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劳动论背景下劳动主体性思想论略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9303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导语

近些年,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政治民主化全面发展的时代语境下,房价调控、食品安全、灾难救援、校车安全、民主权力、公平正义、收入分配、医保改革、幸福指数等高频话语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宪法、刑法、物权法的修改完善,彰显了对公民权力的保障和尊重。这些涉及保障民生与利益调整的时代话题,都体现了当代中国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时代主流,都包含着对人的主体性的张扬和解放。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时代变化是一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在这纷繁的沧桑巨变中,人的变化是最值得思考的。改革开放,其实也就是人的主体性的觉醒和解放。从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到坚持“三个代表”,再到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不断深化,对人的主体性也更加关切,马克思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劳动主体性思想的最高目标,在当代中国不断成为作为劳动主体的人民群众的价值追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强调的发展不只是外部物质条件的改善,更应该是人的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最终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坚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胡锦涛在新进中央委员会委员的十七大精神研讨班上,把以人为本与共产主义伟大理想直接紧密联系起来,明确指出:“解放全人类,实现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进步的最高价值追求。”我们的一切所作所为,必须体现这种最高价值并逐步实现这种追求。当前就是要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联系起来。正如胡锦涛所说:“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从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要义联系马克思劳动主体性思想,可以得到以下认识:

一、广大人民群众依然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主体力量;

二、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是马克思劳动主体性思想的具体要求;

三、共享发展成果、不断惠及民生是社会主义有别于资本主义的制度要求;

四、体面劳动、分配公平是劳动主体性对劳动者尊严的具体体现;

五、生产力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和保障作为劳动主体的人民群众的自由全面发展。在马克思以《资本论》为代表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中,马克思十分重视对经济主体行为的研究,并将其贯穿于整个理论之中。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无论是价值理论、劳动理论还是资本理论,都包含着主体关系的研究,都是对主体的经济行为的揭示,通过物的关系揭示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揭示劳动主体性的实现程度和现实境遇,揭示劳动主体与价值、资本的关系。因此,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视角,对马克思劳动主体性思想的意涵和当代价值进行梳理揭示,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中,对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以人为本,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都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背景

目前理论界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马克思的人学观以及人的主体性思想有深入的研究,但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视角对马克思劳动主体性思想的研究还很少,也很不全面和深入,从总体上看还存在两个问题:

一是研究成果不多,重视不够。本人无论从纸质还是网络上能看到的劳动主体性研究成果,除了李凯琳于九十年代编写的《马克思劳动主体性思想研究》外,论文和著述没有几篇,涉及主体性的研究成果多是从马克思哲学的角度加以阐发。

二是研究内容和方法单一。仅从马克思以及人类思想史上其它思想家的有关论述对其劳动主体性的涵义作了诠释梳理,没有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角度,系统揭示其丰富内涵,对此课题的研究还是一个薄弱的环节。当前中国学术界对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为指导的社会主体经济理论的研究就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八十年代期间,讨论主题是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公有制与私有制的矛盾,在两种思潮碰撞中为建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奠定了思想基础。第二阶段是九十年代,以邓小平南方谈话为思想解放的先导,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市场经济的认识达成共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立。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坚持“三个代表”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成为时代主题,经济学研究在更宽广的领域摆脱了浮躁多了理性思考,对民生的关注,对人与自然的关切,引起经济学更多思考。

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始就不是书斋理论,关注现实改变世界是马克思主义一以贯之的使命。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回到马克思诠释马克思、解决问题、得出新结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时代化、中国化的题中之要。因此,从人的主体性、劳动主体性方面研究马克思劳动主体性思想在当代中国的意涵和启示,对促进作为改革开放主体的劳动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推进以加强民主政治、努力改善民生的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有深远的现实意义。二、选题意义劳动作为人的基本存在方式和人类的基本实践活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关于历史唯物主义及实践哲学的主体性、政治经济学的价值论和科学社会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观的核心概念,在马克思理论三个组成部分中,科学的劳动观是出发点和基石。马克思正是通过劳动观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局限性,探寻了劳动主体性丧失的劳动异化的根源,明确了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路径和无产阶级的劳动观。

第二章 相关文献与理论综述..............5

一、相关文献概述............5

二、相关理论述评............6

第三章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劳动主体性思想............13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历史形成...............13

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的劳动主体性思想...............14

第四章 马克思劳动主体性思想的理论轨迹与逻辑展开............19

一、马克思劳动主体性思想的理论轨迹...............19

二、马克思劳动主体性思想的逻辑展开...............22

结语

2009 年 5 月 12 日,四川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纪念日之际,北京天安门广场的国旗第一次为 2008 年 5 月 12 日汶川大地震遇难的百姓同胞降旗低垂,全国人民在同一时刻举行仪式为地震遇难同胞致哀,这是中国大地上第一次以举国同哀的庄严仪式为普通百姓祭奠。这次活动的举行,体现了一种对人的生命、生存和尊严的至高无上敬畏的人本思想和人文精神,这正是马克思的人学观和劳动主体性思想的另一种展现。劳动主体性思想是一个历史范畴,其内涵意蕴、本质要求、价值诉求也是具体与历史的统一,是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随着时代的变化,马克思一百年前思考的劳动主体性思想也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完善、丰富和发展。

在新的历史背景下研究和坚持马克思的劳动主体性思想,其根本要求是坚持人民群众是生产实践的主体地位,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主体精神,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促进人民群众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是马克思劳动主体性思想的当代要义。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4 卷),人民出版社,1995。

[2] 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2002。

[3] 张维祥:《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的基本观点》,《晋阳学刊》,2007 年第 2 期。

[4] 张一兵:《回到马克思》,江苏出版社,2003。

[5] 钱津:《劳动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6] 庄福龄:《马克思主义史》第 1 卷,人民出版社,1996。

[7] 《科学发展观读本》,学习出版社,2008 版。

[8] 马克思:《资本论》1-3 卷,人民出版社,2004。

[9] 胡锦涛:2008 年经济全球化与工会演讲稿。

[10] 曹亚雄:《马克思劳动观的历史嬗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