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1.1研究的背景和必要性1.1.1城市社会变迁对现行学校作息制度提出新的挑战
我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社会文明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中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o
2011年是我国城市化发展史上最有意义的一年,全国城镇人日占总人日的比重首次超过50%,意味着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也首次超过50%0"跟随着社会卞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城市流动人日速度加快,人们对于生活的需要也开始出现新的改变,人们对健康有了新的认识,在注重身体健康的同时,更加关注心理方面的完美状态。我国城市儿童多为独生子女,由于受“应试教育”影响,学习时间延长、每天睡眠不充足以及父母对孩子的过渡溺爱,加之城市相对活动空间缩小,造成城市小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机会减少,影响身体素质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也对现行学校作息制度提出了新的挑战,合理的学校作息制度才是现代学校办学的基本要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广大青少年学生拥有一副健康体魄,不仅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更是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重要前提。”马由此可见,青少年的健康问题一直都受到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并将此问题提升到了与整个民族国家命运相关的地位来看待。我国先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六次(1979年一1985年一1991年一1995年一2000年一2010年)大规模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采用科学指标对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进行测试与评价,为我国学生身体健康发展打下良好基础。2010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城市小学生的营养状况得到良好改善,身高、体重比以往有所增长,身体素质方面(肺活量、柔韧、耐力等)出现下降趋势。”岛国民体质监测公报显示:“城市小学生的视力不良检出率小学生为32.5%,有60%左右的小学生超重及肥胖检出率有所上升,导致在校园单出现的“豆芽菜”反之被越来越多的‘小眼镜’和‘小胖墩’取代。”压
导致中小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非常复杂,促使其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之一。小学生活动时间最长的场所是学校,作为国民教育的基础,学校更应该顺着社会的发展,根据现代化城市的发展来制定出更符合学生自身的作息制度,通过制定合理的作息制度来促进学校的发展,保障小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这对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1.1.2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探索学校作息制定提供了机遇
《关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意见》单面规定:“小学生低年级不留家庭作业,高年级学生家庭作业时间不得超过一小时。课余时间和节假日期间的时间均由学生自卞支配,千日可学校或教师都不得私自占用。”万《体育运动国际宪章》明文规定:“参加体育运动是所有人都拥有的基本权利”。基础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对于保障青少年的运动权和对国民的健康、对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幸福都至关重要,世界发达国都对中小学的体育课程的改革,同样保持高度的关注和重视。”马我国于01949年一1952年)、01953年一1957年)、
(1958年一1965年)、(1966年一1976年)、(1977年一1985年)、(1986年一1991年)、(1992年一2000年)分别进行了七次全国课程改革,每一次改革对于学校体育来说都是巨大的改变。新课改提出:“学校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可以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选择多种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置换教学大纲内容。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教学的延续和补充,是提高学生体质体能、体育意识、体育素养、体育兴趣及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第一课堂,在学校体育中占据了一定的地位,是学校教育广泛开展的重要阵地。在我国,青少年体育课外活动时间安排一直都受到国家领导人的重视,1951年7月,政务院在《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中明文规定:“学生每日在校除i1
:'常体育课及晨操或课间活动外,体育娱乐活动时间应以1小时至1小时半为原则。”教育部于1982年重申《关于保证中小学生每天有1小时体育活动的通知》。2006年12月21日联合发文教体艺【2006]
6号文件,强调学校必须积极督促青少年儿童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严格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C
2010-2020年)》提出:学校要以人为本,大力增强学生体质。不仅要在保证学生足够睡眠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安排学生在校学习、生活与锻炼的时间,同时要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不断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在广大学生身上,卞要日的就是要通过课程改革,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规范学生在约束中积极投入到课外体育活动中去,提高学生身体素质,重点落实新《标准》文件要求。因此,研究学校作息制度对参与课外活动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郑旗.体育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
[2」郑旗,李吉慧.现代体育科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C5):177-179.
[3]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弓出版社,2010: 2058.
[4」郑旗,‘常乃军,李俊明.中西部地区城镇居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2007 (1> 16:19.
[5]汝信,陆学艺,李培林.社会蓝皮}弓:2012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6.
[6] 2010国民体质监测公报http://sblunwen.com/xxtylw/.
[7]耿培新.新颁布的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与iu大纲的比较「J}.中国学校体育,2001(5)12:15.
[8][美]约翰"E丘伯,泰力·M著.政治、市场和学校「M].蒋衡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
[9]陈建新.我国现代学校制度变迁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1.
[10」蔡玉军,魏磊,朱昆.上海市小学生非上学时间体育活动行为时空规律研究「J}.体育科学,2011(6) 59:66.
城市学校作息制度对小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影响
摘要 3-4
Abstract 4-6
1 引言 9-13
1.1 研究的背景和必要性 9-12
1.1.1 城市社会变迁对现行学校作息制度提出新的挑战 9-10
1.1.2 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探索学校作息制定提供了机遇 10-11
1.1.3 青少年身心健康对学校作息制度提出新的要求 11-12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3
1.2.1 研究的目的 12
1.2.2 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2-13
2 文献综述 13-21
2.1 学校作息制度及其属性 13-14
2.1.1 作息制度解析 13
2.1.2 学校作息制度 13-14
2.1.3 学校作息制度属性分类 14
2.2 学校作息制度与课外体育活动相关研究的述评 14-19
2.2.1 基于“时间理论”的应用启示 14-15
2.2.2 基于“作息制度功能”的应用启示 15-16
2.2.3 学校作息制度与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之间的影响研究 16-19
2.3 已有研究不足及本研究思路 19-21
3 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 21-27
3.1 研究对象的确定 21-22
3.2 研究方法 22-25
3.2.1 文献资料法 22-23
3.2.2 调查法 23-24
3.2.3 比较分析法 24
3.2.4 数理统计法 24-25
3.3 本文研究步骤与技术路线 25-27
4 研究结果与分析讨论 27-61
4.1 学校作息制度与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安排的特征分析 27-42
4.1.1 学校“作息时间”制定的理论基础 27-29
4.1.2 夏季城市小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时间的安排 29-36
4.1.3 冬季城市小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时间的安排 36-42
4.2 城市小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安排的时空特征 42-48
4.2.1 城市小学生“家校布局”的依据及现状 42-45
4.2.2 课间休息时间与体育锻炼 45-46
4.2.3 大课间体育锻炼 46-47
4.2.4 课外体育活动锻炼 47-48
4.3 城市小学作息制度与小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关联性分析 48-58
4.3.1 城市小学生对作息时间的满意度与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关联性分析 49-51
4.3.2 城市小学生对作息时间的满意度与体育锻炼的关联性分析 51-53
4.3.3 城市小学生对作息时间的满意度与余暇体育活动的关联性分析 53-56
4.3.4 家校距离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关联 56-58
4.4 影响城市小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作息制度因素 58-61
4.4.1 作息制度中余暇时间对课外体育活动的影响 58-59
4.4.2 学校作息制度是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不可忽略的因素 59-61
5 结论与建议 61-63
5.1 结论 61
5.2 建议 61-63
6 本研究的局限性 63-65
致谢 65-67
参考文献 67-71
附录 A 71-73
附录 B 73-75
您可能有体育硕士论文方面的购买需求,请到体育硕士论文频道选取http://sblunwen.com/sp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