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心-外围模型的劳动生产率差异对中国纺织产业转移的影响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9718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第 1 章 绪论


1.1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产业转移指某些产业从某一地区或国家转移到另一地区或国家的过程,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始终伴随着产业集聚和产业转移。近年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集聚已逐渐成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步伐加快。从目前的趋势看,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表现出以下特点:一是产业转移的规模越来越大,据测算,到 2011 年,仅广东、上海、浙江、福建四省市转出的产业产值已达到 14000 亿元左右;二是转移的产业主要以加工制造业为主,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势头强劲;三是对资源能源依赖较强的上游产业转移趋势明显;四是转移来源地相对集中,主要是长三角、珠三角、闽三角等地;五是与东部地区相邻且运输条件较好的中西部省区,在吸引转移方面明显占优。因此,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东部向西部转移的趋势还会加强。产业转移是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形成合理分工体系的重要途径。产业转移的过程伴随的是一国或者一地区各种生产要素诸如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的转移,受到转出国或地区以及转入国或地区许多因素的影响。纺织产业是我国重要的民生产业,也一直是加工制造业中产业转移的先行产业。改革开放后,我国东部地区广东、福建、江苏、浙江、上海、山东等省市凭借其地理优势、要素禀赋优势以及政策优势,大力发展纺织产业,产业集聚程度较高。20 世纪 90 年代后,随着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完善,以及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扶持,我国纺织产业出现了向中西部转移的趋势,中部地区的安徽、江西等省份由于地理临近以及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等优势,承接了大量东部地区的纺织产业转移,西部的新疆、内蒙古等地由于拥有丰富的原材料,纺织产业集聚程度也不断提升。
……


1.2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1991 年,克鲁格曼发表《收益递增和经济地理》一文,在 Dixit-Stiglitz 垄断竞争模型的基础上,将地理因素纳入经济学分析中,提出了新经济地理学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中心—外围”模型。中心—外围模型展示外部条件原本相同的两个区域是如何在报酬递增、人口流动与运输成本交互作用的情况下导致两个原本完全相同的地区演变成一个核心与外围的产业集聚模式。其中的关键是保持对劳动力流动的高度弹性,模型假设世界经济中仅存在两个区域和两个部门--报酬不变的农业部门和报酬递增的制造业部门。农业劳动力在这两个区域均匀分布,农业工资处处相同;制造业工资的名义值和实际值则存在地区差异,因而制造业的劳动力视实际工资的高低从低工资区域向高工资区域流动。它通过将报酬递增条件下的制造业份额与流动劳动力的份额加以内生,得出区域生产结构随运输成本变化而呈现出非线性关系的规律。克鲁格曼将最初的产业集聚归于一种历史的偶然,初始的优势因路径依赖而被放大,从而产生锁定效应,因此不存在空间上各要素报酬趋于相等的自动均衡。产业集聚一旦建立起来,就倾向于自我延续下去,具有“历史依赖性”。内部和外部的规模经济,给集群内企业带来的集群外企业无法获取的收益,诱使集群外企业带着资本、技术、劳动力等要素向集群靠拢,产生出更多的外部性,使得路径依赖更为强烈。近年来,中心—外围模型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何青松,臧旭恒,赵宝廷(2008)将区位因素纳入中心—外围模型,认为区位优势利于集聚的产生,对区位因素依赖大的产业具有更大的集聚倾向,但是并非所有具有区位优势的地区都能形成产业集聚,当集聚因素作用足够大时,失去区位优势的集聚仍可以维持稳定。林丹(2010)借助中心—外围模型来分析城市化与城乡级差地租之间的关系以及征地补偿制度改革与城乡协调发展之间的关系,并提出相关建议。
…….


第 2 章 规范分析:中心外围模型及其扩展


2.1 中心-外围模型基本逻辑
1991 年,克鲁格曼发表了《收益递增与经济地理》一文,在 Dixit-Stiglitz垄断竞争模型的基础上,借鉴新贸易理论、新增长理论,并将地理因素纳入经济学分析中,利用萨缪尔森的“冰山”型运输成本理论,提出了新经济地理学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中心—外围”模型。中心—外围模型展示外部条件原本相同的两个区域是如何在规模经济、人口流动与运输成本交互作用的情况下演变成一个核心与外围的产业集聚模式。克鲁格曼在其模型中指出有两种力量决定着经济行为和经济要素在空间是收敛还是扩散:向心力和离心力,向心力来自于集聚效应,包括关联效应、知识溢出和其他外部经济,离心力有不可流动的生产要素、土地租金、拥塞和其他外部经济。当向心力大于离心力时,有利于形成产业集聚,当离心力大于向心力时,将促进产业转移。在集聚形成和演化过程中,规模经济、运输成本和制造业份额这三个变量起着决定性作用。模型假设世界经济中仅存在两个区域和两个部门:规模报酬不变的农业部门和规模报酬递增的制造业部门。农业劳动力在这两个区域均匀分布,农业工资处处相同;而制造业工资的名义值和实际值则存在地区差异,因而制造业的劳动力视实际工资的高低从低工资区域向高工资区域流动。它通过将报酬递增条件下的制造业份额与流动劳动力的份额加以内生,得出区域生产结构随运输成本变化而呈现出非线性关系的规律:在运输成本很高或者很低的情况下,两个地区对制造业的占有率等于它们各自对资源的占有率,当运输成本处于中间阶段时,制造业将向在资源要素禀赋方面占有优势的国家集聚。
………


