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60(男36,女24)例,年龄30~80岁. 其中30~80岁6例占10%,40~50岁11例占18.3%,50~60岁12例占20%,60~70岁21例占35%,70~80岁7例占11.7%,80岁3例占5%. 本组中5例眶上神经,7例上颌神经和10例下颌神经,38例上下颌神经同时受累. 所有患者发病时三叉神经分布区呈阵发性剧痛,持续时间不超过2 s,有明确的板机点,间歇期症状消失,卡马西平疗效佳,病程在6 mo~20 a之间,平均1.5 a. 均符合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诊断标准.
1.2方法
上下颌神经注射均采用口外法. 选取在耳屏前2.5 cm处相当于颧弓下乙状切迹中点为刺入点,垂直进针约4~5 cm,抵至蝶骨翼外板. 随即标记进针深度,再逐渐将针退至皮下;然后将针尖向前偏斜15度,并向前上方进针重新刺至所标记的深度,即达翼腭凹内圆孔附近或针尖朝后上偏斜15度缓慢进针至同一深度可达卵圆孔. 首先以0.07 moL/L利多卡因阻滞病累的外周神经支,待扳机点疼痛缓解后,选择与扳机点相关神经的近心端缓慢注入纯甘油 0.5~1.2 mL. 注射后轻压20 min以防止血肿形成. 2例下颌神经注射不能消除扳机点,复行颏孔注射方缓解疼痛. 注射期间观察心率及血压的变化,详细记录角膜反射,视力,下颌运动以及有无疱疹,Bell麻痹,无菌性脑膜炎等并发症,随访时间为6~24 mo.
2结果
多数患者经甘油注射后10~20 min疼痛症状消失. 其中4例注射后3 d内疼痛发作频繁,1 wk后疼痛完全消失. 18例伴头痛或牙痛,持续时间不超过20 min,6例血肿形成,均在72 h内消退. 3例眶上神经注射伴局部肿胀及复视,1例面部感觉迟钝,3 mo后有恢复趋向. 仅4例注射期间血压升高,其中1例经舌下含消心痛进行预处理. 3例伴恶心及呕吐,可能系药物刺激引起迷走神经反射或上颌神经阻滞所致,发生较少且持续时间短. 全部患者注射后角膜反射,视力及下颌运动均无异常. 6 mo后随访,53例86 条 神 经 疼痛消失,占88.33%;5例(9条神经)疼痛明显减轻,发作次数减少,占8.33%,有效率96.66%;2例(3条神经)仍不能控制,改作其它治疗. 12 mo随访45例,复发6例(8条神经),复法率13.33%; 24 mo随访35例,复发5例,复发率14.29%. 重复注射均能控制疼痛. 3讨论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学说有两种,即中枢病变学说和周围病变学说. 迄今为止还没有一种病因学说能够对其作出圆满的解释,临床上也没有一种令人满意的治疗方法[1]. 有关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认识也不一致.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在电子显微镜下,在半月神经节内可观察到节细胞的消失,有炎症性浸润,动脉粥样硬化改变及脱髓鞘改变等. 这种病变常沿着神经束节段性区域分布,局灶性并发生在相邻的几根神经纤维束间[2]. 由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因不明,目前临床上多采用对其感觉传导系统的阻滞,以达到治疗三叉神经的目的[3]. 本研究中多数患者经甘油注射后疼痛很快消失,所有患者注射后角膜反射,视力及下颌运动均无异常,无诸如疱疹,麻痹,无菌性脑膜炎及角膜感觉障碍等PRGR并发症的发生. 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甘油注射后在局部组织内弥散度较乙醇或酚类差,组织内滞留时间较长,作用持久且致周围其他神经损害的危险性小,值得在临床上推荐.
【
参考文献
】[1]荀文兴,邹敬才,杜娟,等. 亚甲蓝外周神经干注射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63例[J].口腔医学研究,2004,20(2):203-204.
[2]叶廷军,刘会敏,陈永莲,等. 巨噬细胞免疫炎性反应和三叉神经脱髓鞘关系[J].口腔医学,1999,19(4):174-176.
[3]司马蕾,路东升,樊碧发.经口明视下阿霉素治疗复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观察[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4,10(2):71-73.转贴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