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体育论文,本研究建立了我国青年空中技巧运动员CS评价办法(一级指标2项,二级指标7项,三级指标21项),并对指标测试结果进行了定量分析,回代检验结果及其在研究3中的应用证明了该评价办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该项目今后的科学化运动训练监控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参考。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空中技巧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1994年在挪威利勒哈摩尔奥运会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随着空中技巧专项技术动作的不断发展,运动员不断突破极限,如从2周台向3周台发起挑战,女子难度动作从2周台的bFF、bD FF、bF DF向3周台的bL FF、bLTF、bFFF和bL DFF发展,男子难度动作从bFFF、bLDFF、bFDFF向世界最高难度动作bD FFDF和bFDFDF发展。技术动作的重大改变使得运动员的转体速度越来越快,这不仅要具备高超的专项技术,还需要拥有出色的体能储备和快速的判断能力。
空中技巧场地(图1)由出发点、助滑坡、跳台、着陆坡和结束点构成,运动员穿着滑雪板以50-70公里/小时的速度滑向跳台,起跳后身体重心沿抛物线轨迹运动,人体在横轴做翻转运动的同时在纵轴做旋转运动。“稳、难、准、美”是空中技巧项目比赛的显著特征,在完整动作过程中追求高、飘、美相结合,技术动作的难度与美感是决定成绩的重要因素,对运动员的身体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体育论文怎么写
空中技巧专项动作与体操项目相似,但与体操、花样滑冰、蹦床等室内技巧类项目相比会受到更多的影响因素。例如,助滑阶段会受环境因素(风向、雪质)、场地因素和动作因素影响;起跳瞬间会受体位角度和出台初速度的影响;空中翻腾会受风向、腾空的高远度、空中动作质量和身体姿态的影响;落地关键阶段会受着陆坡雪质、下肢关节角度、下肢及核心区肌肉力量和落地体位角度等因素影响。这便需要运动员时刻关注环境的变化,以快速地做出判断并决策以何种技术动作应对,同时还需其具有优秀的身体控制能力对抗外界干扰因素。
.................................
1.2 选题依据
1.2.1 落地动作质量是决定空中技巧运动成绩的重要因素
根据国际雪联空中技巧裁判手册评分标准,空中成绩占竞技比赛总成绩的70%,落地成绩占裁判员给出总成绩中的30%,但落地动作的成功与否比空中动作更具有直观性,在追求难度的同时,落地稳定性也是动作质量的重要环节,是最终成绩的决定因素。
通过统计沈阳体育学院18名空中巧运动员2020~2021雪上训练跳次(表1)可以发现,bLT、bLF、bFF跳次较多,bFdF、bdFF跳次较少,运动员处于技术动作发展阶段,运动员的完全成功率、空中姿态成功率和着陆成功率与技术动作难度系数呈反比,完全成功率和着陆成功率整体不超过50%,空中姿态成功率高于着陆成功率,bFdF和bdFF着陆成功率仅为36%和38%,着陆成功率是导致完全成功率较低的主要原因。落地阶段动作质量是影响空中技巧运动成绩的重要因素,调研中发现着陆成功率低于空中姿态成功率,落地阶段是青年运动员的薄弱环节。
1.2.2 核心稳定性是构成空中技巧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项群理论的角度来讲,空中技巧项目属于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运动项目,这类项目对运动能力的要求具有一些共性特征,如视觉、听觉、触觉和本体感觉灵敏准确,平衡能力和稳定性出色,神经—肌肉协调能力强等,核心稳定性(Core Stability,CS)在该项群竞技能力中占有重要地位[6]。
一套完整的空中技巧技术动作包括助滑、起跳、空中翻腾和落地4个技术环节[1],CS在空中技巧各个专项技术阶段发挥着重要作用:(1)助滑时身体平衡控制能力,保证上台时的匀加速;(2)起跳瞬间发力的整合能力,身体的稳定控制能力;(3)完成空中翻转和转体动作时的加速能力和CS,以及对场地环境和起跳高度的时空感知觉能力;(4)落地瞬间下肢离心缓冲能力,以及身体对非稳定环境的控制和调整能力。此外,空中技巧项目受伤风险较高,CS对预防运动损伤具有重要作用[7]。
..................................
