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探析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6172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一、绪论


(一)选题的意义和目的

高等职业教育处于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高端地位,其根本任务是培养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技能型人才,它对于促进经济振兴和发展非常重要。校企合作的高职教育办学模式是学校和企业共同合作,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对于职业结构的改变和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增强,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不断调整其培养目标、积极探索更好的培养模式,主动和企业合作,培养适应企业和社会需要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传统的单一校园环境育人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在实践经验方面显得不足,企业引进这样的人才,需要有较长的工作适应期,这就降低了有效工作时间,进而增加了企业的用人成本,从而导致学生无法顺利就业。而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培养的人才,熟悉企业工作岗位的情况,并经过了实际操作训练,企业引入这样的人才后能迅速顶岗工作,没有适应期,人才浪费少。高职教育模式由于用人单位参与对学生的教育过程,时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结合起来,能够了解学生,并且校企合作的对学生进行考核这样就促进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认可,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进而消除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差距,真正让学生实现零距离就业。

通过加强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在人才培养中注重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的结合,校企双方双向介入、优势互补、互相支持,进而达到利益的共享,是实现高职教育与企业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2005年11月温家宝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之路。2005年国务院在《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更是进一步强调了职业教育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密切结合”。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第十条也要求:“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可以看出,校企合作办学是高职教育改革的方向,是大力发展高职教育的必然要求。很多地方和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也做出探索和实践,证明校企合作是办好高职教育的最佳方式,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实现校企共赢的最有效途径。

高职教育只有与企业联合,加强校企合作,推进产学结合,确立为企业服务的理念,才能不断推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实现教师与学生实践能力及整体素质的提高。因而,高等职业院校实施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己成为必然并付诸实践。可见,实行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是高职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是高职教育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快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推进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是将高职教育与经济发展紧密相连,实现良性互动,形成校企“双赢”的必由之路。

因而,研究乌海市高职教育校企合作,逐步解决技能型人才数量和质量等问题,对促进乌海市高职教育事业的全面健康发展和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长远和深刻的现实意义,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综述

校企合作教育的形式在国外出现较早,最早产生于19世纪末期的德国,也就是德国所谓的“双元制”,这是校企合作的开端。而“校企合作教育”这一词语最早出现是在20世纪初期的美国,即辛辛那提大学同大企业合作实施的职业教育。

1982年Peter&Fusfeld从校企合作的动机角度出发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学术界和产业界进行合作的四大理由。英国的弗里曼(Freeman)教授于1987年在《技术和经济运行:来自日本的经验》一书中提出校企合作是一种国家行为,这种行为对国家经济发展与竞争力的提高显示出了巨大的作用。换言之,在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只依靠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与自发的校企合作是远不够的,还需要更多的政府政策干预以及制度上的支持,来保证企业与国家长期战略的实施。弗里曼的这一研究不仅深化了对校企合作本质特征的认识,而且更明确了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作用,为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20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经济学家J. P. Grander第一次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从大学与企业的双边关系角度以及二者互动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和论述,他对校企合作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数理描述与过程分析。c}1989年Geisler&Rubenstein将校企合作相关的文献进行整理分类,共分为六项,提出了校企合作各方在目标与任务上的本质差异,校企合作组织结构与政策上的差异,个别研究人员的哲学、导向与兴趣的差异,校企合作成效及合作机制的探讨,校企合作分别对产业界及学术界的利弊分析,如何评估校企合作的成效。对于校企合作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这使得校企合作理论有了较大的提升。在同年Sumney提出,校企合作是影响一个国家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之一。1997年Burnham通过采用文献探讨和对校企合作双方的访谈,了解了校企合作关系建立的机制,强调谨慎规划合作目标与进行合作项目评估的重要性。他从合作机制的角度进行了研究。1998年Senker提出学术界和产业界合作密切的三大理由:一是大学寻求除政府以外的的其他渠道资源的需求;二是市场的快速变化使得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因而转向科学界寻求研发创新成果比自身独立研发更有利;三是由政府主导支持的研发,能获得较大的回报,其研发成果具有高度外溢和扩散的特性。

