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以来俄罗斯对莫言创作解读探讨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186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9077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文学论文,笔者认为新世纪以来俄罗斯对莫言创作的解读诠释了莫言创作的丰富性。俄罗斯透过莫言创作构建中国形象和主题的过程,其实也恰恰是莫言创作不断追问文学意义的过程。
第一章新世纪以来俄罗斯对莫言创作的中国形象解读
第一节隐忍的中国:母国投影与母系依恋


文学论文参考

母亲形象是世界文学长廊中独特却亦沉重的存在,这不仅基于母亲身份于人类社会的特殊意义,同时更因其天然便与繁衍这一关系生命存亡与接续的行为存在必然联系。因此于文学解读而言,作家笔下的母亲形象及其外延出的丰富内涵研究在文学之林中往往具有更为复杂的意义。
女性形象历来是莫言作品丰满意蕴的承载者。《丰乳肥臀》的主线看似是上官金童积贫积弱的精神、肉体疯狂而喧嚣的一生,但正如作品名字的深意:丰乳与肥臀,无一不是母亲的肉体象征,也无一不寄托着母亲沉重而强大的力量。性器官的坦白直露以超越精神虚空感的真实感砸在上官金童的世界,也砸在伤痕累累的中国大地。上官鲁氏与上官吕氏其本身便是参透中国文化的钥匙,是介入中国内里的刺刀。莫言本人也曾言:“在人类世界中没有比‘母亲’更神圣的称呼。”而母亲这一主题更被许多俄罗斯学者视为莫言创作的本质表达,莫言通过母亲形象所要诉说与力求传达的绝非一种单纯的文学形象,更是中国与中国人的形象。
孩子与母亲,这看似彼此赋予对方特定身份的两个人,在莫言作品中似乎并未因这种相对的身份界定而被简单定义。其中,母亲形象被最大化地铺展开来,最能张扬出母亲多面性的无疑是《丰乳肥臀》。“如果婴儿能够说话,他无疑会宣称吸吮母乳的动作是其生命中最为重要的事情。”①在《丰乳肥臀》中看似只是莫言把婴孩最单纯的表白行为化作了对自我灵魂与社会的拷问,但正如文本本身所受到的无数非议,原本只是基于婴孩视角的“丰乳”与“肥臀”恰恰成为了莫言以自我解剖的决绝方式渗透进母国与故土灵魂内核的切口。
...............................
第二节求索的中国:于轮回中追问信仰
“无论考察哪个时代的俄罗斯文学,都离不开宗教这个话题,就像我们无法离开泥土讨论万物的生长一样。”①作为一个宗教大国,宗教主题从古罗斯伊始便是俄罗斯大地上绵亘不决的永恒话题。陀思妥耶夫斯基尝试着用宗教解决人类世界的多数道德问题,托尔斯泰坚持在宗教中寻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俄罗斯的伟大文学作品中似乎总飘荡着宗教的影子,潜伏在文学精神的暗流涌动之下。苏联解体后,宗教情怀尽管受到西方大众文化的强烈入侵而有所收敛,但宗教精神于俄罗斯与俄罗斯文化而言,终是不可摒弃的传承见证。王志耕便指明了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文学批评中表征显著的泛文化批评中的纵向文化维度,即“宗教文化批评在新时期的复兴”以及“宗教文化诗学的常态化”。②宗教质素是新时期以来一直延续至今的俄罗斯文学批评的重要参考维度。而当俄罗斯文学批评将目光转向中国当代文学,转向莫言,其创作中的宗教色彩及宗教与社会的关系便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俄罗斯的解读着眼点,而俄罗斯学者们也在参透莫言创作中宗教元素的同时,追问着中国信仰的精髓。
佛教文化的参与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尽管并不常见,但也绝非可有可无的退避性存在。从汪曾祺《受戒》中对佛教文化的内隐性思考,到藏族作家扎西达娃的《西藏,隐秘的岁月》《系在皮带扣上的魂》《朝佛》等对佛教的深入探讨,以佛教为代表的宗教文化意识已经渗透进中国当代文学的价值体系建构,更外乎儒、释、道等中国本土宗教的介入,宗教质素本身便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创作源泉。尽管莫言坦言,自己对佛教与佛教文化并没有直接和系统的研究,但佛教作为东方文化的重要象征,完全可以成为构建自己文学场域的砖石。“魔幻是西方的资源,佛教是东方的魔幻资源,六道轮回是中国特色的魔幻资源。”
..............................
第二章新世纪以来俄罗斯对莫言创作的主题解读
第一节原始欲望的歌颂
