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针对地紫苏环保栽培重要技术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1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9786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1 前言

1.1 福建省无公害蔬菜生产现状
福建省无公害蔬菜生产起源于上世纪 90 年代,1994 年,省农业部门和蔬菜销售部门联合技术监督局着手制定省地方标准《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规范》,并组织实施取得了较好成效。规划引导主要蔬菜生产基地逐步向远郊、郊县农区和山区转移。比如福州市,目前约 80%的蔬菜种植面积位于郊县农区,靠近城区的只占 6%,尽量减少由于工业三污和城市污水排放造成蔬菜产品污染[1]。同时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科普宣传和农业科技培训工作大力推广抗病蔬菜品种,积极推广生物农药、低毒低残留农药,在福州、厦门、泉州等主要城市建立一批无公害蔬菜生产示基地,试行无公害蔬菜产销运行机制。同时各级政府开始建立和完善农产品检测机构,并在各批发市场对每日上市的蔬菜进行抽检,用测试卡普查和仪器重点检测相结合的办法,检测上市蔬菜的有毒、有害物质残留量。一些农业企业也由传统的种植销售模式向无公害蔬菜的生产和营销发展,如中绿、超大等,都是由小规模传统生产经营向标准化产业化发展,最后走向全国集团连锁经营。2000 年以来,福建省蔬菜产业进入一个较快的发展时期,无公害蔬菜种植也得到较好地推广。2000 年,全省蔬菜种植面积 53.8 万公顷,已基本形成了蔬菜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市场化经营的格局,各类蔬菜生产基地迅速发展,蔬菜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及加工、贮运、销售相应发展,蔬菜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到 2005 年,全省蔬菜产量已达到 1346.26 万吨,全省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农产品达到 301 个,绿色食品产地监控面积 11.93 万公顷,实物总量 335 万吨;无公害农产品、有机食品、无公害生产资料认证从无到有,全省累计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达到 479 个,产品数达到 573 个,种植业产地监测面积达到 8 万公顷,产量 130 万吨。到 2008 年,全省蔬菜种植面积 63.5万公顷,通过安全认证的标准化蔬菜种植面积 9.33 万公顷,约占 15%。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福建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农业外向度不断提升,加上福建省优越生态资源环境,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具有很大的潜力和市场空间。


1.2 紫苏的栽培与综合开发利用现状
紫苏 Perilla frutescns L., 又名白苏、赤苏、红苏、香苏、回回苏等,属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中国和泰国,主要分布于我国及东南亚地区,在我国已有悠久的种植历史。紫苏具有特异芳香,茎直立,断面四棱形,株高60~150cm,多分枝,密生细柔毛,绿色或紫色。叶对生,卵形或阔卵形,边缘具锯齿,顶端锐尖,叶两面全绿或全紫,或叶面绿色,叶背紫色。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穗状,有绿色苞片,花淡红色、白色或紫色。小坚果卵球形或球形,灰白色、灰褐色至深褐色,千粒重0.8~2.2g。


