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新疆兵团第一师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6175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新疆兵团第一师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

开题报告

目 录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本文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论

四、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框架

(一)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本文研究框架

五、写作提纲

六、本文研究进展

七、目前已经阅读的文献

一、选题背景

长期以来,传统经济发展形式对农业形成掠夺式开发,使得农业生产生活面临着资源、生态、环境、能源等方面带来的严峻挑战,为了改变农村的恶劣性生态环境问题、农业的滞后性生产发展现状、农民的威胁性生存环境安全,为了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不被动摇,大力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新疆是农业经济大省,多年来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使得农业资源承载能力不足的状况频频发生,这成为新疆农业经济发展中最令人焦虑的主要问题,解决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显得更加重要。从 2000 年到2011 年新疆的和国家的资源环境综合绩效指数(Resourceand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Index,REPI)比对结果可以看出,近 11 年来新疆在节约型社会的建设进展方面和政策的综合实施方面效果不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正逐步成为很多国家农业资源环境与农业经济协调发展的主流方向,越来越多的人们对循环经济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这些研究自 1972 年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开始,将以减少和节约农业能源和农业资源、保护农业生态环境这一目标应用于现当代的农业,在此背景下以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以生态农业为主要形式的农业循环经济应运而生,开始大行其道[2]。随着一些发达国家把农业循环经济看作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农业环境保护战略深化发展的方向,我国在国家或地方政策层面也陆续地制定颁布了一些法令性文件以确立循环经济和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地位。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国家的重要战略和基本方略是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的。新疆兵团“十二五规划”和第一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的简称,后文相同)“十二五规划”都强调要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建设“两型社会”的重要着力点。《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对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提出了更宽泛化更细致化的着眼点。根据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工作部署,为切实解决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诸多困难,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不失为加快现有农业经济发展形式转变、加速农业资源供给压力减轻的一个有效途径,大力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可以大幅度提高农业能源利用效率、实现农业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因此,在此研究背景下,本文将第一师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进行分析评价。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作为党政军企合一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有其组织的特殊性,本文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拟建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旨在科学评价它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实现新疆兵团区域农业发展可持续性,达到新疆兵团区域农业资源的节约性、资源性、循环性发展利用的研究目的,为促进新疆兵团区域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评价依据。

第一师地处新疆南疆农业腹地,鉴于农业在建设“两型社会”以及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性,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对第一师的社会、经济、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a 理论意义:本研究通过对农业循环经济较深层次的理论阐述和探讨及对第一师的农业生产情况、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农业经济活动规律的系统把握,针对生态环境脆弱、党政军企合一的特殊组织性并存地区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和障碍度进行测定和分析,对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理论研究具有一定程度的深化和扩展。b 现实意义:本研究通过理论分析、实证分析、归纳、总结第一师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状况,并提出相关建议,有利于建立和完善第一师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机制;有助于巩固第一师农业的基础产业的地位,摆脱农业的产业弱质现状,使农业生产效率高效化;有助于缓解第一师的贫困状况,促进团场职工多元增收;有利于促进第一师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第一师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友好的双向推进;有利于推动第一师三团设施农业、有机肥厂、果蔬包装加工厂、物流中转仓和生产采摘园的建设的有序推进。

三、本文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论

在对循环经济的内涵理解基础之上,国外众多学者在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运行模式、发展评价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的研究。目前,与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相关的研究方法主要有:绿色 GDP 评价法、物质流分析评价法(MFA)、产品生命周期评价法(LCA)、投入产出分析法、生态效率法(EE)、生态足迹法(EF)等。(1)在绿色 GDP 评价法方面,各国政府、研究机构和众多学者从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对其进行了理论探索[3]:生态需求指标(ERI)(1971)、净经济福利指标(1972)、净国内生产指标(1989)、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标(1990)、净国民福利指标(1973)、《环境统计资料编制纲要》(1973~1982)、建立环境账户的指导方针(1982)、系统环境经济账户(1993)等。(2)在物质流分析评价法方面,最早的研究发表于 1969 年,而真正意义上的物质流分析思想和理论的发展始于 Ayres1978 年提出的“物质平衡原理”。(3)同样可用于物质或物体流动的环境分析的产品生命周期评价法,也可应用于循环经济,JouniKorhonen(2011)就提出了这样的一种组合方法——LCA-MFA,即循环经济产业链规划方法,它可以让循环经济产业链的物流环境分析变得更加优化、考虑更为全面,但它的使用尽量在行政区域范围[4]。(4)在投入产出分析法方面,它自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起被逐渐接受:美国、加拿大、英国等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纷纷用投入产出分析法编制投入产出表;联合国 1950 年成立了国际投入产出协会,并召开世界范围的投入产出分析研讨会;联合国经济社会事务部 1968 年公布了当时经济发达国家采用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把投入产出表纳入经济核算体系,它成为核算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5)在生态效率法方面,它是建立在循环经济的基础上的衍生研究,它通过把生态环境的改进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评价经济发展的资源价值或环境功能价值,并计算经济指标与资源或环境指标之间的投入产出比。它的研究成果主要针对微观层次的企业、工艺、产品等,而直接用于循环经济研究的成果较少。(6)在生态足迹法方面,由 William Rees 与 Mathis Wackernagel在 20 世纪 90 年代初提出,它可以度量可持续发展的程度[5]。现如今将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应用于实践的研究成果较多,但直接用于循环经济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少。

