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1研究背景与意义
纵观近二十多年的盈余管理研究和监管,国内外学者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这些成果都仅基于传统理论。正因如此随着社会的发展,进入本世纪以来,传统理论
框架下的盈余研究频频失效,未能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利润操纵行为进行有效地监管,以致众多上市公司爆出财务丑闻。这使得传统盈余管理研究的有效性受到质疑。
随着二十一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百家争鸣、百花齐放,部分学者开拓创新地结合其他学科研究盈余管理。有的学者从制度经济学、技术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法学等角
度进行盈余管理研究,还有的学者从心理学角度,运用实验研究不同环境下的盈余管理为盈余管理研究注入了新的血液。
本文基于行为金融学,探究上市公司管理者个人特征中最微妙的因子—风险偏好的度量,并分析其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的影响,以此对上市公司的高管层及相关的
监管机构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1. 1. 1研究背景
(1)本研究的现实背景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前景理论的基础上兴起的行为金融学,解释了大量传统金融学不能或解释力不足的市场“异象”,以其接近真实的市场行为的理论分析展示了巨
大的发展潜力。行为金融学相比传统金融学的最基本差异在于两个假设:市场的非有效性假设和非完全理性人假设。
行为金融学的开山之作是由slovic于1972年发表的(((Psychological Study of HumanJudgment: Implications for Investment Decision Making under Uncertainty》一文,他开启了
从行为学的角度,结合人们在决策过程中的认知、感情、态度等心理特征出发,研究投融资决策的过程。1979年心理学家Kahneman和Tvers材的文章《前景理论:风险状
态下的决策分析》及1982年Kahneman, slovic和Tversky的《不确定性下的判断:启发式与偏差》为行为金融学的兴起奠定了理论基础。此后,多种行为人的非理性行为的
都得到了归宿理论,包括反应不足、反应过度、心理账户等。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行为金融学奠基人之一的Kahneman,表示行为金融学在未来学科发展中不可忽视的
位置。
行为金融学作为一个新的心理学与金融学的集合体,它的诞生使得行为人的非理性行为“合理化”,它冲击了整个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即个体偏好理性与行为最大
化,并由此形成重构理论的契机。在行为金融学强烈的发展态势下,单单通过实证和会计学知识研究盈余管理问题显得十分的不足,在这种背景下,结合个体决策理论研究盈
余管理行为极为重要。
基于行为金融学原理,分析公司理财中的非理性行为,在微观上有利于管理者克服公司理财中的个体与群体心理偏好与偏差,为他们做出理性的财务决策提供依据;宏观
上有利于构筑企业健全的制度环境和盈余管理,个人特征,财富效用统金融学中有效市场理论基础的套利机制根本不存在,投资者行为不理性成份高,宏观政策环境不确定性大,管理者素质低并且非理性程
度高,这说明了以非理性为前提的行为金融学在中国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适用性,结合行为金融学研究盈余管理行为将有着广阔的研究前景。
(2)本研究的理论背景
本研究的选题来源于作者的导师李延喜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管理者行为特征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约束模型研究(70772087) "。该项目旨在通过研
究管理者风险偏好、声誉以及薪酬体系等对于盈余管理的影响,构建盈余管理约束模型,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约束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提高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
本论文正是将管理者风险偏好与盈余管理结合在一起研究分析,其研究发现及创新性研究成果均是这一研究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2研究意义
本研究从管理层行为特征角度出发,基于管理层的风险偏好对盈余管理行为进行解释,用实证研究方法分析管理层风险偏好对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为盈余管理研
究提供新的视角。同时,本研究从两个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度量了管理层的风险偏好程度,改进了对管理层风险偏好程度计量的计量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近年来经济走势变化剧烈,上市公司业绩波动很大,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有所加强。本研究考察管理层风险偏好与盈余管理的内在联系,有助于上市公司管理层在
公司财务决策中自评与互评;有助于监管机构更好的掌握管理层的风险偏好程度,完善管理层的激励监督机制,监管和约束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有助于上市公司进一步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Von M J, Morgenstern 0. The Theory of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 [M].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47.
