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户生计可持续能力评价研究
开题报告
目 录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本文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论
四、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框架
(一)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本文研究框架
五、写作提纲
六、本文研究进展
七、目前已经阅读的文献
一、选题背景
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比重较大。“三农”(农村、农业、农民)问题关涉我国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民族复兴,历来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社会还是相对较低水平的、不全面的、不均衡的小康社会,要实现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全面的、均衡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要将工作的重点放在农村⑴。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解决农村问题的重要性,提出城乡一体化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召幵的201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更加全面地分析了我国当前“三农”工作所面临的形势,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再次强调了其紧迫性和重要性。新中国经历了 60多年的发展历程,从贫穷落后状态逐步实现现代化,产业结构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农业作为第一产业,是第二、第三产业的基础,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我国有将近14亿人口,农业承担着解决国民温饱的重要职责。近些年,我国居民温饱问题总体上有所缓解,但是部分边远山区、乡村居民还没有完全达到温饱的要求。与此同时,我国现有的耕地面积也在不断减少。现有耕地不仅要承担着保障现有国民的粮食供给,还需要保障未来出生人口的粮食供给,这无疑对农业发展提出了重大挑战。随着经济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农产品的要求不断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不再是满足最基本的需要,而是提出了分层消费的诉求,购买有机的、绿色的、无公害的蔬果、粮食等农产品的呼声越来越高。不同级别的农产品所产生的经济价值差异较大,产品的经济附加值与农产品的科学技术含量有着重要联系。然而,我国农村科学技术人才匮乏,农产品技术含量较低,造成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大量农民选择放弃农业,转入其他行业。农业劳动力大量流失,尤其是农业技术型人才的缺失对农业发展已经构成威胁。市场需求对农业发展提出新的要求,“适者生存”的法则,在农村范围内屡见不鲜。例如,前些年猪肉价格高涨,很多农民盲目追求生猪养殖的利益,宰杀了牛、羊,放弃了水果、蔬菜的种植,一窝蜂地养殖生猪。当生猪出栏的时候,由于生猪产品的供给量远远大于市场的需要,生猪价格大幅下降,很多农民损失惨重。农民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常常是通过自我获得或是口头相传实践经验来判定市场需要、选择生计行为。然而,由于信息不对称,常常导致农民无法选择合理的生计策略。在农业的发展中,对初级农产品进行深加工,不仅可以提高农产品的科学技术含量,还增加了产品的经济附加值。然而,在实施的过程中,市场规律在不断变化,这对农产品的类型、深加工的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加了农业科学技术化的难度。农村在发展科技农业、农产品深加工的过程中,许多地区出现以追求经济利益为目的而牺牲环境的现象。农民往往从经济主体利益最大化出发,大量使用农药、化肥等生化技术产品,忽视原始的有机技术[2]。生化技术的大范围使用,农业资源的不当利用,都会造成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变,最终导致农村原始的自然生态环境被破坏,水污染、土地资源污染严重,可获得的资源量大幅降低。
近些年,农村大范围使用生化技术,带来农业经济收入正比例增长。然而,生化技术像一把双刃剑,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等问题,许多土地由于长期滥用化肥,甚至出现重金属严重超标的状况。由此可见,不合理的资源配置方式将会导致农村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的降低。然而,农村发展对技术、人才、经济发展知识的需要最为迫切。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将会带来不同的生计策略组合。由于农村生态环境恶化、资源结构的改变,农村原有的资源配置方式受到极大的挑战。只有建立合理、可持续的资源配置方式,才能促进农村经济的长久、持续发展。农村人口占中国总人口的较大比重。因此,农村人口的稳定和发展,事关国家稳定、民族的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农民生计的选择也趋于多样化,农民可以选择继续从事农业活动、拓展农业生产的规模、对农产品的深加工或是转向其他行业。农民在进行生计的选择时,受到可获信息、个人能力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如何合理利用这些因素,将有利于促进农村持续、稳定的发展。农村科学技术型人才匮乏是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从劳动力资源角度来说,我国农村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迁移等原因农民转变生计策略,致使我国农村劳动力数量渐显不足。