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学视角下的华夷体系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0045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 选题的意义及文献综述

第一节 选题的意义

在过去的三十年的时间里,中国国际关系研究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远远超出了如一些学者所说的“有一定深度的新闻报道”的境况。其中,我们对国外理论的介绍和评论发展的尤为迅速,每年都有大量介绍西方最新研究成果的译丛和论文。

与此同时,中国国际关系学者的原创性的理论成果并不多见。国内一批著名学者提出了建立中国国际关系理论或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学派的呼声。提出建立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并不是为了和“美国学派”、“英国学派”等主流理论相抗衡,而是至少有能让外国学者赞同的“理论模式”。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看成是中国国际关系学者追求“自我价值认同”的一种努力。

如何建立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学者们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其中秦亚青教授的论著尤其值得关注。秦教授认为,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创新面临的最主要困境是核心问题的缺失,延续两千多年的“天下观”及其实践又为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考和理论发展的文化底蕴,重新审视华夷秩序对于中国国际关系学的理论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国内学术界对华夷秩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古代外交史和国学文化研究领域,研究国际关系的学者涉及华夷体系的则很少。

那么,前近代东亚国际关系史对于国际关系理论的创新和研究当今国际关系有何借鉴意义呢?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华夷体系构筑了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不同的世界体系模式,而中国国际关系学界对这个问题关注的似乎不够。虽然学术界对于华夷体系这样一种世界体系的认识并不统一, 因为此时的东亚还不存在完全意义上的主权国家或民族国家,所以,也就不存在完全意义上的国际体系。这里说华夷体系也只能是一种世界体系(World System ),而非国际体系(International System),为了方便论述和理解,下文还是用国际体系这一名称。

华夷体系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有着明显区别,对华夷体系进行研究首先有利于我们打破威斯特伐利亚束身衣(Westphalia straightjacket)的束缚,这一束缚有四种结果:⑴一种无政府状态和均势行为的假设被认为是国际体系的基本条件,并衍生出历史的其余部分。⑵部落、帝国、城邦国家和其他政治形式被边缘化了,而民族国家则成为国际关系的定义性实体。(3)作为一门学科,国际关系学不仅通过一个高度扭曲的透镜来检视过去,而且,它还严重阻碍了国际关系理论对于威维斯特伐利亚模型的超越。⑷不同于欧洲和西方的文化和历史视角基本上被排除在国际关系学理论视角之外。

第二节 前人的研究成果和不足

以往对华夷体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历史学界。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原因,国内很少有学者很对华夷体系做过系统的研究。直到20世纪90年代,黄枝连教授的《天朝礼治体系研究》三卷本的出版才打破了这一局面,这三本书至今还是国内学者对“东亚礼治体系”研究最为深入的专著。

黄枝连教授以明清时期中国与朝鲜的关系为例,特别强调儒学、儒术在东亚礼治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暨南大学李云全的博士论文《明清朝贡制度研究》对朝贡体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从历史学的角度,对明清时期的朝贡制度及其具体内容的研究十分深入。

另外,何芳川等学者也对华夷秩序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但在研究方法和内容上都显得创新不足。社科院哲学所赵汀阳研究员在2005年出版了三篇论文集形式的专著《天下体系——世界哲学导论》,强调了“天下观”对当今世界的意义。赵汀阳认为和平崛起要求,中国必须为世界提供一种可行的制度,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统一世界”。赵汀阳主要从哲学观念的角度探讨了“天下观”,但在《天下体系》中,作者并没有对华夷体系本身进行系统地研究。

以费正清为代表的欧美学者对朝贡体系的研究早于国内学者。费正清是美国著名的汉学家,他带领的一批学者对朝贡体系的研究令国内外学者叹服,作为欧美学者能对朝贡体系的研究作出如此贡献实数不易。早在1941,费正清就发表了论文《论清朝的朝贡体系》,较为系统的对清朝的朝贡体系进行了研究。

