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新区发展战略思考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749 日期:2023-06-25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MBA论文,本文全面回顾并简要评析了学界关于国家级新区研究的理论成果,综合运用了文献研究法、实地调研法和系统分析法,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对哈尔滨新区现状进行剖析,对上海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先进经验进行探讨并展开了相应的理论思考,指出了哈尔滨新区的现存问题。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国家级新区是由国务院批准设立,承担国家重大发展和改革开放战略任务的综合功能区。设立国家级新区,旨在通过整合区域优势资源,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促进高质量的区域发展。国家级新区与经济特区、经济开发区、自由贸易区的主要区别在于,国家级新区的创新范围已经突破了单一的经济体制,而是涵盖了政治、社会、文化、环境等多个方向和领域。
自1992年10月设立全国首个国家级新区上海浦东新区以来,中国已先后设立天津滨海新区、广东南沙新区、黑龙江哈尔滨新区和河北雄安新区等19个国家级新区,广泛分布于中国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不同于政治属性较重的特别行政区、优先发展经济的开发区,国家级新区因其较高的政策权限、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巨大的产业聚合潜能,已经成为对外开放、产业融合发展、创新体制机制等方面的示范区和试验区。通过近几年的数据来看,国家级新区的建设成效已经显现,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发展经验,体现了辐射带动区域发展的作用。
自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国内经济形势严峻,经济增速逐年下降。2014年全国经济进入“三期叠加”(经济增长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性政策消化期)阶段,国家开始着手调整经济结构,化解过剩产能。作为资源大省,黑龙江的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省会哈尔滨市的主要经济指标持续低位运行。为激发黑龙江发展活力,探索先行先试政策,2015年12月,国务院批准设立哈尔滨新区,范围涉及哈尔滨市松北区、呼兰区、平房区三个行政区,总面积493平方公里。依托新区独特的区位优势、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致力于将新区建设成为黑龙江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中俄全面合作的示范区。2018年6月,哈尔滨新区管理委员会正式挂牌。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国家级新区是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在推动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由此观之,如何改善哈尔滨新区在发展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实现新区的高质量发展,是亟待我们研究和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结合新区的战略定位和总体目标,通过与上海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进行对比分析,提出哈尔滨新区现存问题和发展对策,以期更好地发挥哈尔滨新区对黑龙江乃至东北三省的提振作用,为有关方面提供参考。
1.2.2 研究意义
哈尔滨新区是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实施振兴东北战略的重要载体和战略支点。近年来,哈尔滨新区体制机制基本理顺,改革创新成果显著,产业项目建设实现突破,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但在注意到其发展的同时,也应认识到其还面临总量规模偏小、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等问题。在此背景下对哈尔滨新区进行研究,找出新区发展的优劣势以及差距,为新区的未来发展进行战略规划,对破除现阶段新区发展困境、促进新区建设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MBA论文参考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国家级新区
“国家级新区”的概念源自城市新区,在城市新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国家级新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空间发展策略的集中体现。
(1)政府文件和学界对于“国家级新区”的概念界定
2015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促进国家级新区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国家级新区是承担国家重大发展和改革开放战略任务的国家级综合功能区。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国家级新区深化改革创新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将国家级新区的表述修改为:国家级新区是承担国家重大发展和改革开放战略任务的综合功能平台。上述两种关于“国家级新区”的定义,是目前政府文件中公布的最新且最权威的定义。
在学界,对“国家级新区”的概念界定多是从其定位、功能等角度进行描述的,如吴昊天等(2015)将国家级新区看做一种空间决策范畴,是我国对外参与世界竞争、对内发展区域经济的一个重要载体和支点。刘涛(2015)提出国家战略意图可以通过国家级新区的设立和发展规划来体现,是推动区域发展的重要载体。赵吉(2019)认为国家级新区既是支持中心城市、城市群和区域发展战略的制度载体,又是通过集聚各功能区的政策优势和发展动力的功能载体。
(2)“国家级新区”概念与相似概念的比较
目前我国政治经济范畴中,与“国家级新区”相关的概念主要有经济特区、经济开发区和自由贸易区等。其中,经济特区是指为促进某一区域经济发展而提供一定政策,实行特殊制度的行政区域,我国建立的经济特区已经基本完成了各自使命,正逐步退出历史舞台。经济开发区是指在交通、贸易等条件较为便利的区域划出一定范围,实行优惠政策,发展工业或第三产业,通过增加就业、扩大出口、引进高新技术等方式,达到促进地区经济和科技发展的目的的区域。自由贸易区是指在一个主权国家设立一个区域,区域内对外国商品免征关税,并在贸易和投资方面实施更优惠的政策。可以看出,国家级新区与其他地区在概念上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即均以政府为主导,以经济发展为主,但方向侧重点不同,其中又属经济开发区与国家级新区的概念最为紧密。
.............................