1.3研究目的与意义
由于紫苏产量受气候环境因素较大,在北方地区冬季气温较低,紫苏产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在南方地区夏季气温较高,也不适宜紫苏种植,只能用于休季晒垡。难于满足紫苏市场订单的周年供应需求,加上近年来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以部分基地长期连作种植,出现了紫苏产量和品质降低,影响了种植效益。利用福建地区有利的地理气候条件,发展紫苏保护地无公害产业化种植具有良好的市场空间。保护地栽培就是在露地不适宜农作物生长的季节,采用保护设备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栽培农作物,通过采用温室、温床、冷床、塑料棚等设备,创造光照、温度、水分、通风等适宜的小气候环境,种植蔬菜、果类等高产高值作物,实现蔬果周年供应。本研究从保护地紫苏育苗、定植、补充光照、种植密度和施药施肥等 5 方面栽培关键技术进行对比实验,研究比较土壤不同含水量、不同播种期对紫苏出苗率的影响,比较不同光照时数、不同种植密度及不同施氮量对紫苏产量的影响,结合紫苏生育期内的病虫害种类调查与防治,总结制定福建省保护地紫苏无公害栽培的技术规程,为保护地紫苏无公害高产栽培提供理论指导。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现代农业生产基地提供的大叶紫苏品种(日本大叶紫苏)。2.1.2 供试设备及仪器喷雾器、土壤酸湿度计、电子天秤、塑料盆(直径和高度为22cm×18cm)等。可见,采用电照补光的方法, 可对紫苏花芽分化产生有效的抑制作用, 对提高叶用紫苏日光温室栽培生产的产量和质量有显著效果, 特别是从播种出芽后7d左右开始连续补光, 每天保证15h以上的光照, 开花株率仅为2%左右, 同时紫苏叶色加深, 商品叶品质显著提高。无补光照处理的紫苏花芽分化明显,定植后20~30d左右基本已开花,商品叶产量极少。这与兰树斌的紫苏光周期反应的研究相符,当出苗45d后,结合人工补充光照,植株无法进入生殖阶段,一直处于营养生长状态,当日补充光照时长超过15h时,紫苏产量呈缓慢下降趋势[24]。发病特点:病菌以菌丝体在种子、病残体或种株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分生孢子借风雨、灌溉水、农事操作等途径传播为害。病菌发育适温25℃~30℃,分生孢子形成适温为15℃~20℃,在高温高湿条件下易流行。一般高温多雨、雾重的天气发病重。缺水缺肥、灌水过多或植株生长不良发病较重[26]。防治要点:改善棚内通透性,防止棚内湿度过大,搞好合理密植和肥水管理,施足充分腐熟的农家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雨季注意排水,降低棚内湿度;种植不宜过密,及时摘叶打杈,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及时清除田间病株残体,减少菌源。可于发病初期用爱苗2000~2500倍液,或10%世高水分散粒剂2000~2500倍液,或达科宁600~800倍液喷雾防治,每7~10天1次,连续2~3次。


2 材料与方法 ..............................................10-11
2.1 供试材料 ..............................................10-11
2.2 试验方法 ..............................................11
2.3 紫苏保护地无公害栽培生产技术.............................................. 11
3 结果与分析 ..............................................11-22
3.1 土壤不同含水量对紫苏影响 ..............................................11-12
3.2 不同播种期对紫苏出苗率的影响 ..............................................12
3.3 不同光照时长对紫苏产量的影响.............................................. 12-13
3.4 紫苏高产栽培的种植密度 ..............................................13
3.5 施氮量对紫苏产量的影响 ..............................................13-14
3.6 紫苏主要病虫害及防治办法.............................................. 14-16
3.7 紫苏保护地无公害栽培 ..............................................16-22
4 结论与讨论 ..............................................22-24


结论


本文通过比较研究不同土壤含水量、播种期对紫苏出苗率的影响,比较研究不同光照时长、种植密度及施氮量对紫苏产量的影响,探明了紫苏种子的发芽对土壤含水量要求 50%以上,春秋季节均适宜播种,采用电照补光保证 15h 以上的光照时数对紫苏花芽分化有显著的抑制作用,适宜的种植密度(行距×株距)为 40cm×30cm,氮肥施用量合理范围为 450~600kg/hm2。综合保护地紫苏高效栽培的几个关键技术,提出了适合福建省保护地紫苏无公害栽培的技术规程。
本研究对紫苏栽培的比较试验都是以生产实践数据为主,缺乏科学严密的小区试验与对照处理,在实验设备有限的条件下,没有进行深入的试验研究。保护地在连作经营几年或轮作栽培其它作物后,由于生产过程农药残留的检测还比较薄弱,土壤条件是否符合无公害栽培的要求还需进一步检测确定。在紫苏定植生产过程中,光照、施肥量及温度对紫苏叶品质的影响机理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另外,本研究在紫苏生长过程中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效果还未进行系统调查研究,在保护地无公害栽培紫苏过程中,如何做好紫苏病虫害综合治理是今后研究的主要内容。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