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丁勇俊, 何玉洁, 蒋甜怀
【关键词】 鼻咽癌; 放射性脑损伤; 磁共振成像
对于鼻咽癌(NPC)患者来说,放射治疗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随着放疗技术的日益增多和完善,患者临床疗效不断提高,且长期存活率随之上升,生存期延长。鼻咽癌放射治疗的长期生存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为放射性脑损伤[1],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脑水肿,严重者产生放射性脑坏死,甚至形成脑软化。MRI可灵敏地发现病变,随着MRI的普遍使用,放射性脑病的检出率逐渐提高。我们收集了我院2005年12月至2007年12月MRI诊断的18例鼻咽癌放射性脑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探讨放射性脑病MRI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病例
18例患者中,男12例,女6例,年龄35~61岁,平均年龄49岁,45岁以下4例(4/18)。病理类型:均为低分化鳞癌,按1992年福州会议分期标准进行T分期:T2期9例,T3期8例,T4期1例。
1.2 放射治疗方法与剂量
双面颈联合野剂量达36~40 Gy,后缩野改为双耳前野加鼻前野或耳后野,常规分割照射为2.0 Gy/次,5次/周,放射总剂量66~74 Gy,中位剂量70 Gy;其中,面颈联合野加耳前野50~60 Gy,中位剂量56 Gy。后程加速超分割在缩野后1.5 Gy/次,2次/天,间隔6~8 h,照射剂量70~80 Gy,中位剂量76 Gy;面颈联合野加耳前野55~65 Gy,中位剂量61 Gy。全程超分割为1.2 Gy/次,2次/天,间隔6~8 h,照射剂量76.8 Gy,面颈联合野加耳前野57.6 Gy。
1.3 MRI检查方法
采用TOSHIBA 0.35T超导型开放式磁共振机,采用常规SE序列进行横断面、冠断面、矢状面T1加权扫描(TR 520 ms,TE 15 ms),快速SE序列横断面T2加权(TR 4 500 ms,TE 120 ms),层厚5~7 mm。15例行GdDTPA增强扫描,剂量0.1 mmol/kg体质量,静脉注射钆喷酸葡胺注射液,注射完毕后即开始扫描。
2 结果
2.1 诊断
18例中2例经手术切除脑损伤病灶获得病理证实,4例行MRI+PET(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证实,12例行MRI检查证实。
2.2 随访
18例全部随访。16例存活,其中8例生活可自理,7例需要人照顾,1例长期昏迷;2例在出现神经症状后2个月及8个月因放射性脑损伤脑疝而死亡。2例手术治疗者,1例已存活1年10个月,1例存活11个月。其中,2例因原发灶复发于放射性脑损伤后1年及1个月行三维适形放疗,均得以生存。1例急性放射性脑损伤,昏迷已7个月。
2.3 病变部位
18例中病变均位于颞叶:双侧同时受累15例,右侧2例,左侧1例。18例中共检出病灶47个。病灶主要位于颞叶底部且较大,最大者约3.2 cm×3.8 cm×4.5 cm。
2.4 MRI表现
T1WI表现为大片不规则指爪状低信号,少数为等信号或无明显异常信号。T2WI均有异常高信号,少数为高信号和等信号混杂,FLAIR序列扫描病灶呈高信号。18例中有15例行GdDTPA造影增强扫描,占83.3%(15/18),增强后为不规则环形强化。①指爪状水肿并局灶性脑坏死:病灶可累及双侧或单侧颞叶底部,病灶较大,但多数仍局限于颞叶,T1WI为大片不规则低信号(图1),T2WI为高信号(图2),少数为高信号和等信号混杂,增强扫描均可见位于颞叶底部的脑回状或不规则环状强化,周围见大片水肿(图3,4),多数无占位效应。②脑软化:病灶可累及双侧或单侧颞叶,T1WI表现为类圆形边界较清的如脑脊液样低信号,T2WI为水样高信号,增强扫描为无强化或囊壁的薄层强化,无占位效应。
2.5 MRI复查
6例患者在首次诊断后半年至2年行MRI复查,水肿吸收、强化缩小者2例,3例病灶无明显变化,1例病灶有所扩大,临床症状加重,表现为走路不稳,记忆力下降,思维迟钝,吞咽困难,生活不能自理。1例急性放射性脑损伤者,CT复查表现为整个大脑颞叶、顶叶、额叶、枕叶白质均为低密度改变。4例PET检查的病例表现为颞叶底部异常放射性稀疏。
3 讨论
放射性脑损伤是NPC放射治疗后的最常见和严重并发症之一,首先出现不同程度的脑水肿,严重者产生放射性脑坏死,甚至形成脑软化,严重地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目前临床上诊断放射性脑损伤主要是MRI[2]。尤其是冠状面成像比CT能更清楚地显示颞叶灰质的病变。MRI可多平面成像,组织分辨率高,更容易发现早期微小病变。
放射性脑损伤临床影像学根据病程可分为急性损伤、早发延迟损伤和晚发延迟损伤。
