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 城镇化背景
早在 1991 年,辜胜阻在《非农化与城镇化研究》中提及并使用了“城镇化”的概念。近现代以来,城镇化给社会带来了很多积极的影响,提高了国民整体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但是过快的城镇化,也带给乡村很多负面的影响,简单粗暴的城镇化模式正在逐渐消磨我国乡村地区的乡土特色。
从国家统计局网站截取了近二十年来,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的数据变化[1],城镇人口的占比不断增加,截止到 2019 年,其占比已达到 60.60%,大量的乡村人口不断向城镇人口转变,乡村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远落后于城镇,从而导致大量村落空心化、老龄化等问题的出现,甚至部分村落的消失。我国自然村的数量从 2005 年前的 360 万个锐减到现在的不到 270 万个,平均每天消失 80-100 个[2]。城镇化虽然是大趋势,但是必须保有一定数量的乡村,来保留乡村的生活与传统文化价值。
城镇化以来,大部分建筑师和相关建设管理部门,重点都集中在城镇建筑的范畴,忽视了乡村建筑的发展问题,导致很多地方的乡村建筑发展粗放,刻意模仿城镇建筑而忽视乡村本土特色,形成了千村一面的乡村同质化现象。
图 1.1 我国城镇化人口变化分析图(来源:生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
1.2 相关概念界定及研究内容
1.2.1 相关概念界定
“低影响”模式:研究主题来源于“低影响开发”理论,“低影响开发”是一种生态景观化的雨水处理方式,旨在通过小规模的源头分散控制,来减少因暴雨造成的流经和污染。其本质是顺应自然和尊重自然,尽量采取对自然影响小的技术手段。
图 1.3 低影响开发图示(来源:网络)
...........................
2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与启示
2.1 “低影响开发”(LID)理论
2.1.1 “低影响开发”理论(LID)概念解析
“低影响开发”理论是一种通过模拟自然水文循环,从源头对雨水进行小规模分散控制的雨水管理方法[11]。与常规的雨水处理工程不一样,低影响开发结合了自然环境、场地原有条件和绿化景观,旨在通过生态化的雨水流经处理技术,在源头对雨水流经进行小尺度的渗透、净化和暂存等处理措施,使场地的雨水接近自然水文循环状态,降低了雨水的平均流量,体现了对基地原生环境的尊重,将土地开发量最小化的同时也降低了开发成本[12]。
图 2.1 低影响开发水文原理示意图(来源:网络)
(1) 生态可持续
强调城市建设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以场地原生环境为基础,尽可能保持自然排水路径、减少硬质不透水铺装和排水管道的埋设,从而使人工建设痕迹最小化,以保护城市建设中存留的自然环境资源[13]。
低影响开发利用生态水文循环的自然做功来处理雨水流经产生的问题,并将雨水流经过程中多余的水资源进行蓄存和充分利用,实现场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14]。
(2) 经济成本低
低影响开发模式减少了场地硬质铺地和排水管道的铺设,大幅减少了雨水管控工程的建设成本;绿化设施的建设成本远高于维护成本,而低影响开发模式将场地原生生态环境大面积保留并优化,间接节省了城市生态建设成本;低影响开发从源头就开始对雨水进行流经过滤处理,减少了对受纳水体的污染程度和范围,降低了水污染治理成本。
................................
2.2 绿色建筑设计理论的综述和启示
2.2.1 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原则概述
(1) 保护自然、顺应自然
绿色建筑理念强调建筑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关系,在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建设基地周围的自然因素,尽量减小对场地的人工开发力度,保持基地原有的地形地貌特征,保证建筑与周边景观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使用清洁能源和环保材料,并提高对能源的使用效率,从而减少有害排放物和建筑垃圾的产生[15]。
(2) 节约能源和用材
挖掘本土资源,尽可能使用本土能源和材料;采用被动式节能措施,从而减少对能源使用的依赖;采取主动式节能措施,利用适宜技术和设备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尽量选用绿色环保的高性能可再生建材,且减少不必要的造型装饰[16]。
(3) 提升建筑室内使用舒适度
绿色建筑应注重使用者的需求,在维护建筑与室外环境和谐关系的同时,还应提升室内环境的使用舒适度,保障使用者生理和心理的健康。(4) 注重建筑的全生命周期
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分为规划设计、施工建造、运营使用和废弃拆除等阶段,绿色建筑不仅在规划设计阶段考虑建筑的节能环保性能,在施工建造阶段也尽量采取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小的技术措施,在运营使用阶段保障室内适宜舒适度的情况下尽量减少能源的消耗和有害物质的排放,在最后的废弃拆除阶段,尽量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
(5) 跟进时代发展
每个时期的绿色建筑都有不同的发展重心和目标,在规划设计阶段应充分考虑相关政策的导向和科技创新方法的使用,从而进一步提高绿色建筑的前瞻性和时效性。
.........................
