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建筑内向性空间营造思考——中国昆明高原湖泊国际研究中心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30177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建筑论文,本方案通过对设计场地分析,发现场地在剧烈发展的都市环境中呈被割裂的状态,且科研人员所追求的静谧、质朴且具有神性的空间与繁华、喧闹的都市环境似乎格格不入,以此反思当下在对社会经济发展追求的过程中,社会环境日益偏向虚拟、开放。逐渐外向开放化、透明化、无边界的城市空间也逐渐取代了人类传统的静谧、内聚的精神性空间。而纵观人类发展,由实体元素所包裹的内向建筑空间在起到抵御外界侵害、庇护使用者的作用的同时,亦是体现了一种建筑内部情感的内聚性,在当代社会环境中,内向性空间更多的转向于在复杂环境中对使用者精神的庇护。

第一章 绪论

1.1 项目缘起
中国昆明高原湖泊国际研究中心隶属于云南省环境保护局,为社会公益性事业单位,旨在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善的科学研究组织管理机构,为国内外专家提供进行云南高原湖泊污染防治基础理论及应用技术研究及相互合作、交流的平台,以利于吸引湖泊研究及治理资金,云集高水平科研专业人才,引进先进湖泊研究及治理技术,培养本土科研力量,提高云南乃至中国的湖泊研究水平,加快湖泊治理的进程。
设计场地位于昆明市西山区海埂度假区海埂片区庄稼塘立交东南,北接云南省出入境管理局,东临昆明同仁医院,占地面积 28335.53 ㎡(约 42.5 亩)。
西方心理学者认为“内向”用于形容人类的一种人格特质,指人的语言、情感、形象指向自我。从建筑学的角度来看“内向”具有建筑单体所体现的建筑含蓄、内敛、相对封闭的建筑性格及建筑群体向内朝向或运动的趋势两层意义。
人类诞生以来,为克服恶劣的自然环境而采用“内向”的栖居方式,而在中国建筑的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古典园林、宫殿、城市或住宅其外在表现往往都是以普通的围墙体现其封闭的姿态,唯有进入其内部方能领略其真实风貌,云南传统的“一颗印”建筑、北京四合院、福建客家土楼均采用外部封闭、内向开放的空间布局形式,其所采取的一种自卫式居住样式,起到防御保护作用的同时亦体现了家族的团结。拥有强烈边界感且弱化外界对人的影响的内向空间表现了一种人类情感的内聚性,同时对人类活动、家族生活、休憩、提供精神方面的引导。畏研吾所提出的“负建筑”亦是“内向性建筑”的另一种表述,在其著作《负建筑》中提及大阪地震、九一一事件、奥姆教恐怖主义三个灾难说明了建筑灾难面前失去了作为人类保护者的功能,此刻的建筑是脆弱的,也批判了现代技术、制度与行为带来了“透明”生存空间的沦陷,在当今城市外向化发展的趋势中,传统内向性在空间提供当今人类对城市发展的一种反思路径的同时,亦是对城市单一外向化扩张模式中衍生的问题一种回应。
..........................

1.2研究方法
1. 文献、案例分析研究:通过搜集整理国内外与内向性建筑相关文献资料,了解目前研究进展。
2. 以问题为导向研究:针对当代城市所呈现的无序、嘈杂、难以安定的焦虑状态及设计场地割裂、分离的“困境”提出内向性的思考,并以“内向性”为问题导向,并围绕问题研究内向性空间的意义、空间图式及其建构法则,且再次思考对于中国昆明高原湖泊研究中心需要怎样的内向性空间,反思当下城市所缺乏的内向性、精神性、情感性空间,探究东西方传统建筑及当代建筑的内向性空间营造策略,并将其运用于实际设计中。
3. 原型与类型及空间图示植入:人类的建造活动离不开人类早期基本的、且已经沉淀在人类记忆之中的空间原型与空间图式,设计通过对古今中外内向型空间的研究,挖掘原型,总结其空间图式及建构法则,并将其植入到实际设计中。
4. 从案例解析到典型设计实践到普遍策略建构:从古今中外案例中解析出内向性空间的营造法则,运用到中国昆明高原湖泊国际研究中心设计项目实践,并通过典型设计实践导出内向性空间设计的普遍架构。
内向性设计所指代的是特定条件(都市环境)下都市建筑的由外而内的翻转倾向,以探寻建筑空间的本质,唤起空间的诗意为目的。而在此语境下内向性空间设计是一种外向化环境下以关注空间本质,寻找使用者和空间的内在联系的一些列设计方法和策略,其最终目的是通过内向的探索来缓解这个城市高密度、外向化、开放化发展的危机,并形成服务于使用者内心的诗意空间。
路易斯·康将建筑视为可量度的物质和不可量度的精神相结合的产物,使用“静谧(silence)”代表不可量度的事物,“光明(light)”代表可量度的产物。在设计萨克尔生物研究所时,康认为科学作为可量度的事物,要尊重事物的存在、表达伟大的愿望。作为科学家,他体会到需要请无可量度的事物出场,而这是艺术家的领域。a昆明高原湖泊国际研究中心作为身处都市中的科研场所,在满足静谧、专注、高效的物质需求外,无可量度的精神产物更是科研人员需要的。
.............................