2 文献综述
2.1 核心稳定性研究的发展历程
许多学者从CS的概念以及对运动和康复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探讨,随着CS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使CS研究暴露出许多分歧,如CS的概念和测试方法不统一[9, 10],缺少CS测试评价“金标准”[11],关于运动表现受CS影响的研究结果不一致等[12, 13]。
CS概念起源于解剖学和生理学,早期主要用于康复训练领域。1963年,Holdsworth[14]从解剖学的角度提出了脊柱稳定的“二柱理论”(two column),将椎体、椎间盘、前纵韧带、后纵韧带定义为前柱,在传递重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后柱包括椎弓根、椎板、横突、小关节突、黄韧带,发挥着重要的稳定作用。
1983年,Denis[15]在“二柱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三柱理论”,强调韧带对脊柱稳定的重要作用。前柱包括前纵韧带、椎体的前1/2、椎间盘的前部;中柱包括后纵韧带、椎体的后1/2、椎间盘的后部;后柱包括椎弓、黄韧带、椎间小关节和棘间韧带。由于“三柱理论”较为合理,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被广泛接受与应用。
1985年,Panjabi提出脊柱稳定性概念(Spinal Stability),1992年提出“三亚系模型”理论[3]。当人体受伤时,3个子系统之间相互代偿,从而使人体核心区保持相对稳定。
2006年,Kibler[16]首次将CS引入竞技体育领域,并指出核心肌群包括附着于躯干和骨盆上的肌肉,能够保持脊柱和骨盆稳定,在运动中可以帮助躯干向四肢产生和传递能量。2007年,陈小平、黎涌明首次将CS概念引入我国[17],认为CS的主要功能是提高骨盆和躯干在运动过程中的稳定姿态,为四肢创造稳定支点,促进人体协调,促使力量的产生、传递和控制达到最大化。
2012年,韩春远、王卫星等提出CS的“四亚系模型”理论[18],认为CS概念是指人体核心区肌群产生、传递能量和保持身体姿势与重心的能力,通过神经、肌肉、骨骼和呼吸4个子系统协调配合,控制脊柱和骨盆稳定,为四肢力量在运动链上的传递创造条件,将不同关节肌群的收缩力量有效整合起来,形成符合专项力学规律的肌肉“运动链”。
............................
2.2 核心稳定性相关概念厘定
2.2.1 核心稳定性概念
Kibler是将CS概念引入竞技体育的第一人,其定义为控制躯干姿势和平衡的能力,即在完整的运动链中,核心区运动速度和力量的产生、传递和控制达到最佳水平,并以最高效率将能量传递至四肢末端的能力[16]。陈小平将CS定义为,在运动中控制骨盆和躯干部位肌肉的稳定姿态,为上下肢运动创造支点,并协调上下肢的发力,使力量的产生、传递和控制达到最佳化的能力[17]。
CS常与核心力量产生概念混淆,因此有必要厘清二者关系。Kibler[16]认为CS是力量、耐力、柔韧、灵敏、协调等身体能力的协同表现。黎涌明[9]等指出CS是为人体重心稳定和重心位移提供支持的能力,而核心力量则是传递上下肢力量的能力。Reed[19]等认为核心力量是指通过核心肌群收缩产生和保持力量的能力,CS是指在完成某一动作或对抗干扰因素时保持躯干稳定的能力。
由此可见,核心力量是影响CS的重要因素之一。闫红光[20]等对空中技巧运动员进行30°/s、180°/s躯干的屈伸和30°/s的躯干扭转力量的等动肌力测试,并采集了5种姿态下的静态平衡数据,研究发现运动员的平衡能力与躯干屈伸和扭转肌力相关。躯干的屈伸扭转肌力越强,身体的静态平衡能力越好,运动员越有可能获得良好的落地稳定性。核心力量训练使运动员拥有良好的核心区肌肉控制能力,帮助运动员完成各种身体扭转、翻腾等高难度动作[21]。
郭梁[22]等选择躯干等长肌力、躯干伸肌耐力、躯干屈伸活动范围、优势侧单腿平衡和优势侧单腿跳5类测试项目,反映CS的力量、耐力、柔韧性、平衡能力和功能性,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躯干屈伸活动范围和优势侧单腿跳是预测躯干等长肌力的有效指标。
..............................
