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环境与上海市初中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关系思考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33139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体育论文,笔者认为完善对青少年学校、家庭、社区日常所处三大空间的环境建设,吸引和引导青少年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培养其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提高其参与体育锻炼的坚持性,从而进一步提高其锻炼总量。
1前言
1.1选题依据
1.1.1新冠肺炎疫情掀起的体育锻炼热潮


体育论文怎么写

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让全民再次将焦点聚集在“关注身体健康”上,同时也掀起了新一波的居家锻炼热潮[1]。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大力推广居家科学健身方法的通知》,号召全民积极参与居家健身、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此外,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中小学延期开学期间“停课不停学”有关工作安排的通知》对学校教师线上教学工作也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并鼓励学生锻炼身体,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全面发展[2]。由此可见,疫情所造成的人们对身体健康的向往和需求以及国家在疫情期间对体育健身的宣传,很大程度上强化了人们对于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同时推动了人们积极参与体育锻炼行为的发生。随着疫情发展步入后疫情时代,工人复工、学生复学,生活逐步恢复到疫情前的状态,人们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也逐渐淡化,部分锻炼者会减少甚至停止锻炼行为。初中学段作为青少年成长周期中的一个特殊时期,既上承了高中,又下接了小学,是青少年生长发育的高峰期,如果能在此阶段为他们的体质健康打下牢固基础,会对其终身健康都起着重要作用[3]。因此,本研究对如何在后疫情时代继续保持和强化初中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促使其将强化的体育意识转化为锻炼行为有着重要意义。
1.1.2中小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实际状况不容乐观
在十九大报告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对于民族的希望以及国家的未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4]。已有诸多研究证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降低儿童青少年肥胖以及心血管疾病的风险[5],提高学业成绩[6]、改善心理健康水平和提高社会适应性[7]、促进身体自尊和自信心的提升[8]。2018年学生体质健康的结果显示,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得到了改善,但是学生的肥胖和近视问题仍旧十分严峻,其中小学学段的近视率随着年级的升高从15.7%(一年级)增长到59.0%(六年级)。初中学段近视率随着年级的升高从64.9%(初一年级)增长到77.0%(初三年级),儿童青少年普遍缺乏良好的锻炼行为和体育意识[9]。
...........................
1.2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研究目的
目前国内外多数研究都是集中在某一个环境方面的具体研究,比如建成环境、家庭环境或学校环境与青少年锻炼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缺少将体育环境整合起来考察与青少年锻炼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基于此,笔者将从学校、家庭以及社区这三个青少年长期所处的日常生活空间着手。目的在于了解上海市初中生锻炼行为的基本情况以及体育环境建设的状况,探究锻炼行为各维度间与学校、家庭、社区体育环境各维度间的关系,厘清体育环境与锻炼行为间的内部影响机制,验证观念架构模型。
1.2.2研究意义
1.2.2.1理论意义
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角度出发,对体育环境进行一个较为完整的考察,有利于构建相对全面的体育环境指标体系。将体育环境与青少年锻炼行为相结合,探究体育环境与青少年锻炼行为之间的关系并建构体育环境-锻炼坚持性-锻炼总量的中介模型,可以完善和丰富青少年锻炼行为的相关研究和理论。
1.2.2.2实践意义
了解上海市初中生锻炼行为以及体育环境现状,从学校、家庭、社区的角度考察体育环境与锻炼行为之间的关系,有利于进行针对性的体育环境优化建设,促进青少年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同时还可以为国家制定青少年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
2国内外研究现状
2.1相关概念界定
2.1.1体育环境
国内与体育环境相关的系统性研究,最早来自于熊茂湘的“系统构建体育环境初探”一文[1],提出要系统构建体育环境,并从自然和社会两个方面对体育环境进行划分。熊茂湘[2]认为,体育环境囊括了与体育相关的所有外部要素,是影响其生存并使其得以发展的自然和社会条件以及二者之间所产生的联系。后续学者大多都是在此基础上对体育环境的概念进行界定,但并未形成统一的说法,如黄正宪[3]等人将体育环境定义为“会对体育活动产生影响的所有因素,包括运动场地设施、体育运动器材、体育场所周边的绿化等物质因素,以及相关政策、宣传、体育组织等非物质因素。”宋杰[4]等人将体育环境定义为“会对体育产生直接或间接正、负影响的、并能与体育产生密切联系的各种因素总和。”依据划分标准的不同,体育环境的分类方式也不同,常见的可分为内环境与外环境(以影响方式划分);体育自然环境与体育社会环境(以成因划分);硬环境与软环境(以性质划分),通常学者都是结合自身研究内容,将体育环境进行划分[5]。
综上,笔者将体育环境定义为“在学校、家庭、社区这三大空间中,会对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行为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种因素总和”。
2.1.2体育锻炼行为
体育锻炼行为也被称为体育锻炼、锻炼行为、身体锻炼等。国内外关于“锻炼行为”并未形成统一的概念,由于学界对这一概念的表达有所差异,导致锻炼行为的定义也有所不同。
《体育科学词典》[6]将体育锻炼定义为:“个体通过运用各种锻炼手段,来达到增强体质、促进身体健康、丰富物质文化生活的身体活动”。王泽珊[7]对锻炼行为的定义基本与《体育科学词典》的界定相一致,侧重于体现体育锻炼行为的多种目的。
............................
2.2指标测量
2.2.1体育环境的测量
国内外关于体育环境测量方面的研究并不多,但基本都是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且并未形成一致公认的问卷或量表,大多都是学者结合自身研究的需要而进行修订或者编制。
“活力健康儿童全球联盟”(AHKGA)作为代表性的国际社会组织之一,从家庭、学校、社区三个方面对儿童青少年所处的体育环境进行问卷调查,其中家庭体育环境包括父母提供孩子参与体育锻炼的机会、父母是否也会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父母能否在孩子参加体育锻炼时提供陪伴以及父母是否会经常鼓励孩子进行体育锻炼等4个方面;社区体育环境包括了社区体育设施配备情况、相关政策、组织、安全性以及儿童青少年每天在社区进行锻炼的时间5个方面;学校体育环境包括了体育设施、体育相关政策执行、体育师资情况、体育课以及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情况5个方面[8]。陈佩杰[9]等人在借鉴国际活力健康儿童全球联盟(AHKGA)的基础上,从制度环境、人际环境、学校、家庭以及社区体育环境5个方面对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环境进行评估。
李超[1]以社会生态学理论为基础,采用自编问卷对上海市部分中小学生休闲体力活动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并从学校体育设施情况、社区建成环境等方面考察环境因素对其的影响。代俊[2]等人基于社会生态学视角下,从个体、人际社区层面对青少年校外身体活动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该研究中体育环境主要是指社区环境包括了社区安全、社区设施以及活动三个维度共17个题项。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关于环境因素对儿童青少年锻炼行为影响方面的研究正逐渐采用GIS、GPS技术以及Acti Graph GT3X+等精密运动传感器作为测试工具对体育建成环境进行测量,其测量结果相比于问卷调查而言更为准确和直观[3]。
............................
3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9
3.1研究对象..........................................9
3.1.1研究对象...........................................9
3.1.2最小样本量的计算..............................9
4结果与分析.............................20
4.1人口统计学基本信息....................................20
4.2上海市初中生体育锻炼行为现状描述与特征分析..........................20
5结论与建议..................................37
5.1结论..............................37
5.2建议........................................37
4结果与分析
4.1人口统计学基本信息