刘庆山在 1994年最先使用“循环经济”一词,其后,国内学术界、政企单位、社会团体等对循环经济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吴玉萍(2005)认为循环经济就是在社会生产、再生产活动中通过实现资源的减量化、再循环(资源化)和无害化形成的一种较高生态效率和经济效益的经济发展模式[30]。高志刚(2009)把循环经济的内涵解构成经济学意义和环保意义[31]。参考国内多数学者所著文献,循环经济可以基本定义为:循环经济就是基于生态经济学原理,物质流从传统的单向型流动转变为新型的双向或多向流动的经济发展模式,它用最少的资源、能源投入实现最大的经济产出和最小的环境污染,它可以积极地提高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生态效率,实现经济、环境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农业循环经济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李志强(2006)认为农业循环经济实际上就是把循环经济理念与方法应用于农业生产过程。刘慧娥(2006)认为现代循环农业是基于科学发展观实现生态环境平衡与经济发展协调的模式,它需要遵循农业生物链运行原理,通过提高有机废弃物的循环再利用效率和生物能源利用率达到目标[32]。本文的农业循环经济是指在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和农产品生命周期中,在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利用经济、行政等手段和科学技术,各产业间相互协作、联合、促进,形成复合生态系统,基于生态经济学原理,减小资源、物质的投入量,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及对环境的污染量,使废弃物再利用和资源化利用,让传统农业单一发展形式转变为现代农业多元发展形式,实现农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双赢”,最终使得农业资源配置合理化、优质化、高效化。

四、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框架

(一)本文研究方法

(1)文献查阅和实地访谈相结合。首先对循环经济和农业循环经济相关的文献进行查阅、整理、分析和比较,然后在第一师三团、十团进行实地访谈,建立符合第一师实际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综合分析评价第一师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

(2)理论分析和经验分析相结合。首先对循环经济及农业循环经济等相关理论进行介绍,然后利用第一师农业经济发展的统计数据,综合分析第一师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现实基础和优劣势。

(3)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首先对农业循环经济概念进行界定,然后采用熵值法和障碍度计算对第一师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计量分析评价,做到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

(4)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既有对第一师三团种植业循环经济发展进行的定性介绍,也有对第一师三团种植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进行定量性效益分析,做到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二)本文研究框架

本文研究框架可简单表示为:

五、写作提纲

摘要 3-5

Abstract 5-6

第1章 导论 9-17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9-11

1.1.1 研究背景 9-10

1.1.2 研究目的 10

1.1.3 研究意义 10-11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1-14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1-12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14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4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6

1.3.1 研究方法 14-15

1.3.2 技术路线 15-16

1.4 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 16-17

1.4.1 可能的创新点 16

1.4.2 不足之处 16-17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17-20

2.1 农业循环经济的界定及其特点 17-18

2.1.1 循环经济的内涵 17

2.1.2 农业循环经济的界定 17

2.1.3 农业循环经济的特点 17-18

2.2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原则 18

2.3 相关理论概述 18-20

2.3.1 循环经济理论 18

2.3.2 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18-19

2.3.3 农业生态学理论 19

2.3.4 资源经济学原理 19-20

第3章 第一师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概况 20-25

3.1 第一师农业发展情况 20-21

3.2 第一师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21-24

3.2.1 第一师农业循环经济相关法律法规建设 21

3.2.2 第一师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 21-22

3.2.3 第一师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22-23

3.2.4 第一师农业循环经济相关产业发展 23-24

3.3 本章小结 24-25

第4章 第一师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实证分析 25-39

4.1 农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25-27

4.1.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25-26

4.1.2 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设计及说明 26-27

4.2 研究方法介绍 27-29

4.2.1 熵值法 27-28

4.2.2 障碍度计算 28-29

4.3 实证分析 29-38

4.3.1 数据来源及处理 29

4.3.2 权重值计算结果 29-30

4.3.3 基于熵值法的实证分析 30-36

4.3.4 障碍因素分析 36-38

4.4 本章小结 38-39

第5章 第一师三团种植业循环经济效益分析 39-48

5.1 三团基本情况 39

5.2 三团种植业循环经济的效益分析 39-47

5.2.1 机械化棉耕的效益分析 39-40

5.2.2 核桃“三合一”种植模式的效益分析 40-44

5.2.3 半地下冬暖式大棚蔬果种植的效益分析 44-47

5.3 本章小结 47-48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48-52

6.1 结论 48-49

6.2 对策建议 49-52

6.2.1 基于立法法,完善健全农业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 50

6.2.2 建立多元化宣传平台,加大农业循环经济理念宣传力度 50

6.2.3 构筑政、校、企合作平台,加强农业生产科技研发推广能力 50-51

6.2.4 依托“互联网+”资源,构建农业金融投资良好氛围 51

6.2.5 抓紧“中国制造 2025”机遇,区域相宜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51-52

