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博士论文怎么写[优选范文]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994 日期:2023-06-27 来源:论文网

艺术教育博士论文怎么写?本文根据热门论文范例数据,为大家列举了3篇艺术教育博士论文范文,可以多参考学习,希望对你的论文写作有帮助。

艺术教育博士论文范文参考一:“技”与“艺”的转捩—20世纪中国高等书法艺术教育发展状态研究

作为国粹的中国书法,在传承过程中,从一开始就伴随中华民族文化教育的发展而不断演绎出不同的时代迹象。本论文就20世纪高等书法教育发展状态进行了一次深入的梳理和探究。围绕高等书法艺术教育的形成与发展,依托史学、美学、书学以及20世纪高等艺术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相关文献资料,针对书法的“技术”与“艺术”问题,以及高等书法艺术教育的存在与发展问题,逐一地进行阐论与探讨,重点在高等艺术教育的形成和发展状态上。从研究方法上看,注重文献检索和现象分析相结合,理论总结与观点提炼相呼应,遵循书法在20世纪的发展脉络,探寻书法在功能性转捩过程中的发展状态。在铺陈中,强化书法的问题意识;在论述中,探寻书法的艺术发展优势。以点带面,以小见大,力求清晰合理地分析高等书法艺术教育在“技”与“艺”传承与发展变化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对当代高等书法艺术教育而言,有着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从论述内容上看,本论文主要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晚清时期传统的书写教育——‘技’的传承”,主要讲述晚清时期的书法教育状况,通过文献梳理,回顾书法教育在历史延续和发展过程中的脉络。第二章“民国时期传统的书法教育——‘技’的传承与‘艺’的萌芽”,民国时期传统的书法教育状况为内容,从书法艺术的美学层面,加以思辨和阐论。并列举了有代表性的学者,从而引发对书法艺术多角度的探讨。第三章“新中国后成立后的高等书法艺术教育——‘艺’的转捩”,是本论文的重点,主要阐述高等书法艺术教育在最初形成时期的存在和发展状态,并列举历史人物在高等书法艺术教育确立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第四章“新时期高等书法教育的转机与完善”,是本论文的核心部分,主要从高等书法艺术教育的转机、构建和完善几个部分逐一论述,并在论述过程中逐渐展开,提出相应的观点。第五章“高等书法艺术教育在‘技’与‘艺’转捩过程中的互动与互补关系”,主要通过对“技”与“艺”内在关系的深入分析,获得有价值的研究结论。书法艺术在20世纪“技”与“艺”功能性转捩过程中,是基于历史发展状况的一种必然趋势,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更加清晰地洞察书法艺术在发展规律上的脉络趋势,并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本课题研究的缘起及意义

二、研究状况及文献综述

三、研究目标及所要解决的问题

第一章 晚清时期传统的书写教育——“技”的传承

第一节“废科举,兴新学”体制下书法写字教育的实施

一、新兴学堂中书法写字课程的设置

二、教育体制变革中的书法教育状态

第二节“废科举,兴新学”对书法教育的潜在影响

第二章 民国时期传统的书法教育——“技”的传承与“艺”的萌芽

第一节 以技能训练为目标的高等学堂书法(写字)教育

一、民国时期初等学堂书法教育的状况

二、民国时期高等学堂书法教育的状况

第二节“书法是艺术”的美学理论研究萌芽

一、蔡元培美育思想对书法教育的启示

二、朱光潜美学思想对书法教育的启示

三、宗白华美学思想对书法教育的启示

四、邓以蛰美学思想对书法教育的启示

第三章 新中国后成立后的高等书法艺术教育——“艺”的转捩

第一节 高等书法专业教育的确立

一、书法的式微态势分析

二、书法的“艺术性”思辨

三、书法的功能性转变

四、高等书法专业教育的确立

第二节 转捩中的高等书法专业教育

一、一种基于传承危机的明智选择

二、魅力依存与价值缺位

三、艰难的起步

第三节 名家大师在新中国书法艺术转捩中的历史作用

一、沈尹默在书法艺术转捩中的作用

二、潘天寿与20世纪高等书法艺术教育

三、陆维钊对高等书法艺术教育的贡献及其影响

四、沙孟海对高等书法艺术教育的推动作用

第四章 新时期高等书法教育的转机与完善

第一节 高等书法艺术教育的转机

一、命运多舛与生机重现

二、学脉延续与功能转变

三、发展条件与趋势转捩

四、抓住机遇与绝学续脉

第二节 高等书法艺术教育专业化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一、艺术教育立足点的确立

二、课程体系的构建

三、高等书法艺术教育的定位及其学历层次教学的完善

第五章 高等书法艺术教育在“技”与“艺”转捩中的互动与互补关系

第一节 高等书法艺术教育在“技”与“艺”转捩中的互动关系

一、高等书法艺术教育中“技”与“艺”的审美意识互动

二、高等书法艺术教育中“技”的艺术性延伸

三、高等书法艺术教育中“艺”的技术性再造

第二节 高等书法艺术教育在“技”“艺”转捩中的互补关系

一、高等书法艺术教育中“技”与“艺”的通变互补态势

二、高等书法艺术教育中“技”与“艺”的观念互补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1]躁动的青春[M].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李浩泉, 2014