3 研究1 我国青年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运动员核心稳定性评价办法的建立 .... 27
3.1 研究目的 ..................... 27
3.2 研究方法 ......................... 27
4 研究2 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运动员核心稳定性训练方法和基本特征研究 .... 65
4.1 研究目的 ......................... 65
4.2 实验方案 ........................ 65
5 研究3 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自由式空中技巧运动员落地关键阶段运动特征影响的研究 ........................... 90
5.1 研究目的 ................................ 90
5.2 研究方法 .............................. 90
5 研究3 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自由式空中技巧运动员落地关键阶段运动特征影响的研究
5.2 研究方法
5.2.1 测试法
CS测试指标同研究1。本研究通过实验室模拟研究落地关键阶段运动特征,测试仪器、实验设计和实验过程参考了我国学者娄彦涛对空中技巧运动员落地缓冲的生物力学的研究,落地关键阶段运动特征包括落地时间、力变化梯度波动、标准化力值、压力中心、各个关节角度变化等[8]。
2021年10月~12月,在沈阳体育学院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项目技术诊断与技能评定重点实验室(图43),采用瑞士Kistler测力台采样频率1000Hz和美国Vicon Motion System动作捕捉系统采样频率100Hz。测试时,受试者身体共放置43个Marker点(图44),使用专门双面胶固定在皮肤表面。Marker点的放置位置分别为:头部、第7颈椎、第10胸椎、胸骨柄上端、剑突、右侧肩胛骨、肩峰、大臂、肘关节内侧、肘关节外侧、前臂、腕关节内侧、腕关节外侧、第3掌骨末端、髂前上棘、髂后上棘、大腿、膝关节外侧、小腿、踝关节内侧、踝关节外侧、第2跖骨远端、足跟。为了降低实验误差,本研究使用了相同品牌和型号的运动鞋(图45),仅尺码存在差异。
体育论文参考
..........................
6 全文总结
6.1 研究结论
(1)本研究建立了我国青年空中技巧运动员CS评价办法(一级指标2项,二级指标7项,三级指标21项),并对指标测试结果进行了定量分析,回代检验结果及其在研究3中的应用证明了该评价办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该项目今后的科学化运动训练监控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参考。
(2)采用统计学快速聚类分析将37个CST动作分为前侧链、螺旋链和后侧链3类,通过平面直角坐标系图形面积算法计算出各种CST动作对核心肌群的总刺激强度,教练员和运动员可以根据图形面积值或平面直角坐标图选择相应的练习动作,提高空中技巧运动员CST的针对性。教练员在制定空中技巧运动员CST计划时应遵循以下基本特征:强调非稳定和非对称状态下的CST、CST与专项技术紧密联系、合理安排CST负荷。
(3)8周CST对青年空中技巧运动员的身体形态无显著性影响。在运动素质方面,CST对核心肌群力量、耐力、平衡以及下肢爆发力具有显著影响。在落地关键阶段运动特征方面,CST可以缩小落地时竖直方向力变化梯度波动,降低各方向压力中心位移,提高人体重心稳定性和单位时间内的冲击载荷变化率。减少最大力时髋膝关节变化幅度,提高下肢和躯干刚度,使躯干以较为直立的姿势完成落地缓冲,从而减小落地后翻转惯量,有利于空中技巧运动员落地稳定性的提高。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