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健康教育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1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5922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导 论

一、问题的缘起与研究意义

之所以选择对道德健康教育进行研究,主要基于以下两方面原因:健康对每个人都有着普遍的价值。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认识逐步深入,从仅重视生理健康,到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并重,再到生理、心理、道德健康三位一体的综合健康观,健康的内涵从生物学到心理学再到伦理学,不断发展深化。道德健康的提出,反映了人们对健康认识的深化,也反映了人们对自身本质认识的深化。人不仅是生物存在物,还是社会存在物,是生活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的现实的人,且社会性是人的根本属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显著特征。因此,衡量一个人是否健康,就不应该仅仅从生理或心理的角度来判断,而应该从人的本质属性——即人的社会性上去寻找。就社会性而言,人是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任何人的存在与发展都离不开社会中的他人,离不开其所处的社会。而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道德只有在社会中,在发生个人与整体、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的时候和地方,只有当人脱离了动物界并将其合群的本能上升为交往关系时,才有可能发生。”因此,人的健康问题,不仅要用生物的眼光看待,还要从道德的角度审视,即从个体在对待和处理各种现实关系时所体现的道德水平来判断,从个体以怎样的方式去适应社会来判断,这就是个体的道德健康水平。无论从理论意义还是实践价值上,道德健康都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人道德上是否健康,一方面会对自身的身心健康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一个道德健康的人,会由于履行了道德义务、遵守了道德原则而产生一种道德愉悦感,这种愉悦感会直接提高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并间接促进个体的身体健康,我国古代的“德高寿自长”理论就是其典型说明;一个道德上不健康的人,则可能因为有悖于道德原则、拒不履行道德义务而导致内心的羞愧、不安,直接造成个体心理的失衡,并间接危害个体的身体健康。另一方面,会对他人、社会产生极大的影响。个体的道德健康水平不仅与己相关,更与他人、社会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任何人都处于社会中,都与他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个体的道德健康水平必然影响到与其相关的他人。一个道德健康的人,才能切实履行对他人、对社会应尽的责任与义务,于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道德健康的重要性需要我们重视道德健康教育,道德健康教育是实现道德健康的必要途径。

.........

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道德健康教育研究是一项理论课题,也是一项社会实践课题,同时也是德育谋求学科发展、应对现实挑战促进人自身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一个重点、难点问题。关于道德健康教育,虽然目前还没有以之为题的专著、学位论文,但是相关问题,如道德健康的内涵、标准,道德健康教育的意义、内容以及道德健康教育的实现,学界不乏相关研究,这些研究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学术资源。国内关于道德健康教育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研究成果很少。就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来看,尚没有以“道德健康教育”为题的专著、学位论文,仅在廖明华、金钊编著的《道德与生活》,戴春平等人主编的《健康教育学》,方有林主编的《大学生健康导航》,秦玉明主编的《医学伦理学》,乐洋编著的《健康新概念》,曹广辉等人主编的《大学生健康新概念》等著作中涉及道德健康方面的内容,但并未作深入分析。关于期刊论文,截止 2017 年 4 月 15 日,在 CNKI(中国知识基础建设工程,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简称 CNKI 工程)上,以“道德健康教育”为篇名进行精确搜索,搜索到的文章数量为 5 篇;模糊搜索,搜索到的文章数量为 173篇。目前,关于道德健康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道德健康是道德健康教育研究的基本范畴,对道德健康进行基础理论研究是研究道德健康教育的前提。20 世纪 90 年代末,我国对道德健康的研究才开始崭露头角。在此之前的近 50年,我国对道德健康的研究是一个空白。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道德取向上的错位、大量道德失范现象的出现,道德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开始引起我国伦理学界的重视,道德健康概念得以提出,道德健康的内涵、标准、合理性等得以阐释。学界对道德健康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一是道德健康的内涵;二是道德健康的标准;三是道德健康的合理性。

..........

