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新生儿;窒息;重度烧伤;护理
1临床资料
患儿,男,生后1 h,因皮肤烫伤入院,系G1P138+6 wk孕,私人诊所出生,生后窒息,Apgar评分不详,具体复苏措施不详,复苏后即用热水瓶保暖,不慎将患儿烫伤. 查体:体温36.4℃,心率150次/min,呼吸64次/min,足月儿外貌,神志清,反应一般,发育尚可,皮肤干弹性差,四肢冰冷,创面分布于右枕头皮、右耳廓、右肩、右背肋部、右上肢内侧、右大腿外侧,总面积20%,其中浅Ⅱ度~深Ⅱ度14%,Ⅲ度6%. 入院后立即给予保护性隔离、抗休克、抗感染、保暖、吸氧、创面处理、24 h生命体征监护等治疗,伤后22 d痊愈出院.
2护理措施
① 休克抢救:将患儿置于红外线抢救台保暖,立即进行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氧饱和度、尿量监测,建立静脉通路,迅速改善微循环和补充血容量. 准确严格控制输液速度,采用输液泵调节输液速度,保证液体及时足量输入. 同时测量每小时尿量和生命体征,观察神志、血压和脉搏的变化,测血钠、钾、氯离子、血气分析,为医生调整输液量和速度提供依据. ② 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口鼻腔内黏液,患儿侧卧位,以免胃内分泌物流入气管再度引起窒息及吸入性肺炎[1]. 根据患儿的情况给持续低流量吸氧至呼吸面色正常为止,保持室内安静,空气新鲜. ③ 保暖:病情稳定后将患儿从红外线抢救台移进婴儿保暖箱进行保暖,根据患儿体温调节箱温,使患儿体温保持在36.5~37.0℃之间. 保暖应贯穿整个治疗及护理过程,各种治疗及护理操作尽可能集中进行,尽量少暴露患儿,防止患儿受凉. ④ 并发症的观察和处理:新生儿窒息经复苏后还可能会出现脑水肿、缺氧性颅内出血、低血糖、酸碱平衡失调、电解质紊乱、肾功能损害及呼吸性疾患等并发症. 应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哭声、面色、神经、呕吐、大小便等情况,如发现异常,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使其转危为安. ⑤ 创面护理:做好早期创面护理能使创面一期愈合是非常重要的,每小时给患儿变换体位1次,减少创面受压时间,肢体适当抬高,变换卧位同时注意观察受压创面是否干燥、潮湿等,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转贴于 ⑥ 预防感染:新生儿免疫功能低下,烧伤后更容易并发全身感染和肺部感染,消毒隔离要求严格,患儿住单间,室内每日用紫外线消毒至少1次,保暖箱每日用消毒液擦拭,每周更换保暖箱1次. 接触患儿要戴工作帽、口罩、穿工作鞋及隔离衣,接触创面要戴无菌手套,严禁探视. ⑦ 合理喂养:母乳营养成分丰富,坚持母乳喂养,吃奶后轻拍背部避免多动,喂后宜向右侧睡防止呕吐,吸吮能力差或不会吸吮者可用滴管、胃管喂养和补充静脉高营养液,以保证营养的供应. 每日详细记录出入量,以便分析、调整及补充营养. ⑧ 健康指导:指导家人正确的喂养方法,以纯母乳喂养,做好日常护理注意保暖,保持婴儿卫生整洁,预防感冒,指导家长如何观察新生儿面色、哭声、呼吸、吸吮力、体温和大小便. 新生儿烧伤创面愈合后,瘢痕增生虽较成人轻,但一旦出现功能部位的瘢痕增生,则极易影响其正常发育导致畸形和功能障碍[2]. 指导家长要定期复查可早察觉、早防治.
3讨论
新生儿窒息是指新生儿出生时或者出生数分钟后发生的呼吸抑制[3]. 新生儿窒息后的重度烧伤极易并发低血容量性休克、全身感染及脑水肿等多种并发症,死亡率高. 在治疗和护理上难度较大. 通过对上述病例成功的护理,我们体会到,烫伤早期积极抗休克、保持呼吸道通畅和预防感染非常重要,同时要给窒息复苏后的新生儿提供好的保暖条件及保护性隔离,并根据病情变化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使患儿平稳度过危险期,创面顺利愈合,康复出院.
【
参考文献
】[1] 张厚珍. 新生儿窒息复苏后的护理[J]. 现代医药卫生,2005,21(18):2534.
[2] 孙炳伟,刘昌,邰宁正,等. 救治新生儿烧伤四例[J]. 中华烧伤杂志,2003,19(6):375.
[3] 张国成,陈星琪,苏渊. 儿科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37.转贴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