而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质量在区域间差距明显,这是由于国家对区域性教育投入资源分配不均、地区间家庭文化、教育背景的差异,致使农村劳动力的科学知识、技术和技能获取不畅,相当一部分地区劳动力质量偏低。人力资源是国家、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如何配置农村的人力资源成为农村工作的重要问题。农村可持续发展问题,多年来一直是学术界的一个热点问题。在我国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学术界对于“三农”问题的研究也呈现多视角的趋势。总体来看,研宄的聚焦点逐渐由从初期的单纯解决农户温饱、贫穷等问题迁移到关注农村医疗、农业资源开发和利用、农户生活环境以及可持续生计等问题。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农、林、牧、渔为主的传统农业生存发展模式是农户实现生计的主要形式。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繁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等因素,促进了生计方式从单一化向多样化的趋势发展。在生计方式多元化的背景下,如何实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进一步得以彰显。一般来说,农户的生产、生活地点远离城市,更加贴近于自然界,技术进步视角下的多元化生计方式会对周边的生态环境系统造成显著影响。我国农业、农村、农民的现实状况,迫切要求我们利用学者们对农民生计的研宄成果,深入探讨合理配置农村的资源、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优化农民的生计策略、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等相关问题。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表明国家对于农户生计发展水平高度重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农户生计是否可持续与国家的民生大计息息相关。截至2014年7月,利用“中国知网”的学术关注度功能模块,对“生计”和“可持续生计”两个概念进行了检索(图1. 1)。从1997年至今,学术界对生计、可持续生计问题的研宄热度呈现出逐年上升的态势。农民的生计问题、生计的可持续性在学术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对我国农村生计可持续能力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我国农户生计可持续能力研究的理论意义,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概括。1.清晰地梳理和界定农户生计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概念。在新形势下,本文提出了农户生计可持续能力的概念。在研究中寻觅农户生计可持续能力的发展轨迹,探究其发展的实质,科学地梳理、界定相关概念,系统的、明确的限定农村地区的研究范围。通过构建“三农”问题(农村、农业、农民)和农村生计可持续能力之间的联动模型,明晰四者之间的发展关系。本文还将生态学理论、经济学理论和社会学理论作为理论支撑,科学地分析了农户生计可持续能力的内涵和特征。2.推动农村可持续性的动态发展研究。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本文采集数据的时间跨度为10至20年,清晰地呈现出我国农户生计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从资源拥有量和收入公平性两个层面动态预测未来五年农户生计的发展状态。将具有时间跨度和未来五年的预测数据整合,动态的呈现我国农户生计可持续能力的发展变化情况。本文以时间跨度和节点为度量尺度,动态分析我国农户生计的发展历程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推动农村可持续性研究的发展。3.丰富、深化中国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目前我国关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成果较为丰富,但从农户生计角度定量研究可持续发展的成果略显不足。学术界对生计可持续性旳度量尚处于探索阶段,还没有形成较为完整的评价体系。从这个角度而言,生计的可持续性是否可以度量以及如何度量,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资源利用方式亦随之变迁,整个人类生计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人类发展的历史来看,幵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实质上是人类选择资源利用方式的过程。农户生计可持续能力的研究是立足于农户可获资源拥有量和收入分配公平性的研究。
三、本文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论
农村地区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名称和内容。首现汉字“农”、"乡”的中国典籍,大约均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国语.周》:"夫民之大事在农。”"农”指田野耕种。《周礼.地官.大司徒》:“五州为乡。” “乡”指行政区域单位,周制为12500户。西晋史学家陈寿(233-297)所撰《三国志.魏.郑浑传》中出现“村落”一词:“入魏郡界,村落齐整如一,民得财足用饶。”南朝文学家谢灵运(385-433)将"乡村” 一词用于其诗中:“乡村绝闻见,樵苏限风霄。”(《谢康乐集.石室山》)“村落”、“乡村”都是指称农村地区。“农村”是一个现代汉语词汇,可能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文献收录范围有限,在“中国知网”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目前仅能查到1921年《教育与职业》杂志发表的文章中出现“农村学校”字样。在现代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中,“农村地区”是与城市区域相对应的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聚居地区。农村地区的范围由于统计目标和实践目的的不同,划分方法有所差异。在我国行政区划中,村分为自然村、行政村两种类型,自然村是由村民或农户经过长时间聚居而自然形成的村落,行政村是依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设立的村民委员会进行村民自治的管理范围,是我国农村地区基层的群众性自治单位。多个村所组成的乡,是农村集成的行政区划单位,乡村是我国农村区域统计的主体[47]。在我国,镇往往是城市和农村的中间体,是城乡结合部,其中又分为县级镇、乡级镇和村级镇,县级镇又称为“县城”。