第一章 道德健康教育释义

概念界定是学术研究的前提,对研究对象基本概念的理解是进行研究的逻辑起点,对道德健康教育的研究也首先应该从道德健康教育的内涵界定开始。从道德健康教育的总体框架看,道德健康教育的概念是支撑这一总体框架的基础,是进行道德健康教育研究的逻辑起点,因此它也就成为我们在道德健康教育研究中所要回答的第一个问题。只有准确界定道德健康教育,才能避免概念之间的混淆,避免道德健康教育实践中出现一些不必要的问题,正确有效地实施道德健康教育。

一、道德健康的内涵

道德健康的内涵厘定,是界定道德健康教育概念的前提。何为“道德健康”?“道德健康”是由“道德”和“健康”两个词构成的复合词,词义的重心在“健康”上。显然,要回答何为“道德健康”,首先应回答何为“健康”,在正确理解“健康”内涵的基础上,再从伦理学的角度对健康进行解读,从一般的健康中将“道德健康”析离出来,界定“道德健康”的内涵,最后在比较研究中揭示道德健康的特征。

(一)健康的含义

健康是个体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前提,在个体的一生中起着基础性的支撑作用。对个体而言,没有健康,人生的其他组成要素——财富、地位、名誉等就会丧失存在的根基。所以,健康始终是全人类共同的追求,对健康的不懈追求也自始至终都被个体放在了人生的首要位置。而且健康不仅关涉个体自身,也关系整个社会的存在与发展:健康的个体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健康的个体,就没有健康的社会。因此,健康不仅是一项基本的人权,而且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既是公众关心的热点,也是国家优先考虑的事项。“健康中国”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被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加以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被并入十三五规划进程中,无不凸显出对健康的重视。字合用,一直被人们用来表达人或其他事物的完好状态。关于健康的理解,主要有三种维度:一种是仅从生理维度来理解健康,将对“健康”的理解局限于生理领域,认为健康即机体处于正常运作状态,没有疾病,这就是传统的“无病即健康”。相当一部分词典都仅从生理角度来理解健康,如《汉语大词典》解释为“人体生理机能正常,没有缺陷。……亦用以形容其他事物正常而没有缺陷。”①《辞海》解释为“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质健壮、精力充沛并具有良好劳动效能的状态。”②这是传统的 健康观。二是从生理、心理维度来理解健康的内涵,认为健康不仅包括客观的生理事实,也包括主观的价值取向。如医学家傅连章对健康的描述就包括了精力充沛,能经常保持清醒的头脑,精神贯注,思想集中;意志坚强,情绪正常,精神愉快。其中蕴含着生理、心理的健康。史军、柳琴认为,“我们可以把健康从总体上分为生理健康(或肉体健康、客观健康)与心理健康(或精神健康、主观健康)两大类。”③三是从生理、心理、道德三个维度来理解健康,即生理、心理、道德三位一体的健康观。世界卫生组织于 1948 年在《世界卫生组织章程序言》中提出的健康定义——“健康不仅为疾病或羸弱之消除,而系体格、精神和社会之完全良好状态”将对健康的理解突破了生物学的范围,扩展到了精神和社会关系方面。这说明健康不仅应局限于一个人身心的健康无损,还应兼顾他人和社会方面的因素。虽然这一定义并没有明确提出道德健康的概念,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因素。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准则的统称,人对社会的适应,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处理,仅靠生理、心理健康是难以适应的,还需要道德的参与,需要个体道德上的健康。很多词典对健康的解释就包含了生理、心理、道德三个层面。如《现代汉语词典》释“健康”为“(人体)发育良好,机理正常,有健全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④《简明自然辩证法词典》认为,“人是自然、社会、思维的统一体,人的健康,不仅指作为生物个体的机体的正常,而且包括其社会属性和思维属性的正常,社会因素和精神因素的异常改变,也会引起相应的疾病。”

.........

