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务贸易增加值对就业的影响——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4585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国际贸易论文,本文利用2000-2014年的服务贸易增加值以及服务业就业的面板数据,从就业规模、就业结构两个维度,分服务业不同技术水平行业和异质性劳动力视角研究分析了服务贸易出口的不同增加值成分对就业的影响,同时检验了出口的不同增加值对整体服务业就业规模影响的工资水平传到机制。
第一章文献综述
第一节文献回顾
一、全球价值链贸易增加值分解理论文献回顾
当今世界,随着全球化的进程日益扩展和深入,生产碎片化打破了传统产品的生产过程,不同生产阶段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进行配置。在这种跨国生产活动中,伴随着中间投入品跨越国境的次数越来越多,全球价值链和生产网络开始形成。随着全球价值链的参与变得越来越活跃,以往使用传统贸易总额来衡量的世界贸易联系发生扭曲。比如,美国经济对中国出口产品的敞口越来越大,对美国当地劳动力市场的制造业和非制造业就业水平以及工资水平都产生了负面影响(Autor等人2013)。但实际上,中国的大多数出口来自所谓的“出口加工企业”,也就是说,中国出口的产品中,其大部分零部件都不是原产自中国本地,而是从其他国家进口的中间品(Kee,L.H.,Tang,H,2016)。
这就无疑夸大了中美之间的贸易失衡,也证明了使用传统贸易总额来研究与生产碎片化和全球价值链活动相关的国际贸易问题,已经不能完整反映问题的本质。为使国际贸易问题的研究更加贴近其本质,全球价值链研究者们亟需一种新的贸易核算方法。
为了统一概念,Balassa,Findlay(1967)将生产碎片化定义为垂直专业化,这一概念被学者们广泛认可。国际生产过程是将某一产品的生产由分配在不同国家的生产环节完成,并以垂直贸易的形式把分散的生产环节连接起来,而参与这一过程的国家只需承接特定的专业化生产即可,而这一专业化程度是可以测度的(Hummels,Ishii和Kei-Mu Yi,2001)。HIY为这一专业化的测度提供了两种方式:一个是垂直专业化(VS),用出口中进口投入品的含量来表示;另一个是VS1,即隐含在出口至第二国的第一国出口的中间品的价值,不过由于缺乏符合要求的双边贸易数据,HIY并没有对VS1进行测算,同时又用垂直专业化占总出口的比例来定义垂直专业化率(VSS)。基于HIY的研究理论,Fally(2012)就测度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生产长度给出了两种方法:上游度和下游度。而由于Fally将研究局限于单个国家的投入产出模型,所以其计算结论也存在已一定的局限性。随后Antràs et al.(2012)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Antràs等人将下游度定义为每个行业直接使用的中间投入占总中间投入品的比例;而上游度是根据距离最终需求端的生产阶段数对每一阶段的中间投入品加权后得到的。由于在测算过程中使用的不同部门行业的数据只涵盖了总产出层面,未考虑增值数据,所以计算出的垂直专业化系列指标会存在一定的缺陷。
....................
第二节文献评述


国际贸易论文怎么写

综上文献所述,在全球价值链贸易增加值分解方面,以Koopman为代表的学者所构建的贸易增加值核算体系,因其实证操作性强,数据可得,已经被学界主流所认可,所以本文的研究重点将放在就业问题上。
在以全球价值链为背景的服务贸易增加值对就业影响的相关研究中,虽然学者们从服务贸易或服务外包等角度,对就业的影响有了广泛的研究,形成了一批重要的理论成果。但是从已有相关研究进展来看,依旧存在以下几个方面不足:(1)对就业影响的机制分析较少,只是专注于有关的因素对就业的影响,而忽略了如何影响。(2)与GVCs有关的因素中,研究主要集中传统贸易上,对增加值的分解关注较少,即使有部分文献从增加值角度对就业问题进行了研究,也只是研究特定的增加值贸易模式——最终增加值出口或者中间品增加值进出口,对返回的国内增加值和重复计算等部分鲜有涉及。(3)对就业的研究偏向于静态,没有考虑就业本身随着时间变化的影响,缺乏时间维度的分析。本文准备从上述几个方面展开研究,并试图在丰富研究成果方面做出尝试。研究结果不仅对中国如何利用服务贸易开放制定促进就业的政策有参考作用,而且在新的服务贸易背景下对进出口贸易政策制定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同时丰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内涵。
...........................