[2]中国现代设计教育发展历程研究[M]. 东南大学出版社 , 袁熙旸, 2014

[3]礼记[M]. 长春出版社 , 于涌, 2013

[4]艺境[M]. 商务印书馆 , 宗白华, 2011

[5]中国美院外传[M]. 浙江人民出版社 , 赵健雄, 2011

[6]中国书法艺术学[M]. 学林出版社 , 白鹤, 2010

[7]2010杭州国际高等书法教育论坛论文集[M].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 祝遂之, 2010

[8]中国古代书法教育研究[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向彬, 2009

[9]新中国书法60年[M]. 河北美术出版社 , 李一, 2009

[10]中国书法美学思想史[M]. 河南美术出版社 , 陈方既, 2009


艺术教育博士论文怎么写

艺术教育博士论文模板范例二:陶行知艺术教育实践的探索

本论文通过对陶行知艺术教育思想的形成过程以及他的艺术教育实践进行梳理,主要探索与分析陶行知的艺术教育实践对现今艺术教育推广的可以借鉴的经验教训。本论文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绪论,主要叙述研究的初衷、创新点、切入点,并阐明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二章主要叙述陶行知艺术教育思维的形成过程。陶行知的研究者们把他的教育思想划分为7个阶段。在本章中,我把这7个阶段中他的艺术教育思维从其教育理论中抽离出来分别进行论述。第三章育才学校的艺术教育实践是陶行知艺术教育实践的重点时期。通过对当时育才学校开设艺术特修课和组织生活教育中的艺术实践活动的阐述,我试图在本章中描绘出陶行知艺术教育实践的全景。第四章育才的创造月是论文的核心部分,也是陶行知艺术教育实践的重要时刻,在这个阶段陶行知试图用创造月的形式鼓励育才学校的师生们尝试将艺术教育与普及教育更有机地结合起来。而本章第三节创造月的意义则主要探讨艺术教育与普及教育实践相结合会给陶行知的育才学校带来哪些变化以及对于普及教育来说,艺术教育的介入如何改变学生学习的状态。第五章作为总结部分,将通过分析陶行知的艺术教育实践为何没有在他去世后继续由他的学生们发扬光大,反思他在实践过程中的不足,并结合如今市教委提出的艺术教育进课堂的举措,进而思考在如今的中小学中推进艺术教育需要注意的问题。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初衷

第二节 创新和切入点

一、切入点

二、创新性

第二章 陶行知艺术教育思维的形成过程

第一节 关注农村普及教育

第二节 打通“课堂”前后台的教科书

一、打通“课堂”前后台的千字课本

二、转换教师学生角色关系的小先生制

第三节 与戏剧碰撞,与艺术结缘

第四节 艺术化的小先生

第五节 艺术教育进课堂

第六节 小结

第三章 育才学校的艺术教育实践

第一节 育才学校的筹建

一、选址

二、学校构造

三、课程设计和师资

四、招生

第二节 艺术特修课

一、音乐组

二、戏剧组

三、绘画组

四、舞蹈组

第三节 创建艺术的氛围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育才的创造月

第一节 创造月

一、《化学之舞》晚会

二、育才在创造

第二节 鼓励创造——从创造月到创造年

第三节 创造月的价值

一、新的教学方式探索——主动与客动

二、平民教育中的隐藏逻辑——规范与自由

三、范式在艺术教育中的运用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关于陶行知艺术教育实践的反思

第一节 陶行知的消失

第二节 陶行知艺术教育实践的不足

第三节 中国未来的艺术教育之路思考

附录一 《化学之舞》剧本

附录二 《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

附录三 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之进行方针与计划

附录四 《歌曲合集》

附录五 小先生制全国普及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参与创作的实践

致谢

参考文献

[1]陶行知诗歌价值论析[J]. 钟玖英.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15(04)

[2]贺绿汀在抗战时期重庆育才学校音乐组的教学与管理探究[J]. 史咏青. 音乐创作. 2013(02)

[3]民国时期数学教育发展管窥[J]. 徐乃楠,刘鹏飞,耿鑫彪.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01)

[4]“创造力”与教育的大众化——对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社会学考察[J]. 刘畅.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6)

[5]陶行知普及乡村幼稚教育思想及启示[J]. 方玉芬.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11(04)

[6]陶行知育才学校艺术教育的特色探略[J]. 肖晓玛. 韶关学院学报. 2011(03)

