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颈动脉溶栓与活血化淤法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50例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98336 日期:2025-03-29 来源:论文网
【关键词】 颈动脉溶栓 活血化淤 静脉溶栓 缺血性脑血管病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选择符合以下条件的病历: ① 发病在24 h内,头颅CT可排除脑出血者;② 无明显意识障碍;③ 无出血倾向及活动性出血史;④ 无明显高血压,收缩压≤179 mmHg;⑤ 有明显肢体偏瘫的颈内动脉系统梗死,肌力一般0~3级;⑥ 年龄一般在70岁以下,且体质较好. 将84例符合以上条件者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50(男35,女15)例,其中,年龄在50~60岁23例,61~70岁27例, 平均年龄59.4岁;对照组34(男23,女11)例,其中,年龄在50~60岁23例,61~70岁11例,平均年龄62.1岁.
  1.2方法治疗组第1次于住院后立即采用尿激酶(天普洛欣,广东天普制药公司产品)30万U溶于生理盐水80 mL于患侧颈动脉注射,约40 min内注完, ,连用3~5次,同时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加中药(灯盏细辛180 mg,川芎嗪200 mg)静滴,疗程14 d. 对照组应用尿激酶(uk)30万U溶于生理盐水250 mL内静脉滴注,1次/d,共7 d,应用中药同治疗组. 同时给予必要的降血压、调脂、脱水及康复治疗. 每日用药前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定量,当纤维蛋白原低于0.4 g/L时停药. 两组分别于入院时及用药后第14日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严格按照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以及“脑卒中患者临床疗效评定标准”评定. 统计学处理:采用χ2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2%和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显效率分别为66%和21%,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治疗组CT复查有23例病灶有不同程度明显变小,其中5例CT表现基本恢复正常,4例CT无变化. 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均进行了血流变学对照检查,治疗组90%有改善,而对照组为71%,尤其全血黏度改善较明显.
  3讨论
  关于尿激酶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在目前已广泛应用,但对其应用剂量、途径及疗效的评价有多种不同看法. 我们自1986年开始曾应用颈动脉注药治疗脑梗死收到较好效果. 从199704以来开始应用尿激酶颈动脉给药溶栓. 总结200604以来应用尿激酶颈动脉给药并结合中药灯盏细辛、川芎嗪等治疗.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经颈动脉给药的疗效显著优于静脉给药. 颈动脉给药使药物能直接达到病灶部位,且血栓局部有较高的药物浓度,从而迅速有效地发挥溶栓、祛纤、改善病灶周边血液循环,缩小梗死面积,尽可能使脑缺血组织出现不可逆损害前使动脉再通[1],合并应用中药制剂灯盏细辛、川芎嗪有活血化瘀降低自由基的作用,从而减轻脑缺血及再灌注损伤,并有助于提高疗效. 在剂量的选择上,我们应用中、小剂量,每日尿激酶30万U较安全有效,且颈动脉注药有较全身静脉用药剂量小的优点,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副作用及并发症的发生. 颈动脉注射较介入治疗创伤小、方便、快捷、副作用小,能节省治疗时间等优点[2]. 因此,我们认为颈动脉注药溶栓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的一种有效方法,可以和静脉溶栓互相补充,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观察试用,以提高疗效.

参考文献


[1]王庆军,范华昌,徐开蕾. 颈动脉灌注在缺血性卒中治疗中的应用[J]. 中成药,2007,29(3):424-426.

[2]于明胜,于明虎,耿夺林,等. 颈动脉灌注治疗脑梗死的临床观察[J]. 西医结合">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5,3(5):467-468.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