体育论文参考

最终纳入本研究的样本基本情况如表4-1所示,共计纳入样本人数为1824人,其中男生1019人,占总人数的55.87%,女生805人,占总人数的44.13%,平均年龄为12.83±1.23岁。市区873人,占总人数的47.86%%,郊区951人,占总人数的52.14%,预初年级到初三年级样本所占的比例从19.41%到26.59%不等,男女比例分布以及区域分布较为均匀。
................................
5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5.1.1上海市初中生体育锻炼项目主要是以慢跑、篮球以及羽毛球为主。锻炼行为各维度在人口统计学上存在差异。其中,男生在锻炼总量和锻炼坚持性的得分上均高于女生得分,锻炼总量和锻炼坚持性得分随着年级的上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郊区在锻炼总量和锻炼坚持性上的得分均高于市区得分。
5.1.2上海市初中生体育环境各维度在人口统计学上存在差异。其中学校、家庭、社区体育环境指标的得分均是以女生高于男生,学校体育环境和家庭体育环境得分均是以初一年级最高、预初年级次之,初三年级随后,初二年级最低,社区体育环境得分随着年级的上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郊区在学校体育环境和家庭体育环境上的得分高于市区得分,市区社区体育环境得分高于郊区得分。
5.1.3“区域”、“性别”、“体育设施与活动空间”、“父母客观支持”、“学校体育制度环境”、“学校体育社会环境”以及“社区软环境”均会对上海市初中生锻炼坚持性产生正向影响。
5.1.4“区域”、“性别”、“体育设施与活动空间”、“父母主观支持”、“父母客观支持”、“学校体育制度环境”、“学校体育社会环境”以及“社区软环境”均会对上海市初中生锻炼总量产生正向影响。5.1.5体育环境可以直接影响锻炼总量,同时也可以通过锻炼坚持性间接影响锻炼总量,锻炼坚持性在体育环境与锻炼总量之间起到中介作用。
参考文献(各)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