[7]陶行知的诗歌理论和诗歌语言实践[J]. 冯军. 毕节学院学报. 2011(02)

[8]陶行知的教育公平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 王清,顾庆龙. 教育探索. 2010(05)

[9]我所知道的育才学校——纪念育才学校建校七十周年[J]. 陈秀云.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09(05)

[10]以音乐、戏剧教育大众——陶行知先生教育实践的一个重要侧面[J]. 戴问天. 歌剧. 2009(08)


艺术教育博士论文范文参考

艺术教育博士论文范文模板三:李瑞清的艺术世界 ——清末民初士人艺术与艺术教育的兴变

李瑞清是清末民初时期艺术发展中的重要人物,我们之所以做出这一判断基于两个理由。一方面是因为他在艺术教育和艺术创作上都取得了极高的个人成就;另一方面是因为在李瑞清身上反映出了清末民初之际艺术发展的主要问题,这其中包括艺术观念的转变、艺术教育的兴起、艺术与社会救亡、士人艺术的市场化演变、艺术的现代转型等。李瑞清自己不但是一个典型的士人,他还与陈三立、曾熙、沈曾植、胡思敬等人长期交往,形成了一个极有共性的士人群体,通过对李瑞清的个案研究也能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士人阶层在清末民初的普遍遭遇。不过目前学术界对于李瑞清的研究多集中于书法和艺术教育领域的单一视角,缺乏综合的研究,这无疑不利于还原李瑞清艺术的真实面目及对其做出客观的历史评价。对于李瑞清艺术世界的研究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部分:艺术、艺术教育与艺术家角色。从艺术学的角度来对李瑞清展开研究首先要从其艺术本体开始,李瑞清的艺术思想以"艺术伦理"与"笔墨自适"为两大基础,他以人品与学识作为艺术品评的基础,以自娱自适的内在追求作为自己的创作观。在艺术实践上,李瑞清遵循着士人艺术的传统,在诗书画印等主要艺术形式上都有所建树,尤其是他提出的"求篆于金,求分于石"、"南北宗"碑学理论与"北宗"碑派书法创作具有引领时代发展的高度。第二,李瑞清所创办的两江图画手工选科是中国近代高等艺术教育的先驱,其开启了中国高等艺术教育的发展道路,通过对图画手工选科学生及教学活动的研究,不但能够概括出李瑞清的艺术教育思想,同时也能为当代艺术教育的发展提供诸多启示。第三,纵观李瑞清的一生,他具有多重的社会角色,其中士人角色是最为核心的一种。受传统士人阶层伦理观的影响,李瑞清在变为遗民后经常流露出一种消极的心态,他对自己的艺术家角色时常会感到焦虑,这种心态也影响了其艺术创作和交游活动。李瑞清的艺术交游活动对他艺术思想的形成以及艺术声誉的获得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通过对其交游群体的梳理也有助于还原李瑞清的真实生活。在宏观上构建李瑞清艺术世界的同时,论文还通过对新材料的使用拓展了既有的研究领域,纠正了诸多研究者的不准确论断。在对李瑞清的研究中新材料包括民国时期震亚图书出版局所出版发行的近20种李瑞清的书法碑帖,这些材料能够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解释李瑞清在当时取得极高艺术声誉的原因;通过对南洋劝业会相关文献资料的引入可以拓展关于图画手工选科及李瑞清艺术教育的研究。对于目前研究中未解问题的解答和偏颇结论的纠正也是论文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李瑞清的颤笔书法风格形成于清末时期,并非是其寓居上海后为了招揽生意的刻意做作;目前学术界对于图画手工选科毕业生人数、班级等问题一直没有详实的解释,这是研究中需要考证的问题之一;尽管李瑞清创办了图书手工选科,但是其并未在该科中正式上课,目前学界所认为其在图画手工选科授书法课的说法并不准确。李瑞清生活于清末民初,这是中国艺术形态发生变革的重要时期,清末民初的艺术变革主要体现在士人艺术的边缘化和现代艺术人才教育模式的产生等方面。士人艺术在清末民初的被边缘化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因为科举制度的取消,另一方面是现代艺术商业的兴起改变了士人艺术原本的自适心态。李瑞清晚年在上海鬻书的经历最能反映这种心态的变化。士人在被边缘化的过程中,逐渐失去了艺术话语的独占权力,民国时期艺术的话语权力转移到了新兴的艺术专业教师阶层。以学校专业教育为主导的现代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生成彻底改变了传统艺术教育的存在状态,而李瑞清恰恰是近代高等艺术教育的先驱。李瑞清身上既体现了传统士人艺术的特质以及士人艺术在清末民初的变革,同时也开启了中国近代高等艺术教育的发展道路,这足以说明他是一位非常具有学术研究价值的人物,同时对他的个案研究还可以为研究清末民初艺术形态的转变提供有力的支撑。