1968年,费正清主编的《中国的世界秩序》(The Chinese World System)认为朝贡体系在内涵上分为不同层次,中国运用了包括文化、政治、军事等不同的手段来处理与周边国家和民族的关系。在其主编的《东亚:传统与变革》(East Asia)中,他建立了著名的“冲击——反应”模式,把东亚尤其是中国社会视为处于停滞状态, 或者是长期在低水平上循环往复, 缺乏内部动力突破传统框架的社会,。他认为只有经过19 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的冲击, 才打破了这种停滞不前的状态,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向近代演变的巨大变化。费正清的这一观点被西方汉学家奉为真谛。这一带有明显西方中心论的观点,笔者是不同意的,但无论如何,费正清对朝贡体系做了富有开创性的研究,并持续影响着西方学术界对于朝贡体系的认识和看法。

韩国学者全海宗从朝鲜的视角,对华夷体系进行了研究。通过重点研究明清时期中国和朝鲜的朝贡贸易,全海宗对费正清等提出的“厚往薄来”的观点提出质疑,并用大量的数据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了佐证。全海宗所选用的是清朝时期的朝贡数据,并且主要集中在清初时期。这里暂不谈这些数据的真实与否,仅选取特定特定时期的朝贡数据有以点带面、以偏概全之嫌,无法做到客观公正地评价华夷体系。

综上所述,以往学者对华夷体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历史学领域,国际关系学界长期忽视了对华夷体系的研究。大卫·康注意到东亚前国际关系史对于国际关系学研究的重要性,并指出“等级制的国际体系对东亚地区的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他并没提及如何从这种“前国际关系史”中提取有益成分,从而进行理论创新。本文拟从国际关系学的角度,来重新解读华夷体系。

第二章 概念之辨:是天下体系、朝贡体系还是华夷体系

第一节 对概念的简要回顾

目前,学术界对于东亚历史上存在的特殊的国际体系——华夷体系的名称认识尚不统一,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各国学者在研究取向上存在巨大差异。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名称:朝贡体系、封贡体系、天下体系、天朝礼治体系、华夷体系等,其中以使用朝贡体系居多。这不难理解,朝贡制度作为东亚地区国家间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因而很多学者用“朝贡体系”来命名这一体系,如费正清等学者。早在1941年的《哈佛亚洲学报》(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上,他就发表了《论清代的朝贡制度》(On the Ch’ing’s Tributary System),其中他以朝贡体系(Tributary System)来指明清时期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关系,并论指华夏中心意识是朝贡制度的基础,认为朝贡体系是融政治、贸易、外交与一体。日本学者滨下武志在其著作《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中也使用了朝贡体系的概念。

中国国内一些学者将这一体系称为“天下体系”,社科院哲学所的赵汀阳在其新近出版的专著《天下体系——世界哲学导论》中使用了这一概念。他认为“天下体系”是中国古人思考世界制度的特殊方式,对世界负责任,而不是仅对自己国家的负责,在理论上是一个中国哲学视角,在实践上则具有全新的可能性。“天下观”的概念在中国有着久远的历史,其核心是“天下”。“天下”既包括地理上的空间意义,又指普天之下的万事万物,即整个世界。“天下观”具有物质与文化的二重性,而非单纯意义上的物质性,这是我们理解“天下观”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

另外,香港学者黄枝连在其著作《天朝礼治体系研究》(上、中、下)中,认为“礼治主义”在东亚国际体系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他认为,华夏文化——特别是“儒学—儒道—儒术”同时在朝鲜和中国备受推崇,进而塑造了特殊的社会情境结构,并对“生理—心理—群理”活动加以规范,从而指导着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活动的展开。简言之,黄教授认为这种高度儒化的社会体制、统治方式和生活方式在这一体系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他将这一体系称为“天朝礼治体系”。

日本学者信夫清三郎在《日本外交史》中使用了“华夷秩序”的概念。信夫清三郎指出,根据洪武皇帝诏书中的“‘训将练兵,平定华夷……’、‘朕为天下主,一视同仁,华夷无间然……’、‘诸藩入贡,华夷一统……’等说法而将这种国际秩序命名为‘华夷秩序’是合适的”。

