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州现代农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8886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农业论文,本研究以湘西州作为研究区域,对现代农业和生态环境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进行阐述,结合湘西州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和生态环境的相关问题,分别选取了乡村从业人员、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作物播种面积、森林覆盖率、年末实有耕地面积、人口密度、化肥施用量等 13 个指标构建了现代农业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发展模型,对湘西州现代农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度进行了定量分析。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意义
一、选题背景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十分迅速,农业科学技术水平和农业生产力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农业科技技术水平在我国农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在农业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不合理己成为制约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的最大瓶颈之一。针对这个问题,我国做出了对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部署,要求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各地农业的比较优势,生产并销售具有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合理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的生产格局,切实提高农业经济增长速度。2018 年 5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并指出,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坚持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也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有效防范生态环境风险,提高环境治理水平,使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2019年4月,农业农村部在《2019年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工作要点》中提出,在发展生态健康养殖和增强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方面,推动有机农产品认证和有机农业发展;开展农产品地理标志资源普查,打造一批乡土品牌;实施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推广计划,开展消费引导和产销对接。在农业污染防治方面要推进化肥、化肥的减量增效,开展农药化肥使用量零增长活动,持续实现负增长状态。
农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同时也是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加快农业现代化显得尤为重要。2007 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现代农业,加强“三农”工作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2015 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各地区各部门要牢固树立和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确保亿万农民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2017 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坚持新发展理念,协调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8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种会议上多次提出,推进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就是农业现代化,没有农业现代化,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
.......................

第二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一、研究内容
论文以湘西州为研究对象,在总结国内外学者关于现代农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深入分析湘西州现代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通过建立湘西州现代农业与生态环境综合指标评价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湘西州现代农业和生态环境两个子系统进行测评,并提出了湘西州现代农业与生态环境实现协调发展的对策。主要研究内容和框架如下:
第一章绪论。主要阐述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第二章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理论基础。通过文献查找,总结分析国内外学者关于现代农业和生态环境的研究成果,同时对论文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进行了阐述。
第三章湘西州现代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现状。主要论述湘西州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和生态环境现状,以及现代农业发展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
第四章湘西州现代农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实证研究。通过建立湘西州现代农业与生态环境综合指标评价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湘西州现代农业和生态环境两个子系统进行测评,同时对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因素进行简要分析。第五章湘西州现代农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对策。根据定性和定量分析和实证研究结论,提出了湘西州现代农业与生态环境实现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国外研究现状
一、现代农业理论方面

在国外,亚当·斯密(1776)在《国富论》中对工业化背景下的社会分工进行了系统阐述,它是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1]。德国化学家尤·李比希发现了氮对于植物营养的重要性,被称为“肥料工业之父”,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2]。马克思对农业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他在《资本论》中所阐述的土地肥力、交通条件的改善与级差地租形成的内在关系,推动了农业经济学理论的发展[3]。他的理论与德国杜能(1826)所提出的农业区位理论有着一定的关联性[4]。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1964)将农业划分为传统农业、现代农业、过渡农业[5]。并提出改造传统农业三种方式,一是运用以经济刺激为基础的市场方式建立一套适于传统农业改造的制度,通过农产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变动来刺激农民;不要建立大规模的农场,要通过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一的、能适应市场变化的家庭农场来改造传统农业等。二是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为引进现代生产要素创造条件,是指供给方需要政府或其他非营利企业研究出适于本国条件的生产要素,并通过农业推广站等机构将它分发出去;需求方则要求使农民乐意接受新生产要素,因此必须使这些要素真正有利可图。三是通过教育、在职培训对农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尤其是教育方面的投资[6]。

农业作为人类活动的一项基本经济活动,同样也是具有阶段性的。美国著名农业发展经济学家梅勒(1966)根据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梅勒农业发展阶段论,把农业发展分成三个阶段:主要依靠传统投入为特征的传统农业阶段;以技术稳定发展和运用、资本使用量较少为特征的低资本技术农业阶段;以技术的高度发展和运用、资本集约使用为特征的高资本技术农业阶段[7]。韦茨(1971)也提出了农业发展阶段论,把农业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维持生存农业阶段;以多种经营和增加收入为特征的混合农业阶段;以专业化生产为特征的现代化商品农业阶段[8]。日本著名经济学家速水佑次郎(1988)根据日本经济发展的实践,也把农业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增加生产和市场粮食供给为特征的阶段,提高农产品产品的政策居于主要地位;二是以着重解决农村贫困为特征的阶段,通过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提供农民的收入水平是农业发展的主要政策;三是以调整和优化结构为特征的阶段,农业结构调整是这一阶段农业政策的主要目标[9]。
.........................

