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学硕士论文如何写才有价值(四)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8094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三、写作经验 :师生共同讨论选题 + 写作环节层层把关
关于指导教师与学生论文质量之间的关系,受访者普遍认为二者有密切的正相关关系,“甚至可以说是决定性的因素”(学者 E),认同“指导老师严格要求的话,学生论文质量肯定会好一些”这一判断。
但老师们认为,这其中也要排除两种极端情况 :有一种学生本身素质很好,“四两拨千斤,不需要怎么指导,就能写得很好”(学者 J),“如果一个学生真的好学,即使他的导师很糟糕,通常问题也不大”(学者 H),还有一种学生,“无向学之心”(学者 H),“怎么指导也不行,不用心,不想用功,就想混一个文凭”(学者 D),或是“心智不成熟”,“你这里提出一大堆问题,希望能够修改论文,她那边要实习要求职要毕业,一心敷衍了事,事到临头再哭哭啼啼”,导师也“只能一声叹息”(学者 N)。
部分受访者对一些硕士生导师本身也提出了尖锐批评,认为“不少研究生导师根本谈不上有什么学术修为”(学者 E),“有一些指导老师也存在以己昏昏,使人昭昭的情况。有的老师压根儿没看学生的论文”,“老师本身不是很负责任”(学者 B),他们认为尤其是在选题阶段,对于学生论文的选题是不是可以做、具体应该如何做,导师应严加把关。
相应地,在谈及自身指导硕士研究生写作论文的经验时,受访者谈得最多的就是如何和学生
一起找选题。
找选题的过程有两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一个是进师门前,另一个则是在开题之前。“学生进师门之前,我会跟他谈研究方向,问他的学术兴趣,找到两者之间的契合点。从老师角度来讲,如果学生写的压根儿是你不熟悉的选题,指导起来是很有问题的,如果在大的范畴内有契合点,就来读我的研究生,如果完全不搭界,那就不要进一个师门”(学者 J)。学者 N 也
提到,“如果对我的研究不感兴趣,又要选我做导师,我就感觉非常尴尬。研究各有专攻,不熟悉的领域我指导不了学生,诚惶诚恐的,担心误人子弟。近年来,我已经坚决不接受这一类的学生了”。
在正式开题之前,导师们会特别强调文献阅读与找选题之间的关系 :“我的方式是如果一开始选题不靠谱、不沾边,要么太大了,要么太空了,要么别人写过了,(那就)先什么都别做,给同学一个大致的方向,让他扎扎实实先读 200 篇相关领域的文章。用几个星期时间,扎扎实实把文献读一遍,读完以后消化吸收了,灵感就出来了。再加上工作经验、生活阅历、思想碰撞,就会产生一些具有创新可能性的选题。”(学者 C)
“让跨专业的学生、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学生,把新闻传播领域经典的文献读掉,之后大家寻找兴趣共同点,一起打磨框架和问题,我会同步跟进。有些同学甚至不会检索文献,我要从 200 篇文章里搜出十几篇文章给他们去看,跟他们讲哪一篇学习借鉴框架、哪一篇学习借鉴观点。”(学者 J)
“有几年,我组织学生开读书会,一个学期或大半年只读一个领域的文献,同时鼓励他们边
读边找问题,试着动手——这往往更为关键。通过这个过程,有些同学可能就找到了好选题,为毕业论文打下基础。”(学者 H)
“对选题领域的文献进行穷尽式阅读,所谓穷尽式阅读,这个词一点儿也不夸张,只要选一
个合适的题目,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大多数情况下也就百十篇同题或相关文献,相关代表性著作也就几本经典的,对它们做穷尽式阅读,磨刀不误砍柴工,必须清理出已有的智慧积累,并且发现前人可能存在的留白,如此才能建立自己写作、论述的基础。”(学者 I)
不过,教师的要求与学生的落实情况之间往往存在一定落差,“年轻人做事都有省力原则,他的目的不是做好,而是拿到学位就可以,在这个前提下怎么省力怎么来。我们(老师)申报课题要查上百篇、几百篇文献,但一般学生不会的,他只看十篇文章,遵循省力原则”。(学者 O)
至于具体做什么选题,受访者的做法大致分为两类 :一类是鼓励同学按照自己的兴趣来,让学生自由选择研究题目,允许与导师的研究方向不完全契合 ;一类则期待学生的选题尽可能和导师的研究领域结合在一起,参与到导师课题中去。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受访的硕士生导师们特别看重写作环节的层层把关、过程控制,以及师门之间的交流,对于督促论文写作的重要作用。鉴于硕士研究生往往因为找工作等原因而无法拿出充足的、整块的时间来写论文,“学生挺拖的,不到最后时刻不交上来”(学者 G),“现在很多论文,即便是匿名评审的论文,你也能明显看出是前一天才交稿”(学者 I),因此,老师们在指导学生写论文时,特别强调了“过程控制”,要求制定严格的时间表 :“设定好每个环节的具体时间,比如几月几号交目录,几月几号交文献综述,几月几号交第一章……好处是随时反馈,他知有人在看,在把关,到一个时期就得把这个事情完成。万一前面出现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调整。总比最后发现一个大问题,不好调整。中间过程如果没有严格的监管,很可能到了(截
稿)那天就交不上来。”(学者 L)
“他们在实际做研究的过程中,研究方法、数据采集、框架结构、数据分析等各个方面都必须要征得我的同意。”(学者 M)“思考和写作不能分开,很多人在论文写作过程中,都以想不清、想不明为由,拖到最后一天才交,交给老师的时候根本性的、大的修改余地都没有了。无论如何要先写一稿出来,要有个草稿,在此基础上,进行反复的自我检讨、向别人请教。”(学者 I)
论文写作过程中,“与学长、师长、同侪大量交流,在交流过程中修正不足,增加信心,弥
补自己视域的不足”(学者 I)是相对重要的,因此,很多老师会通过集体学习讨论等形式来指导学生做论文。
“从老教师那里学来的,每个师门开例会,养成习惯,经常分享一下做研究、读书的心得。到了论文指导层面,更需要定期去碰一下。这种定期集体指导的好处是彼此都知道对方写了什么,如果谁写不出来,彼此聊聊天,容易碰撞出火花,而且一个同学遇到的问题,对其他同学也是借鉴。”(学者 L)
“成立研究方法小组,研究方法的学习一定要求研究生必须在一起研讨,特别强调每位同学熟练掌握,具体就是所有同学应该 3 分钟之内完成一种方法的解释与软件操作,也即单位时间内效率的提升。”(学者 K)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