以上提到的各种名称,反映了学者们对前东亚国际体系内涵认识的差异。笔者以为,华夷体系(而非华夷秩序)是最能确切反映这一体系内涵和性质的概念。华夷体系包括三方面内容:理念上的“天下观”,政治上的“册封制度”及经济上的“朝贡贸易”,三者构成了完整意义上华夷体系的内涵,从这一角度来说,华夷体系比其他概念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

第二节 华夷体系与华夷秩序

一 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

要深入理解和研究华夷体系,首先必须交待清楚“华夷体系”与“华夷秩序”的关系。罗伯特·利珀认为,体系是“一组以某种方式发生互动的单位或构成部分。”系统理论认为,体系是由一组互动的单位在特定的原则下构成的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且这一整体对外表现出单位个体所不具备的功能。因此,体系并不是单位或个体的简单相加,体系对外具备整体性、层次性、功能性和稳定性的特点。

国际体系是具有结构和功能需求的社会系统,国际体系是由一系列客体构成,既包括这些客体之间以及他们的属性之间的关系;也包括集体之间以及个体之间的行动方式和互动模式。国际体系与外界环境以及子系统与整个体系之间都存在着输入(input)和输出(output)的互动关系。国际秩序则是指国际体系内单位行为体的共同信仰、行为准则和规范及其进程。国际秩序由国际体系内主要行为体之间的权力结构、行为模式和文化规范所决定,同时国际秩序的进程及其变化同时影响到国际体系的发展进程。因此可以说,国际秩序是嵌入在某种特定的国际体系中,而国际体系并不依赖于国际秩序的存在。

二 华夷体系和华夷秩序

华夷体系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其包括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一)理念上的天下观;(二)经济上的朝贡贸易;(三)政治上的册封制度。与此同时,并不是说华夷体系内任何一个周边国家与中央王朝的关系都符合以上三点。中央王朝与周边不同国家之间的关系,在某一时期可能只具备一方面或某两方面的内容,也可能三方面都具备。即使是同一个周边国家,如朝鲜与中央王朝在华夷体系下的关系也可以为典型的朝贡关系、一般的朝贡关系和非朝贡关系。周边国家与中央王朝关系的不同形态构成了华夷体系内国家间关系的层次性,这种层次性还包括体系内周边国家之间关系的不同形态。在华夷体系内,国家间关系的主体是中央王朝与周边国家之间的双边关系,作者将在下文中对华夷体系的层次性作具体探讨。

华夷体系内国家之间关系的层次性限定了体系内部国家之间的关系,构成了体系内的秩序,也就是所谓的华夷秩序。华夷秩序实际上是华夷体系内,中央王朝与周边国家以及周边国际之间共同的文化信仰及行为准则。华夷体系具有不同的层次性,李云全根据周边国家与中国之间关系的不同,将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关系分为典型的朝贡关系、一般意义上的朝贡关系和名义上的朝贡关系。

第三章 华夷体系的维系与中心国家的作用:是霸权稳定么...........26

第一节 理论分析的视角...............26

第二节 霸权稳定论的核心假设及其解释范式......29

一 引入公共选择范式之前的霸权稳定论......................29

二 引入公共选择之后的霸权稳定论.....................31

第四章 华夷体系与无政府文化.................41

第一节 华夷体系与三种无政府文化......41

一 三种无政府文化的解释困境....................41

二 天下文化对无政府的反动....................43

第二节 天下文化与等级制...............45

第五章 结论..................4

一 华夷体系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的反思........................47

二 作为东亚共同历史经验的华夷体系.......................48

第四章 华夷体系与无政府文化——是对无政府的打破么

上一章从霸权稳定论的角度对华夷体系进行了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霸权稳定论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了华夷体系的稳定,但这一理论并不是唯一的解释范式。华夷体系内周边国家对天下观的认同及其对中央国家“天朝”地位与周边国家“朝贡国”的身份建构与华夷体系的稳定存在着十分紧密地联系。两千多年的华夷体系中,中央王朝同周边国家之间的特殊互动方式,对双方的身份建构产生了什么影响?中央王朝与朝贡国家、朝贡国家之间的共同知识建构了二者之间的何种文化?或者说华夷体系下国家之间的文化是否符合温特的三种文化?又或华夷体系打破了无政府壁垒,实现了所谓的等级制?本文讲究这些问题展开讨论。

