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气候外交概述
1.1 气候外交的概念
气候外交是相对于传统外交而言的,气候外交的概念,国内外至今还没有给出一个统一的定义,但是国内外学者就外交进行了长期学术研究,并提出了诸多科学而精辟的定义。“外交是主权国家与主权国家之间,以及主权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为了维护国家利益,通过和平方式所进行的以官方的交往、交涉活动为主导的,以民间的交往、交涉活动为辅助的行为与过程。”可见,面对严重的全球气候问题,中国制定的一系列旨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积极应对措施,是完全符合外交的概念的,因而,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应该视为气候外交。气候外交有异于传统外交进入国际关系领域具备两个深层次的含义:一是全球气候问题使得国家间的外交活动越来越具有外交的内涵;二是国际社会和国际组织越来越多的采用气候外交的手段协调国家间的资源,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所谓全球气候问题,就是指当代国际社会面临的一系列超越了国家和地区的界限,由人类的活动作用于全球环境而引发的,关系到整个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环境问题。近年来,一系列的全球环境问题不断出现,比如大气的环境恶化问题、生物多样性的锐减、水污染问题、固体废物和核污染的问题等,正在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严重的威胁。
1.2 气候外交的特点
1.2.1 气候资源的公共产品属性
在理论上,美国经济学家保罗?A?萨缪尔森最早对公共产品作出了严格而精辟的定义。萨缪尔森将公共产品定义为:“将该商品的效用扩展于他人的成本为零;无法排除他人参与分享。”它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征,即这种物品的提供成本不会因为使用者的多寡或使用程度的大小而有所变化。英吉·考尔认为 ,“当一种公共产品的受益国家(多于一个国家团体)、群体(几乎所有群体)和世代(包括当代和未来数代,或至少在不妨碍未来数发表展选择的情况下满足当前几代)具有很大普遍性,这种产品即为全球公共产品”。气候资源包括环境资源、能源储存与利用、生物物种等资源。温室气体排放空间是种极具代表性的全球公共产品,该公共产品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突破了国家间地域、民族、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限制,它不因一国是否参与气候保护而决定国家是否享用气候保护的成果,不因国家是否采取积极的气候应对措施而增加或减少对气候保护成果的占有。气候资源的公共产品属性,决定了应对诸多气候问题时的全球性,尤其是在经济社会全球化的今天,全球社会只有竭诚合作才能科学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巨大挑战。值得肯定的是,国际社会就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做了很大的努力,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推动了全球以及区域环境问题的治理,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为母约的《京都议定书》,更是明确了各国对控排温室气体应担负的责任,提出促进实现减排目标的方式。寻求国际社会的理解和支持,进行积极的气候外交,稳定温室气体排放,综合治理全球气候问题是应对气候问题的科学途径,其治理收益全球共享,不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
2 开展全球气候外交的必要性
2.1 气候变化问题的政治化倾向使其成为国际关系的焦点
2.1.1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关于减排责任的分歧严重
众所周知,任何一个国家进行外交活动的最终目的都是追求本国利益的最大化,国家开展气候外交均是追求自身的利益。同时,由于气候资源的特定性,加之国际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从而造成了针对气候对策的严重分歧,具体表现为:
第一,坚持双轨制或单轨制的严重分歧。发展中国家认为在减排义务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应当遵循《京都议定书》中“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这一原则,实行双轨制,但美欧等发达国家则试图取消《京都议定书》,建立一个捆绑的协议,将发展中国家纳入其中,实行单轨制。
第二,减排目标的不一致性。发展中国家坚持发达国家减排标准至少是40%,认为发达国家应该为恶化的气候问题买单,发达国家则坚持到2020年减排25%,减排目标的巨大差异使得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气候问题上矛盾重重。其中美国与发展中国家减排目标的分歧尤为突出,在哥本哈根会议上,美国宣布到2050年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排17%,这一减排目标仅相当于在1990年减排基础上减排4%,该减排目标显然与发展中国家的要求相差甚远。同时,该减排目标还是建立在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通过的基础之上,然而,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通过的时间是遥遥无期的。
第三,发达国家的含糊承诺与发展中国家切实行动的要求存在矛盾。《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要求发达国家必须要给发展中国家以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而发达国家对此规定含糊其辞,不愿承诺具体的义务。
第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就治理气候的资金情况存在争议。世界银行公布的研究数据指出,发展中国家每年需要投入 4000 亿美元来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而且就转移资金的自主性而言,发展中国家应该拥有绝对的转移资金的自主权,其具体的分配数额应该由发达国家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发达国家控制转移资金的主动权,具体的数额是从2010年到2012年每年提供100亿美元,到2020年每年筹集1000亿美元,但是并没有确定具体的资金来源。
2.2 全球气候问题日益突出
三次工业革命极大的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提高了人类社会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技术,拓宽了全人类的生存空间,然而,与此相伴的是人口数量的急剧增加、过度开发形成的巨大环境压力、极度严重的气候变化现状等等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全球气候问题主要表现在:
2.2.1 温室效应问题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向大气排入过多的二氧化碳等吸热性强的气体,从而导致温室气体的逐年增加,温室效应的急剧增强,已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严重问题,具体表现为:
第一,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由于人类自身对温室气体无节制的排放,从而破坏了大气的恒定性和天然的温室效应,使得人类宜居的地球环境急剧恶化。二氧化碳是由于人类活动使其大气浓度正在增加的最重要的“温室气体”,也是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其贡献度高达 63%。瑞典化学家斯万提·阿兰尼亚斯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科学研究,在 1896 年就大胆的预言,随着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气体浓度的增加,地球表面温度在近几个世纪中会明显升高。事实客观的验证了该预测的正确性,同时,人类应该对过度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酿造的全球气候问题的恶果进行深刻的反思。
第二,全球温度增加将导致全球降水分布的重新分配。由于温室气体等热循环使得大气水分发生了变化,加之人类社会对地下资源的过度开采,使得水循环极为活跃,同时造成了水资源的分配不均。就全球降水而言,中高纬和热带地区增加,在副热带地区减少。北半球冰雪融化速度加快,全球平均海平面到2100年时将比1990 年上升 15-95cm。海平面上升将会引发各种安全问题,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环境。2007年的《人类发展报告》明确将气温上升2℃设定为全球环境恶化的临界值,一旦超越此临界值,气候环境恶化将会被列入“危险”的状态。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2007 年发布的《第四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目前的全球平均地表温度比工业革命前升高了 0.74℃,到 21 世纪末,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将升高1.8℃-4℃,海平面将升高18厘米-59厘米。气温升高导致冰川和积雪融化,从而造成的海平面上升给世界各地的沿海城市构成了重大威胁,这种威胁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如尼日利亚的拉各斯和印度尼西亚的雅加达)来说尤为严重。
3 国际社会积极开展气候外交的几点建议............25
3.1 加强国际合作 ................25
3.1.1 积极促进国际社会对气候问题的共识...............25
3.1.2 切实发挥联合国的作用.................25
3.1.3 根除“中国气候威胁论”的臆断............................26
3.2 制定和落实气候合作机制 .......................................27
3.2.1 发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作用....................27
3.2.2 积极促成多边环境协定下的碳贸易体系......................27
3 国际社会积极开展气候外交的几点建议
3.1 加强国际合作
3.1.1 积极促进国际社会对气候问题的共识
气候问题是需要国际社会共同面对的全球性问题,如果全球环境继续遭受破坏,势必对全球社会形成严峻的挑战,到那时,没有任何国家能独善其身。因此,只有开展广泛而切实有效的国际合作,举全球之力,才能彻底解决气候问题。毋庸置疑,国际社会就应对气候问题的合作已经取得了积极成果。在应对气候问题的合作上,国际社会本着积极务实、互惠互利的精神,通过召开国际气候会议开展积极气候外交达成国家间的理解和让步,理性的消除分歧和冲突。例如,中美两国均重视通过提高能源效率、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础工作和主要手段。美国总统奥巴马访华期间,两国将气候变化合作作为双方讨论的重点问题,也将其列入《中美联合声明》,双方就气候变化方面的重点合作领域和项目达成了共识,双方还签署了关于加强气候变化、能源和环境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创造了“非零和”博弈的新范例。虽然,国际社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但是,国际社会应对气候问题的合作还是有很大的局限性,面对诸多的不利因素,气候谈判进程缓慢,主要原因是发达国家在谈判基础、减排承诺、资金援助等问题上消极应对。如何根除这些阻碍,积极促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气候问题的共识,推动更深层次的国际合作,是国际社会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结语
温室效应、资源枯竭、极端天气等气候问题已经对全球安全态势构成潜在威胁,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已经成为大国争夺国际话语权的焦点之一,也成为发达国家与国际新兴力量围绕发展空间展开打压与反打压斗争的重点议题,未来相关各国在该问题上的角力将重新塑造国际秩序与国际规则,严重影响国际和平与稳定。虽然,为切实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国际社会应该加强合作,妥善的解决气候变化问题,但是,由于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政治诉求以及资源构成等有很大的差异,导致在国际谈判当中,主张的要求、诉求、谈判目标、立场也是大不相同的,各方的矛盾交错、利益互织。总体来看,主要有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两大阵营、欧盟、美国、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三股力量,表现出了南北的矛盾,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矛盾,发达国家内部的矛盾,以及发展中国家自身的分歧。
对外部资源的严重依赖性是中美两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在气候问题日益严重化的今天,寻求新型替代能源,治理气候问题,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中美两国共同的挑战,随着中国在国际社会地位的日益提高,国内可开发的新型能源储量丰富,加之美国急需摆脱金融危机的打击,转嫁国内矛盾扩大就业,诸如此类的因素决定了中美必将在气候问题上进行合作,引领国际社会致力于气候问题的治理,哥本哈根大会就是很好的例证。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