第二章中国服务业贸易增加值和就业现状
第一节中国服务业贸易增加值现状分析
一、中国服务业总贸易现状分析
随着经济生产结构的不断调增,服务贸易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服务出口已经成为一国出口中日益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服务贸易出口在世界经济中的份额也在增长,服务出口占商品和服务出口总额的比重从1970年的9%左右翻了一番,到2014年达到20%以上(Prakash Loungani,Saurabh Mishra,Chris Papageorgiou,和Ke Wang,2017)。
1.国家范围服务贸易现状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经济体,一直都在寻求贸易结构的转变,积极消除服务贸易逆差带来的贸易不平衡的影响,短期来看服务贸易逆差依旧存在,但长期看服务贸易的不平衡会得到改善。如表2-1所示,受金融危机爆发前期积累的影响,2000-2018年间中国服务进出口贸易占总进出口贸易的比重先降后升,具体表现为2000-2006年进出口比重由12.29%下降到9.87%。但是在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服务贸易进出口比重有增无减,2006年以后逐步增长到2018年13.65%的水平,同时侧面反映出服务贸易不易受到外来冲击的影响。然而,从单侧服务贸易来看,服务贸易状况不容乐观。其中,就出口比重变动而言,2000年出口所占比重为10.88%,到2018年只剩下7.73%的份额,期间减少了约3.2%。与出口占比变动相反,服务贸易进口比重在2000-2018年间增长了约6%,2018年服务进口占比达到19.68%。将服务贸易进口占比和出口占比做进一步地比较,不难发现无论从单侧进、出口比重,还是从同期绝对比重来看,中国的服务贸易进口占比均大于出口占比。
根据联合国贸易数据统计测算表明,2018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额为7319.72亿美元,相比于2000年664.6亿美元,实现了年均14.25%的正增长。其中,服务贸易进口额增长最为明显,2000-2018年间进口额以年均16.02%的增长速度从360.3亿美元持续不断地增长,最后高达5230.1亿美元。服务贸易出口额也同样处于增长状态,但出口额的增长速度低于进口额的增长速度,年均增长率为11.30%,所以2018年的服务贸易出口额只有2089.6亿美元。此外,中国服务贸易逆差有所扩大,且有不断增加的趋势。2018年服务贸易差额为-13140.6亿美元,与2000年服务贸易差额相比,贸易逆差年均增长了25.07%。
................................
第二节中国服务业就业现状分析
对于就业情况的分析,可以从就业规模、就业结构、就业风险等多个维度展开,但比较常用的分析维度是就业规模和就业结构。当然除此之外还可以根据所在地区位置的不同,产业经济特征的差异,企业所有制等较宏观层面的标准,以及工人的年龄和性别特征等个人微观层面的标准进行进一步地分类(张志明,2014)。就业规模的大小反映了某一行业吸纳就业的能力,而就业结构体现了行业劳动力的分布情况。从这两个维度着手,在一定程度上对就业的基本情况可以有清晰的认识。
一、就业规模现状分析
从我国产业层面看,第三产业就业规模不断扩大,承接了源自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部分劳动力。如表2-5所示,2000年第三产业的就业占比为27.5%,虽然远低于第一产业,但高于第二产业。纵向来看,在2000-2018年间第二产业的就业占比先增后减,其中减少的拐点出现在2012年,而第二产业的就业占比一直处于增长态势;第一产业就业占比的变化与第二产业相反,表现出较大幅度地下降。以2000年不同产业的就业占比为基准,2018年三次产业的就业占比增长幅度分别为-24.2%、5.7%和18.6%。所以,虽然2012年以前第二、三产业共同承接了源自第一产业的劳动力,但2012年以后,第三产业开始承接源自第一、二产业的劳动力,成为吸纳就业的主力。
观察产业就业增速发现,总就业是增长的,但增速始终是降低的,2000年为1.0%,到2018年彻底变为负值,增速为-0.4%。分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增速自2003年以后始终为负,即第一产业就业一直处于负增长;第二产业就业增速在2012年以前基本都是正的,2012年以后变为负;而第三产业增速始终为正。此外,2000-2018年三次产业就业分别实现了-3.2%、1.5%和3.0%的年均增长。由于第二和第三产业就业的增长速度被第一产业就业的下降速度所抵消,所以总就业增幅不大,而且2012年以后总就业是负增长状态。
................................
