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现代知识分子身份的重述
第一节 现代作家身份的再发现
1982 年《新文学史料》第 1 期刊登了《现代女作家小传》,这位佚名作者介绍了七位现代女作家的生平经历与代表作品,这七位女作家分别是苏雪林、林徽因、罗淑、沉樱、关露、杨刚、张爱玲。虽然现在看来这七位女作家都并不陌生,但是 1980 年代初期,她们仿佛是刚出土的历史文物一般,虽然蕴藏着深厚的价值,但同样也充满陌生感。她们因为政治原因或者其他原因一度被历史湮没,这样的文学现象同样存在于男性作家那里,例如新月派代表诗人徐志摩与京派代表作家沈从文也因为政治原因,一度沦为文学史上的边缘人物。在诗歌创作上深受徐志摩影响的林徽因被历史湮没也就并不稀奇了。
《读书》杂志于 1983 年第 2 期刊登了林徽因与梁思成之子梁从诫纪念林徽因的文章——《建筑家的眼睛 诗人的心灵——忆林徽因教授》。这篇文章从林徽因的生平出发,对林徽因在建筑领域以及文学创作领域的成就进行了全面的回顾。这一篇回忆文章是把打开历史之门的钥匙,也开启了与林徽因同辈之人对她的回忆。与林徽因有过交往的许多同辈作家都撰写了回忆林徽因的文章,如萧乾所作的《一代才女——林徽因》,发表于 1984 年第 10 期的《读书》。这篇纪念文章对林徽因的回忆主要集中于文学方面。这是一位以建筑为终身事业的女性知识分子,但她再次被发现的契机却是文学,而后围绕着她文学创作所展开的研究,自新时期以后便再也没有停止过。
1985 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由陈钟英、陈宇编纂的《林徽因诗集》。这本诗集只有薄薄的八十一页,却是林徽因的第一本诗集。即使是在林徽因生前,也并没有个人诗集出版。1937 年《大公报·文艺副刊》曾有出版“林徽因诗集”的意向,甚至连续刊登过两次书目预告,但在第三次书目预告中却缺席了,其他书目却依然在预告之列。而后随着众所周知的战争原因,在连基本的生活都无法保障的情况下,“诗集”出版的可能性更是微乎其微。后来随着新中国的建立,林徽因再次回归自己的主业——建筑,无暇进行文学创作。而正是在这样的历史之潮下,林徽因的文学创作被湮没。
...........................
第二节 建筑学家身份的追溯
萧乾在 1984 年回忆林徽因的文章中说道,“我不懂建筑学,但隐约觉得徽因更大的贡献,也许是在这一方面,而且她是位真正的无名英雄。”③在 1980年代随着林徽因的诗歌作品被重新“发现”,对林徽因的研究逐渐深入化和全面化。不仅是在文学领域,她在建筑方面作出的成就,也开始得到肯定。在文学领域,以林徽因为研究对象的文章是对林徽因的现代作家身份的再发现,那么在建筑领域则是对林徽因建筑学家身份的重新追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 1984年出版了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著作《中国建筑史图释》。这部以中国古建筑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作品受到了西方学术界的赞赏,国内的学者也评价这部研究著作在中国建筑学术史上处于“开拓者”的地位④。
1950 年代至“文革”十年因为他的学术思想,梁思成曾经受到过猛烈的批评,而 1980 年代梁思成的学术思想以及建筑领域方面的成就却得到了重新的评价。在《中国建筑史图释》出版的同一年,即 1984 年,梁思成设计的鉴真纪念堂获得了建设部系统全国优秀设计一等奖;1987 年曾以梁思成为主导的学术课题“中国古代建筑理论及文物建筑保护的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988年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梁思成文集》获“全国优秀技术图书一等奖”。1986年恰逢梁思成诞辰八十周年之际,中国建筑协会、北京市土木建筑学会和清华大学建筑系联合组织举办了梁思成诞辰八十周年纪念活动,在活动致辞中高度评价了梁思成的成就,“梁思成教授把毕生精力奉献给祖国的建筑科学,为我国建筑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这一时期梳理梁思成在建筑方面的成就的研究性文章显著增加,而且也有对梁思成与林徽因的建筑成就进行总体梳理评价的研究文章。例如在成之隅的《“不怕它只是我个人的莲灯”——访问古建筑:梁思成与林徽因》中,他在梳理梁林二人共同成就时,认为梁林二人的建筑文章“虽然属学者的眼光手笔……却与不会说话的对象保持有心灵的交流,诚如所谓不仅用科学家的头脑,而且用中国的心来对待。比如他们在合作的《平郊建筑杂录》中写道,观摩建筑能感到一种‘建筑意’的愉快……”
..........................