2010年5月20日,国家统计局第5次常务会议通过《统计用区划代码》和《统计用城乡划分代码》,其中《统计用区划代码》中规定我国区划结构采用五层十二位数字表示(表2.1)。长期以来,我国区划结构分为:省级一一包括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地级 包括地级市、地区;县级 包括县、县级市、市辖区;乡级 包括乡镇、街道等;村级一一包括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等。需要说明的是县级行政区的行政地位与通常人们所说的“县”是相同的,它是乡、镇的上一级行政区。在我国的统计工作中,乡村和城镇的概念是有区别的。国家统计局统计将人口分为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因此城镇人口包括县城人口。我国财政部在对农村教育资助项目中,明确规定农村教育投资的款项不得用于县城内的学校。“居民”是中国典籍中的固有词汇,例如《战国策?楚策一》:“有偏守新城,而居民苦矣。”其中的“居民”是指住在新城中的人。在现代,“居民”作为一个法律用语,包含自然人居民和法人居民两种类型。自然人居民是指那些在本国居住时间达到一年以上的个人;法人居民是指在本国从事经济活动的各级政府机构、企业和非营利团体,但不包括国际性机构或组织。一般意义的农村居民,是指居住在县城以下农村地区的自然人。农村居民以户为单位进行登记,以户作为基本的农村社会细胞和活动单元。因此,“农村居民”其实就是指“农村居民住户”,“农村住户”也是指“农村居民住户”。“农户”本身就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涵义与外延也会有所差异。“农户”概念兼有“社会”与“经济”双重属性,其本身可看做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特定社会组织,还是家庭成员从事农业生产、农业经营的经济组织。目前,国内很多学者界定、研究“农户”是基于区位概念、户籍管理制度等视角,多将农户视为“农村住户”、“农村居民住户”、“农村家庭”、“农村家庭住户”等在特定范围内的等义概念。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渊源,可以追溯到1972年6月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被列入此次会议的议程,大会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初步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51]? 20世纪下半叶,随着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社会问题的增加,各国政府和民众更加关注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关系。1983年第38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成立了由挪威首相格罗?布伦特兰夫人所领导的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1987年)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在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中提到“可持续发展还意味着维护、合理使用并提高自然资源基础,这种基础支撑着生态抗压力及经济的增长。再者,可持续发展还意味着在发展计划和政策中纳入对环境的关注与考虑,而不代表在援助或发展资助方面的一种新形式的附加条件” [52]。按照《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的概念,可将“可持续发展”分为两个方面(图2.2),第一个方面:满足需要,即满足当代人与下一代人的需要;第二个方面,限制发展,在当发表展的过程中,受到技术等因素的影响,不能无限度的发展,要在不影响下一发表展的前提下进行发展。报告认为人类的发展应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纲领,注重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结合,改变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53]。目前,这一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在世界范围内已被广泛接受。
四、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框架
(一)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文共分为六章,结构如图所示。第1章“绪论”,陈述了本文论题提出的研究背景,概述了研究该论题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从“生计概念研究”、“生计可持续的研宄方法”和“可持续能力”三个方面进行了综述。本章对全文起到引领作用,对本文的相关研究基础进行了综述。第2章“农户生计可持续能力研宄的理论框架”,界定了研宄的相关概念和研宄范围,从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三个角度科学地分析农户生计可持续能力的内涵和特征。在确定“资源拥有量”和“收入公平性”两个层面,并对两个层面的关系进行辨析,在此基础上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第3章“资源拥有量层面农户生计可持续能力的测算和评价”,运用因子得分模型、相关因子关联模型、联动评价模型,从“纵向”角度(20年的农户生计可持续能力的资源拥有量)与“横向”角度(31个省、市、自治区的区域生计可持续能力)两个角度,对我国资源拥有量层面农户生计可持续能力的现状和不同区域生计可持续能力水平进行测算和评价。在生态、经济、教育、卫生四个类别指标中寻找不同区域、年份农户生计可持续能力差异的影响因素,确定其相关性最强的负向、正向指标。第4章“收入公平性层面农户生计可持续能力的测算和评价”,运用收入等分几何法、收入分组矩阵法、双层面综合评价法,对我国农户生计可持续能力总体、区域间进行测算,清晰的呈现出在收入公平性层面我国农户生计可持续能力的发展水平,通过定量研究分项收入的来源,确定促增和促减因素。第5章“农户生计可持续能力发展状态预测及其提升对策”,利用状态预测模型,预测我国农户生计可持续能力在两个层面的未来发展趋势,提出提高农户生计可持续能力的相应对策,包括遏制农村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趋势、加大农村教育、卫生投入提高农民素养、规范技术资金投入改善农户资源拥有量和切实拓展创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第6章“结论和展望”,概述了本文的主要结论、创新点和今后研究有待于拓展的方面。