第一节 华夷体系与三种无政府文化

一 三种无政府文化的解释困境

温特建构主义认为,国际社会不仅是物质的,而且是文化的。社会结构是行为体间社会实践和互动的结果,行为体间不同方式的互动可以形成不同的无政府文化。文化是“由关于自我和他者关系的不同社会共有观念建构而成的”。“具体的文化形态,如规范、规则、制度、习俗、意识形态、习惯、法律等等都是由共同知识建构的”。行为体之间的文化结构决定其相互关系,无政府状态下存在三种文化,(1)霍布斯文化。在这种无政府状态中国家之间是“人人为战的状态(all against all) ”,其对应的角色关系是“敌人”。(2)洛克文化。在这种无政府文化中,国家之间是“生存也让别人生存的状态(live and let live)”,国家间的相互定位是“竞争对手”关系。(3)康德文化。在这种无政府文化中,国家间的相互定位是“朋友关系”,朋友之间相互承担义务,不使用暴力解决问题,在出现安全威胁时互相帮助。

第五章 结论

一 华夷体系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的反思

华夷体系包括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理念上的天下观、经济上的册封制度和政治上的册封制度,其中天下观作为华夷体系的指导理念,是华夷体系的思想基础。天下观否定了无政府的存在,认为世界是统一的世界,这一点对于破除国际关系学者们的“无政府”桎梏有着鲜明的指导意义。朝贡制度和册封制度在天下观的指导下,成为中央王朝和周边国家关系的一种特殊形式,可以说如果没有华夷体系内各个国家和民族对天下观的认同(即便认同的程度存在很大不同),华夷体系是不可能维持如此长的时间的。

长期以来,“核心问题”的缺失一直是困扰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创新的主要难题。因此,重新发现和研究华夷体系这一命题,对于中国国际关系学界有着特殊的意义。然而,从发现问题到理论创新并不是一个容易的过程,尤其是对建构中国国际关系学派这样一个系统浩大的工程来说,更不可能通过研究一两个问题就能建立起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大厦。从国际关系学的角度研究华夷体系,仅是理论研究中“发现问题”这一步骤的一种尝试。遵循这一思路,在厘清华夷体系的内涵后就须从现有的理论范式中寻找某种解释。现有国际关系理论对体系稳定的解释有均势理论、霸权稳定论、等等。

根据华夷体系的特点,从霸权稳定和无政府文化两个角度对华夷体系进行解释,或者说用华夷体系对霸权稳定论和温特的三种无政府文化进行检验。通过前面的研究发现,霸权稳定无法完全解释华夷体系,这一理论存在两个明显的缺陷:(一)霸权稳定论在论证霸权衰落时,并没有找到其根本原因:霸权的护持因素和霸权的损耗因素是决定霸权衰落是否衰落的根本动因。西方学者关于霸权衰落的探讨是基于威斯特伐利亚经验得出的,是不全面的。(二)关于霸权护持的成本上,霸权稳定论过于强调硬实力的作用,而通过硬实力来维护体系的稳定通常需要极高的成本;而忽视了共同文化对于维护体系稳定的重要作用。华夷体系内国家对天下观的认同使得中央王朝为维护体系稳定而花费的代价一直保持在较低的水平。

华夷体系也不符合温特的三种无政府文化,霍布斯文化、洛克文化和康德文化都无法解释华夷体系内国家之间的文化。温特的三种无政府文化从本质上来说是用一种“二元对立”的方式思考问题,强调“自我”与“他者”的绝对界限;而天下观则强调天下一统,遵循的是“和合”的思维方式。对无政府文化的否定,正是“天下文化”存在的逻辑基础。天下文化对应的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而非敌人、对手和朋友;这与儒家思想认为家庭是最理想的政治组织模式有着密切的联系。对天下文化作学理意义上的进一步分析,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