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章 绪论
与货币政策一样财政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调节作用也是不容小觑的。对财政政策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有着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尤其在当前经历了2008年金融危机后,我国又再度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同时还配合以稳健的货币政策,这对经济的复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当经济回暖后,是否应转变财政政策,如何调节政策等都成了至关重要的问题。另外,在以往的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中,由于增长的指标国内生产总值为季度数据,而财政收支的数据为月度数据,但在实证分析时为了构建可估计的同频数据 VAR 模型,都将一些高频的信息进行了舍弃,难免造成估计结果的偏差,本文使用了基于贝叶斯方法的混频向量自回归模型,充分利用了高频信息对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财政政策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财政政策即是指对税收和公共支出进行规划,以帮助抑制经济周期波动,保持经济平稳持续增长,并促进高就业率和低通胀率。我国的财政政策形式包括:税收、补贴、赤字、国债、收入分配和转移支付等。改革开放后,根据我国各个历史阶段经济发展的特点,政府依次采取了与其对应的政策。在1979年,由于我国经济一度出现过热现象,并且存在严重财政赤字、消费投资需求膨胀、物价飞涨,因此政府采用了促进国民经济调整的财政政策;在1982年后,国民经济开始出现下滑现象,因此政府改变政策方向,实施宽松的财政政策;在实施宽松政策后,拉动经济效果明显,但从1984年开始显露出经济发展过热的现象,财政赤字不断加大,因此在 1988 年 9 月,政府采取了紧缩的财政政策;之后 1993 年又再度放宽政策,实施了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但由于受到1997年亚洲经济危机的影响,1998年政府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发展;之后的几年内,内需扩大效果显著,因此在2003年,我国开始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2008年下半年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爆发后,我国的经济也受到一定冲击,出现经济增长速度下滑的现象,为了抑制经济下滑,稳定消费和投资,政府再次采用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同时相配合的实施了稳健的货币政策。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文献综述
1.2.1 增长理论研究现状和文献综述
自从经济学诞生之初就已将增长问题视为其研究对象。经济增长理论的先驱亚当·斯密首先提出了增长的动力源于劳动分工,资本积累以及技术的进步。后来李嘉图,马尔萨斯等人推广发展了斯密的理论形成了我们今天所共知的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这在1776—1870 年建立的古典增长理论框价虽然取得了巨大地成功,但也面临着不少批评和非议。但之后的半个世纪里增长理论的发展停滞不前,直到凯恩斯 1936 年发表《通论》,经济增长理论才有再次获得关注。
在 20 世纪 30 年代,资本主义出现萧条的背景下,凯恩斯主义应运而生,主张政府通过财政政策发挥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凯恩斯认为在当时的背景下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而实现这些目标的手段包括减税以刺激消费和投资;增加政府支出,通过乘数作用带动私人投资。后来通过许多经济学家的研究,在凯恩斯理论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财政政策理论。该理论从总量的角度进行分析,构建了 IS-LM 模型。但总的来说,凯恩斯理论只考虑了经济的短期波动,并没有就经济保持长期稳定增长进行研究,也正因如此其所提出的财政政策理论只能是短期有效的,且从长期来看弊大于利。