第二章 消费语境下的女性身份
第一节 女性主义批评下的身份错位
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国内成为一种新的批评视角。孟悦、戴锦华的专著《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①成为了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经典之作。它将“五四”时期的女性写作作为起点,把现代文学史上的女性写作分为三个时期,“五四”时期的庐隐、沅君、冰心与凌叔华为第一部分,三十年代的丁玲、谢冰莹、苏雪林、白薇与萧红作为第二部分,而第三部分则是重点阐述了沦陷区时期的苏青与张爱玲。在《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这部对现代文学史上女性作者进行重新论述的著作中,并没有见到林徽因的身影。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在这部书中作为五四时期典型女性书写的作者凌叔华,在 90 年代后期至新世纪时期却常常作为与林徽因比较研究的对象出现,而这些批评文章的角度也往往是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角度入手。
换言之,在 1980 年代后期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刚刚兴起的时候,林徽因文学创作的女性特质并不能称之为典型,所以也没有引起孟悦与戴锦华等女性主义批评者的关注。但在 90 年代的文学语境中,无论是批评还是创作,女性主义都在逐渐成为一种显性潮流。20 世纪的女性作者身份与女性创作行为都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于是林徽因的文学创作进入女性文学研究者的视野,也就不稀奇了。并且林徽因的研究者也因此凭借一种新的理论视阈来探析林徽因的文学创作。通过林徽因文学批评前期与后期对她家世研究的对比,可窥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对林徽因研究的影响。
1980 年代是林徽因研究的初期,林徽因作为一个被重新发现的作者,早期关于她的研究文章中,她的家世也成为被叙述的一部分:“林徽因福州人,1904 年出生于杭州。她的祖父林孝恂系前清翰林;父亲林长民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辛亥革命后曾任国务院参议、司法总长、国宪委员会委员长等职,为民初立宪派名人”①,这段选自陈钟英和陈宇的《她使人想起了“慧星”——记林徽因的生平和创作》。这篇研究文章写于 1985 年,不仅简要概括了林徽因的创作历程,还介绍了她的家世。在早期研究者那里,林徽因特殊的家庭出身成为评判她文学风格的一个重要因素,她的深厚家学与早年随父赴英的经历,都被研究者认定是影响她文学创作的重要因素。
.........................
第二节 大众消费下的民国名媛
2000 年由丁亚民、曾念平导演,黄磊、周迅、刘若英以及伊能静主演的《人间四月天》在央视播出,这部以徐志摩与三个女性之间的婚恋爱情故事为剧情主线的电视剧在当年获得了非常高的收视率,而这段民国爱情传奇故事也引来大众的关注度,徐志摩与林徽因之间的康桥爱情故事,林徽因在徐志摩与梁思成之间的选择一时之间都成为了大众津津乐道的话题。林徽因也从学者摇身一变成为民国名媛。
正如上文所述,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对徐林恋情的臆测就已出现在林徽因的文学批评文章中。张北鸿于 1991 年发表在《徐州师范学院院报》的《林徽因诗歌论》在对林徽因的爱情诗进行总体评价的时候,曾将林徽因与徐志摩之间的“爱情故事”作为林徽因爱情诗创作的背景写入研究文章中,“她随父在英伦时,苗条的身姿、迷人的双眸,让当时与其父关系密切,也留学在英的风流诗人徐志摩神魂颠倒,‘他们月下漫步,花前谈心,绿窗下共研诗文’,康河的柔波里留下他们双双恋影,因此才有徐志摩的婚变……”①研究者细致而又生动地描述了林徽因与徐志摩在英国康河河畔散步的场景。
无独有偶,林徽因的第一部传记《一代才女林徽因》,也描写了林徽因与徐志摩康河河畔散步、畅谈诗歌的场景。并且将徐志摩的诗歌《草上的露珠儿》也作为两人漫步康河时,在旖旎的风景与浪漫的交谈刺激之下,徐志摩灵感迸发的产物。
但是这首诗歌实际上创作于 1921 年 11 月 23 日。根据《林徽因年表》来看,徐志摩创作这首诗的时候,林徽因已随父亲离开英国。无论是 1987年陈钟英、陈宇发表于《福建师范大学学报》的《林徽因年表》,还是 1993年发表的陈学勇的《林徽因年表》(刊登在《新文学史料》)都记述了林徽因于 1921 年 10 月就已经回国。甚至作者林杉在这部传记最后附录的林徽因年表也同样记录了,“1921 年,十七岁,10 月,徽因随父由英赴法,14 日乘‘波罗加’船归国。”
...............................