2.2 理论基础
2.2.1 比较优势理论
在有关竞争的研究中,学者们会将国家间竞争力的比较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比较优势理论、竞争优势理论等多种研究流派。虽然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国家级新区而不是国家,但有关的研究方法都是相通的。因此,全面了解比较优势理论发展过程中的几个有代表性的观点是有必要的。
(1)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
1776年,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Adam Smit)首次系统的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该理论也被称为绝对成本说。该理论认为不同地区在生产同样的产品时,所消耗的资源存在差异,某些地区会相较其他地区消耗更多的资源,那么消耗资源少的地区相对其他地区便具有绝对优势。因此,各地区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生产出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从而提高其产品的专业生产水平,最终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每个地区都以绝对优势生产自己的产品,然后相互交换自己需要的产品,逐渐产生了分工和国际贸易,通过交换获得利益。绝对优势理论深刻说明了在生产中,科学分工和提升专业化水平对提升生产效率的重要性,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对那些较其他地区没有任何绝对优势产业的地区该如何发展生产,便不能给出相对合理的解释。
(2)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以亚当·斯密(Adam Smit)的绝对优势理论为基础,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创立了比较优势理论。他认为,生产要素不可能在地区之间自由流动和转移,因此地区分工和贸易不应建立在绝对成本的基础上,而应建立在比较成本的基础上。李嘉图提出,在自由贸易的情况下,每个地区都会将本地的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转化为当地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最具优势的产品,然后通过贸易互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快速发展经济。
........................
第3章 哈尔滨新区基础条件分析 -------------------------- 13
3.1 设立背景与概况 -------------------------- 13
3.2 哈尔滨新区PEST分析 ------------------------- 14
第4章 哈尔滨新区与发达地区国家级新区比较分析 ----------------------- 21
4.1 发达地区国家级新区先进经验分析 --------------------------- 21
4.1.1 上海浦东新区 --------------------------- 21
4.1.2 天津滨海新区 -------------------------- 21
第5章 哈尔滨新区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 24
5.1 激活产业发展动能优势 ----------------------- 24
5.2 提高财税金融扶持力度 ------------------------- 24
第5章 哈尔滨新区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5.1 激活产业发展动能优势
(1)加快形成特色产业集群。依靠优势产业发展现代工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抓住松北科技新城打造千亿产业集群的契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制造、5G、物联网、大数据等领域对俄合作,打造基于大数据处理和云存储的技术平台,提升云计算设备制造企业和服务提供商的引进支持力度,在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产业基地建设上发力。注重高端绿色食品工业发展,加大与省内其他地区农产品合作,延长大豆加工业、肉类食品工业、饮料制品业等领域的产业链条,加快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优势品牌。
(2)促进产业政策有效实施。将增强国有经济和国有控股企业的创新能力、社会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作为重点,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和民营企业,健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制度,加快新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加快项目审批时效,简化审批项目,推动产业政策“落地生根”。充分发挥产业优势,推进冰雪经济、生物经济、数字经济发展,大力推进新区特色产业集群建设,逐步形成配套齐全、覆盖面广、档次高、效益好的特色产业体系。
(3)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借鉴上海浦东新区先进经验,加大力度进行市场研发工作,扩大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提高利用财税政策对产品研发过程中涉及创新的相关环节的补贴奖励力度,助推企业建设集设计、研发、生产于一体的创新生态链。强化与驻哈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全过程合作,加快企业研发成果市场化步伐。在新区建立专门从事产权保护的机构,为企业提供服务,将自主知识产权成果设置为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税收优惠、争取专项资金的附加条件,帮助企业和科研人员强化产权保护意识。


MBA论文怎么写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本文全面回顾并简要评析了学界关于国家级新区研究的理论成果,综合运用了文献研究法、实地调研法和系统分析法,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对哈尔滨新区现状进行剖析,对上海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先进经验进行探讨并展开了相应的理论思考,指出了哈尔滨新区的现存问题。研究的发现和结论如下:
一、哈尔滨新区是全国唯一的以对俄合作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具有地理区位、技术创新等竞争优势。但相比上海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等发展较成熟的新区,哈尔滨新区在产业发展、财税金融、人才吸引和对外开放等方面基础仍然薄弱,要清醒认识到新区的建设和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二、加快建设哈尔滨新区对引爆哈尔滨市经济增长,带动黑龙江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引领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具有重要现实和指导意义。新区利用资源禀赋带来的优势同时,还应顺应区域发展的阶段特点与现实规律,在自身的改革探索中要敢于先行先试,更要充分借鉴和吸收其他地区发展的有益经验。
三、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形成的,并不具有普遍适用性。在学习借鉴其他地区的经验前,我们应该对自身有着全面的认识,在全面系统研究过后再加以借鉴。同时,不能简单地认为一种发展模式就一定比另一种优越,只有适合自身长远发展的模式是最好的。
国家级新区的研究无论在理论体系还是实践探索上都有待进一步挖掘。随着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这个过程会充满各种挑战,更需要进行长期的知识积累和不断的研究探索。受本人能力和掌握资料的不足所限,本文只是对该问题的一个初步探讨,仍有许多有待改进的地方,这正是有待进一步研究探索的方向。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