经济增长理论的的二次革命形成了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其中最为著名的即索罗和斯旺在 1956 年同时提出的称为索洛—斯旺的模型 (简称索洛模型) 。他们采用了新古典的生产函数,同时假设生产部门之间可以相互替代,并假设储蓄率,人口增长率和技术进步率都为外生给定的条件下,得到均衡解。根据索洛模型可知不管经济起始点在哪里,最终都收敛与平衡增长路径,同时,认为工人的平均产量发生变化的两个可能动因分别是工人的平均工资和技术水平。但根据索洛模型只有技术的进步才能带来平均产量的永久增加,即增长率取决于技术进步。索洛模型虽然看似考虑了许多因素但其本质上只考虑了资本这一个因素。并且由于索洛模型假设技术进步率是外生的,相当于最终得到结论是经济增长取决于一个外生给定的变量。因此索洛并不能解释不同国家间增长率的差异,并且由于经济学家认为技术进步并不是连续的而是跳跃发生的,这样索洛模型也就不能解释世界范围内从未停止的经济增长。
第 2章 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关联性理论
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早期,根据亚当·斯密的经济自由化理论,通过“看不见的手”来对经济进行调节,所以政府财政对经济的干预程度较低。但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内部矛盾的逐渐激化,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程度也逐渐增强。本章中,将就关于财政政策和经济增长之间具有代表性的关联理论进行梳理。结合我国国情对这些理论进行分析对我国具有现实意义。
2.1内生增长理论与财政政策
新古典增长理论在假定增长路径平稳的情况下,认为财政政策不能对平衡增长路径的产生影响,即政府的干预并不能对长期的经济增长率产生影响,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只在短期有效。而内生增长理论则认为,通过改变生产要素收益递减的问题,能够使得经济增长内生化,这一理论指出财政政策可以通过解决人力资本积累的外部性,知识外部性及技术外部性等问题,进而影响经济增长。
古典增长理论认为资本的边际收益是递减,而经济学家阿罗则认为,人力资本存量或知识和物质资本之间存在着正向的影响关系,这也就可以使得物质资本的边际产出不再逐渐趋于零。知识存量的增加会也就会增加每个工人的效率,而且若知识成为一种公共产品,那么所有工人的效率也就都会得到提高。由此可知,能够带来新知识的投入对经济增长存在着正向的影响,这也就是政府要对经济进行干预的一个原因。但是根据罗默 (1986) 的研究结果,和最佳的社会状态相比较而言,消费所占的比例过高,而研发投资的数量却还处在缺乏的阶段,所以为了达到最佳的社会状态,政府应实施可以使知识的税后私人边际产出和社会边际产出相等的税种,例如一次总付税,或实施投资补贴。卢卡斯 (Lueas,1955) 和索伦森 (Sorensen,1993) 的模型就财政政策对人力资本形成的作用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认为,如果政府增加学费,那么对劳动所得进行征税则会使得稳态时的经济增长率下降,而如果政府对教育加以补贴,那么对劳动所得进行征税反而会使得稳态时经济增长率有所增加。但对资所得进行征税则并没对经济增长率造成明显的影响。此外,索伦森还指出,人力资本外部效应会决定对劳动所得进行的课税是正或负,而这一点这也同样适用于学费和补贴。在1991年格鲁斯曼 (Grossman) 和赫尔普曼 (Helpman) 提出了以技术进步作为基础的内生增长理论,考虑到研究开发部门的外溢效应,同时竞争性均衡时的经济增长率要小于社会最佳的经济增长率,但企业在决策过程中并没有对外溢效应加以考虑,其研究开发水平也相对较低,由此政府必须通过对研究开发活动进行补贴的方式以提高增长率。
2.2乘数效应和挤出效应
财政支出和私人投资之间关系的研究来自于古典经济学一个基本假定,即市场经济中,相对于政府投资,传统产业的私人投资要更有效率,更能实现稀缺资源的最优配置状态。
凯恩斯理论通过使用“乘数效应”,对政府干预给私人投资带来的促进作用进行了描述的。财政支出及投资的增加,会迅速增加总需求的水平,从而进一步的提高国民经济的产出水平和人均收入水平,由于尚未能效的利用生产能力的问题,政府支出增加可以加强对生产能力的实际利用率,同时还可以加快企业投资的速度。通过发行商业票据及其他债务也同样会促进货币的流通。这样一来,也就实现了支出的扩大到产出的扩大。凯恩斯主义的学者认为,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说,政府支出,私人投资和私人消费之间存在着互相补充的关系。进步不解释即是说,政府支出的增加促进了私人投资及私人消费,又通过乘数效应,促使产出水平得到新的均衡状态,在这种情况中产出的提高是财政支出增加数量的倍数。
而在货币供应量不变的情况下,货币主义者却对积极财政政策影响私人投资的效果持完全相反的观点。这是由于财政支出的增加只会对需求水平及经济个体的收入水平的提高带来短暂的影响,而货币需求增加则一定会使得利率同方向的发生变化。这样一来利率的上升则意味着增加了投资的成本,这也就对私人的投资产生了抑制作用,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消费水平的提高。这样一来,财政支出的增加将会挤出同等数量的私人投资,而私人投资减少的影响也就同时抵消掉了支出增加所带来的效果,也就意味着财政支出对私人投资具有完全的“挤出效应”。
第 3 章 混频数据向量自回归模型的理论与方法..............20
3.1 向量自回归模型 ............ 20
3.2 混频数据向量自回归模型 .......... 23