“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我们是否来自荒原僻野,而是我们应该从自己的‘血地’,找到异质文化,发现异质文化和普遍文化的对立和共存,并进一步地从这种对立和共存状态中,发现和创造具有特殊和普遍性共寓一体特征的新的文化。”①莫言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寻觅到属于自己的独特血地,在这片血地之中汲取了本土文化的精华,同时不忘在此基础之上开辟独特的异质文化。不论是《酒国》《红高粱家族》,还是《红树林》《丰乳肥臀》,莫言众多的鸿篇巨制中张扬而又隐蔽的“异质”,无疑是人性深处的欲望脉动,“生命不息,欲望不止。
”ЦыреноваД.С.便发现,莫言作品最突出的趣味在于其创作的原欲性与神秘性被发挥到了极致。“莫言借由诸如酒、红高粱、麦子、子弹亦或性欲游戏等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意象描绘了人类原初的欲望与知觉。”②《酒国》中丁钩儿无数次的沉沦和放弃理性抗争而回归如野兽般的自溺状态,酒精无疑是最直接的帮凶和证人,人原初欲望的卑劣与欲望不受控制而酿成恶果的悲惨被大胆而惊心地揭露,“酒使人性格豪爽,侠肝义胆,临危不惧,视死如归;酒也使人放浪形骸,醉生梦死,腐化堕落,水性杨花。”③;“莫言写出了《红高粱》,因为这题目和这小说,‘高粱’这种贫贱的作物焕发出神奇的光芒,从此,提起这个词,我们会想起刺目的血、妖冶的绿,想起丰饶而残忍的大地。”①莫言笔下的“高粱”仿佛是火一般的激情象征,不仅仅是由于其被赋予了“红”的中国独特色彩意义,同时更因为这抹红洒在了鲜活的生命大地之上,暗喻了人最朴素、真诚、纯粹的原野欲望:敢爱敢恨、泼辣直爽的“我奶奶”,狂放不羁、敢于担当的“我爷爷”,忠厚惇良、肩抗大义的罗汉大叔……人原初欲望的美好在这片高粱地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曝露,这抹红是只有人才拥有的蓬勃生命力的象征与见证,是人最原始的样子,更是人在生命之初野性、神秘性的见证。可见,莫言创作中对原欲的表达具有多层次、多视角、多内涵的特点,同时将抽象化的欲望书写一部分寄托于具体的原野意象,在实虚之间使原本抽象的原欲精神回归了厚实的民间土地。
.................................
第二节审丑的现实表达
“丑在传统美学中只是一种否定的力量,而到了二十世纪现代主义的美学中,则丑与荒诞代替了崇高与滑稽,成为非理性的审美理想的标志。”①莫言创作从不偏执于对美的歌颂,“丑”的各类形态在其笔下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呈现。饥饿、贫穷、虚伪、欺骗……现实与人性中的“丑”虽被无限放大,但在莫言创作中这些消极元素却被赋予了审丑的美学功用。在俄罗斯学者看来,莫言的审丑书写依托于魔幻现实主义笔法,抽离出以福克纳为代表的西方范式的影响,在中国大地之上开辟了全新的人文美学新貌。
“他不仅仅是在描绘他亲眼见证的历史,也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护佑这份记忆,因为它通往道德、爱与复杂深沉的情感。”②КолычихинаК.И.与ХузиятоваН.К.看到了莫言魔幻现实主义创作中借由审丑功用所表露出的复杂与纠葛。而对于“亲眼见证的历史”和“护佑这份记忆”的来源,笔者认为,正因莫言卸下人性伪装后选择直面自我,才能够用质朴的话语传达“道德、爱与复杂深沉的情感”。饥饿与贫穷或许是狼狈的、私密的、非公开性的人欲常事,但将对吃饱的渴望彻底地暴露式呈现可能只会出现在莫言笔下。《吃事三篇》中莫言将自己脱去了作为人的伪装,从而退化成只想“生”的非人之态。在笔者看来,也正是将基本欲求与现实苦难的结合造就了莫言个人风格鲜明的审丑书写。莫言笔下的道德、爱与情愫都投射下“吃”的影子,因此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描写才能够真正勾连起审丑与审美的双重复杂含义。扎根于毫不虚伪的现实,脱胎于天马行空的魔幻,也只有这样的审丑书写才会褪去晦涩与虚无,带给世人震撼与思考。
............................
第三章新世纪以来俄罗斯对莫言创作解读的价值与局限........................53
第一节俄罗斯莫言创作解读的当代价值.....................................53
第二节俄罗斯莫言创作解读的局限...........................67
结语.................................70
第三章新世纪以来俄罗斯对莫言创作解读的价值与局限