2.2 模型的建立
中心--外围模型的基本架构如下:假设一个只有农业和制造业两个部门的经济,农业是完全竞争的,生产单一同质的农产品,属于规模报酬不变产业,而制造业部门是垄断竞争的,供给大量的差异化产品,具有收益递增的特征;两个部门分别仅使用一种资源:劳动力;农民在两个地区平均分布,劳动力要素不可流动,而制造业工人可以自由流动;农产品无运输成本,而制造品则存在“冰山成本”。 随着劳动生产率差距的增加,除了工业全部集中在东部地区的情况,依不同比例分布时,工资水平基本是维持在同一水平的,这样,工业向西部转移并不会获得劳动力成本上的优势,再加上东部的资源优势,制造业在东部地区集聚的程度只会越来越高,同样,制造业往西部转移的趋势也会越来越小。
………


第 3 章 中国纺织产业转移测度 ........... 21
3.1 中国纺织产业转移和集聚现状........21
3.2 中国纺织产业转移的定量测度........25
3.3 本章小结 ........31
第 4 章 实证分析:劳动生产率差异对于产业转移.... 32
4.1 样本数据选取与假设 ......32
4.2 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 ......36
4.3 产业转移影响因素实证分析...........37
4.4 结论与分析 .....41
第 5 章 结论与建议 ............ 43
5.1 结论 .........43
5.2 建议 .........44
5.3 未来研究方向...........45


第 4 章 实证分析:劳动生产率差异对于产业转移的影响分析


4.1 样本数据选取与假设
产业集聚和产业转移相辅相成,产业集聚的变化是产业转移的直观体现。为量化集聚程度,本文选取特定的指标来衡量我国各地区产业集聚情况,并通过集聚的变化来反映产业转移的特征。为消除企业规模差异对产业集聚度的影响,更加精确地衡量产业地理分布的集聚程度,本文选取 EG 指数这一衡量指标。本文以全员劳动生产率为研究对象,根据产品的价值量指标计算的平均每一个职工在单位时间内的产品生产量。其计算公式是将工业企业的工业增加值除以同一时期全部职工的平均人数,即我国各省纺织产业工业增加值除以本年度纺织产业职工数。表 4-1 为 2005 年至 2012 年中国 30 个省市(不包含西藏)的劳动生产率数值。根据各省市纺织产业劳动生产率数据,本文按照东部及东北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分类分别绘制折线图,更形象直观地显示出我国各地区劳动生产率近年来的变化情况,以及区域间差异。

…….


结论


纺织业是中国重要的民生产业,也是我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从区域分布上讲,目前中国纺织产业主要集聚在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湖北、新疆等地。近年来,随着纺织产业的转移,上海、北京、天津等地的集聚程度明显下降,而中部地区安徽、江西等地承接产业转移,集聚程度有所上升。但是,中国纺织产业仍大多集聚在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并没有改变这些地区“纺织大省”的地位。本文通过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重点分析劳动生产率差异对于产业转移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我国纺织产业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存在一定的梯度。近年来,随着市场开放度的提高以及要素流动的自由化,我国纺织产业呈现出由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但是,中国东部纺织产业尚未达到产业转移的内生临界点,大规模的产业转移并没有发生。
第二,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我国纺织产业劳动生产率有明显的提升。同时,我国各地区劳动生产率存在较大差异,总的而言,东部地区劳动生产率较高,而中西部地区次之。但是,中西部地区部分省份,如河南、湖北、新疆、内蒙古等,近年来劳动生产率提升明显,甚至超过了部分东部地区。这表明,中西部地区在承接纺织产业转移上具有一定的优势。
第三,中国东中西部地区劳动生产率差异,是影响纺织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是纺织产业转移滞缓的主要原因。但是,纺织产业的区域转移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区位要素禀赋、国际市场需求、产业竞争环境、运输成本等因素是影响着我国纺织产业的转移。
............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