3 “低影响”模式乡村建筑设计原理与原则.................................21
3.1 “低影响”模式与相关理论关联性分析............................21
3.2 “低影响”模式乡村建筑设计理论来源和本质..........................................22
4 基于“低影响”模式下的当代乡村建筑设计实践分析..............................29
4.1 乡村建筑实践案例汇总与介绍分析...........................................29
4.1.1 乡村建筑实践案例汇总......................................29
4.1.2 案例介绍与设计分析.............................................33
5 “低影响”模式下东北乡村建筑设计策略与评价体系研究...................67
5.1 东北地区乡村建筑调研概述...................................67
5.1.1 调研对象与内容........................................67
5.1.2 调研成果概述........................................68
6 基于“低影响”模式下的乡村建筑试设计——以大庆市古龙村为例
6.1 建筑方案设计
6.1.1 基地选址
本次试设计的选址为大庆市古龙村(调研地点)的西部,基地位于乡村交叉路口,交通较为便利,基地形状为梯形,西侧为乡村支路,东北侧为一块小型绿地,周边的乡村居民建筑多为院落式布局,风格简朴,屋顶形式多为硬山顶和歇山顶,民居建筑层数以单层为主,少部分为两层。
图 6.1 基地选址分析(来源:作者自绘)
6.1.2 建筑总体布局
因东北地区地广人稀,传统东北民居院大宅小,房屋前后都有空间较大的庭院,且东北地区纬度较高,相对的太阳高度角较低,大面积的庭院也为居民提供了充足的日照、晾晒和活动空间。试设计基地选址属于东北地区,基地所属村域内的用地较为宽松,其民居采用院落式布局,房屋前后都留有一定面积的院落空间,用于日常劳作和晾晒。
建筑的总体布局参考东北大院的形制,并依据当地调研结果,采用三合院的布局模式,建筑体块主要分为正房和厢房,其中正房部分为两层,在凸显正房主要地位的同时使其获得更好的景观视野和更多的空间层次变化。
............................
结论
我国地区地理位置偏远,经济水平与城市相比较为落后,现代工业化程度相对较低,而乡村地区往往保留着较为完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较为丰富的民俗传统与地域文化,传统的乡村建筑在承载浓厚传统文化和乡土气息的同时,具有良好的生态特性,能够充分利用当地特有的气候环境和传统材料。但随着近些年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和完善,停滞不前的传统建筑体系无法再很好的满足现代乡村居民日益增长的生活和精神需求,乡村居民也丧失了对本土乡村建筑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主观意愿,城市化和西洋化的建筑风格逐渐传入乡村地区,破坏了乡村建筑的乡土文化属性和自然生态环境,浪费了有限的物质资源。本文以东北地区乡村建筑为例,探索新时代下适应当代乡村建筑的“低影响”模式乡村建筑设计方法,使建筑以较低的姿态融入到周边的综合环境之中。本文的研究成果总结如下:
(1) 研究梳理了国内外乡村建设的发展历程,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为找到适合现代乡村建筑发展的解决方法和设计思路提供宏观的历史发展依据;以东北地区乡村建筑为例,进行了实地调研,进一步分析东北地区乡村建筑发展目前面临的难题和困境,为后文研究东北乡村建筑适宜性设计策略提供了充足的现实依据。
(2) 本文研究的“低影响”模式,理论来源于“低影响开发”。文章对“低影响开发”、绿色建筑、在地性建筑等相关理论进行了综述分析,提炼了这些相关理念的设计原理和思路,为后文的“低影响”模式理念提供了理论参考。
(3) 对“低影响”模式的原理和框架进行了论述和总结,提炼出了“低影响”模式下的低干预、低冲击、低消耗的“三低”设计原则。
(4) 选取了大量近些年国内外优秀的乡村建筑实践,以“低影响”模式视角,对这些实践案例进行了“三低”原则方面的设计策略分析,通过图表的方式进行归纳整理,为后文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策略依据。
(5) 以东北地区乡村建筑为例,从低干预、低冲击、低消耗三个方面进行了“低影响”模式下乡村建筑设计策略的整理和提炼。强调乡村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以低碳环保的方式融入到生态环境之中;强调乡村建筑与地域文化的融合关系,赋予建筑更多的乡土文化属性;平衡乡村建筑与能源消耗和经济成本之间的关系,尽量使用被动式的节能方法和可再生能源,减少对传统能源的消耗依赖,把控建造和维护过程中的经济成本,强调建筑的长期可持续经济效益。最后,将提炼的策略进行了建筑全生命视角的分阶段梳理。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