第一节俄罗斯莫言创作解读的当代价值


文学论文怎么写

学者张建华对于后苏联文学新图谱的理解其实同样可以解释当下中国所面临的文学“被冲击”乱像,即一个民族的文学“迎来了一个新的文学价值观重新确认的时代”。①面对全球化之下再也无法独善其身的文化环境,纯文学作品到底该如何在当下充斥着消费主义和利己主义等强烈破坏民族传统道德价值体系的背景中追回自我对于真理的坚守原则,如何把握高尚却似乎被现实所抛弃的精神参数,或许正是我们当下需要与俄罗斯文坛深入对话的目的,也是在文学价值观重塑的时代如何重新认识莫言创作的题中之意。
一、“读者”身份的重构
后苏联时代大众文学强势冲击着传统俄罗斯文学与批评生态。以新兴传媒为依托的大众文学有向整个文学接受与创作环境下沉的趋势,同时这种趋势在新世纪以来的二十年间被不断巩固,俄罗斯文学批评也从尝试接受过渡到了坦然应对新形势下的文学批评巨变。瓦列里娅·普斯托瓦娅曾就当代俄罗斯批评的后苏联发展弊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其中便有脱离源头问题,即“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相互脱节”。②而这种脱节或许也意味着新世纪的俄罗斯文学批评正在逐渐进行一种转向,即更加关注切身的读者感受。综合俄罗斯众多文学批评者们的视角,“读者感受”正在日益成为俄罗斯文学批评的重要参照尺度。
“任何批评家都首先是一个文学读者,其文学批评的基础应该是批评家作为一个读者的文学感受。”①俄罗斯学者的批评中往往坚守着作为读者身份的“本真性”,俄罗斯权威批评家索尔仁尼琴奖获得者伊琳娜·罗德尼扬斯卡娅强调“本真性”于文学作品的重要价值意义,这种本真性一方面是强调“批评家应该承认自己完全有可能与作者感同身受”,同时伊琳娜·罗德尼扬斯卡娅更为着意表达的是“坚持‘直接的’读者‘感受’,她认为这是批评意见的‘主要来源’,也是对文学作品的歪曲阐释进行驳斥的主要依据。”而在俄罗斯学者对莫言创作的解读中也可以直观感受到批评者们对于从“读者”这一文学本源接受视角出发的重视。
..............................
结语
新世纪以来俄罗斯对莫言创作的解读诠释了莫言创作的丰富性。俄罗斯透过莫言创作构建中国形象和主题的过程,其实也恰恰是莫言创作不断追问文学意义的过程。在俄罗斯解读中莫言笔下的母亲形象诠释着在黑暗中永不言弃的中国形象,也象征着厚植于中国精神的地母美学力量;俄罗斯视角下,与中国佛教相结合的“轮回转世”主题折射出在精神与物质文明间艰难求索的中国信仰;直击中国病灶的病痛时代书写同样丰富了莫言创作所建构的中国形象,中国的苦与难借助域外视角得以丰富。
俄罗斯解读下的莫言创作主题尽管与国内解读有着近乎相同的方向,但俄罗斯解读的莫言创作主题,其中回归人性本初和欲望本体的方面被放大与突出。透过俄罗斯对莫言创作中原欲精神、审丑的现实表达、童真建构、精神原乡书写等主题的解读,不难看出,俄罗斯学者十分关注莫言创作的时代与社会现实意义。无论是对原欲精神中淳朴与野性的赞美,还是对审丑开拓性价值的探讨,俄罗斯对莫言创作的解读都呈现出了更加具有当下价值的解读,于新世纪的中国社会与人文精神重建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这同时也为以莫言为代表的中国当代文学寻找后疫情时代的创作路径提供了新思路。因此中国当代文学应继续依托深厚的传统文学土壤,坚守对当代复杂人性与微观情愫的书写,方能在世界文学之林取得与中国国力相匹配的话语高地。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