(二)本文研究框架
本文研究框架可简单表示为:
五、写作提纲
摘要 4-5
ABSTRACT 5
目录 6-10
TABLE OF CONTENTS 10-13
图目录 13-14
表目录 14-16
主要符号表 16-17
1 绪论 17-37
1.1 问题的提出 17-19
1.2 研究的意义 19-21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评述 21-32
1.3.1 生计概念研究的进展 21-24
1.3.2 生计可持续的研究方法和应用 24-31
1.3.3 关于可持续能力的研究 31-32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32-37
1.4.1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思路 32-35
1.4.2 本文的研究方法 35-37
2 我国农户生计可持续能力评价的理论框架 37-69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37-41
2.1.1 农村地区和农户概念释义 37-39
2.1.2 农户生计和农户生计可持续能力的概念 39-41
2.2 农户生计可持续能力的科学内涵和特征 41-53
2.2.1 生态环境视域下的农户生计可持续能力 41-46
2.2.2 经济发展视域下的农户生计可持续能力 46-49
2.2.3 社会公平视域下的农户生计可持续能力 49-53
2.3 农户生计可持续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53-67
2.3.1 农户生计可持续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53-55
2.3.2 农户生计可持续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55-56
2.3.3 资源拥有量层面农户生计可持续能力评价体系和含义 56-66
2.3.4 收入公平性层面农户生计可持续能力评价体系和含义 66-67
2.4 本章小结 67-69
3 资源拥有量层面我国农户生计可持续能力的测算和评价 69-106
3.1 资源拥有量层面农户生计可持续能力的评价模型 69-74
3.1.1 因子分析模型 69-70
3.1.2 相关因素关联评价模型 70-71
3.1.3 差异指标的联动评价模型 71-74
3.2 资源拥有量层面农户生计可持续能力的总体评价 74-76
3.2.1 资源拥有量层面评价数据的选取和检验 74
3.2.2 资源拥有量层面农户生计可持续能力测算结果和评价 74-76
3.3 资源拥有量层面农户生计可持续能力的区域评价 76-84
3.3.1 数据的选取和因子分析可行性检验 77-78
3.3.2 资源拥有量层面区域间农户生计可持续能力测算结果和评价 78-84
3.4 资源拥有量层面农户生计可持续能力差异指标分析和评价 84-103
3.4.1 生态类指标导致的差异分析 85-90
3.4.2 经济类指标导致的差异分析 90-93
3.4.3 教育类指标导致的差异分析 93-97
3.4.4 卫生类指标导致的差异分析 97-100
3.4.5 导致农户生计可持续能力差异指标的联动评价 100-103
3.5 本章小结 103-106
4 收入公平性层面我国农户生计可持续能力的测算和评价 106-128
4.1 收入公平性层面农户生计可持续能力评价模型 106-112
4.1.1 收入等分几何模型 107-109
4.1.2 收入分组矩阵模型 109-110
4.1.3 层面综合评价模型 110-112
4.2 收入公平性层面农户生计可持续能力的总体评价 112-116
4.2.1 公平性层面评价数据的选取和检验 113
4.2.2 收入公平性层面农户生计可持续能力测算结果和评价 113-116
4.3 收入公平性层面农户生计可持续能力的区域评价 116-123
4.3.1 数据的选取和说明 116
4.3.2 收入公平性层面区域间农户生计可持续能力的测算结果分析 116-120
4.3.3 收入公平性层面区域间农户生计可持续能力评价 120-123
4.4 收入公平性层面农户生计可持续能力差异的原因分析 123-125
4.5 本章小结 125-128
5 我国农户生计可持续能力发展状态预测及其提升对策 128-149
5.1 农户生计可持续能力发展状态预测概述 128-129
5.2 农户生计可持续能力发展状态预测模型 129-131
5.2.1 数据标准化和权重的确定 129-131
5.2.2 因子贡献评价模型 131
5.3 我国农户生计可持续能力的发展状态预测 131-140
5.3.1 数据选取说明 131-132
5.3.2 资源拥有量层面农户生计可持续能力的发展状态预测 132-138
5.3.3 收入公平性层面农户生计可持续能力的发展状态预测 138-140
5.4 我国农户生计可持续能力的主要提升对策 140-147
5.4.1 遏制农村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趋势 140-142
5.4.2 加大农村教育、卫生投入提高农民素养 142-144
5.4.3 规范技术资金投入改善农户资源拥有量 144-146
5.4.4 切实拓展创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146-147
5.5 本章小结 147-149
6 结论与展望 149-154
6.1 主要结论 149-151
6.2 研究的创新之处 151-152
6.2.1 创新点1 151
6.2.2 创新点2 151-152
6.2.3 创新点3 152
6.3 研究展望 152-154
参考文献 154-163
六、本文研究进展(略)
七、目前已经阅读的主要文献
[1]张晓山.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村发展——三大制约因素、一个基本认识、两类政策措施[J].中国农村经济,2003,(1) :4-13.
