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英语期刊论文,笔者认为有效教学是当今崇尚效率的社会价值取向在教育领域的映射和回应,大学英语教学目标需要由原来的以传递知识为主转变成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主,实现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大学英语有效学习。同时,大学英语教学需要把握高等教育发展新脉络、主动适应现代教育信息化技术新发展,一方面实现由表及里、由认知到实践的大学英语知识内化与建构,另一方面实现师生间、生生间的知识传递与共享,完成知识的外化以及思想智慧的共享,从而真正实现从有效教学到高效教学的迭代。
1 引言
一直以来,大学英语教学存在“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之争,前者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性,后者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性。其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其一是行为主义,主张研究行为,而不是研究意识,主张采用客观的实验方法,而不使用内省法。行为主义强调以教师为中心,其心理学基础是“刺激”,该研究的主要缺陷是对学习者的主体创造性重视不足;其二是认知主义,强调学习者必须经历储存及组织资料的认知过程,才能形成有效的知识结构,所以学习是一个感知的过程,学习是“顿悟”的结果,单纯依靠尝试以及纠正错误无法实现有效的语言习得。认知主义以认知心理学和转换生成语法为基础,尽管强调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但并未充分认识到学习主体的创造性;其三是建构主义,主张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同时在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之下,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取知识,而教师的知识传授只是起到辅助的作用。该理论以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明确了学习者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的地位,强调“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在“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不绝于耳的争论中,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已经走过了三十多年,其过程可谓一波三折,但其改革成果相当引人注目,诸多学者也对改革成果给予了充分的认可(王守仁,2013;张艳、张莉萍,2015)。当然,我们应该清醒地意识到,大学英语课程在服务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方面,尚存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成绩不小,问题不少,有进展,待突破”(李宇明,2010;刘贵芹,2012)。
首先,大学英语教学应该帮助学生“了解西方文明、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以批判性眼光看待西方文化及核心价值,熟悉中西方文化差异,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王守仁,2011)。在这一点上,我们仍然做得很不够。
其次,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费时低效”似乎已成痼疾,英语教育与英语教学相脱节,英语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相排斥。许多高校英语教师仍然固守传统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在教学理念、理论研究方面没有做到与时俱进,导致应试倾向明显、教材内容缺乏创新等(束定芳,2008;徐锦芬,2011)。
第三,教育部纲领性文件《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的制定和诞生正是我国大学英语面临着学分大规模压缩的危机和国家“双一流”建设挑战的关键时期。如何化解这一危机,迎接这一挑战,蔡基刚(2017: 6-10)提出了与《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有所不同的八项教学理念,并特别指出:“大学英语教学要培养学生置疑的思辨能力和严谨的科学能力。”这是否可以成为解决当前大学英语教学存在“低效”问题的“灵丹妙药”,仍然需要时间给出答案。
如何实现知识、能力、学科素养三者的完美结合?如何有效培养学生阅读、思考、表达这三大核心学习力?如何强化语言技能训练的产出性、英语知识传授的专业性和跨文化能力的人文性三重特征?蔡基刚(2017: 10)指出:“没有任何一个时期的大学英语比今天充满着更深刻的危机;没有任何一个时期的大学英语比今天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但也没有任何一个时期的大学英语比今天迎来更好的机遇。”如何迎接挑战,如何抓住机遇,我们认为需要在教学理念上实现四个“转向”:现代教育观到后现代教育观的转向;现代知识观到后现代知识观的转向;基础范式到内容范式教学观的转向;英语综合技能到核心学习力培养目标的转向。
2 现代教育观到后现代教育观的转向
现代教育观认为,教师闻道在先,术业有专攻,拥有知识和身份的双重权威。教师也曾被推到“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高度,教师因其传道、授业、解惑这一神圣职责而备受尊崇。一直以来,“听老师的话”成为很多家长教育孩子的口头禅。与此相对应的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活动往往是单向的独白式,是教师到学生的简单线性序列。大学英语教学亦是如此,尽管“一言堂”和“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饱受诟病,但是由于大学英语的教学班级人数一般都在 50 人以上,以学生为中心的交际教学法很难付诸实施。于是乎,小组讨论、头脑风暴等“假互动”的教学方式大行其道,因为“话语权”始终掌握在教师手上,最后同学们听到的,仍然是教师的“总结陈词”,看似热闹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大学英语课堂实际效果还不如“满堂灌”。要改变这一现状,首先要改变的是教师的教育观念。