第二章 内向回应原因分析——“无序”都市中的向内而生

2.1 割裂、独立——场地困境
设计场地位于昆明市西山区广福路与悦海路、庄家塘特大桥交叉口,靠近滇池,距省委 2.7 公里,距海埂公园约 4.1 公里,距滇池国际会展中心约 3.9 公里,距离市中心约 7公里,距昆明长水国际机场约 27 公里,项目毗邻快速路南绕城高速、交通干线广福路、地铁 5 号线(在建)。


图 2-1 项目区位( 来源 :自绘)

场地周边人行情况:基地西侧为轻轨站点,北向有主要公交车站点,西北角被绿地包围,行人须从东侧次干道到达;东南向可达城市主干道广福路,车流密度大,较少行人通行;北向广福路辅路临近立交桥,行人较少。
场地周边车行情况:基地东侧的怡景路现状为南至东北向单行道,西侧的悦海路受在建地铁 5 号线的影响,交通会受影响,靠近基地的路段为从南向北单行,因此未来车辆将只能从广福路辅路、怡景路到达。
......................

2.2 繁荣、凋敝——城市不均衡的发展现状
近代以来,城市发展的欲望空前强烈,大量的房地产及商业开发项目也拉开了“都市革命”的序幕,城市快速的扩张吸引着大量的资本注入到城市的建设中, 城市的建设者出于对经济效益的考虑,一方面使得城市建筑尽可能的开放、透明,一方面地块选择性的优先朝向经济价值更高的一面开发,暂不利于开发的地块处于搁置状态,这样的状态也造成了城市地块不均衡、零碎化的发展现状。而随着城市的扩展,追求便捷、高效、现代的都市依靠城市快速道路链接城市的各个区域,快速道路及高架桥的出现再次对城市进行分割,道路两侧的城市地块也再次被割裂。
中国城市的发展大多是基于某个边界(城墙、道路等)形成框架(道路、功能区等)后再由内至外进行充实,而城市内部的家庭、院落等亦是在某一确定区域内确立自身边界再完善其内部空间。传统的家庭院落除了满足其必须的物质功能外,更需考虑家庭内成员自身的使用需求,这样的需求对于家庭而言体现的是其情感的内聚性,强化的边界在起到的防御作用弱化了外界环境对建筑内部的影响,同时也为家庭生活、修养提供了精神方面的引导。
城市的快速发展给城市居民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便捷与舒适,城市建筑开放化、网络化发展,大量的商业建筑、开放空间在城市中产生,外向、开放、透明、无边界的空间也逐渐取代着传统的内聚、静谧的空间。注重情感、不可量度的城市精神价值也逐渐在城市快节奏、外向化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在让步于城市的经济价值。
........................

第三章 内向性空间相关研究 ··································15
3.1 内向性空间概述 ···········································16
3.2 内向性空间特质 ······························21
第四章 科研建筑相关研究 ·····································35
4.1 科研建筑设计原则 ······································36
4.2 科研人员行为分析 ·························37
第五章 设计范型及内向性空间营造策略 ····································43
5.1 设计范型趋向 ·········································44
5.2 内向性科研中心营造策略 ···································45

第六章 设计研究过程

6.1 场地分析
6.1.1 场地区位


图 6-1 场地在云南省位置 (来源:自绘) 图 6-2 场地在昆明市位置 (来源:自绘)

设计场地位于云南昆明市西山区广福路与悦海路、庄家塘特大桥交叉口,距昆明市中心商圈直线距离约 7 公里,距滇池约 2.6 公里,距昆明滇池国际会展中心约 4 公里,距昆明长水机场约 27 公里。
.............................

第八章 设计总结与反思

8.1 设计总结
本方案通过对设计场地分析,发现场地在剧烈发展的都市环境中呈被割裂的状态,且科研人员所追求的静谧、质朴且具有神性的空间与繁华、喧闹的都市环境似乎格格不入,以此反思当下在对社会经济发展追求的过程中,社会环境日益偏向虚拟、开放。逐渐外向开放化、透明化、无边界的城市空间也逐渐取代了人类传统的静谧、内聚的精神性空间。而纵观人类发展,由实体元素所包裹的内向建筑空间在起到抵御外界侵害、庇护使用者的作用的同时,亦是体现了一种建筑内部情感的内聚性,在当代社会环境中,内向性空间更多的转向于在复杂环境中对使用者精神的庇护。
本次设计以“内向性”空间营造为问题导向,通过分析古今中外内向性空间营造法则及其图式,并以中国昆明高原湖泊国际研究中心作为设计实践,通过此次设计总结如下营造法则:
8.1.1 对外部环境的屏蔽及对内部空间的透明
封闭且自成一体建筑外表以冷峻的姿态面对外部环境,并起到屏蔽外界的不确定因素对建筑内部活动干扰的作用,建筑空间关注的重点转向内部的透明与流动,内部被围合空间向天空开放,意图建立建筑内部人与空间、人与人的和谐关系。
8.1.2 理性且更为谨慎的对外渗透
内向性空间的营造旨在屏蔽周围不良环境而并非一味的与世隔绝,建筑通过对雅致的景观开放以营造优质的内部空间体验,通过谨慎的对光线开放以获得具有神性的内部空间氛围。
8.1.3 诗意的空间秩序与层级打造
内向性建筑由明确的边界逐步内向收缩并形成由封闭到开放的空间层级,建筑设计的重点由对建筑外显形态的考虑转向于对诗性的内部空间的营造,具有叙事性的空间序列、明确的空间层级以唤起使用者对建筑空间的认同感。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