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国际贸易论文,本文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测算了我国市场一体化水平和制造业企业的出口产品质量,并进行了现状描述以及特征事实分析,之后对相关理论进行了梳理从而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假说,在此基础上开展实证检验。
第一章文献综述
一、市场一体化文献综述
(一)市场一体化的定义
Machlup(1978)针对生产要素跨越国界的流动,从国家层面定义了市场一体化,他指出市场内任何与生产相关的要素,在普遍具有适当的流动性时,即可看作是市场一体化。具体而言,适当的流动性指除了必须偿付的成本(如运输、存储等),不存在其他贸易壁垒等原因导致的额外成本。在他之后,大量的国内外学者在界定市场一体化的概念时,将范围限定在国家或地区内部。目前,国内较认可的市场一体化定义,是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2005)提出的,即:市场一体化指不同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会受到同一供求关系的调节,区域内部有形或无形的市场边界逐渐被消除,商品和各类要素自由流动的过程。
此外,银温泉和才婉如(2001)等学者从“市场分割”的视角来衡量市场一体化,他们指出市场分割是地区政府等市场主体出于对自身政绩或当地利益的考虑,通过显性或隐性手段,控制地区间资源的流动,阻碍市场的正常、合理发展。这些学者认为市场分割虽然是市场一体化的对立面,但是二者可以被看作是同一现象的不同表述,即市场分割程度越低,各类要素的流动越畅通,市场的连接更加紧密,市场一体化程度越高;反之,则越低。虽然我国一直在推进市场一体化的进程,但由于地幅辽阔、以往的行政分权、地方官员仕途晋升等地理原因和非地理原因,我国的市场分割无法完全、迅速消失。基于此,学者结合我国市场一体化的实际情况,从市场分割的视角定义市场一体化水平,考虑得较为全面,使得测度的结果更加具有实际意义和可靠性,因而被国内学术界广泛应用(桂琦寒等,2006;刘洪铎等,2013;刘晴等,2020;彭桥等,2021等学者)。
综合上述定义,本文认为市场一体化的核心内涵即是减少有形尤其是无形的市场壁垒,推进要素自由、合理流动,使得各类资源得到更加规范的配置,并最终形成国内大市场。
................................
二、出口产品质量文献综述
(一)出口产品质量相关文献梳理
1.我国出口产品质量的基本情况
通过文献梳理,本文归纳得出学者对于我国出口产品质量整体走势的看法有所不同,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1)多数学者认为虽然我国的出口产品质量低于发达国家(徐春霞等,2021),但是呈现出不断提高的态势(余淼杰和张睿,2017;谢申祥和冯玉静,2020;卿陶,2020;魏泊宁,2020等)。
(2)部分学者认为我国出口产品质量的变化并非线性走势。李坤望等(2014)研究加入世贸组织前后,我国出口产品质量的变化,他们采用1995-2010年的数据,通过研究发现入世之前我国出口产品质量不断上升,但在入世之后,我国低品质产品在出口中所占的比重开始“回暖”,导致高品质产品被挤占了出口空间;张杰等(2014)运用2000-2006年数据进行计量分析,测算得出我国企业层面的出口产品质量呈“U”型走势。
(3)较少部分学者通过研究认为我国出口产品质量有所下降:施炳展等(2013)参照美国,研究我国出口产品质量的走势,并得出1995-2000年整体呈下降走势。
...............................
第二章指标测算、现状描述与特征事实分析
一、指标的测算
(一)市场一体化的测算
出于对数据连贯性、可得性以及结果可靠性的考虑,在地区的选取上,由于港澳台三地的数据不够充分,本文未将其考虑在内。在商品类别的选取中,本文选取了8类商品,因为这8类商品是人们生活和区域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商品,能够反映出不同省市之间商品市场价格波动的差异,同时,这些商品的统计口径在统计时段内未出现明显的变动和差异,数据具有连续性和可靠性。
图2绘制出2004-2013年我国市场一体化的整体情况。可以看出,我国市场一体化整体水平有所提高,虽然提升之路十分波折,但也表明我国的市场逐渐趋于整合。具体而言,2004-2007年,我国的市场一体化水平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走势。2008年,由于金融危机的冲击,市场一体化水平一直到2010年均呈现下降态势,可能的原因是金融危机过后,各个省市的政府为了维护当地经济的发展,而采用了一些保护政策,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市场分割的加剧,使得市场一体化水平有所下降。2011-2013年,我国的市场一体化呈现出稳定的增长走势。
国际贸易论文怎么写
.....................................