第 4 章 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29
4.1 我国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发展趋势分析........ 29
4.2 基于 MF-VAR 模型的实证研究............. 32
4.3 本章小结 ........... 40
第 4章 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本章通过使用 MF-VAR 模型,运用季度和月度的混合数据来对我国财政政策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其中使用财政支出的增长率来作为财政政策变量。本章中首先对我国改革开放后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数据分析,之后在第二节中进行了具体的实证研究,首先讨论了相关变量的选择及这些变量是否具备构建普通 VAR 模型的能力,在得到肯定的结论后,本文假设变量中的季度数据是带有缺失值的月度数据,然后再利用贝叶斯方法和马尔科夫链蒙特卡洛中吉布斯抽样方法,来估计模型的参数和缺失值。在得到估计的结果后,本文还会同时得到传统 VAR 模型的估计结果,可以进行二者的比较,来验证在研究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关系时MF-VAR模型要优于传统的VAR模型,更加充分的利用高频数据可以得到更优的估计结果。同时还可以得到脉冲响应函数,并通过脉冲响应函数进行进一步分析。
4.1 我国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发展趋势分析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出现和不断的发展完善,政府财政支出规模逐渐成为了人们广泛关注的问题,如何制定合理的财政支出数量,从而达成行政管理和经济增长之间良性的互动,也就成为了分析研究的首要问题。财政支出在多大程度上对经济增长起到影响,什么样的财政支出规模最为适用。这些问题都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需要进行不断讨论的问题。
结论与建议
本文主要对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根据已有文献的研究结果,通过使用贝叶斯估计方法对季度数据和混频数据构建的普通 VAR 模型和 MF-VAR 模型进行估计研究。在这种新的估计方法下,由于对高频数据的利用可以得到更为有效的估计结果。并得到以下几方面的结论和建议:
(一)本文通过构建 MF-VAR 模型,将月度数据和季度数据一起使用,并通过使用贝叶斯方法可得到更为准确的估计。根据上一章中通过贝叶斯方法估计得到的VAR和MF-VAR模型的估计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发现混频数据下VAR 模型要优于使用同频数据进行估计的 VAR 模型的结果。贝叶斯方法估计的MF-VAR 模型的常数项 A ,系数矩阵 B 及残差协方差矩阵 ? 的后验标准差大部分都小于同频数据的相应估计结果。更为直观的是,混频数据估计结果中的脉冲响应函数的波动趋势要更加集中,即脉冲波动的两个边界间距离更为狭小,这也就说明了混频数据估计结果更为有效的反映了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之间相互影响的作用关系。根据本文的实证结果,从一个宏观经济角度证实了由于这里将可获取的信息进行了充分的利用,所以混频数据下贝叶斯估计的 VAR 效果要优于一般的同频数据下贝叶斯估计的 VAR 效果,由此,在以后研究中,当所研究的变量数据频率不同时,研究不必再舍弃高频数据导致信息丢失,而是可以直接使用此方法从而来提高估计的准确性。
(二)根据本文的实证结果的脉冲分析可以看出在1996年到2012年中,“瓦格纳法则”适用于我国的经济情况。这也就说明了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深,我国政府支出也会随之逐步扩大,我国政府在经济中的地位逐步提升。由此可见政府提高“两个比重”的政策具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但需要注意的是,财政支出并不能完全的反应我国政府的规模,由于存在大量的预算外及体制外收支,所以政府规模的确定不能仅仅从支出的多少上定论,还应考虑到明确的预算外及体制外收支的部分。另外,财政支出的不断增加必然导致长期的赤字问题。改革开放后,我国政府财政支出的范围不断扩大,曾在促进经济增长和稳定经济中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财政支出的不断增加,也就导致了我国长期存在的赤字问题。增加赤字虽然可以加大民生保障的投入,但最终还是要通过税收的方式偿还。所以应当按照财政政策的要求,“以支定收”合理的确定支出的规模,并对收入的规模进行科学的预测,对财政收支合理的进行约束,来实现长期预算平衡,并确保经济的稳定和代际税负的公平。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