摘要

Abstract

附图

绪论

一、研究对象与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研究方法与关键概念的界定

三、本论文试图解决的问题及创新

第一章 历史形象与真实生活的分合:李瑞清艺术世界的构成

第一节 李瑞清历史形象的生成与演变

一、《清史稿》本传中的历史形象

二、书法史著作中的李瑞清形象

三、艺术教育史中的李瑞清形象

第二节 时代变化与李瑞清的自我追求

一、晚清师夷长技时期的举子生活

二、清末朝代变革时期的官宦生活

三、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遗老生活

第三节 史论与生平的错位及研究视角的确定:艺术、艺术教育与艺术家角色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艺术伦理"与"笔墨自适"的二维特征:李瑞清的艺术思想与风格

第一节 李瑞清在家学与书院教育中的艺术学习

一、李瑞清伦理与艺术观念的来源:从家学到书院

二、李瑞清的艺术训练与师承:科举体制中的艺术

第二节 由"艺术伦理"与"笔墨自适"所构成的艺术思想

一、艺术伦理:以人品与学识为基础的艺术品评观

二、笔墨自适:李瑞清的艺术自娱精神与群体认同

第三节 李瑞清的艺术风格与历史影响

一、李瑞清的金石书法风格与影响

二、李瑞清的"碑学"理论与成就

三、李瑞清艺术作品的出版与传播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近代高等艺术教育的先驱:李瑞清的艺术教育

第一节 李瑞清与两江师范学堂的艺术教育

一、清末艺术教育的兴起与李瑞清创建图画手工选科

二、对图画手工选科研究分歧和未解问题的考证

三、对李瑞清是否在画手工选科授书画课的考证

四、"清学部复试"与"南洋劝业会":图画手工选科教育成果的检阅

第二节 李瑞清的艺术教育思想

一、注重艺术教育的现实功用

二、实践与理论结合的教学法

三、跨门类的综合艺术教育观

四、伦理教育与艺术教育结合

第三节 李瑞清艺术教育活动的传承与启示

一、以李瑞清为源头的艺术教育发展脉络

二、李瑞清艺术教育活动的当代启示价值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生活世界向艺术世界分化的中介:李瑞清的艺术家角色

第一节 李瑞清多重社会身份的建构与转换

一、李瑞清遗臣角色对艺术活动的影响

二、李瑞清对艺术家角色建构的自白书:《鬻书引》

三、李瑞清对职业艺术家身份的焦虑

第二节 李瑞清的交游群体与艺术活动

一、地缘与伦理思想的建构:湖湘文化的熏陶与求学交游

二、职业与艺术风格的探索:南京时期的交游与艺术活动

三、文化与个人记忆的复写:避乱沪上的雅集与鬻艺生活

第三节 清代遗民对故国故人的一次集体哀悼:李瑞清的葬礼

一、李瑞清的去世与谥号

二、李瑞清的挽诗与挽联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清末民初中国艺术形态的嬗变:李瑞清和他的时代

第一节 清末民初士人艺术传统的转变

一、科举废止后士人艺术精神的边缘化

二、士人艺术商业化后自适心态的异化

三、李瑞清与吴昌硕的艺术精神比较

第二节 学校教育主导的民国艺术人才生产模式

一、民国时期艺术话语权利的变更

二、现代艺术人才教育方式的形成

三、李瑞清与蔡元培的艺术教育比较

本章小结

结论

附表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

参考文献

[1]从三江师范学堂图画手工选科到中央大学艺术学系[J]. 尹文. 艺术学界. 2014(02)

[2]杨钧与李瑞清的翰墨因缘[J]. 张铁华. 美术观察. 2014(04)

[3]李瑞清对中国现代高等师范教育的开拓[J]. 张金秋. 兰台世界. 2014(10)

[4]清道人年谱(一)[J]. 曾迎三.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3(09)

[5]“艺术界”概念的现代生成及学科对话[J]. 殷曼楟. 社会科学研究. 2013(01)

[6]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体制的转变与美术展览制度的雏形[J]. 李万万. 中国美术馆. 2012(06)

[7]两江师范学堂图画手工科历史研究——向南京师范大学建校110周年献礼[J]. 卞少之. 文教资料. 2012(12)

[8]李瑞清与两江师范学堂图画手工科[J]. 苏迟. 美育学刊. 2011(04)

[9]简论李瑞清大篆书法理论及其实践[J]. 张洪峰.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1(04)

[10]民国时期“美术大众化”思想的传播及其意义——以1929年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会为视点[J]. 崔广晓.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5)

以上是艺术教育博士论文范文样本,如果你了解更多关于论文写作的资料或者注意事项,可以在本网站查阅;如果需要论文写作的帮助,可以在线咨询。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