二、市场一体化对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机理
本节通过对区域贸易理论以及市场一体化理论的梳理和分析,探究了市场一体化对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机理,并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假说。鉴于国内区域市场一体化多为政策而非理论,本节运用学术界普遍认可的、通用的理论来进行阐述和分析。
(一)理论分析
1.关税同盟理论
关税同盟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Viner和英国经济学家Lipsey提出,该理论指的是:两个或更多个国家签署条约成为同盟国,解除同盟内部的贸易障碍,使得各个成员国之间贸易品可以自由流动,但是对外要采取一致的关税制度。
关税同盟产生的效应可以分为静态效应和动态效应。具体来说,其带来的静态效应主要包含贸易创造效应(Trade Creating Effect)和贸易转移效应(Tradeperting Effect)。贸易创造效应认为,关税同盟建立后,可以扩大市场规模,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从而提高贸易产品的质量;贸易转移效应则认为建立关税同盟关系后,原本与非成员国开展的高效率商品贸易被迫由成员国低效率的贸易所替代,使得资源使用效率和贸易产品的质量低于建立同盟国之前的水平,从而影响了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同盟内各成员的福祉,即会产生负面效应。综合来看,静态效应认为市场一体化带来的影响是正面还是负面,取决于这二者的综合效应。而动态效应主要指的是关税同盟的建立会促进同盟内的国家资源配置更加合理,进一步推动专业化分工以及技术进步,这不仅会使得同盟内国家贸易的产品质量得以提升,同时还能实现规模经济,造福同盟整体。
.................................
第三章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31
一、市场一体化对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机理.....................31
(一)理论分析..........................31
(二)市场一体化对制造业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影响的假说...........33
第四章市场一体化影响制造业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实证检验................36
一、模型的设定...........................36
(一)基准模型....................................36
(二)中介效应检验模型.....................36
第五章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56
一、研究结论...................................56
二、政策建议..............................57
第四章市场一体化影响制造业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实证检验
二、变量的选取与说明
(一)关键变量
1.被解释变量
国际贸易论文参考
本文的被解释变量为出口产品质量,用TQ表示,采用第二章介绍的方法,以本文选取的国内制造业企业数据进行测算。出于对稳健性的考虑,本文在基准回归时,对出口产品质量进行5%的缩尾处理。
2.解释变量
本文的解释变量为我国的市场一体化水平market,由于本文通过特征事实和理论分析认为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为非线性,因此,本文引入了市场一体化的二次项market2。
3.控制变量
在实证分析中,为了控制企业特征对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结合现有文献,并考虑到大环境的实际情况以及数据的可得性,本文的控制变量如下:
(1)企业规模(scale)。本文借鉴廖涵(2021)的做法,用公司年末总资产的对数表示企业规模。通常而言,消费者倾向于购买大公司生产的产品,因为消费者普遍认为规模较大的公司生产的产品质量较高。
(2)企业存续时间(age)。本文借鉴王圣博和颜晓畅(2021)的做法,采用被统计年份减开业年份加1表示企业的存续时间。一般来说,企业存续时间越久,反映了企业拥有的生产经验越丰富,客户关系更牢固,能够更好地提升出口产品质量。
(3)资产收益率(roa)。本文借鉴汤超和祝树金(2020)的方法,用上年的净利润除以上年末的总资产表示。该变量反映企业财务比率,表示企业日后的盈利和偿债能力。一般而言,资产收益率越大,企业的出口产品质量越高。
(4)财务杠杆(rdebt)。本文运用企业总资产负债率来反映财务杠杆。
(5)融资约束(fic)。本文参考卢盛峰和陈思霞(2017)的方法,用企业SA指数绝对值的对数值来表示。
..............................
第五章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我国正处于建设贸易强国的关键时段,在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俄乌局势不断恶化等原因致使国际形势充满不确定性的大环境下,推动国内循环带动国际循环、提升出口产品质量势在必行。
本文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测算了我国市场一体化水平和制造业企业的出口产品质量,并进行了现状描述以及特征事实分析,之后对相关理论进行了梳理从而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假说,在此基础上开展实证检验。本节通过回顾现状描述、实证分析等内容,得出的主要结论归纳如下:
第一,2004-2013年,我国市场一体化水平在波动中提高,市场逐渐趋于整合,但是不同地区的市场一体化水平存在差异:西部地区的市场一体化水平普遍是最低的,中部地区的市场一体化水平表现较好;沿海地区在遭遇2008年金融危机时,下降幅度超过内陆地区;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随着一系列支持长三角地区市场一体化政策的出台,长三角地区市场一体化水平持续高于京津冀地区。再看本文研究的制造业企业的出口产品质量,虽然整体呈波动上升态势,但是不同所有制、不同地区的制造业企业出口产品质量也存在不同:中部地区的制造业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相对较低;外资和港澳台企业的出口产品质量较高,并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二者与其他企业的出口产品质量拉开差距。
第二,基于本文研究的国内制造业企业,我国市场一体化对其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为倒“U”型,即随着市场一体化水平的提升,其对制造业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但是在市场一体化水平达到一定的程度后,市场一体化程度进一步加强,其对制造业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提升会带来负向作用。这一结论在更换市场一体化的测度方法、考虑内生性后仍然显著成立。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