第一节 中西文化交汇下的文学审视 ………………………29
第二节 精英文化视野下的“太太客厅” …………………33
第四章 林徽因批评的反思与可能 ………………………39
第一节 学术性与商业性的悖论 ………………………39
第二节 现实题材中的真实性 ……………………46
第四章 林徽因批评的反思与可能
第一节 学术性与商业性的悖论
20 世纪 80 年代与林徽因一同进入研究者视野的,还有另外一位新月女诗人方令孺。作为新月派仅有的两位女诗人,有一些研究者将两者的创作进行对比,乔以钢在《两位“新月”女诗人及其创作》中总结道,“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诗坛上,有两位引人注目的女作家——林徽因和方令孺。虽然她们个人之间并没有什么很深的交往,但两人的创作都孕育在新月派的摇篮里,并且都直接受到新月派主将徐志摩的影响。她们的家学渊源和个人学历也颇为相近……林徽因和方令孺的创作数量不多,却几乎篇篇精致工巧。1931 年,陈梦家编辑《新月诗选》,她们是十八位入选者中仅见的两位女性。”①诚然两人在“家学渊源”、“个人学历”以及诗歌流派所属方面有众多相似之处,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林徽因研究与方令孺研究却呈现出一种冷热不均的两极化表现。一方面林徽因自 1980 年代被“再度发现”后,有关她的研究从未间断,并逐渐持深入化发展态势;另一方面有关方令孺的研究却处于一种停滞的状态,以知网为例,以方令孺为研究对象的文章自 1982 年至 2019 年共有 51 篇,而这 51 篇研究文章中没有 1 篇论文;而以林徽因为研究对象的文章仅 2018 年就有 54 篇,这甚至超过了新时期之后有关方令孺研究文章的总和。从作品的出版方面来看,目前能够查阅到的方令孺作品选集只有五六本散文选集,1982 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方令孺散文选集》应该是新时期以来最早的作品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于 1992 年也出版了《方令孺散文选集》,并先后在 2004 年与 2009 年进行了再版,暂时并未查到其他出版社对方令孺作品的出版情况。而单是新时期内林徽因个人作品选目前就能查阅到七本,其中包括诗集、文集以及建筑论文集等,基本涵盖了林徽因创作的方方面面,这就更不消说新世纪之后的出版情况了。而同样作为新月派的女诗人,
方令孺却连单独的诗集选本都没有出版。
.............................
结语
林徽因的主业是建筑,她在建国之前就与丈夫梁思成奔走于各地考察和维护中国的古建筑;而建国之后更是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并且对景泰蓝工艺进行了大力的保护。她的副业是文学,但是她在文学领域发挥了完全不输于她在建筑方面的天分;无论是在诗歌、小说还是剧本方面,林徽因都展现出独特的文学风格。但是在建国初期,更广外人知的是她建筑家的身份。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陈钟英和陈宇对林徽因的“打捞”,林徽因才又以“作家”的身份出现在大众面前。但林徽因始终是一个被塑造、被叙述的作者。“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虽然在一千个研究者眼中不会有一千个林徽因。但是学术研究者眼中与大众消费者眼中的林徽因是绝对不同的,甚至是完全相反的。
因为在林徽因研究中就一直存在着两个背道相驰的研究方向。知识分子和学者将研究视角放置在林徽因的作家与建筑学家的身份上,始终关注的都是她的精英性。但是在大众读者和消费者这里,显然民国名媛的身份更满足他们的阅读期待,他们更多地关注的是林徽因与梁思成、徐志摩以及金岳霖这三个男人之间的情感关系。
从新时期至新世纪以来,这两种背道相驰的研究方向始终存在。实际上这两种研究方向正是代表了两种文化,即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当然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也并不存在一条泾渭分明的界限,它们之间始终存在着相融与博弈的关系。这实际上也正反映新时期至新世纪以来一种重要文化现象。这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在林徽因批评中也有所表现,而正是这样一种复杂的现象造就了现在的林徽因批评现状。本文正是以林徽因批评为线索,将林徽因的“新月派诗人”研究、大众文化研究与精英文化研究进行了重点考察。通过这一考察对林徽因的批评现状试图作出自己的判断,并通过林徽因批评试图对新时期以来的一些重要文化现象与文学现象得以窥见一二。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