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已从高速增长转入中低速增长,产能过剩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成为当务之急;国内市场和新兴中产阶级的现实需求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力日增,新型城镇化建设则应势而变,即由快速扩张阶段转为内涵增长阶段。各级政府部门在各自的职权范围采取相应手段进行土地整治、生态修复、城中村改造等国土整治工作,相关国土整治工作虽在各自领域取得一定成效,但是由于全域国土整治分区较模糊,整治方向与整治重点不明确,其并未从整体上改变我国资源利用粗放、环境污染加剧、生境系统恶化、转型发展动力匮乏等局面
1.1.2 政策背景
2015 年 5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要求“加快推进国土综合整治”。同年 9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明确要求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发展和保护相统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空间均衡”、“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等 5 大理念为指导,全面系统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工作,以体制改革为支点撬动全社会参与到全域全类型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工作中。2017 年 1 月,国务院印发《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6-2030 年)》,确定了“四区一带”国土综合整治格局,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多元化投入机制,实施国土综合整治重大工程,修复国土功能,提高国土开发利用的效率和质量[2]。同年 10 月,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将全面发展土地调查评价、土地质量提升、土地生态修复、建设工程节地、土地立体开发等新技术,推动土地整治向国土综合整治转型发展列入今后重点工作,以“五个更加”为导向(更加主动地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加积极地融入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更加扎实地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更加坚定地推进耕地“三位一体”保护,更加自觉地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使命责任),推进国土综合整治工作。2018 年 1 月,李克强总理对国土资源工作做出了重要批示,强调积极开展国土综合整治。同年 3 月,批准组建自然资源部,并确定了以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为重要平台,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总体来看,国土综合整治已成为各级政府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是优化国土空间格局、理顺开发与保护工作、践行全域全类型用途管制的关键一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传统土地整治规划主要基于农用地数量增加与质量改善进行的分区研究,该研究已经不能满足国土综合整治对整治分区的内在要求。因此,本文在对国土综合整治内涵深刻解读基础上,基于国土空间生态、生活以及生产功能,进一步优化完善土地整治规划分区指标体系,同时结合传统整治分区中定性研究方法,依据标准化处理的整治分区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聚类分析等方法进行国土综合整治分区研究。
1.2.2 研究意义
本文提出的国土综合整治分区思路综合国土空间生态、生产、生活的功能诉求,选取生态环境类、社会经济类以及土地整治类指标体系作为国土综合整治指标体系准则层,并根据研究区国土综合整治中相关问题选取相应指标,进行相关指标测算评价,采用相关方法进行整治分区划定。这一研究丰富了国土综合整治指标体系内涵,采用定量分析方法进行整治分区划定,强化了国土综合整治分区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
2.1 国土综合整治相关概念
2.1.1 概念的界定
国土综合整治是在国家战略和空间格局优化等系统内在响应机制的驱动下,以实现国家发展战略与资源保护修复为目标,以区域主导功能为统领,利用技术、制度、法律等多种手段对待整治的用地进行因地制宜地整治,用以消除国土空间内资源利用过程中的负外部性因素,调整以适应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最终实现国土资源可持续利用、景观生态环境提升和人地关系协调发展。
2.1.2 土地整治
土地是国土的空间载体。新时代国土综合整治本质上是对土地整治内涵的进一步拓展。从国土的要素构成上看,一般分为资源要素、生态要素、环境要素以及空间要素。当前我国土地整治活动主要有土地治理、土地复垦、土地整理、土地开发等 4 大类。
2.1.2.1 土地治理
土地治理是指通过技术政策手段,对土地荒漠化、土地污染、肥力减退和自然植被长期消失的土地退化现象的人为干预的土地资源保护活动;治理措施上一般有生物措施和水利或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具体类型有:
(1)土地退化。土地由于人为活动和自然作用而不再能正常地维持其经济功能和原来的自然生态功能的现象和过程[6]。
(2)土地荒漠化。泛指因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多种因素而造成的生物生产力下降和破坏,最后出现类似荒漠景观的现象和过程。一般包括沙漠化、水蚀荒漠化和盐碱化。
(3)土地污染。土地因受到采矿或工业废弃物、农用化学物质侵入,恶化了土壤原有的理化性状,使土地生产潜力减退、产品质量恶化并对人类和动植物造成危害的现象和过程。
...............................