[2]岳跃.中国农户经济行为的二元博弈均衡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141.
[3]胡乃武.国民经济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41.
[4]赵雪雁.不同生计方式农户的环境影响——以甘南高原为例[J].地理科学,2013, 33(5) :545-552.
[5] Ian Scoones, Sustainable Rural Livelihood: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R], IDS Working Paper 72.Brighton: IDS,1998.
[6] Robert Chambers, Gordon R. Conway. Sustainable Rural Livelihoods: Practical Concepts for the 21stCentury[R], IDS Discussion Paper 296. Brighton: IDS, 1992.
[7]陆五一,李讳雯,愧佳伟.关于可持续生计研究的文献综述[J].中国集体经济,2011,(1): 83-84.
[8] Peter Townsend. The International Analysis of Poverty[M].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1993.
[9][联合国]纳列什.辛格,乔纳森?吉尔曼.让生计可持续[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0,17 (4) : 123-129.
[10][美]诺曼.厄普霍夫等.成功之源——对第三世界国家农村发展经验的总结[M].汪立华等译.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 50-52.
[11] Lasse Krantz. The Sustainable Livelihood Approach to Poverty Reduction[M]. Swedish InternationalDevelopment Cooperation Agency, 2001.
[12][印]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发展[M].任藏,于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06.[13][英]安东尼.哈尔,詹姆斯.梅志里.发展型社会政策[M].罗敏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10-316.
[14]唐丽霞,李小云,左停.社会排斥、脆弱性和可持续生计:贫困的三种分析框架及比较[J].贵州社会科学,2010, (12) : 4-10.
[15][印]阿马蒂亚.森.论社会排斥[J].社会经济体制比较,2005,(3) : 1-7.
[16]代利凤.社会排斥理论综述[J].当代经纪人,2006, (4) : 229-231.
[17] Caroline O.N. Moser. The Asset Vulnerab ility Framework: Reassessing Reassessing Urban PovertyReduction Strategies[J]. World Developments 1998,26 (1).
[18] Michael J. Watts,Hans G. Bohle. The Space of Vulnerability: the causal structure of hunger andfamine[J].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1993: 117-125.
[19] Saurabh Sinha and Michael Lipton. Damaging Fluctuations, Risk and Poverty: A Review,Background Paper for the 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2000/ 2001,Poverty Research Unit,Universityof Sussex, 1999.
[20] Martha G.Roberts,杨国安.可持续发展研究方法国际进展脆弱性分析方法与可持续生计方法比较[J].地理科学进展,2003, 22 (1) : 11-21.
[21] Lasse Krantz. The Sustainable Livelihood Approach to Poverty Reduction[M]. Swedish InternationalDevelopment Cooperation Agency,2001: 14.
[22] Frankenberger, Timothy R., Michael Drinkwater, Daniel Maxwell. Operationalizing HouseholdLivelihood Security: A Holistic Approach for Addressing Poverty and Vulnerability, CARE, January2000 (mimeo).
[23] Drinkwater, Michael and Tamara Rusinow. Application of CARB's Livelihoods Approach:Presentation forNRAC 99. (Mimeo).
[24] DFID. Sustainable Livelihoods Guidance Sheets[M]. London: Department for InternationalDevelopment, 2000: 68 - 125.
[25]苏芳,徐中民,尚海洋.可持续生计分析研究综述[J]. 2009, 24 (1) : 61-69.
[26]谢东梅.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分配效果与瞄准效率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180-190.
[27] Jan Hesselberg,Joseph A. Yaro. An Assessment of The Extent And Causes of Food Insecurity in 、人Northern Ghana Using A Livelihood Vulnerability Framework[J]. Geo Journal, 2006,67(1):41-55.
[28] Priya Deshingkar.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in India: A Case Study of Forest Systems in HimachalPradesh[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 and Pollution, 1998,9(2): 186-197.
[29]孔祥智,钟真,原梅生.乡村旅游业对农户生计的影响分析——以山西三个景区为例[J].经济问题,2008,341(1): 115-119.
[30]唐钩.城市扶贫与可持续生计.江苏社会科学,2003,(2) : 126-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