应,研究劳动力在产业间配置是否存在结构红利和成本病问题,结合雁行模式分析区域时间趋势和空间演变特征,并从优化配置视角考察对区域收入差距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从增长模式转变来看,为研究区域经济增长模式是否发生变化,异质性增长模式下的劳动再配置效应和贡献率存在差异,根据要素结构变动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差异性影响,分析不同增长模式下的劳动再配置效应强弱和贡献率高低。通过实证研究,本文主要得到了以下结论:
劳动再配置效应测度结果来看:第一,劳动力数量配置视角1978-2019年区域整体劳动力再配置效应与四大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呈现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降序排列。东部地区在2016-2019年第一产业劳动再配置效应为正,乡村振兴的推进和现代农业的发展促进第一产业劳动回流;中部地区以重工业为主,第二产业对劳动力需求较大;西部地区第二产业劳动再配置效应各个时期差异较大;东北地区第二产业劳动再配置效应自1986年后出现负效应,随东部地区快速发展第二产业发展优势削弱。2012年以前劳动力再配置效应较快增长,人口红利推动作用明显,但2012年后进入后人口红利时期劳动再配置效应减弱。第二,人力资本配置视角下的劳动再配置效应,产业间劳动价格扭曲存在,配置扭曲相比于有效配置下的的劳动力再配置效应整体损失3.7%。第三,人力资本配置视角下劳动再配置效应大于劳动力数量配置视角的劳动再配置效应,2012年后劳动力数量增长带来的劳动力再配置效应下降。而人力资本配置视角下劳动再配置效应呈现上升趋势。第四,在基于要素产出弹性时变的假设下测度劳动再配置效应与不变弹性假设下的结果对比发现:配置扭曲和有效配置下时变弹性测度劳动力再配置效应的测度结果相对更高,主要原因在于要素收入份额时变,将劳动份额的变化和产业结构变化纳入研究框架。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相关经济论文文章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