2.2 主体功能区理论
2.2.1 地域的功能属性
地域功能是指特定地域单元在地域空间内在参与人类活动过程中所发挥的职能或作用,即其在所属的地域空间系统中的主导功能。地域的功能属性一般有:
(1)以人类活动的价值取向为导向。当前我国倡导生态保护的价值取向,地域的功能定位将在资源开发利用效益的基础上,增加了生态开发效益,并试图寻找两者的结合点,以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者共赢的格局。可见,功能判定一般会与人类社会发展阶段及主导价值观相关联,社会主流价值观不同,同一地域的功能定位各异。
(2)地域功能非唯一性和相对稳定性。地域功能因其自身的自然和人文条件的有限性、以及其暗含的运作规律而具有相对稳定性。在地域空间演化的不同阶段,地域可能存在多个功能,但其内特定地域单元的功能因其主导要素的单一性而相对稳定。这是整体功能大于局部规律的体现。
(3)地域单元功能的相关作用。地域单元的功能因在不同空间尺度中所表现的规模结构重要性不同,而存在强化、弱化或相抵的现象;同时,地域单元间的空间功能乘数效应、冲突关系也能对其功能产生上述影响。其功能也会因时间维度上的先后承继、转衰等对应关系而受到不同的影响.
2.2.2 主体功能区理论内涵及基本规律
功能区是对特定地域空间开发秩序化的一种空间结构优化措施。其同时也是种区域类型,区域主导功能的不断变化也是区域内生发展的重要内容。从大的地域空间范围上看,地域空间一般遵循区域发展空间均衡模型,即任何地域单元的综合发展状态的人均水平均大体趋于相等。其综合发展状态则可由社会发展类、经济发展类和生态环境类等三个发展状态综合而成。任何地域空间均有其具有相对优势的主导功能,比如:某一地区在经济发展类上有主导优势,则在一定时空维度下,其社会发展状态或生态环境状态可能因过度消耗而不佳。
.............................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 14 3.1 研究区概况 ................................... 14
3.1.1 地理位置 ...................................... 14
3.1.2 行政区划 ........................... 14
第四章 国土综合整治分区方法研究 ................................ 19
4.1 整治分区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 ..................................... 19
4.1.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19
4.1.2 整治分区指标体系构建 ............................... 20
第五章 鲁山县国土综合整治分区实证研究 ..................................... 32
5.1 鲁山县国土综合整治潜力测算 ....................................... 32
5.1.1 农用地整治潜力测算 ............................... 32
5.1.2 村镇建设用地整治潜力测算 .............................. 37
第六章 县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模式构建
6.1 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整治模式
按照受损程度和目标要求,针对山、水、林、田、湖、草等不同生态要素,制定相应的综合型的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进而改变传统型单一要素式的保护治理模式。基于 全县生态环境问题的重点指向,按照国土综合整治分区理念,针对不同的类型的整治区域,系统性的设置适宜的生态保护与修复措施及工程[17]。全面优化整合农用地修复、存量建设用地高效利用、生态环境治理等系统工程,甄选出涉及包含耕地污染修复、人居环境修补、生态斑块—廊道—基质建设、水环境综合治理以及绿色矿山综合整治的等针对性、综合性以及高效性的生态保护与修复技术。基于节约优先、保护优先的原则,以自然恢复为主,管控措施、生物措施以及工程措施相结合的主要方针,打造综合系统示范工程为主,重点突破工程为辅的工程格局。
........................
结论与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