二、道德健康教育的内涵

正确理解道德健康教育的内涵,是进行道德健康教育并取得实效的前提性、基础性条件。准确界定道德健康教育,才能避免概念之间的混淆,避免道德健康教育实践中出现一些不必要的问题,对于我们正确有效地实施道德健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道德健康教育,落脚在教育。因此,首先应正确理解教育。在远古时代,“教”与“育”两字是分开使用的。所谓“教”,《说文解字》解释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学记》曰:“教也者,长其善而救其失者也。”最初的“教”指的是基本技能、基本知识的传授。《广韵》曰:“教,训也”,更证实了“教”之本意,指一种“外烁”的训练和塑造活动。后人所用的“教化”、“教训”、“教诲”、“教授”、“教导”等,都表现出教育者的意志性、目的性或一定的组织性。所谓“育”,《说文解字》解释为:“育,养子使作善也”,即熏陶涵育子弟,使其为善。《易·蒙》有云:“君子以果行育德。”古代的“育”是针对道德教育而言的,以“养”的方式,即由内而外的引导、陶冶活动来实现。西方也多把“育”理解为影响人的精神、改善人的人格状态的活动。“教”,重明示,是通过理性来灌输完成的;“育”,重熏陶,是通过陶冶、环境影响来实现的。最早将教、育合用的是孟子。《孟子·尽心上》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中国古代的教育多指教化,以教化民,以社会倡导的价值准则、道德规范来对个体进行教化。在一定意义上说,“化”在中国古代是教育的别名。《北史·苏倬传》对“化”也作过解释:“夫化者,贵能扇之以淳风,浸之以太和,被之以道德,示之以朴素。使百姓亹亹,中迁于善,邪伪之心,嗜欲之性,潜以消化,而不知其所以然,此之谓化也。”《管子·七法》的解释是:“渐也,顺也,靡也,久也,服也,习也,谓之化”。《潜夫论·德化》曰:“人君之治,莫大于道,莫盛于德,莫美于教,莫善于化。”可见,教化也可理解为教而使化。这种对目的的预设、内容的规定与方法的抉择体现了对教育对象发展的积极干预。因此,教育的实质是依据社会的需求而设计、创造的一种文化形式。

........