附录1 核桃成本效益分析各项数据及来源说明 52-53

附录2 第一师三团访谈调研问题汇总 53-54

参考文献 54-57

致谢 57

六、本文研究进展(略)

七、目前已经阅读的主要文献

[1]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 2013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未来 10 年的生态文明之路[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309-311.

[2] 芶在坪.国外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J]. 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08(11):41-44.

[3] 向书坚,平卫英. 循环经济统计核算问题研究[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51-54.

[4] Jouni Korhonen,Margareta Wiheraaari,et al.Industrial Ecosys-tem in the Finish Forest Industry:Using the Material and Energyflow Model of a Forest Ecosystem in a Forest Industrial System[J].Economics,2001(39):145-161.

[5] Wackernagel M,Onisto L,Callejas L,et al.Ecological footprint of nations:How much nature do theyuse? [R]. Commissioned by the Earth Council for the Rio+5 Forum. Toronto: 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Local Environmental Initiatives[C]. Toronto: 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Local Environment Initiatives,1997:4-12.

[6] 韩玉,龙攀,陈源泉,隋鹏,顾时贵. 中国循环农业评价体系研究进展[J]. 中国生态农业学,2013(9):1039-1048.

[7] 马其芳,黄贤金,彭补拙,翟文侠,刘林旺. 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及其实证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2005,20(6):891-898.

[8] 文春波,钱发军,李也桃. 河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28(6):95-99.

[9] 张瑞黎,黄明凤.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为例[J]. 新疆农垦经济,2011(2):40-44.

[10] 罗丽. 新疆农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生态经济(学术版),2010(2):156-163.

[11] 韩俊龙,韩珂,梁保松.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河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研究[J].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3(6):757-761.

[12] 柴玲玲. 广东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研究[D].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30-33.

[13] 田万慧. 甘肃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与区域差异分析[J].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2(11):982-985,989.

[14] 文拥军. 基于超效率 DEA 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以山东省为例[J]. 生产力研究,2009(2):21-22,49.

[15] 杨印生,程昀,郭长青. 基于矩阵型网络 DEA 模型的农业循环经济系统绩效评价[J]. 税务与经济,2014(1):18-21.

[16] 潘安兴,王芳. 基于熵值法的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以四川省为例[J]. 农机化研究,2008(7):44-47.

[17] 那伟,祝延立,庞凤仙,赵新颖,张永峰. 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及优化对策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2):209-212.

[18] 孙建卫,黄贤金,马其芳.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以南京市为例[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7(3):508-512.

[19] 李小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视野下河北省农业循环经济建设评价与对策[J]. 广东农业科学,2012(19):212-215,219.

[20] 舒帮荣,徐梦洁,黄向球,於海美. 江苏省耕地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分析[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6):743-745.

[21] 卢远,王娟,陆赛. 区域农业循环经济能值评价的实证研究[J]. 中国农业生态学报,2008(2):482-487.

[22] 唐静,林慧龙. 草地农业的循环经济特征分析[J]. 草业学报,2013(1):167-175.

[23] 刘晓敏,李志宏,范凤翠,王晓利. 基于密切值法的河北省市域农业循环经济综合评价[J]. 中国农学通报,2012(11):145-149.

[24] 单忠纪,翟绪军,黄平平. 基于 PPC 模型的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综合评价[J]. 农业技术经济,2014(2):114-119.

[25] 李佳,张元标. 基于粗糙集理论的广东省农业循环经济综合评价[J]. 广东农业科学,2009(9):275-278.

[26] 王芳. 西部循环型农业发展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D]. 湖北:华中农业大学,2006:136-141.

[27] 贾士靖,刘银仓,王丽丽. 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模糊综合评价[J]. 农机化研究,2008(10):1-4.

[28] 宋薇. 石家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路径研究[D].河北:石家庄经济学院,2012:31-37.

[29] 张其佐,黄基秉,袁力,徐涛,董庆佳. 成都—德阳—绵阳经济带农村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初[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146-150,155.

[30] 吴玉萍.循环经济若干理论问题[J].中国发展观察,2005(5):30-32.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