第二节 国内研究现状
毛泽东主席在七届二中全会上就提出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建国前期最早提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后来这个目标逐渐演化为农业机械化、化肥化、水利化和电气化[11]。现代农业发展的本质就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一、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方面
孔祥智、李圣军(2007)将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分为东部地区集约型现代农业、大城市郊区都市型现代农业、中部地区产业化型现代农业和西部地区特色型现代农业[12]。罗志锋、梅福林(2007)认为当前经济欠发达地区建设现代农业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设施农业模式、精准农业模式、观光休闲农业模式、生态农业模式和绿色农业模式[13]。蒋和平、崔凯(2009)认为现代农业从不同的角度可分为四种模式,分别是龙头企业带动型、农户公司带动型、农牧结合型和城乡统筹型,并指出依靠科技进步是提高农业竞争力,增加农名收入最有效的手段[14]。高海清(2017)指出由于生态脆弱、基础设施薄弱、交通闭塞、农村贫困面广且程度深。要打破沿黄区资源贫乏的瓶颈,只能走创新之路,唤醒沉睡的资源,推进适合沿黄区特点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推动特色农业升级。同时,保护沿黄区各县生态环境,拓展农业的旅游休闲功能,打破小农分散经营造成的资源分割,实现区域统筹规划[15]。奚佳麟、蒋好(2017)提出中国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有外向型创汇农业模式、城市农业模式、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模式和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模式[16]。郑辉、王博兴(2018)提出襄阳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有生态农业发展模式、规模农业发展模式、都市农业发展模式和有机农业发展模式[17]。林巧、聂迎利、杨小薇等(2018)总结了英国现代农业的发展特征为“两低、三高和四化”,“两低”即英国农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低, 以及农业劳动力人数在全国总劳动力人数中的比重低,“三高”指英国农业机械化水平高、劳动生产率高、畜牧业占比高;“四化”即指英国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功能化和信息化[18]。代贵金、王彦荣、宫殿凯(2019)总结了日本现代农业的七大特点:机械化、专业化和商品化、产业化和社会化、生产标准化、农业信息化、农民高素质化、农村城市化[19]。

............................

第三章 湘西州现代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现状..................................14
第一节 湘西州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 14
第二节 湘西州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16
第三节 湘西州生态环境现状............................ 22
第四章 湘西州现代农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实证研究.....................................32
第一节 指标体系的建立........................................ 32
第二节 协调度评价方法....................................... 34
第三节 耦合协调度....................................... 36
第五章 湘西州现代农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对策.........................43
一、加大农业投入,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43
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发展水平................................... 43
三、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44

第五章 湘西州现代农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对策

一、加大农业投入,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湘西州现代农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离不开机械设备的使用,机械设备的使用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特点之一。它的使用可以解放劳动力,也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的数量,帮助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虽然湘西州的农业机械设备和机耕面积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与湖南省内其他地区相比较而言,农业机械设备的数量和机耕面积的大小仍然具有较大的差距,所以应该加大湘西州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量,进一步扩大机耕面积。

湘西州地区受到地形地势的影响,交通较为闭塞,经济发展也相对落后。首先要加快湘西州高铁的建设进度,完善相应的配套设施建设,其次航空机场的建设也要加快步伐,至今为止只有和铜仁共用的一个铜仁凤凰机场,仍有许多不便之处,紧接着是高速公路的进一步完善,不仅有利于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对于现代农业的发展也有着不可小觑的影响。最后是加强铁路建设,铁路在物流运输方面的作用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最终实现以航空、高铁、高速和铁路为一体的交通体系,加快现代农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在建设农业基础设施的时候,同时也要充分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政府要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支持力度,对于不同的地区所适合使用的农机工具要有不同的规划,比如说茶产业园,可以配套相应的收割机器,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人力投入。尤其是一些已经形成较大规模的产业园区,结合所生产的产品,购买或者研发适合该农产品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中小型农机用具,解放劳动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

结束语


本研究以湘西州作为研究区域,对现代农业和生态环境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进行阐述,结合湘西州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和生态环境的相关问题,分别选取了乡村从业人员、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作物播种面积、森林覆盖率、年末实有耕地面积、人口密度、化肥施用量等 13 个指标构建了现代农业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发展模型,对湘西州现代农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度进行了定量分析。发现湘西州现代农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耦合度在 2008—2017 年之间经历了低水平耦合阶段和拮抗阶段,协调度经历了严重失调、中度失调、轻度失调和濒临失调四个阶段。研究表明,湘西州现代农业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整体上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即将步入协调发展阶段。最后通过对湘西州现代农业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因素分析发现,耦合协调度主要受到四个方面的影响,分别是乡村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较低;农业的投入欠缺;自然保护区数量的减少;农业化肥施用量较多。提出了以下四个建议,分别是湘西州需要加大农业投入,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强教育培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在构建现代农业与生态环境指标体系时,由于可获取数据和相关资料的有限性,本文在选取指标时主要选取了较为关键且容易获取的数据来建立指标,放弃了一些不可量化或者不可获取的指标,导致指标体系的全面性受到了一些局限。因此,湘西州现代农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度模型的指标体系还仍需进一步的完善,才能更加符合湘西州现代农业和生态环境发展的实际需求。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