[2] Lichtenstein S, Slvioc P. Reversals of Preference between Bids and Choice in
Gambling Decisions [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1971(89):46-55.
[3] Tversky A, Kahneman D. The Framing of Decisions and Psychology of Choices [J].
Science, 1981(21):455-458.
[4] John W P, James R B, Eric J J. The Adaptive Decision Maker [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5] Conlisk J. Bounded rationality and market fluctuations [J].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 1998, 29 (2):233-241.
[6] Hsee C K, Weber EU. A fundamental prediction error:Self-other discrepancies in
risk preference [J].Journal of Experiment Psychology:General, 1997, 126 (4):45-53.
[7] Kahneman D, Tversky A. Prospect Theory:An Analysis of Decision under Risk [J].
Economedtrica, 1992(47):263-291.
[8]王重鸣,梁立.风险决策中动态框架效应研究「J].心理学报,1998, 30 (4) :394-399.
[9」马剑虹,施建锋.风险偏爱特征的实验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2, 8 (3) :28-34.
[10] Roll R. The hubris hypothesis of corporate takeovers [J].Journal of business,
1986, 59:197-216.
[11]Heaton J B. Managerial optimism and corporate finance [J].Financial Management,
2002, 31(7):33-46.
[12] Shefrin H M. Behavioral corporate finance [J] .Journal of Applied Corporate Finance,
2001, 14 (8):287-312.
[13] Fama E F, French K R. Testing trade-off and pecking order predictions about
pidends and debt[J].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2002,15:1-33.
[14] Perrino R, Allen M P, Michael S W. Measuring Investment Distortions when
Risk-Averse Managers Decide whether to Undertake Risky Projects [J].Financial
Management, 2005, 34(1):21-60.
[15] Abdel K, Ahmed R.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CEO Risk Aversion and the Propensity
to Smooth Earnings Volatility [J].Journal of Accounting, Auditing and Finance,
forthcoming, 2006, 11:138-160.
[16] Schipper K. Commentary:earnings management [J].Accounting Horizons, 1989, 23 (4):
91一102.
摘要 4-5
Abstract 5
1 绪论 8-20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8-10
1.1.1 研究背景 8-9
1.1.2 研究意义 9-10
1.2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0-11
1.2.1 研究内容 10
1.2.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0-11
1.3 文献综述 11-19
1.3.1 风险偏好理论的发展 11-16
1.3.2 风险偏好理论在公司治理中的应用 16
1.3.3 盈余管理及其研究发展 16-18
1.3.4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18-19
1.4 论文创新点 19-20
2 盈余管理程度及其度量方法 20-25
2.1 上市公司管理者盈余管理行为的动机 20-21
2.2 盈余管理程度计量模型 21-24
2.2.1 现存的盈余管理程度计量模型 21-23
2.2.2 本研究采用的盈余管理程度计量方法 23-24
2.3 本章小结 24-25
3 管理者风险偏好及其盈余管理,个人特征,财富效用度量方法 25-31
3.1 考虑盈余管理的管理者风险偏好度量模型 25
3.2 基于A-P DARA的管理者风险偏好效用函数 25-28
3.2.1 ARROW-PRATT DARA的概念 25-27
3.2.2 效用函数的选择 27-28
3.3 基于管理者个人特征的潜在风险偏好指数 28-30
3.3.1 管理者个人财富与其风险偏好 28-29
3.3.2 影响管理者风险偏好的个人特征因素 29-30
3.3.3 管理者潜在风险指数 30
3.4 本章小结 30-31
4 管理者风险偏好与盈余管理关系实证研究 31-45
4.1 企业样本选取 31
4.2 研究假设的设定 31-33
4.2.1 管理者风险偏好影响因素假设 31-32
4.2.2 管理者风险偏好与盈余管理关系假设 32-33
4.3 研究变量的设定 33-34
4.4 实证结果及分析 34-45
4.4.1 描述性统计 34-39
4.4.2 管理者风险偏好指数分析 39-42
4.4.3 基于A-P效用函数的管理者风险偏好与盈余管理关系研究 42-43
4.4.4 基于个人特征的管理者风险偏好与盈余管理关系研究 43-45
结论 45-46
参考文献 46-49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49-50
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