第三章理论和基本假设......................................44
第一节理论分析与基本假设................................44
第二节影响传导机制分析与基本假设...........................46
第三节本章小结....................................48
第四章服务业贸易增加值与就业的实证分析........................49
第一节理论模型的构建.............................49
一、基准回归模型构建..............................49
二、中介效应模型构建...................................50
第五章结论及政策启示............................72
第一节研究结论............................72
第二节政策启示..............................74
第四章服务业贸易增加值与就业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实证数据来源及变量选取
一、服务业行业的划分
根据服务行业的定义,《服务贸易总协定》对服务行业的划分标准与我国的服务行业划分标准有很大的不同,主要区别集中体现在二级或三级行业的归属方面。与国际划分标准的差别,增加了研究过程中行业分类的难度。为了对国内和国际不同划分标准进行统一,本文通过参考《所有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行业分类》(修订本第4版)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2017版),整理出15类1服务行业。并以这15类服务业为标准,根据国际服务行业一、二级分类代码进行匹配分组,结果如下表4-1所示:


国际贸易论文参考

借鉴张志明(2014)对服务行业的划分方法,发现只能得到10个服务行业数据,样本较少。鉴于其对高技术服务业的分类与《生产性服务分类统计》(2019)标准中对生产性服务的划分有所重合,如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对应信息服务;金融业对应金融服务;科研和技术服务业对应研发设计与其他技术服务;租赁与商务服务业分别对应生产性租赁服务和商务服务,所以在考虑数据可获得性的同时,最终选取了包括7个高技术服务业和6个中低技术服务业在内的13个服务业数据。高技术服务业包括:批发和零售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金融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中低技术服务业包括:建筑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
第五章结论及政策启示
第一节研究结论
本文利用2000-2014年的服务贸易增加值以及服务业就业的面板数据,从就业规模、就业结构两个维度,分服务业不同技术水平行业和异质性劳动力视角研究分析了服务贸易出口的不同增加值成分对就业的影响,同时检验了出口的不同增加值对整体服务业就业规模影响的工资水平传到机制。
一、就业规模方面
(一)基于整体服务行业总就业层面的实证结论。
从总就业视角看,服务贸易出口的国内增加值和出口的国外增加值以及出口中返回国内的增加值部分对服务业总体表现为促进就业;服务贸易出口重复计算部分对总体表现为抑制就业。说明,服务业贸易出口的增加值对总体就业规模的扩大是有利的。
从异质性劳动力就业视角看,出口的国内增加值对中低技能劳动力的影响显著为正;而出口的国内增加值对高技能劳动力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促进作用大于抑制作用;出口的国外增加值对中低技能就业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对高技能劳动力则表现为显著的正向影响,正向影响大于负向影响;出口中返回的国内增加值对低技能劳动力就业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高技能劳动力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对中等技能劳动力的促进作用不显著,促进作用大于抑制作用;服务贸易出口的重复计算部分对中低技能劳动力就业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高技能劳动力就业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上述结论表明,服务贸易出口中不同增加值对服务业就业规模的影响存在劳动力异质,从总体就业层面表现出来的对就业规模的影响是不同技能劳动力就业受综合影响的结果。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