2.国内研究综述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兴起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提出要建立从初级到高级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意味着国家将高等职业教育纳入国家教育体系中。1991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中提出:“积极推进现有职业大学的改革,努力办好一批培养技术性强的高级操作人员的技术学校。" 2002年7月,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做出了《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决定》,为推进我国职业教育体制与制度创新,坚持面向市场,服务社会,构建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注入新的动力和希望。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重要性。秦立春在 《借鉴国外校企合作经验推动我国高职教育发展》中介绍了发达国家校企合作发展高职教育的主要形式大致有四种:1、企业为主、学校为辅的合作办学形式。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就是典型的代表。2、企业与学校合股办学的形式。这是发达国家扩大职业学校自主权来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结果。3、学校主导、企业支持的形式。如英国的“三明治”教育与美国的“学工交替”办学模式。4、企业独立办职业学校。八十年代后崛起的日本、韩国等国家都出现了政府出台有关的政策鼓励企业创办学校。胡旭晖在《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推动我国产学合作的发展》一文中也介绍了国外职业教育的培训模式,包括有德国的“双元制”模式,英国的“CBET”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及美国、加拿大的“CBE”模式。王淑萍、孔庆仪、王静认为,校企合作的动力机制的建设非常重要,是保证校企合作长效有序良性运行的关键所在,在进行研究时要从政府、院校和企业三个主体方面全面进行分析研究。②黄国清、黄昭栋等认为,校企合作非常重要,是一国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由之路,高职教育校企多元化合作有诸多动力因素,他们提出了社会动力因素、企业动力因素与学校动力因素等几个方面。③康敬华认为,要想让校企合作形成互利互惠的局面,就需由政府出面,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建立校企合作的制度保障体系,以制度来推动高职教育活动的开展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他认为政府在校企合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④李海认为,在校企合作中,高职院校和企业要想建立无缝对接的长效机制,一要搭建职教集团的平台,建立校企合作的组织机制;二要加强政府政策引导,建立内在动力引导机制;三要加强校企师资之间的合作,完善师资队伍建设机制;四要学校注重专业建设,探索专业内涵发展的有效机制;五要建立“职业培训中心”,开展教育培训服务。⑤胡邦耀认为,校企合作涉及政府、学校与企业等很多方面,但就高职院校而言,最重要的是加强校企合作的学校内部机制建设,先从学校自身做起,这样才能推动校企合作,这是校企合作的基础、源泉与动力。刘鲁平、徐澎敏等认为,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问题上,由于我国过去几年高校的扩招,带来了“量”的持续扩张,同时“质”的诸多问题也显现出来,所以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要坚持就业导向,创新校企合作机制。吴建设认为,校企合作的教育机制,着眼于校企双方的利益点,实现校企互赢,而专业建设集中了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多种功能,是校企合作的利益的基本结合点所在。

从以上国内外研究的概况中可以看到,各国的专家学者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都表现出极大的关注,从多个角度进行研究。这些文献为本文对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研究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围绕乌海市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这一问题,通过对当前的现状加以调查和分析,发现了存在的诸多问题,即缺乏政府的督导、协调作用;校企合作的深度不够,质量欠佳;校企双方责、权、利划分不清;学校内部对校企合作的研究、管理太少,存在缺陷;企业对校企合作的重视程度不够等。针对以上问题结合国外及我国发达地区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经验,根据乌海市具体实际,提出乌海市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可操作的对策建议,进而对乌海市及其周边地区高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使其更好地服务当地经济建设。


(四)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本文根据相关理论,采用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乌海市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问题进行研究。具体研究方法如下:(1>调查研究法:根据研究课题的总体方案开展调研,收集资料,了解和分析乌海及周边地区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情况。(2)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中外文献资料和研究成果,并进行归纳、总结,进而明确研究思路,开拓研究的视野,为本课题取得先进、可行、有特色的研究成果提供科学的依据。(3)比较研究法:通过和国外及国内发达地区职业教育的比较,借鉴学习他们的成功经验,进而提供乌海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的可操作的办法。(4)历史分析法:通过对我国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的发展路径和进程进行逻辑分析,寻找并揭示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的规律性与自我特色。


二、相关概念界定 ............................................ 7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内. .............................. 7

(二)校企合作的内涵. .................................. 8

1.校企合作的内............................................ 8

2.校企合作的特............................................ 9

三、国内外高等职业教育校企........................ 11

(一)国外高等职业教育校企............................ 11

1.发展模式 ................................................ 11

2.经验借鉴 ................................................ 13

(二)我国发达地区高等职业教......................... 14

1.发展模式 ................................................ 14

2.成功经验 ................................................ 15

四、乌海市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现状 ............................. 17

(一)乌海市高职教育现状 ................................... 17

(二)乌海市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现状 ........................... 17

五、乌海市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 23

(一)政府的督导与协调不到.................................. 23

(二)校企双方合作的层次............................... 23

(三)学校内部对校企合作的研究............................... 25

(四)企业对校企合作的重视程........................................ 25

六、乌海市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 ....................... 27

..................................................

结论

校企合作是办好高职教育,培养一线技能型人才,促进企业发展乃至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搞好校企合作需要政府、学校、企业三方共同努力,因而乌海市要建立政府、学校、企业三方结合的新型的、深层的校企合作模式。

首先,政府要制定相关的政策,建立校企合作完善的管理体制和共赢机制,保障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促进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其次,校企双方要通过签订合作合同,明确各自的责、权、利,各负其责,各尽所能,进而深化校企合作。最后,要加强高职院校内部对校企合作的研究和管理,根据行业及企业的需要来设置专业,开发校企合作课程,改革教学模式,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力度;要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企业加强对校企合作的管理,主动参与校企合作的办学活动,主动为高职院校的发展出谋划策,与高职院校合作共同提高职工素质。

 总之,政府起着倡导和推动作用,学校和企业是校企合作实施的主体,三方只有各司其职、相互配合才能使乌海市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真正深入发展,取得长久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霍丽娟.产学合作教育中校企合作模式研究—某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案例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12).

[2]周济.以服务为宗旨 在贡献中发展———论坚定不移地走产学研结合道[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7(1):24-25.

[3]左家奇.“三重融合”模式下校企合作机制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3).

[4]李训贵.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经验及其启示[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07(l).

[5]王明达.建立法规、形成机制,多种形式推进校企合作[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8).

[6]翁嘉晨.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经济功能及其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7]王佐芳、孙蓓蓓.谈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 [J].集团经济研究,2007(3).

[8]费小平.构筑校企合作联盟,建立长效运行机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2).

[9]王国超.美国社区学院的职业教育功能及其启示[J].海外职业教育,2007(l).

[10]霍丽娟.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对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的影响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12).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