急性损伤效应是毛细血管渗透性增加和血管扩张引起的脑水肿[3,4]。MRI平扫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和FLAIR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强化不明显。放射治疗结束后病灶会短期内消失,但也有部分病例可能呈进行性加重发展为晚发延迟损伤。早发延迟损伤效应是组织水肿、暂时的脱髓鞘和临时的血脑屏障的破坏。MRI上脑水肿最敏感是T2像,呈高信号。Armstrong等[5]对37例成年男性低分级原发脑肿瘤患者放射治疗后早期延迟损伤的MRI研究,发现MRI对特异性的白质变化显示不明显,以血管为基础的MR灌注显像和MRS对早发延迟损伤敏感。
NPC放射治疗后脑损伤的发生率为0.9%~4.0%。在患者复查时,只有在出现神经症状时才行MRI检查,因此易发生漏诊。多程放疗是放射性脑病发生率上升的最重要的因素。文献[6,7]报道单程放疗的发生率为1.3%,而多程放疗发生率为7.1%。单程放疗潜伏期平均4.4年,再程放疗为2.9年。脑干放射损伤的发生率文献少有报道,MRI对脑干病变诊断明显优于CT[8],本组没有脑干损伤。
放射性脑损伤只能在排除肿瘤复发后才能诊断,若肿瘤区域经照射后出现坏死时,CT,MRI仍难以鉴别,MR灌注成像、MR弥散成像以及MRS有一定的意义。PET(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检查对放射性脑损伤的诊断为低代谢区,与MRI上T2WI高信号区相对应[9]。但由于PET特异性低,费用昂贵,限制了PET的常规临床应用。因此PET在迟发性放射性脑损伤中仅可提供补充MRI的诊断作用。
综上所述,鼻咽癌放射性脑损伤以迟发性损伤为主,但急性放射性脑损伤也应引起临床重视。MRI可作为重要的诊断方法,PET可作为MRI诊断的进一步补充。
参考文献
[1]倪新初.放射性脑损伤的影像学诊断进展[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2,18(11):1198-1200.
[2]Beckor M,Schroth G, Zbren P,et,al. Longterm changes induced by highdose irradiation of the head and neck region:imaging findings[J].Radiographics,1997,17(1):5-26.
[3]Chong VF,Fan YF, Mukherji SK,et al.Radiationinduced temporal lobe changes:CT and MR imaging characteristics[J].AJR Am J Roentgenol, 2000,175(2):431-436.
[4]沈海林,秦颂兵,唐 健,等.大鼠全脑照射后早期1HMRS与病理变化[J].江苏医药,2004,30(11):827-829.
[5]Armstrong CL, Hunter JV, Hackney D,et al.MRI changes due to earlydelayed conformal radiotherapy and postsurgical effects in patients with brain tumors[J].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 2005,63(1):56-63.
[6]Khong PL,Kwong DL,Chan GC,et al.Diffusiontensor imaging for the detection and quantification of treatmentinduced white matter injury in children with medulloblastoma: a pilot study[J].AJNR Am J Neuroradiol,2003,24(4):734-740.
[7]Nordal RA, Nagy A, Pintitle M, et al. Hypoxia and hypoxiainducible factor1 target genes in central nervous system radiation injury:a role for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J].Clin Cancer Res,2004,10(10):3342-3353.
[8]刘雅洁,易俊林,欧阳汉,等.鼻咽癌放射治疗后放射性脑病的MRI表现[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00,9(4):225-228.
[9]林日增,张雪林.PET,PETCT在鼻咽癌放疗后放射性脑损伤中的应用[J].中国辐射卫生, 2009,18(1):1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