第三章 道德健康教育的现实依据 ........46

一、道德健康教育的社会基础 ........46

二、道德健康教育是个体的需要 ......51

三、道德健康教育是社会的需要 ......57

四、道德健康教育是提升道德教育实效性的需要 ..........60

(一)强化道德教育价值取向上社会与个人的统一 ....61

(二)实现道德教育内容上义务与权利的结合 ........62

第四章 道德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 ........64

一、确立道德健康的标准 ............64

二、明确道德健康的基本要求 ........69

(一)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69

(二)权利与义务的非对称性 ....71

三、激发道德需要 .........72

四、深化道德认知 .........74

五、端正道德态度 .........78

六、提升道德能力 .........83

第五章 道德健康教育的方法论原则 ......86

一、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相统一原则 ...........86

二、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相统一原则 ...........90

三、理想性与现实性相统一原则 ......93

第六章 道德健康教育的实现路径

道德健康教育的实现,应该在立足于“健康的道德”的基础上,选择恰当的教育方法,既注重良好的社会环境的营造,又注重个体道德健康的自教自律。

一、以道德自身的健康——“健康的道德”为立足点

第六章 道德健康教育的实现路径道德健康教育的实现,应该在立足于“健康的道德”的基础上,选择恰当的教育方法,既注重良好的社会环境的营造,又注重个体道德健康的自教自律。一、以道德自身的健康——“健康的道德”为立足点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的统一有其理论依据,既是权利与义务自身统一性的反映,又是道德自身的应有之意。首先,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的统一是权利与义务本身统一性的反映。“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①,权利与义务之间是统一的关系。或者说,权利与义务之间具有逻辑相关性,“权利和义务在逻辑上是相关的;一个人的权利迫使别的人承担避免干预或提供某种利益的义务,而一切义务同样赋予了别的人以权利。”②“一个人以一定方式行为的权利便是另一个人对这个人以一定方式行为的义务”③①[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10.。实际上,权利和义务是同一种利益在不同对象身上所体现出的不同称谓,对利益的获得者来说叫作权利,对付出者来说则叫作义务。伦理领域的权利与义务同样适用于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性。若只强调道德权利的实现、忽视道德义务的履行,人们之间的道德权利必将产生冲突,出现如霍布斯所言的“人对人是狼”的状态。而且人人都不履行义务,权利的实现就缺少了最起码的前提,每个人权利的实现都将成为空谈;若只要求道德义务的履行、忽视道德权利的赋予,则没有权利保障的义务难以得到人们的履行,只会使人们越来越少地履行道德义务。而且人人都只履行义务、不要求权利,也难以实现社会的和谐。正如茅于轼先生所言,在人人都利他的情况下,每个人都以促进他人利益的实现作为行为的准则,难以达成一致,不仅难以实现社会的和谐,而且会产生一个纠纷不断的社会。可以说,法律侧重于权利,道德侧重于义务,但若认为法律只强调权利、道德只强调义务,就割裂了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关系。实际上,道德权利是法律权利的基础,任何法律权利都有其道德基础,对道德权利与法律权利之间关系的割裂,相当于否定法律的道德基础,割裂法律与道德的联系。权利与义务在任何领域都应该是统一的关系,伦理领域也不例外。其次,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的统一也是道德自身的应有之义,是道德自身所蕴含的对权利与义务的双重要求的反映。就道德本身而言,似乎与义务有着某种天然的联系,义务体现着道德的内在特征和道德的崇高性,是道德最本质的特征。但道德不仅仅意味着义务,也内含着权利。从根本上而言,道德是一种利益关系的调节,是对权利与义务的分配,是对利益的维护,不仅是对社会利益的维护,也是对个人利益的维护。人们选择道德,是因为道德是个体幸福地生活的重要条件和基本途径。普列汉诺夫说过:“不是人为了道德,而是道德为了人。”①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基础上的道德,才有理论的说服力,才能产生强大的号召力。如弗兰克纳所言,“只有那种既说明了我们的责任,同时也讲到了我们的权利的理论才能使我们满意。”

.........

结 语

道德健康教育是在“健康中国”的大背景之下提出的。“健康中国”是国家根据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提出的提升民众健康水平的新目标。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健康中国”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加以提出,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并入十三五规划进程中,从而将健康中国提升至国家整体层面,成为需要全民族共同建设的美好愿景。健康中国愿景的实现离不开健康的中国人。健康的个人不仅应该表现于个体生理、心理上的健康,也应该包括个体道德上的健康。从学理上说,道德健康是伦理学的重要范畴。相比“道德责任”、“道德评价”、“道德认识”等道德范畴,道德健康并没有引起伦理学界足够的重视。国内虽然偶有“道德健康”方面的文章见诸于学术期刊,但相关研究多是一些经验性、思辨性的阐述,未见伦理学方面的专业研究,道德健康的理论研究没有形成相应的框架。道德健康教育的研究成果则更少,相关研究显得更加不成熟。本文可以说是填补了相关领域的空白,通过对道德健康教育的基础理论研究,阐明何谓道德健康、道德健康教育,道德健康教育的理论来源、学科基础、基本内容及方法论原则,并在此基础上探索道德健康教育的实现路径,为道德健康教育提供理论参照和实践建议,以期为现实生活中个体道德健康的实现、个体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全面发展略尽绵薄之力。就现实来看,个体道德上的不健康也是当前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社会的大转型、大发展使得个体面临着诸多的彷徨和失措,社会领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道德失范:见危不救、制假售假、诚信缺失等不道德行为比比皆是,影响了个体的发展,也影响了“健康中国”的实现。道德健康教育是个体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健康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道德教育也应与时俱进,道德健康教育的提出就是道德教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临诸多挑战而提出的崭新课题。与一般的道德教育不同,道德健康教育在坚持道德的崇高性、坚持道德对个人的价值引领的同时,引领着受教育者对道德的向往和追求,又着力于受教育者健康需要的满足、道德需要的满足,凸显道德服务于生活的一面。道德归根到底是为了个体幸福生活的实现。如赵汀阳所言,“伦理学并非是一种服务于社会规范的研究,而是一种服务于生活意义的研究。社会只是生活的必要条件,而生活本身的意义和质量才是生活的目的。”

..........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