随着具备开放、共享、交互、协作四大特征的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教育的价值取向和发展路径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知识信息化、信息技术化、技术工具化、工具智能化已然是不可逆转的发展方向,由此知识化生存转向信息化生存和智慧化生存,同时带来四个方面的变化:
首先,知识权威性的弱化。大学英语教师基于自身体验和广博阅读而获取的有关英语语言与文化知识,在信息化时代已经无法筑起权威的堡垒。挑战与质疑知识权威,在当今大学校园已然司空见惯,大学生更习惯于借助网络引擎搜索了解知识、求证真伪,而不是向老师求教。世界是多元的,时代呼唤批判性思维和多面思维,“质疑老师的观点”,曾经被视为离经叛道之举,而今却屡受追捧。具备分析与比较、抽象与概括、批判与创新能力,这是这个时代对大学生思维品质这一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
其次,经验间接性的强化。大学英语教师通常承担大量的“重复课”,也就是教授不同班级相同的大学英语课程,对教材烂熟于心,教学经验也极其丰富,在上个世纪末以及本世纪初,经验越丰富的大学英语教师越受追捧,但是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以往需要依靠时间积累的经验可以通过网络间接获取,经验可以分享和共享,别人的经验可以间接成为你的经验,以往需要依靠身体力行亲身体验的实践过程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可以足不出户轻松完成。
第三,学生自主性的提升。不管是在及时且丰富的英语语言环境下的“静态”网络自主学习,还是在实时或非实时的开放式交流环境下的“动态”网络自主学习,也不管是借助 PC 端的网络平台还是使用移动端的 APP 开展自主学习活动,当今时代的大学生都能应用自如。
英语期刊论文参考
3 英语综合技能到核心学习力培养目标的转向
大学英语“任何一门课程必须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只有针对并最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需求,课程才能有效”(蔡基刚,2014: 1)。大学生的需求是多元的,学习英语的目的也不尽相同,希望达成的目标也全然不同,于是我们就把大学英语课程目标锁定在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技能上,希望通过面面俱到的语言技能训练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而结果呢?大学英语经过多轮改革,教学的软硬条件都提升了不少,但是学生的语言能力并未获得明显提升。究其原因,我们还是没有能够很好地理解先哲老子说过的一句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毕竟“提高语言技能只是外语教学的结果之一,认知发展和对现实世界深刻的理解才是最终目标”(程晓堂、岳颖,2011: 56)。
大学的使命在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自由创新能力(蔡基刚,2014)。当今大学教育过分强调与市场经济接轨,过分注重工具理性,价值理性被严重低估与忽视,在经世致用思维和实用主义思潮的冲击下,人被“物化”似乎已是不争的事实。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对于词汇要求是掌握 4500 词左右,阅读速度要求是每分钟100 词。但是根据国内外专家的研究,中国大学生需要有 8000-10000 词的词汇量才能达到顺利阅读外报外刊的要求,阅读速度至少必须达到每分钟 230-250 词(Diller,1978;李荫华,1995;De Leeuw, 1965)。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衡量学习者词汇掌握程度,“重复率”和“接触量”是两个经常被提及的指标,简言之,语言学习成功的关键是需要通过海量阅读实现与语言的“亲密接触”。阅读是我们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来源,通过大量阅读不仅可以扩大词汇量,而且能够形成语篇意识,开阔视野,丰富语感,从而提升综合英语语言应用能力。
英语期刊论文怎么写
4 结语
世界上高等教育发展的最新理念是“学生中心”,我们国家教育部也提出“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基本理念(《世界教育信息》编辑部,2018: 3)。语言学习是一种发展认知能力、注重情感体验的社会化活动,我们心之所向的大学英语课堂应该就是这种充满民主与平等对话的互动式课堂(巴赫金,1988)。让学生从传统的“语言学习的接受者”转变成“语言的使用者”,这几乎成为大学英语界的共识。但是大学英语教学始终无法真正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大学英语教学“费时低效”积弊甚深,沉疴已久,实施大学英语有效教学改革,需要在教学理念上实现四个“目标转向”,而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学校、教师、学生、资源提供商等多方参与,“以主体间对话为基础构建崭新的多元教学模式,促进作为教学主体的师生在理解中学习、在对话中巩固,在实践中提高,从而营造出开放、和谐、创造、发展的大学英语教学新面貌”(陈宋洪、林元龙,2014: 18)。有效教学是当今崇尚效率的社会价值取向在教育领域的映射和回应,大学英语教学目标需要由原来的以传递知识为主转变成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主,实现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大学英语有效学习。同时,大学英语教学需要把握高等教育发展新脉络、主动适应现代教育信息化技术新发展,一方面实现由表及里、由认知到实践的大学英语知识内化与建构,另一方面实现师生间、生生间的知识传递与共享,完成知识的外化以及思想智慧的共享,从而真正实现从有效教学到高效教学的迭代。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